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源于儒家“中庸”思想的日本谚语

2017-03-09袁少兰

中国新通信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庸儒家思想谚语

袁少兰

【摘要】 谚语被称为“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谚语也具有传承性,特别是出自儒家思想的谚语对中日两国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社会所奉行的集团意识和中流意识都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其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等谚语已经融入日本的社会生活,成为日本人为人处世的准则。

【关键词】 谚语 儒家思想 中庸

一、谚语与儒家思想

谚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共同积累的语言和智慧结晶,是一代又一代互相传承的文化遗产。谚语被称为“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谚语也具有传承性,特别是出自儒家思想的谚语对中日两国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就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思想文化。公元七世纪,日本掀起了第一次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高潮,这一时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使者、留学生和学僧来到中国,大量地汲取了中国的唐朝文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儒家许多经典书籍也被传入到日本,许多经典的语句融入了日本的本土文化,成为影响日本人为人处世准则的谚语。

日语中的谚语,除了关于天象、动植物等自然生物的谚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谚语出自于中国的古典典籍。其中出自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和《荀子》的就有数百条之多,由此可见,出自儒家思想的谚语在日本谚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過ぎたるは猶及ばざる如し(过犹不及)”、“和して同せず(和而不同)”等与儒家的“中庸”思想有关的谚语经常运用于日本的社会生活中。

二、起源于“中庸”思想的日本谚语

《论语·庸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致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说明了“中庸”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中庸”是一种德行,是“至德”,也就是道德修养到达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常人是很难达到的;第二层意思是一种处世方法,强调在对待和处理问题时,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强调“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这种处世态度也随着儒家思想一起传入了日本,并体现在日语谚语中。

例如:“過ぎたるは猶及ばざる如し”(过犹不及)(日本:『ことわざ辞典』p30)体现的是“中庸”思想的“凡事有度,过犹不及”的理念。它的意思是:“過ぎたるは猶及ばざるにはしかじ·過ぎたるは及ばざるに劣る。物事の程度が過ぎるものは、足りないことと同じでよくないということ。”主要是说做事超过了事物的“度”,就和“不足”是一样的,都不可取,即“过犹不及”。这个谚语出自于《论语·先进》篇,是孔子在评价两名弟子时所阐述的道理,也是在众多出自于《论语》谚语中特别有名的谚语。

事情做的“过度”,而很少用于表达“不足”的含义。在江户后期的《二宫翁夜话》卷一中说道:“「百事過ぎたるは及ばざるにおとれり、心得べき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百事如果做过头了,反而达不到目的,这是应当知晓的事情。这里的“过犹不及”取的就是“过度”的含义。而在『面白いほどよくわかる論語』(《有趣而易懂的论语》)一书中则用日语的本土谚语“彩ずる仏の鼻を欠く”来解释了“过犹不及”这个谚语,意思是说:在给木雕的佛像着色的时候,刚刚好就可以了。若是东添一撇西画一捺过度着色的话,反而会画蛇添足,使作品缺失了其最重要的部分,而导致一切都白费了。从前面的两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过犹不及”的理解和实际运用,与儒家思想中的“过犹不及”是有区别的,主要放在了“做事过度了也是不好的”这个层面上,体现的就是“中庸”思想的“无过无不及”。

在《中庸·天命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喜怒哀乐之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庸”思想是“中”与“和”结合在一起的。不仅要有“过犹不及”,也要做到“和而不同”,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子”的程度。因为在《礼记·中庸》中记载了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当然,这在日语谚语中,也是有所体现的,在『新明解故事ことわざ辞典』中有一个谚语是“君子は和して同せず、小人は同じて和せず(p207)”(意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词典中解释的是:“君子は人と調和するが、主体性を失うことはない。小人は付和雷同するが、人と調和することはないということ。略して「和して同せず」ともいう。”意思是:君子虽然与人和谐相处,但不会失去自己的主体性,也就是自己的独立意识;小人虽然能附和别人,但却无法与人真正的和谐相处。这个谚语一般被简称为‘和而不同,这里“和而不同”的意思与中国的“和而不同”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日语中的“本音(真心话)”和“建前(场面话)”也正好印证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个谚语。小人总是在一味地附和别人,总是在说“建前”,也就没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当然也更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本音”。

从“过犹不及”和“和而不同”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中庸”思想的认同、那么“中庸”思想又是如何成为日本的主流思想的呢?主要依靠的是儒家思想的“仁”,“仁”是实现中庸之道的现实依据,“中庸之道”也是“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新明解故事ことわざ辞典』(《新明解故事谚语词典》)中有“己に欲せざる所は人に施す勿れ(p1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分はしてほしくないと思うことは、他人にとっても同じことだから、人にしてならないとういうましめ。”(自己不想做的,別人可能也不想做,所以不要让他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在『面白いほどよくわかる論語』中则是列举了例句给它做了更详尽的解释:比如说“いじめ(欺负)”这种事,如果是自己被欺负的话,那是谁都不愿意的事,但是,如果只图自己开心不管他人如何的想法去对待别人的话,那么对方又会怎么想呢,许多人正是由于缺少这种换位思考,才无法融洽的融入社会生活,作者在后面还加了这么一句:“親が孔子のこうした教えを認識していたならば、子供に伝えることができます。現代にも十分通用する、一文です。”意思是说:如果父母亲知道孔子说的这句话的含义的话,那么就可以将这句话教给孩子了。这是在现代也普遍使用的谚语。由此可以看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谚语在日本的地位。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出自儒家思想的日本谚语中有许多表现出“中庸”思想的谚语,这些谚语或是在他们的职场工作中、人际交往中以及日常生活中起着引导未来道路的作用。

三、起源于“中庸”思想的谚语在日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中庸”思想可以从日本公司里职员的表现中体现出来。正如大家所知,日本的公司一般是终身雇佣制,所以上司和下属的关系被称为“上下关系”。一般来说,下属的升职都是由上司提拔的,很少出现由上司的上司来提拔的现象,所以,下属一般都是只做好上司吩咐的事情,也就是自己分内的事情,并不会去做其他超过自己职位范围的工作,如果做了,也就是超过了“中庸”思想所说的那个“度”,在上司或是其他职员看来你表现过度了,把他们的工作也做了,那么别人就没有那么多工作做了,在公司的价值也就减少了,会让他们产生危机感,于是,无论是上司还是其他的职员对你都会有意见,你失去这份工作的可能性就会变大。所以,一般在日本的公司,每个人都是只用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你去多做别的,因为那是别人的工作,用不着你去做,做多了反而会不好。这也就是“中庸”思想所强调的“过犹不及”的道理。在大多数日本职员的职业生涯中,这句话也是一直伴随着他们。

四、结语

起源于儒家思想的日本谚语体现“中庸”思想的谚语还有很多,不仅仅是刚才论述的那几个谚语,还有“仁者を憂えず(仁者不忧)”、“和を以貴し(以和为贵)”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这些起源于儒家‘中庸思想的谚语,随着儒家典籍一起传入日本,经历过日本社会文化的不断洗礼,却仍然保持着其本来意义,并融入了日本的日常生活。了解和正确认识这些谚语,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在日本谚语中的作用,更有助于加深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我国的软实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参 考 文 献

[1]张艳萍,徐璐 论日语谚语中的中国文化因素.[J]外语教学.2007年3月.第 28卷,第2期.

[2]金田一京助.『新明解故事ことわざ辭典』[M].三省堂.1999

[3]石田琢智.面白いほどよくわかる論語[M].日本文芸社.2008

[4]加地伸行.『論語』(増補版)[M].講談社.2009

[5]時田昌瑞『ことわざ辞典』[M]岩波書店.2001

猜你喜欢

中庸儒家思想谚语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Why Learn Chinese?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