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朗族莽人女性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3-09杨亚凡

红河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布朗族妇女教育

杨亚凡

(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蒙自 661199)

布朗族莽人女性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杨亚凡

(红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云南蒙自 661199)

布朗族莽人(以下简称莽人)妇女的教育状况是莽人妇女发展及衡量其社会地位的一项指标和发展方面。在莽人女性的教育问题中,有利条件和现实困境同时存在,既有有利因素,也有现实困境。应当注意加大基础教育资本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以项目带动女性生产技能的培训教育、加大莽人女性扫盲教育的力度、实现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等方面多措并举。

莽人女性;教育;对策

莽人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金水河镇,2009年4月被归族为布朗族,至今仍保留莽人的称谓。根据南科村委会和乌鸦坪村委会的统计,现有莽人721人,是我国典型的人口较少民族。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莽人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实现了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由原来的十多个小居住点合并为今天的龙凤村、平和村与牛场坪村3个自然村。作为莽人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莽人妇女,他们的教育状况是衡量其社会地位和全面发展的一项指标和方面。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鲍曼和安德森在调查和分析了83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后,得出如下结论:“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想达到300美元,必须具有40%以上的成人识字率,而要想达到500美元以上,则需要90%的成人识字率。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组织的调查表明,一个年轻女性每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她的工资收入能相应地提高10到20个百点”[1]。莽人居住地区多属于贫困地区,经济、信息、交通均不发达,再加上意识形态中的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莽人女性的教育水平和教育参与程度均较为低下,最终导致莽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分析具有劳动能力的莽人成年女性教育的现状,厘清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才能发挥优势制定积极有效的对策,提升莽人女性的整体素质。

一 莽人女性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3个莽人的居住地,18岁以上的成年莽人女性分布情况分别是:龙凤村76人、平和村72人牛场坪60人。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莽人地区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莽人女性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商业经营的生力军,对莽人地区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从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盲率来看,龙凤村莽人女性文盲率45%、平和村莽人女性文盲率70%、牛场坪莽人女性文盲率78%①,18岁以上的莽人女性劳动力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还是不容乐观,将对莽人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结构优化产生不利影响。

(一)莽人妇女教育的有利条件

行政力量对文化教育的事业的重视和推动为莽人女性的教育事业建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莽人地区已建成田房上寨村小学、水龙岩安置点小学,扩建南科中心小学;实施新建村文化室3个,配套了图书、文体、办公等相关设施设备,建室外活动场地3块,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每户配套了直播卫星接收器和普通电视机;共举办科学种养殖科技培训班50期2800人次,新建2所村卫生室,修缮覆盖莽人村卫生所1所,配套培训了4名莽人乡村医生并安排到莽人村卫生室上岗行医。教育补助方面金平县县委、县政府实施给予莽人学生生活补助的特殊政策金平县县委、县政府实施给予莽人学生生活补助的特殊政策,大学生每人每年补助5000元,县内高中(职中)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补助1800元,小学生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2]并沿用至今。这些举措在推动莽人女性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莽人女性教育意识的增强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莽人妇女教育的现实困境

1.学校教育的滞后

学校教育历来在人口素质的提高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但是莽人地区的学校教育却总体滞后。从办学历史看,1968年前,莽人村寨没有办过任何形式的学校。1969年,按照有关文件精神,于当年月在南科新寨开办了第一所小学,至1980年7月,先后任课的教师有四人。经历了停办、复办后,1987年该校并入南科瑶族小学;雷公打牛村小学创办于1971年,至1979年6月,先后任过课的教师有三人,1979-1984年停办,1995年复办至今,任课教师1人;坪河中寨小学创办于1978年10月,至今尚在办,先后任过课的教师有五人[3],坪河下寨一直都没有办过任何学校,全村几乎都是文盲。总体来看莽人居住地区办学基础条件差、学校布点不合理,莽人村寨中部分适龄儿童不能按时入学或是入学年龄过大,有很多十五六岁的孩子还在读小学;师资方面,由于条件艰苦,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莽人村寨一个小学总共只有四五十个学生,学校教师才三四个,一个老师常常担任几门课程的教师,课时量较大。例如上田房小学整个学校只有三个教师和一个代课教师,读到五年级的学生们则要转到金水河镇口岸小学就读。虽然近几年来,国家法律、政策对少数民族妇女教育给予了很大的保障,但实际上莽人女性教育参与的比例较低,教育意识不强的现实状况与莽人女性发挥的社会作用、莽人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要求不符。

2.传统的性别分工和的生育观对教育的影响

莽人传统中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过去男人以打猎为主,女人则在家采集老林中的野果、野菜和从事一些简单的农务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导致大多数莽人妇女存在着较强的依附心理、缺乏竞争意识,对现实社会有不能积极融入,普遍认为“读书无用”,加之恶劣的自然环境、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莽人地区以多育为导向的生育观。云南省红河州第二人民医院的邱荣仙、张丽琼等对金平莽人妇女生育及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在69 名已经生育的妇女中,生育子女数1~ 15个,生育5个以内的比重大,占85.2 %,生第1 胎时的年龄为12 ~ 33 岁,平均18.45 ±3.42 岁,生育年龄普遍偏小[4],莽人的这种早育、多育观念一旦形成,会具有一定的历史惯性,干扰适龄莽人女性的教育需要、分散她们的精力、加重莽人妇女的家庭成本、制约了莽人妇女教育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提高莽人女性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基础教育资本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要改善莽人地区办学条件,就要拓宽集资渠道获取多方支持。莽人地区自然环境差,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突破,基层财政紧张,导致义务教育经费不足,使莽人地区的办学条件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因此,国家应加对大莽人地区教育资本投入,弥补地方资金的不足。同时要使用法律、政策等强制性手段保证对教育的投入,实行专款专用,健全监督机制,将对莽人地区教育的重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当然除此之外,社会帮扶也是一个加大当地教育投入的有效手段。可以借鉴其他贫困地区的案例,利用传媒、网络、舆论等手段,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慈善、助学、儿童妇女权益保障机构和团体的援助,筹措捐资助学资金。也可以在全省、全州、全县的干部职工中实施“爱心助教”的举措来实现多渠道的教育资金来源,推动办学条件的改善。

(二)以项目带动布朗族女性生产技能的培训教育

利用项目带动布朗族女性生产技能的培训教育是较为有效的途径。基础教育的缺失的补救是长期性的,但是可以将布朗族女性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现实需要转化为破解的"瓶颈"。培训教育可以依托产业的发展,例如草果、香草、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项目,农畜产品的养殖、供销项目,甚至于开发符合当地特点的旅游项目来对接布朗族女性的教育要求;在项目带动过程中要体现创新性,例如莽人地区的教师培训计划、家庭—学校教育联动计划、经济产品产业链产销链中的培训项目、旅游经济发展项目、当地的经济能手、劳动榜样培养计划等项目,既能达到促进莽人地区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让布朗族女性主动接受教育,让他们在培训中直接受益,促使当地女性劳动力主动走进学堂,在需要的驱动下学习农业知识;还可以发挥莽人村寨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实行党课走进莽人地区,通过开展党章、党史知识教育的项目实施,实现“抓好党建促扶贫”, 提高布朗族女性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现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

莽人地区群众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程度不高,只有将莽人村寨的多种教育形式和教育资源全面衔接起来,才能在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中找到平衡,实现各有所用和相互推动,做到“莽人有学上,适合莽人上”的教育理念。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莽人地区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这对于那些还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生活的莽人学生来讲,升学希望的渺小无助于他们改变现有的生存状况。在莽人地区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莽人女性对教育有着特殊的需求,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是对莽人女性的有关职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因此,培养莽人地区实用型的初、中级专业人才和各行业所需的技术、管理和生产人员应成为当地教育的重要任务。要在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之间实现紧密联系、互相沟通。莽人地区应减少务教育课程中的文化学科学习,加入2至3门职教专业课。在义务教育中贯穿中等职业教育的知识,或者集中寒暑假开设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依据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尽量使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植根农村的现实和发展需要。职业技能课程以当地实用技术为主,如现代科技种养殖技能、产品营销等,辅之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现代社会普通技能,还应该在寒暑假集中在莽人村寨宣传和实践新的务农经验和理念,从学生培训拓展到女性村民,传播先进的务农技术,让有兴趣研究农业专业的学生及早接触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知识基础上,通过实用技能的强化,使接受义务教育的布朗族女性成为有“就业基础”的劳动者。

(四)加大莽人女性扫盲教育的力度

列宁也说过“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识字”。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转变扫盲的观念,变被动扫盲为主动扫盲。一个良性向好的扫盲教育活动,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要素。当地的莽人文盲妇女认为扫盲与她们关系不大,反而会加重她们的负担,通过政府行为来动员当地莽人妇女参加的扫盲活动,通常时效性不强;扫盲内容上不应该是简单的“认字”活动,应该注重实际性,即教育内容应与生活、生产需要有密切的联系,符合莽人妇女的现实需要。例如读写家庭生活用品名称、常见农作物名称、常见药品名称、常用的农药化肥名称、初级的计算等;也应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手工业加工技术、产品储运、营销等实用技术技能、家畜的圈养、家禽的疫病防治,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的防病虫害、种植方面的知识的培训。另外,依托项目还可以将培训教育扩展到莽人妇女计划生育、女性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培训,家庭投资理财、子女教育等的家政管理知识,妇科疾病的防治、食品卫生、等方面的卫生保健常识,同时教育还应该包括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等方面的民族文化知识培训,以增强莽人妇女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她们投入到家园建设中的积极性。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金水河镇办公室。

[1]梁华和.发展固原地区回族女童教育对策[J].宁夏教育. 2003(3):15.

[2]曹松林.金平布朗族(莽人)综合扶贫项目建设基本完成[EB/OL].(2012-06-18).http://www.hh.cn/news_1/xw01/201206/ t20120618_387662.html.

[3]杨六金.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一莽人的过去和现在:十六年跟踪实察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313-314.

[4]邱荣仙,张丽琼,周朝当,等. 金平莽人妇女生育及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01):93.

[责任编辑龙倮贵]

The State and Solution of Education of Mang Women of Blang Ethnic Group

YANG Ya-f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99, China)

women's education status of Mang people is an indicator and measur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tatus .In the local education practice to Mang women,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difficulties exist at the same time. Such measures as 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in basic education , Improvement of school running conditions, th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of the Brown family women's production skills with the project , implement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should be taken.

Mang Women of Blang Ethnic Group; Education; the State and Solution

C957

A

1008-9128(2017)02-0032-03

10.13963/j.cnki.hhuxb.2017.02.008

2016-08-29

2013年云南省教育厅自筹项目:布朗族(莽人)女性教育及其发展研究(2013C023)

杨亚凡(1979-),女, 云南建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农村问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布朗族妇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作品研讨
《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成功举行
“文明上山”之后——《百年巨变:布朗族莽人社会变迁》读后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布朗族音乐文化探究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