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

2017-03-09

河南畜牧兽医 2017年2期
关键词:胸膜炎胸膜猪群

(安阳市龙安区畜牧服务中心,河南 安阳 4550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

吴玉强

(安阳市龙安区畜牧服务中心,河南 安阳 455000)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为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呼吸道传染病;临诊上以发生急性败血症、发热、咳嗽、高度呼吸困难,剖检病变以双侧性胸膜肺炎和出血性、坏死性肺炎为特征。该病是国际公认的危害规模化猪场的重要传染病、多发病之一。近几年,我国猪呼吸系统传染病成为养猪业的头号杀手,该病在一些集约化大中型猪场广为流行,危害严重,应严加防范。

1 病原与流行病学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有荚膜的多形球杆菌,目前经鉴定有15种血清型,主要是7型,其次是2型和l型,各血清型之间很少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已知的毒力因子有外毒素、荚膜多糖、脂多糖、外膜脂蛋白、转铁结合蛋白、黏附因子和脲酶等,其中外毒素是最主要的毒力因子。这些毒素能杀灭宿主肺内的巨噬细胞和损害红细胞,是引起感染肺严重病损的主要原因。免疫学研究证明,由于主要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给该病的诊断及疫苗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不同品种、性别及年龄的猪对该病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龄至5月龄的猪较多发,但以3月龄仔猪最为易感,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猪的鼻汁、扁桃体、支气管和肺脏等部位是病原菌存在的主要场所,病菌随呼吸、咳嗽、喷嚏等途径排出后形成飞沫,通过直接接触而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车辆、器具以及饲养人员的衣物等间接接触传播;小啮齿类动物和鸟类也可能传播该病。

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春夏4~5月和秋后9~11月,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极易暴发流行;此外,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该病发生或加速疾病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2 临床症状

胸膜肺炎发病突然,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l~7 d。急性病例往往起病突然,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具有肺炎和胸膜肺炎的典型症状,临床症状因年龄、免疫状况、易感性、环境应激因素及病原菌感染的数量、毒力等不同而存在差异,一般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或慢性型3种。

2.1 最急性型

感染开始时,一个或几个猪群中1头或几头猪突然发病,并可在无临床症状情况下突然死亡,随后疾病在敏感猪中传播很快。一般病初体温高达41.5℃以上,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废绝,并有短期的下痢与呕吐;早期无明显的呼吸症状,只是心率加快,后期则出现心衰和循环障碍,使病猪的鼻、眼、耳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呼吸特别费力,有时张嘴呼吸,继而体温下降,窒息死亡。继之,出现严重的呼吸障碍,病猪呼吸困难,张口喘息,常站立不安或呈犬卧姿势;临死前有淡红色泡沫从嘴、鼻孔流出。病猪一般于出现临床症状后24~36 h内死亡,死亡率高达80%~100%。以后疾病会蔓延至同圈和邻圈的健康猪,发病猪增多。

2.2 急性型

在同一猪群或不同猪群内许多猪发病,约l5%~30%,呈败血症,病猪体温可上升到40.5~41℃,皮肤发红,精神倦怠,厌食、不爱饮水,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嗽、呼吸急促、高度困难,有时张口呼吸,极度痛苦,常呈犬坐姿势等较严重的呼吸障碍症状;由于心衰血流不畅而致耳、鼻、四肢末端发绀,有时口流泡沫,有时鼻腔流血,通常于发病后2~4 d内死亡。若病初症状较为缓和者,能耐过4~5 d以上,症状逐渐消退,常可康复或转为亚急性或慢性,但病程持续的时间较长。猪的病程长短取决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菌株的毒力、肺部损害程度及治疗情况。

2.3 亚急性或慢性型

多在急性期后出现,常由急性转变而来,或低剂量感染病菌也可呈现亚临床症状。病猪体温不高或略高,食欲不振,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常呼吸。若环境良好,无其他并发症,经过数日至l周则可耐过,但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成为危险的带菌者。在慢性感染群中,常有很多亚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猪,当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侵害或有应激条件出现时,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而发展为急性病例,使临床症状明显加剧。

上述三种分型不是绝对的,不要截然分开。猪群急性暴发时,发病率可达50%,以后有较多的猪会咳嗽,而发生突然死亡的情况较少。猪在休息时,可见腹式呼吸,疾病持续时间较长。耐过的病猪可表现精神沉郁,生长缓慢,直到上市年龄体质量仍然很轻。在临床上常与猪支原体肺炎混淆,易造成误诊。另外,慢性期的猪群症状表现不明显,也可能被其他呼吸道感染所掩盖。疾病暴发初期,母猪常发生流产或胎儿感染。个别猪可发生心包炎、关节炎、心内膜炎及中耳炎,不同部位出现囊肿,如果囊肿压迫腰椎神经可致后躯瘫痪。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变主要见于胸腔,具有不同程度的纤维素性出血性、坏死性肺炎和胸膜炎的典型病理变化。肺炎多是双侧性的,并多在肺的心叶、尖叶和膈叶的一部分出现病灶,与正常组织界限分明,膈叶上的肺炎区常常是局部的,色深、肿胀、质坚、易碎,肺与胸膜粘连或在肺表面和心包有纤维素样物覆盖。对于急性死亡病例,气管、支气管充满泡沫状、淡红色、血性黏液及黏膜渗出物,在最急性型的后期,肺炎病灶变暗、变硬,但无纤维素性胸膜炎出现。由于纤维素性胸膜炎在发病至少24 h后发生,因此,急性期死亡的猪可见明显的病变,并在喉头充满血性液体。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炎蔓延至整个肺脏,使肺和胸膜或同时与纵膈粘连,以致尸检时难以将肺脏与胸膜分离。原先暗红色或发黑的病灶变得又亮又硬。随着病程的延长,病灶会逐渐变小,最后变成慢性期的结节状,它们可被结缔组织包裹而形成硬壳,并与纤维索性胸膜炎处粘连。多数情况下,肺部病灶会逐渐溶解,仅剩下与纤维素性胸膜炎粘连的部位。也有时可见心外膜与心包膜粘连,心包膜与肺粘连,心肌表面呈绒毛状,有时心包积液。

4 临床诊断

该病发生突然,传播迅速,伴有高热和严重呼吸困难,死亡率高。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尸检时胸膜表面有纤维性物附着,胸腔积液,口鼻喉头气管有泡沫状血色液体,肺充血、出血,右肺叶坏死肝样病变等的变化,进一步诊断为疑似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确诊则须通过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学检查。

5 防治措施

隔离病猪,对有症状表现的仔猪全部隔离治疗。

对假定健康和有症状的猪,在饲料中按600 mg/kg的比例添加盐酸土霉素或新纳明,交替使用,连续拌料饲喂10 d。

加强消毒,使用菌毒敌Ⅱ按1:600的比例稀释,进行带猪消毒,每天1次,连续1周后,改为每周2次。

对病猪按每千克体质量10 mg的用量肌注乙基环丙沙星,每天2次,连用4 d。

由于部分病猪转为慢性病例,在使用上述治疗方案后,转用盐酸土霉素注射液及青霉素,按常规治疗量交替使用,肌注治疗10 d,当病猪症状消失,恢复食欲后再用药1~2 d。痊愈后的仔猪不再合群饲养,避免带菌引起复发。

改善饲养环境,加强栏舍的清洁卫生,适当通风透光,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安静及营养均衡,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6 小结

该病的病原为猪副嗜血杆菌和支原体,其症状与猪瘟、猪弓形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慢性溶血性链球菌病、猪肺疫等疫病有相似之处,应予鉴别诊断。

猪瘟呈稽留热,且眼结膜炎症,眼睑浮肿,有脓性分泌物,怕冷发抖,剖检淋巴结大理石病变,肾脏针状出血点。无口鼻泡沫状分泌物,剖检无肺肝样病变。

猪弓形体病也呈稽留热,其他症状与该病十分相似,但临床上无口鼻泡沫状分泌物,剖检未见肺肝样病变。

猪附红细胞体病有皮肤发红和黄疸,尤其黄疸是其特征症状之一,而该病无黄疸症状。

慢性溶血性链球菌病无口鼻泡沫状分泌物。

该病与猪肺疫的症状和肺部的病变都相似,急性猪肺疫常见咽喉部肿胀,皮肤、皮下组织、浆膜以及淋巴结有出血点,而该病的病变往往局限于肺和胸腔。

该病以口鼻分泌泡沫状物,鼻、耳尖、下腹部和四肢紫红斑等症状为特征,临床疑似该病时,应迅速选用新诺明、盐酸土霉素等拌料饲喂假定健康的猪群和病猪,对有症状的猪只肌注土霉素、强力霉素、青霉素,可防止出现新病例,并治愈病猪。

在环境、气候突变或季节变换时期,应控制饲养密度,搞好栏舍通风和清洁卫生,保持安静,减少应激因素;长途运输后要加强管理和营养。

该病无特效的疫苗,且隐性感染率较高,在引进仔猪或种猪时,应先了解当地的疫情,引进后注意隔离观察和检疫,以防引进带菌猪只。而对经治疗痊愈的病猪,不要再合群,应分开饲养,这样可避免因带菌引起该病在猪群中复发。□

S858.28+9

B

1004-5090(2017)01-0045-02

猜你喜欢

胸膜炎胸膜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纤支镜胸膜活检与经皮胸膜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对比研究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T-SPOT TB联合IL-10、IL-27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
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加用激素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