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路径研究

2017-03-09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匠素质教育素质

胥 青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系, 江苏 南通 226010)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路径研究

胥 青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系, 江苏 南通 226010)

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工匠精神成为我国产业调整的关键,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要积极挖掘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评价机制的创新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实现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目标,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

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 教育路径

《中国制造2025》指出,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到2025年实现制造强国,到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制造强国的提出,让工匠精神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国家大力倡导发扬工匠精神,通过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 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对能工巧匠的培育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新时期,高职院校应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教育中,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 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产品的工艺要求越来越精细。但快速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很多产业只注重规模速度而不注重质量效率,导致很多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很多购买者将购买目光转向国外市场。新时期,我国正进入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供给产品的质量,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每一个生产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对产品数量的追求转变为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得到整体上的升级,以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工匠精神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精神,通过工匠精神的宣传教育,让它渗透到每一个工作者的思想中,从而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高职院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必须要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挖掘工匠精神内涵,通过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从而使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

(二) 契合了企业的用人需求

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心传身授、强力而行,是对职业人的一个比较全面综合的评价,也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具体需求。从目前来看,很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满意度较低,对大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很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很多大学生将就业目的定位在挣钱上,他们认为在工作中只要不犯错误,不出次品就可以。因此,很多毕业生缺乏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工作方法简单,过分强调自我意识,不愿意承担责任,没有创新精神和学习意识,一味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企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员工的共同参加,通过齐心协力共同实现企业的辉煌,而高素质员工也是每个企业所渴求的人才。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人才的教育契合了企业的用人需求,高校是素质人才的供应者,应该积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通过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三) 促进了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以“学历为本”逐渐转变为以“素质为本”,对大学生的评价逐渐从单一走向综合。高职院校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一线的生产工作,如果他们将工作认为是一项简单的机械重复劳动,就会对工会没有热情,在工作中也不会出现创造力,这样也很难使大学生有自我实现的机会。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就业不仅仅是生谋生手段,也是自我实现的途径。高职院校要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学生认识到工作是一项创造性过程,是需要通过持续的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实现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和完善,从而为企业创造效益,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自我的价值存在于自己双手所能控制的作品中,不依赖于其它外力,因此,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大学生只有在工作中得到自我实现,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自我认可,从而促进自我的不断发展。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一) 教学内容缺少系统性 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

新时期,职业素质是人才选拔的首要标准,也是在职场中致胜的法宝。职业素质是指在一定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上,在特定职场范围内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生理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学习和创新素质、专业素质等,从这些素质可以看出,劳动者想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必须要全面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综合过程,是需要课内教学内容得到升华,课外活动得到延伸的过程。但从当前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一个分开割裂的过程,很多时候职业素质养成成为“两课”、“班会课”、《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任务,而在很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课的学习过程涉及的内容较少,这使得教育效果甚微。大学生职业素质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它需要高职院校立足本校的特色,通过合理设计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制定详细的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从而实现各部门的有效融合,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二) 教学手段滞后性 让大学生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缺乏主动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而其他教学手段较少。对于专业素质课程,教师如果把主要的教育阵地放在课堂,那么就会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停留在“雾里看花”,很多学生直到进入企业以后才发现自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而对于一些非专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如果将教学手段定位在课堂,也使得因教学手段的制约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延伸。教学手段的单一不仅影响了教育效果,也使得大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大学生特色鲜明,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在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方面就有所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如果还一味坚持课堂教学为主必然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时期,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开拓教学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积极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网络课堂的作用,通过三种教学方式的互动,以吸引大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三) 教学评价机制单一性 让大学生忽视自身职业素质养成

教学评价是衡量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主要依据,也是很多大学生自我要求的出发点。我国教育一直都是使用分数制,最为典型就是高考,通过高考分数实现学生的分流。职业院校很多仍是以分数制评价体系为最终性评价,虽然出现学分制,但这样的学分制还是以分数制为基础的,对大学生的要求比较单一。分数制的评价体系会让学生认识出现偏差,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不能找一份好的工作,而且这些同学的人缘也比较差,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教育应该改革大学生评价机制,通过多种评价手段的灵活应用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工匠精神是当前国家、社会迫切需要的精神,作为职业院校的大学生应该认识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应该积极主动参与职业素质教育中来。同时要认识到在就业过程中不仅靠专业知识,还得需要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学习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而这些的获得都是从日常的教育所得。通过高职院校评价机制的改革,灵活运用评价手段来鼓励大学生全方位发展自己,通过自我的积极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优秀大学生。

三、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路径构建

(一) 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要求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而想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沿,应积极拓新,通过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研究,积极挖掘适合于高职院校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融合。新时期,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实现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主要突出服务性,其教学为了服务专业课程,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深化大学生的理论素养。第二部分是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技能课程它是职业院校教学的核心,它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学习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特点,通过项目化、小班教学来让大学生适应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部分是综合素质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综合素质课程贯穿于理论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通过实践、主题活动等形式,使大学生在审美意识、精神价值、身心健康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职业素质课程体系从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综合素质课程的构建,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大学生为制造强国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 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参与职业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新时期,高职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教育平台的搭建以实现其育人功能。工匠精神具有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济合一的人生境界 。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仅靠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还不够,还需要通过教育平台的搭建以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从目前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平台搭建需要从学校、企业、社会实践出发,通过“三位一体”职业素质教育平台的搭建,以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提高。首先实现校企合作,以深化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当前课程教学很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教学,而学生的工匠精神则需要进行不断的工作实践积累才能得以形成。因此,高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从而使大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同时,能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的差距,从而为更好提升综合素质而努力。其次要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两个平台的搭建,不仅提高职业素质教育效果,也使得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相关教学活动中去,提高了大学生职业素质。

(三) 改革教学评价方法,促进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是依据培养目标以及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也是大学生自我目标树立的依据。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以分数制和学分制相结合来评判大学生是否能顺利毕业。而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很多大学生以分为分,由于过分追求分数而忽略其他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今天,充分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中去,通过详细的评价体系促进大学生自觉提高自身职业素质。高校可以通过“职业素质银行”的构建来全面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素质银行”是以银行为原型,通过将大学生的行为具体量化,以实现其存储、提取、贷款的功能,从而实现全面衡量大学生。“职业素质银行”的构建需要细化工匠精神引领下大学生职业素质具体要求,通过对职业素质的细分以实现量化考核、评价,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具体行动可以获得相对应奖励,使大学生的即时需求得到满足,激发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 打造校园文化,拓展职业素质育人环境

职业素质教育是一种行为过程的养成教育,是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不断内化和升华的过程。高职院校在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还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的育人环境,从而实现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了解与职业相关的职业素养,并自觉将社会主义工匠精神内化成自身的需要。如:可以挖掘本校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广泛宣传,引导大学生团结合作、爱岗敬业,使大学生在榜样的力量中体验和理解工匠精神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在自我建设中不断完善的,它主要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建设过程中相对容易,而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其形成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时间性,新时期,高校应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对校内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以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从而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1] 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地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5):6-10.

[3] 庞溟.阅读的逻辑: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读书[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370.

G712

A

1671-4733(2017)06-0065-03

2017-08-27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6-2018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银行’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交教研1602-253)

胥青(1982-),女,江苏灌云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5851209500

猜你喜欢

工匠素质教育素质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工匠神形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工匠赞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