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综述

2017-03-09代嘉幸靳媛张亚辉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幸福感经历人格

代嘉幸,靳媛,张亚辉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有关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综述

代嘉幸,靳媛*,张亚辉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留守经历;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

留守儿童被称作“制度性孤儿”,随着这一群体的不断扩大,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引发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 000万,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1]。纵观近十年的文献笔者发现,对留守儿童成年后(即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研究最早源于2006年,张莉华[2]率先对这一特殊群体定义,称为“留守群体”大学生。调查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第一批成年的留守儿童,研究者大都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近些年来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不再是一个不分化的群体,且时至今日,第一批成年的“留守儿童”逐渐走出大学校园,第二批已成年的“留守儿童”正在进入我们的研究视线,因此对近十年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掌握研究新动态,对如何更加全面有效地研究“第二批已成年的‘留守儿童’”指明方向,进而改善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 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界定

1.1 留守儿童

要想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界定,首先要搞清楚留守儿童的定义。在国外,“留守儿童”有两个含义——“移民留守儿童”或“农村留守儿童”。在我国,最早于1994年提出“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指父母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目前在国内,对于该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统一意见。争议点主要集中在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留守时间长短、父母外出数量。胡长舟等[3]2013年在对宁夏地区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中,其筛选标准是“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外务工时间至少6个月,年龄范围是7~15周岁的儿童”;徐建财等[4]2012年在其调查中则选择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

目前,研究界较为公认的定义为:“在一年中,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累计时间至少为6个月,被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长辈、亲戚、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5]。

1.2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留守儿童进入大学,也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即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由于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不同,因此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界定也尚未达成统一意见。本研究沿用了李晓敏等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定义,即“目前在校的、儿童期(0~16岁)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持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的农村生源大学生”[6]。

2 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研究概况

2.1 研究成果

2.1.1 传统视角(1)负性情感。在所有的负性情绪体验中,抑郁情绪是最常见的。已有研究发现,抑郁症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且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抑郁患病率比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要高。研究者普遍认为[7],女生的抑郁检出率比男生要高,这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8]。可能因为女生心思细腻,天生敏感,再加上农村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生很可能成为抑郁的易感人群。然而,也有研究者[9]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男生承担的责任较多,性别角色期待中不允许男生过多宣泄不良情绪,当然也可能与样本的选择、测量工具的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总之,抑郁的发生的确与童年时期亲子关系不良有关[10-11]。

(2)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学者普遍认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社会支持度偏低。但是在不同维度上,他们的观点并不太一致。温义媛和徐礼平等[12-13]认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主观支持上无差异,但是在客观支持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较低,这可能与其留守经历有关。何冬丽[14]调查发现,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客观支持上无差异,但是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主观支持偏低,支持利用度偏低。有研究指出,个体在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心理问题发生率比普通人高两倍[11]。以前很多学者认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6,15],但可喜的是,近来不少学者发现,该群体的应对方式变得更积极、更成熟[12,16]。一方面,因为留守经历为儿童创造了一个独立处理问题的环境,随着阅历丰富,面对困难时能够冷静而理智分析;另一方面,可能因为研究方法的变化,把目光转向适应良好的个体。

(3)人格。对于人格的研究较丰富,因为不同学者采用的问卷类型不同。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早期的人格特点和以后各年龄段的人格特点有着一定的一致性[17]。但是对于人格的研究,目前仍存在不少争议。徐建财等[4]采用16PF问卷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对人格具有深远作用。陈孜等[18]采用TCI问卷进行人格评估发现,留守经历并没有在人格上体现出差异,这可能与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留守环境改善以及个人应付环境能力提高有关。徐礼平[19]在对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的调查中运用大五人格量表调查发现,与无留守经历的医学生相比,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较高,在外倾性与开放性维度上得分较低。

(4)人际关系。学者普遍认为[20-22],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不大和谐,留守经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不容小觑。

2.1.2 积极视角(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领域,也是近几年来研究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一个新的视角。研究者大都认为,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相比,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低。何冬丽[14]探讨了成人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发现在不同依恋类型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

(2)积极心理品质。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讲,既然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能从众多留守儿童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学校园,那么在他们身上必然存在积极的品质。温义媛[23]在心理访谈的基础之上发现了接受现实等8种积极品质,罗涤等[24]发现了5种积极品质,包括快乐品质、处事品质、意志品质、奋进品质和亲和品质。

(3)心理弹性。在国内心理学领域,心理弹性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不利环境并不必然导致儿童的发展不良,在一些保护性因素的影响下,儿童仍有机会获得正常的发展[25]。也就是说,不再把留守经历当作阻碍个体成长的因素,而是用一种更积极的眼光看待它。徐礼平、杨琴等[26-27]已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

2.2 研究内容

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心理学层面,研究内容主要有心理健康状况、人格、情绪、人际关系、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成人依恋等,对自我和谐、价值观、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目前,用积极心理学观点看待留守经历也是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总之,对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还不够广、不够深。

2.3 研究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心理测验,质性研究较少,多为定量研究。黎志华等[28]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中采用了潜在类别分析,可使研究者从以个体为中心的视角来审视所研究的对象,更好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对于同一研究内容使用不同问卷,诊断标准难以统一,且大多问卷属于自评问卷,难免会有误差,因此测验法与临床访谈法的结合很有必要。

3 对现有研究的评论及展望

(1)留守经历作为远环境,对个体成年后发展的影响是否具有持续性,还是会因近环境因素而淡化,这是目前争论焦点之一。

(2)之前绝大部分研究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在开展调查研究时仅比较留守组与非留守组的差异。以后不应再把他们看成同质的整体,而将测验法与深度访谈法相结合,从而更加细致全面地从微观角度深入了解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3)目前研究大多为横向研究,而纵向研究、回溯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纵向研究费时费力易受干扰,但是它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种影响因素的动态互动作用,从而客观评价影响机制。

(4)对于样本选择问题,目前大都停留在专科学校或某地区,而针对全国性的调查研究较少。为更好地说明问题,扩大样本势在必行。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张莉华.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28-30.

[3]胡长舟,冯玉韬,李秋丽,等.宁夏留守儿童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246-249.

[4]徐建财,邓远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经历对男女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差异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101-103.

[5]赵景欣,申继亮.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孤独[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515-517.

[6]李晓敏,袁婧,韩福生,等.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行为与人际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8):954-956.

[7]田玉霞,张丽亚.大学生留守经历对个体负性情感的影响[J].文艺生活,2014(9):242.

[8]Angold A.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I epide miological and etiological aspect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8(7):601-617.

[9]杨娅娟,陶芳标,万宇辉.安徽留守儿童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3):321-323.

[10]Purper-ouak IL D,Michel G,Moyren-Simeonimc.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Update and per-spectives[J].Encephale,2002,28(3):234-240.

[11]Andrews G.Life event stress,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J].JNew Ment Dis,1978(166):307.

[12]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5):719-720.

[13]徐礼平,方倩,陈晶,等.留守经历医学生总体幸福感、心理安全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2,25(4):87-89.

[14]何冬丽.留守经历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8):952-954.

[15]王志庆.具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应对方式关系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2.

[16]刘晓慧.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比较[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3):1810-1812.

[17]郭变红.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个案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9):11-14.

[18]陈孜,卢溪,何骢,等.早期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J].中国心理健康学杂志,2012,20(7):1112-1114.

[19]徐礼平.留守经历医学生大五人格与心理弹性关系探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7):8-9.

[20]唐胜蓝,肖芳,辛培娜.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28(5):42-45.

[21]李静.留守经历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209-210.

[22]周春燕,黄海,刘陈陵,等.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父母情感温暖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893-896.

[23]温义媛.“留守经历”大学生积极心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91-94.

[24]罗涤,李颖.高校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8):83-87.

[25]Robert Henley.Resilience enhancing psychosocial pro-grammes for youth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Evaluationand research[J].Progress in Development Studies,2010(10):295-307.

[26]徐礼平,方倩.从心理弹性的视角看有“留守经历”大学生[J].新余学院学报,2012,17(2):119-121.

[27]杨琴.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自立人格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3):268-271.

[28]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等.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J].心理科学,2014,37(2):329-334.

(*通讯作者:靳媛)

R195

A

1671-1246(2017)18-0152-03

猜你喜欢

幸福感经历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