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琬玲教授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心悸的经验总结

2017-03-09杨少敏秦琬玲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心悸经验

杨少敏 秦琬玲

【摘 要】 针对目前临床多见的痰瘀互结型心悸,秦琬玲教授运用温胆汤加减从理气化痰、活血化瘀治疗,临证每多效验。笔者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用药特色等方面,总结秦琬玲教授的临证经验。

【关键词】 秦琬玲;温胆汤加减;心悸;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3-0076-02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甚者无法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多呈阵发性,易受劳累或情志波动而诱发,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1]。其相当于西医学中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律失常。秦琬玲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30余年,现为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对于心系疾病的治疗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于痰瘀互结型心悸病有独特见解。今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饮食偏肥甘厚味,加之运动量少,脾失健运,生痰化浊。而社会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易致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胆气不舒,气郁则生痰浊,痰浊内扰于心,继而出现心中悸动不安;两相结合,痰浊阻滞,胆郁痰扰,发为心悸,及至病情迁延,久病入络,瘀阻络脉,痰瘀互结,致使心悸加重。秦琬玲教授结合多年行医体会,认为痰瘀互结型心悸病在临床多见。

2 治法方药

2.1 选方来源 心悸病在《黄帝内经》及《伤寒论》中未明确提出病名及治法。直到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中才提到惊悸和怔忡的病名,并选用温胆汤等作为治疗方剂。而温胆汤首见于《外台秘要》卷17所引的《集验方》,全方药性偏温,是针对“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而设。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才基本成形,它以《集验方》原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为基础,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并将生姜由四两减为五片,致使全方药性由偏温变为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用《外台秘要》之治,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痰”变生的诸证。目前《方剂学》教材里的温胆汤主要由半夏、陈皮、 竹茹、 枳实、 茯苓、 炙甘草、生姜、 大枣 8 味药物组成,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 主要用于胆郁痰扰之证[2]。

2.2 用药特色 秦琬玲教授根据温胆汤原方思路,结合心悸病病理性质存在虚实夹杂,而临床又多见因胆郁痰扰,痰浊阻于脉络,血行不畅,痰瘀互结所致心悸者,从而拟定温胆汤加减化裁。基本方: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竹茹、川芎、丹参、黄芪、甘松、磁石、生姜、大枣。以针对痰瘀互结之病机及兼顾心悸病病性为虚实夹杂的特点。其中法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健脾化痰;竹茹味甘,性微寒,清热化痰除烦;半夏与竹茹相伍,温凉并用,化痰和胃除烦之功倍佳。陈皮味辛、苦、性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秦琬玲教授在长期临床运用中发现,枳实作用猛烈,而枳壳比较和缓,更适宜本虚标实的心悸之病,故用枳壳,其味苦,性微寒,长于理气宽胸的[3]。陈皮与枳壳相伍,亦为温凉并用,而理气化痰之力增强。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渗湿,补脾益胃。川芎味辛,性温,有活血行气之功。丹参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川芎与丹参相合,增强全方活血化瘀之力。黄芪味甘,性温,为补气药,具有補气行滞之功,针对心悸病本虚的特点而应用。根据现代药理研究[4],甘松具有镇静、抗心律不齐作用,故应用于此。磁石味辛、咸,性寒,具有重镇安神之效,《本草从新》言其“治恐怯怔忡” [5]。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全方共凑理气化痰、活血化瘀之功。并适当进行随证加减:心悸甚者,加珍珠母、龙骨、牡蛎重镇安神;痰火内扰者,加黄连、胆南星清热化痰;瘀血偏重者,加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宁心安神;肝气郁结者,加郁金、薄荷疏肝解郁;纳呆腹胀者,加焦三仙健脾和胃;伴脾虚者,加党参、白术益气健脾;伴湿浊者,加佩兰、石菖蒲芳香化湿;自汗者,加浮小麦益气止汗。

3 临床验案

患者张某,男,63岁,退休工人。2016年4月28日就诊。主诉:心慌心悸反复发作30年,加重伴气短乏力4月。刻下症见:心慌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加重,偶见胸痛,头晕,昏沉感,无头痛,无视物模糊,无视物旋转,汗出多,时有烦躁,纳食欠佳,口干口苦,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细略涩。查体:血压124/78mmHg(1mmHg=0.133KPa),心率82次/min,律不齐。辅助检查:2016年4月19日动态心电图示:监测动态心电图23h48min。其中心率:心搏总数86253次,平均心率62次/min,最慢心率47次/min,最快心率103次/min;室性早博:总数17009次(19.7%),单个10082次,成对21阵共42次,二联律1505阵共5829次,三联律210阵共1018次,室速12阵共37次;房性早博:总数829次(<1%),单个783次,成对8阵共16次。结论:①房性早搏,偶呈连发,短阵房速;②频发室性早搏,偶呈插入性,偶呈连发,短阵室速;③心率变异性正常范围。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房性早博。中医诊断:心悸病。辨证为痰瘀互结证,中药予温胆汤加减,具体用药:法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壳10g,竹茹10g,川芎10g,丹参15g,甘松10g,黄芪15g,磁石15g,神曲10g,炒谷芽10g,生姜3片,大枣3枚。共7剂,煎服法:每日1剂,每剂水煎两次,每煎取汁150mL,药汁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2016年5月5日复诊,患者自诉心慌胸闷及头晕昏沉症状明显改善,气短乏力症状明显减轻,仍易汗出,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细。守上方加浮小麦10g以增强止汗之功,共7剂。随后两个多月多次前来就诊,或是守方继进,或是在复诊原方上进行随证加减:伴头重时,加佩兰10g;伴咽痒咽干时,去黄芪加连翘6g,薄荷10g;伴睡眠欠佳、食欲不振时,加夜交藤15g,酸枣仁10g,神曲10g,炒谷芽10g,炙甘草6g。至2016年7月25日复查动态心电图,结果示:监测动态心电图23h16min。其中心率:心搏总数85384次,平均心率60次/min,最慢心率41次/min,最快心率116次/min;室性早博:总数14次(<1%),单个14次;房性早博:总数442次(<1%),单个392次,成对9阵共18次。结论:1.房性早搏,偶呈连发,短阵房速;2.偶发室性早搏,部分呈插入性;3.心率变异性正常范围。动态心电图提示明显改善。患者自诉无明显心慌心悸,胸闷乏力气短、烦躁及易汗出症状消失。

按:如上所述,患者以心慌心悸、气短乏力就诊,症状典型,动态心电图提示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博。辨证分析:患者心慌气短提示痰浊阻滞心气;痰阻气滞,气行不畅,则见胸闷;胆胃不和,胃失和降,故见食欲不振;痰湿阻滞,郁久化火,故见口干口苦;痰火上扰,心神不宁,故见烦躁失眠;患者久病入络,存在瘀滞,故见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细略涩为痰瘀之象。辨证为痰瘀互结,使用秦琬玲教授拟定的温胆汤加减化裁基本方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并随证适当增减药味,经过三个月治疗,复查心电图明显改善,诸症消失,疗效显著。

4 小结

秦琬玲教授认为对于痰瘀互结型心悸病,其治疗原则为理气化痰与活血化瘀并重,从而选定温胆汤加减化裁方为基本方,既针对痰瘀互结的病机,又兼顾心悸多虚实夹杂的特点,还借鉴了西医的现代药理研究。同时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患者存在的兼有症状,从整体着手,病证结合,脉证合参,适当加减化裁,临床收效明显。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6.

[2]邓中甲.方剂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22-323.

[3]方凌子, 秦琬玲.秦琬玲运用黄连温胆汤验案举隅[J]. 江西中医药,2014,(4): 19-20.

[4]万新,石晋丽,刘勇,等.甘松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7(01):1-6.

[5]颜正华.颜正华中药学讲稿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88-389,437.

(收稿日期:2016-11-17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心悸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17例以心悸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
17例以心悸为主要症状的支气管哮喘临床分析
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探析
关于不明原因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和心率变异性分析
韩明向主任医师以加昧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辨治心悸经验
我对组织指挥作战的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