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

2017-03-09韦沁妤谢国富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韦沁妤,谢国富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州 35000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

韦沁妤,谢国富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州 350002)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合理利用新媒体给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带来的机遇,可以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加大建设力度,完善新媒体就业指导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培训;调整课程内容,丰富就业指导形式;开展新媒体文化建设,引导就业舆论四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对策。

新媒体; 大学生; 就业指导; 创新

新媒体,是依托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并能使传播者与用户互动的媒介总和[1]。新媒体的“新”,主要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它包括手机新媒体、网络媒体和新型电视媒体等类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长久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将达到795万人,较2016年新增30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合理把握好新媒体带给我们的机遇,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指导和服务。

一、新媒体的特点

(一) 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

传统媒体传播信息往往受到制作周期的限制,新媒体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形式传播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确保各类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发布。此外,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往往是由一点向周围辐射式传播,且信息的接受者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共享功能分享信息,这使得人与人之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网,信息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 信息海量性

新媒体依托各类移动网络终端及互联网存在,信息存储量巨大,能够融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集报刊、电视和广播三者的优势于一体,信息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同时,随着使用互联网用户的增多,信息交流的种类和内容也不断增加,可以囊括世界各地各种各样的信息,可以称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

(三) 高度交互性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及合作性不高,信息反馈较慢。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能够实时双向互动,每个用户都是信息内容的浏览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传播者,享有话语权和控制权,这种信息交换方式使得用户可以畅所欲言,及时反馈,便于交流和理解[2]。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一)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机遇

1.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

目前,大学生就业主管部门均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平台。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人事厅主办了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网站覆盖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业务环节和相关部门,集毕业生就业指导、双向交流、政府人事服务和宏观管理等功能于一体,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便捷的服务。此外,随着新媒体的普及,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都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向学生宣传就业政策、发布招聘信息、传授应聘技巧等,就业信息发布渠道更加多样化,也更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有效解决了高校就业信息发布接受面少、接受效率低、信息发布不及时等问题[3]。

2.为大学生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

在传统媒体下,高校对毕业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较弱,缺乏系统化的分析,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单一化”、“标准化”的。利用新媒体手段,能有效汇总毕业生资料,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通过对数据的更新、追踪和分析,可以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各项数据,例如毕业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意向等,以便针对每一名学生的需求和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培训,同时也方便用人单位根据各自的岗位需求对毕业生进行检索,促进就业工作的高效开展[4]。

3.延伸课堂,促进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新媒体使得传统“填鸭式”枯燥无味的就业指导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一方面,利用主题论坛、电子图书、网上职业测评、“慕课”平台等,以图片、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来展开就业指导,与单纯依靠纸质书籍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知识获取方式更加多元,更具感染力,可以吸引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为就业指导课程搭建课后互动的平台,方便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分享见解,既深化了学习,又活跃了思维[5]。

(二)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挑战

1.不良信息易影响学生的就业观念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的门槛低,其质量和准确度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各种不良信息鱼龙混杂,容易对毕业生造成误导。一方面,网络上充斥各种低门槛,高报酬的虚假招聘信息,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辨别能力的毕业生来说,容易眼高手低,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无法理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忽视一些需求量大,前景广阔的基层岗位,有可能错失良好的求职机会,甚至上当受骗。另一方面,网络上诸如找工作需靠关系、“拼爹”,大学生毕业卖猪肉等负面新闻,容易使原本就信心不足的毕业生更加迷茫无措,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动摇理想信念。

2.加大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在掌握信息上的不平衡状态[6]。就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存在于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在一定程度上畅通了就业信息渠道,但由于信息审核机制尚不完善,虚假、失真信息容易泛滥,这使得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毕业生发布求职信息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吸引毕业生,夸大单位业绩等相关信息,而部分毕业生在制作简历时存在上网照搬、肆意夸大自己,甚至伪造证书等现象,这使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无法有效辨别信息真假。此外,由于信息发布渠道的增多,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发布渠道各异,毕业生无法及时获取全方位的信息,这也加剧了就业信息的不对称。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导致真正优秀的毕业生毫无优势可言,另一方面也极易引发道德风险[7]。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探索

(一) 加大建设力度,完善新媒体就业指导平台

一方面,加大资金、人力、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投入,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修理,从根本上保障新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在现有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就业指导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新媒体技术,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平台。

当前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覆盖面非常广,我们应把握大学生的使用特点,继续加强就业指导手机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可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就业信息,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掌握最新资讯。同时,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人员根据大学生的就业常见问题预设“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常见问题可以通过自动回复功能得到解答,便捷省时。另外,配备人工服务功能,在自动回复无法解决问题时,由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

此外,积极开发功能全面的就业指导APP。通过APP,不仅可以及时发布就业资讯,还可以设置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辅导等功能,帮助大学生作好就业准备,不仅如此,大学生可在APP上注册并完善个人信息,利用职位搜索功能,通过专业需求、薪资待遇、办公地点等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岗位,增加求职的针对性。

(二) 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培训

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首先,要不断引进责任心强、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人才,同时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其次,要及时了解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并结合高校就业工作特点和学生需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计划,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融为一体,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者运用新媒体的指导能力和水平。

(三) 调整课程内容,丰富就业指导形式

针对当前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形式枯燥,内容单一等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充分抓住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在授课形式上,要灵活运用手机微课堂、网络课堂等教学方法,通过声音、图形、影像等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进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生生、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尊重个体差异,深入开发新媒体课程内容资源,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理念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模拟面试、邀请优秀校友展开访谈、分享创业经验、交流就业心得等,着力转变传统就业指导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课程之外,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网上聊天,论坛交流等功能,与学生实时互动,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课堂的延伸,加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四) 开展新媒体文化建设,引导就业舆论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发挥自己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优势,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用学生易于接收的方式,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培养脚踏实地的就业理念。针对当前的就业政策,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图片、影像资料,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学生进行解读,对时下就业热点问题和焦点新闻,要适当地引导,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就业过程中的焦虑和迷茫,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8]。

[1]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26-28.

[2] 林林.新媒体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就业指导,2014,(18):33-36.

[3] 孟超,王刚.新媒体时代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策略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31-34.

[4] 江国云.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6):27-28.

[5] 闫岑.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构建[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6,(1):44-48.

[6] 许文杰,金天星.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2):139-141.

[7] 范新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柯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1):105-108.

[8] 白冰,王晓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32(7):80-83.

G647.38;G206

A

1671-4733(2017)06-0063-02

2017-05-03

韦沁妤(1990-),女,福建宁德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