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演进的逻辑合理性*

2017-03-09王宏兴孙明增汤传平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王宏兴,孙明增,汤传平

(1.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3.中共中央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演进的逻辑合理性*

王宏兴1,2,孙明增3,汤传平1

(1.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3.中共中央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历来是思想领域的重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也经历了从抽象思辨向“现实运动”嬗变的“心路历程”。从“两大发现”有机统一的视角来看,唯物史观通过对“劳动”概念的全新发掘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剩余价值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预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两大发现”在方法论上辩证互补,在价值观上内在相通,从整体性的实践维度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逻辑合理性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美好追求和不懈向往。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不少思想家皓首穷经、著书立说,积极求解历史之谜,探索人的解放和发展的道路,但最终都没有如愿以偿。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才就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从理论特性来看,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内在统一的科学真理,具有天然的实践品格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理论的内在结构来看,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在方法论上辩证互补,在价值观上内在相通,从整体性的实践维度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前人类思想界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改善人的生存境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景。在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中,就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所谓的“六艺”,反映了奴隶时代对理想统治人才的全面性要求。在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虽然带着浓厚的相对主义色彩,但是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蕴含着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稍后,亚里士多德也探讨了人的发展问题。他认为,人是由身体和心灵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只有通过必要的教育、活动和闲暇,才能培养身体健康、意志坚定、智慧发达的完美个体,使人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欧洲中世纪时代,人的本质异化为虚幻飘渺的上帝,神性压抑、束缚、摧残着人性,被压迫生灵在无声的叹息中苦苦地挣扎着,人类文明经历了一场“漫长的严冬”。直到近代伟大的“文艺复兴”,才重新迎来了人的觉醒和“回归”。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被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以人为本”成为时代的思想主题。当时的思想大师们勇于正视人的感性欲望,大胆讴歌人的智慧和理性,积极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体现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升时期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诉求。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把人视为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这当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由于历史观上的根本局限,他们看不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500,必然陷入“环境塑造人”和“人改变环境”的两难悖论,无法走出思想的迷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来源之一,空想社会主义在人的发展问题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设计了诸多改造人性和社会的良方,并进行了若干可贵的尝试。他们不仅揭露了资本给人带来的深重苦难,而且对未来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想象。马克思说:“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2]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空想社会主义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但是由于不能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的时代主题,多了不能正确地把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

从文艺复兴一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思想大师们高扬人的主体性,积极求解人的秘密,奏响了“人的解放”的时代号角,但是最终都没有找到解放人、发展人的现实路径。历史地看,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唯心史观造成的抽象人性论。他们的出发点不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个人,而是抽象的“人”。如果离开现实的基地,而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去把握历史,那只能造成理论的“幻相”,走向思想的虚无。可见,唯心史观和历史观上的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一脉相通的。二是阶级的狭隘性。由于这些思想家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所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少数“有产者”的发展,而不是全体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的发展。在他们所深情向往的社会里,只有资产阶级才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和资格,广大劳动人民是被排除在视阈之外的。即使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口诛笔伐、无情鞭笞的空想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和资本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比如,在傅立叶设想的“法朗吉”中,资本在产品分配时还占据着应有的位置。三是道路的虚幻性。他们看似描绘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光明大道和美好蓝图,但是由于其脱离了具体的、历史的、复杂的社会条件,在强大的、顽固的资本主义现实面前,注定要遭遇梦想破灭的结局,最多也只能沉迷于理性的虚构与欺骗之中而自我陶醉。

二、从“两大发现”的有机统一看马克思的理论诉求

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也经历了从“天国幻想”到“尘世生活”、从抽象思辨向“现实运动”嬗变的“心路历程”。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继承者和批判者,刚刚走上理论舞台的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还带着前辈们的思想烙印,在话语体系和论述方式上不可避免地体现出思辨哲学的痕迹。在标志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重要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认为“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17。虽然不能简单武断地认为这是唯心主义的语言,但是明显地体现着青年黑格尔派的思维风格和表达方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开始论述劳动对文明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巨大意义,向科学实践观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手稿》中,他认为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185。从逻辑上说,要占有“人的本质”,前提是认定“人的本质”是一种先在的东西,而且它在异化过程中已经丧失了。只有扬弃异化,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重新占有和人的“回归”。这种论述,虽然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实,在思想上具有巨大的批判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人的发展的总体方向,但也不得不承认,它在表述方式上还带着黑格尔、费尔巴哈的话语特征,对人的发展路径的设计也陷于抽象、笼统和幻想,甚至还带着简单的“循环论”色彩,没有真正指出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的明确路径。

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人类思想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创立了科学实践观,由此找到了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揭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路径。只有从马克思“两大发现”辩证互补、有机结合的高度,厘清“两大发现”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关联,才能在逻辑上充分展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从起点走向成熟的总体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劳动”概念的全新发掘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

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也对社会历史的运动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他发现了历史活动中“理性的狡计”,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了历史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黑格尔的体系始终体现着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他把人类历史看成在理性的支配下不断生成的存在,表现出巨大的历史感和辩证的张力。马克思说:“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做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205可见,黑格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劳动”对人的意义。但是,黑格尔所理解的劳动只是抽象的精神运动,现实世界的运动只是绝对观念运动的“外化”形态。费尔巴哈打碎了黑格尔神秘的、荒谬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费尔巴哈视野下的人类社会只是“感性的存在”,而不是“感性的活动”。他看不到周围的世界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始终如一的,而是劳动和实践的产物。因此,费尔巴哈只能在摧毁上帝的神圣形象之后建立贫乏的“爱的宗教”,而真实的历史运动却离他愈来愈远。

唯物史观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以“劳动”为核心范畴,以劳动的发展为逻辑主线的唯物史观的确立,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前提,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唯物史观正确地揭示了劳动对人的意义。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发展和塑造着人的本质,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生动展现,人的一切秘密都在劳动中。所谓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当人一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也同时创造了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在劳动中形成的分工协作和产品交换关系就是最原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复杂的社会关系之网就是在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发散、延伸、建构而成的。在劳动中形成的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纵横交错、相互交织,构成了社会历史的二维坐标,并设定了历史发展的大致方向和可能性空间。

劳动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最基本的范畴。人类最主要、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就是物质生产劳动,正是从“劳动”出发,才能正确把握劳动对象化、劳动分化、劳动异化、劳动自主化等环节之间的必然联系,并在理论层面构建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为基本动力的唯物史观理论系统。“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4]591可见,推进人类劳动的不断进步,并在劳动中历史地提升着人的自由程度,这就是唯物史观的理论旨归,也是实现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预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路径

唯物史观确立了“劳动”概念的核心地位,马克思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就有了科学的出发点。众所周知,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商品开始的。从这一起点出发,本着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辩证思维方法,逐渐地上升到理性具体,把握商品“质的多样性”,最终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总体把握。

那么,什么是商品呢?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抽象劳动的物化形态。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造成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由此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可见,劳动二重性学说,既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也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和关键。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二重性表现为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的具体劳动和创造价值增殖的抽象劳动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实质上就是无偿地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工人剩余劳动的积累。资本流通就是剩余劳动不断转化为价值形态,并在流通中实现剩余劳动的分配和实现。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规律就是社会不同部类、行业之间资本运动和价值实现的规律,说到底就是社会总资本榨取和剥削无产阶级“总劳动”的“科学”。一言以蔽之,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无偿地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并在资本的永恒运动中,谋求剩余劳动的无限增殖。至此,马克思对劳动的认识,就从根本上超越了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现象描述,而在更深的层面上解答了造成“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156这一历史怪相的理论根源。马克思主义是“总体性”理论,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实践上的革命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及制度,才能在现实中消除异化,将现实世界“人化”,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劳动”和人的全面发展。可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不仅向世人展示了理论的科学和严谨、方法的先进和高明,而且彰显着丰富的实践意蕴、强烈的人文关怀和鲜明的路径指向。

三、马克思主义从整体性的实践维度指明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道路

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维度来看,从唯物史观确立劳动为逻辑起点,到《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和规律,这个过程本身也遵循着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原则。唯物史观揭示的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特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本质及其矛盾运动规律。唯物史观的创立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具有前提性意义,没有唯物史观产生的革命性变革,就找不到研究的合理出发点和科学方法,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反过来,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是理论向现实生活的进一步“贴近”和“聚焦”,并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辩证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蕴。这样,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和特定历史阶段的研究,在方法和理论上相互补充、互为参照、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整体逻辑架构。正因为建立在“两大发现”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才真正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理论飞跃。

为什么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找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而不是别的理论?答案就在“两大发现”的辩证互补奠定了坚实完备、富有张力的理论架构,其中必然蕴含着科学的价值诉求和实践取向,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指明了正确方向。“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527作为整体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理论和方法、观点和路径、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内在统一。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就是一部生产劳动发展史。人的发展,归根到底体现为劳动能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普遍化只是劳动能力发展的证明和结果。人的解放,说到底是从私有制和旧式分工下被动的、不自主的异化劳动、机械劳动转变为自由自觉的劳动,使对象性活动真正成为“人的活动”,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和确证。随着劳动的不断进步,人才能逐渐摆脱物的依赖和人的奴役,实现“自由个性”。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告诉人们资本是怎样实现其魔术般的增殖,从而在理论上昭示人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人的自我解放的主体性力量,只能是革命的无产阶级。只有唤醒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使它由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才能开展自觉的历史创造活动,成为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而且,这一目标的实现,只能靠革命的手段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摧毁附属在这一制度上的一切设施和毒瘤,建立人与人真正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必须经过由低到高的若干发展阶段,才能最终建成“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当然,共产主义也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状态,它的实现也只是意味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迈进了新的天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3总之,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这是一个无限的、群众性的历史实践过程,是一个万古常新的永恒课题。至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视阈中被正确、完整地揭示出来,社会主义才得以冠以“科学”二字。

追寻马克思光辉的思想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以求的伟大事业,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理论旨归。正是建立在“两大发现”辩证互补、有机统一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才成为科学性和革命性完美统一的真理体系,并在实践中成为指导各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变自身命运的锐利武器。当前,我们正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引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奋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努力改善人民福祉,在此进程中,发掘、研究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所特有的思想内涵和实践意蕴,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文 格)

On the Logic Rationality of Evolution of Man’sAll-round Development Thought of Marx

WANG Hong-xing1, 2,SUN Ming-zeng3,TANG Chuan-ping1

(1.SchoolofMarxism,Anhu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uainan232001,Anhui,China;2.SchoolofMarxism,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3.ThePartySchooloftheCPCCentralCommittee,Beijing100091,China)

Realizing person’s all-round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issue in the field of thoughts. On this issue, Marx also experienced a “journey” from abstract thought to the “real mov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c unity of “two big discoveri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larifies the fundamental path of 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by new excavations of the concept of “labor”,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announces a specific path of 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deep analysi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 “Two big discoveries” are in a dialectical relation and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in methodology, and inner interlinked on the values, and point out the realistic path to realize person’s all-rou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ractice dimension of integrity.

Marx; 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logic rationality

2017-01-10

王宏兴(1980-),男,安徽省萧县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5JJD710007);2016年安徽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16B56)

B038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7.03.0005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