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7年第一站读者来信选登

2017-03-08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孙频精卫填海当代

读者:郭志锋

我最欣赏的是祝勇的散文《纸上李白》。这篇散文如同作者写的李白一般,写得摇曳生姿,气象万千。既从唐朝博大雍容的气质背景上分析李白的人格形成与文学道路,又从书法上将唐朝与北魏、魏晋进行了对比。更重要的是作者以罕见的勇气,将李白与杜甫做了独到而又精辟的对比性分析。引经据典,气势雄伟,大量的信息和事实,带给读者的是酣畅淋漓,是激情涌动。

读者:李巍

最喜欢中篇小说《光辉岁月》。孙频三言两语的氛围渲染,就能把人带入那个最底层小民的生活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如梁姗姗一样,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光辉年代,或许是少年的得志,或许是中年的升迁,也或许是爱情带来的美好。梁姗姗,县城里的女博士,在学业上一路高歌,却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父爱的缺失让她鲜有安全感,跌跌撞撞中,她感到那个光辉离她越来越远。这是一个70后的女生,但在她身上,又分明感受到80后的那种气息,倔强,自我,带着骨子里的叛逆,我想也许是因为作者身为80后,不知不觉把自己的影子放入了其中吧!

读者:刘杰

新年伊始,在美国东海岸,从《当代》上读到了期待已久的《精卫填海》(第三部),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激动和喜悦。丁三果然不负众望,无论是把握历史脉搏的定力,还是驾驭浩瀚史料的功力,都着实令人刮目相看,拍案叫绝。作品对汪精卫品行走向及性格特质的发掘和展示,血肉丰满、有棱有角;因果相扣,有始有终。作者叙事张弛有度,紧贴时间轴、突出人物线,史与事错落有致,事与人水乳交融,读来如行云流水,畅酣淋漓。感谢《当代》,期待着《精卫填海》更为精彩的续篇。

读者:王兵

夜读孙频的《光辉岁月》,触动得人骨血贲张。小说以女博士梁姗姗从博士到中学教师、母亲双美丽从无泪到有泪、弟弟梁帅帅从一心要别人不小觑他到进入深牢大狱到一件血衣归乡,一家三口,母与女、姐与弟的感情,展开了物质与精神交锋的一份时代生活问卷。作者采用回忆与现实的双线描叙手法,荡人心魄。母亲死了丈夫,女儿终身无嫁,弟弟怅怨死去。用女主人公的话说:“这个时代到底是在变文明还是变倒退?”小说究竟是知识考量生活,还是生活考量知识?进化论似的生活实验何去何从,故事架构的奇中有神、耐人咀嚼。特推荐这篇小说为本期最佳。

读者:费金元

本期《精卫填海》继续以详实的史料、精确的数据,细致入微地描绘和分析了汪精卫由昔日的民国完人堕落为大汉奸的具体步骤和实施过程,与前两部相比,本部的分析更为合理透彻,结论更可靠。

《中关村笔记》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些目光敏锐超前、不甘平庸的知识分子勇于冲破旧的体制束缚自主创业的故事,正因为他(她)们的破冰之旅和不懈的努力,才造就了今天中关村科技城的繁荣,成为中国的硅谷。

中篇小说《平平的世界》虽然故事老套但叙述视角独特,以一只宠物犬“平平”的眼光来观察我们人类复杂的世界,自然疑惑多多,小说叙述自由灵活,语言流畅,读来生动有趣又令人深思。

读者:赵培龙

风中之信可信夫?可信可不信。看人看时看事。宁可信其没有,也不信其有。这就是那个整天像囚徒一样抖抖呼呼活了一年又一年的卫成公姬政的逻辑。这就告诉我们,信与不信,不在乎信息本身,而在于听信者是否具有超凡的定力。李敬泽的《风中之信》篇幅不长,但容量之大,曲折之多,令人慨嘆。2600多年前最复杂最惊险最隐秘的存在游戏,看以轻描淡写,实则紧张刺激。尤其是卫成公姬政和重耳两个角儿,作者仅寥寥数笔便跃然纸上,一个内心狐疑紧张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一个行为洒脱纵横捭阖气吞万里如虎,两相对照,活灵活现。读这样的文字,玩味过瘾有嚼头。

另外,祝勇的《纸上的李白》写得十分别致,将李白和杜甫放在一起,虽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一条河流,但更加泾渭分明。该文文字流畅优美,李白呼之欲出。历史和历史人物相得益彰,无疑是写活人物写实历史的有益尝试。

读者:郑新涛

孙频的小说是有狐相的,《光辉岁月》也不例外。它就好比艳丽的罂粟花,开得恣肆、妖娆、惨烈,有一种蛊惑人心的力量。《光辉岁月》的标题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深入其中,你就能发现梁珊珊和陈天东的关系并非那么透明和简单,除了交易之外,它还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的东西,正是这些,如冰凉的匕首划过人的心头,个中痛楚,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

读者:王西江

八零后作家孙频的《光辉岁月》如一把寒光闪闪的尖刀,毫不留情地剥去生活的外衣,切割“活着”的艰难和无奈。年轻女作家对博士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刻画十分到位,一方面是坚强外表下对家人的担当让她的面具常常沾满泪水,一方面对自身欲望的渴求显得那样的荒诞矛盾,但却无比真实。从孙频出手不凡的作品上看到了作家王安忆的影子,非常值得期待。

从《蓝衣社碎片》稚嫩的笔墨到《精卫填海》的老练翔实,从二十多岁到不惑之年,丁三能抛却纷杂世事,潜心一隅,甘于寂寞;从浩瀚如烟、杂乱无章的历史“碎片”中再现一个活生生的汪精卫,这份严谨执着让人动容,也让我们看到了非虚构写作的希望。推荐为本期最佳。

读者:刘丽萍

祝勇的《纸上的李白》让我们真正地欣赏到了全景化3D式、鲜活灵动栩栩如生的全民诗人、华夏偶像李白。

该作品材料翔实,剪裁精巧,叙事流畅,用细微精准的笔触,将李白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颠沛流离吃苦耐劳、浪漫豪放文采沛然、待人接物才情友情等等,刻画得绚丽多姿,精彩纷呈,入木三分。让我们重新认识、重新感受了“中国人的精神护照”李白的豪情万丈和才情万丈!让我们因此而更加自豪、更加诗意盎然有滋有味地愉快生活。

读者:荣光友

陶纯的《平平的世界》成功地塑造了江贵清、常敏、江文、王世科等非常鲜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把江贵清在职务升迁、时空变换之后的蜕变、突变,乃致“全系统都不可多见的好干部”被“贪腐”的糖衣炮弹所击倒等“态势”的来龙去脉描述得条理清晰、活灵活现,因此,该小说特别扣人心弦,非常具有可读性。

读者:曹雨河

李敬泽的历史散文《风中之信》,以回环婉转的笔调讲述了一段纷纭繁复的春秋故事。世事的诡谲、权力的冷硬、厉害的权衡,将读者拉回那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直抵人心,荡气回肠!卫成公的忧患不在于“无礼”晋公子重耳,其根源是“贫弱人家百事哀”。《风中之信》不仅再现了历史风云,也勘察人在困厄下,心灵的疑难、挣扎、迷乱与脆弱。

读者:冯驱

又见《精卫填海》(第三部),过去有人评价作者丁三,说一个“七零后”写抗战已经不简单了,今天再看第三部仍然与前两部一气贯通,衔接完整,抗战历史中的“汪记运动”在丁三笔下写得比较真实。如果没有大量的史料做支持和作者自身扎实的文字功夫,写作不会如此成功,可以想到作者费了心血,比较辛苦。文坛兴旺,代有人才,也是读者的幸运。

陶纯的《平平的世界》的写作视角独特。反腐题材作品不少了,但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一只宠物狗的眼睛观察,用狗的思维写反腐题材,比较少见。作品用狗尚知要守“犬道”才能“狗生平安”,警示作品中的各色人等更得要坚守人格底线,也就是说这些人活得还不如狗,真得要说这才是人的悲哀了。

读者:葛伟章

最能牵动读者心灵、吸引读者眼球的,莫过于巨大反差带来的阅读刺激与体验。但是真正能够把这种巨大反差通过不断地用心打磨、锻造、熨帖,以至成功地加以加工成一件独具匠心的精品,实在是难能可贵。《精卫填海》就是这样的大作。

读者:薛超英

陶纯的《平平的世界》,通过一只叫平平的金毛犬的视角,窥探出当下的官场状况、政治生态,麻木的高官、贪婪的妻子、奢靡的儿子、卑鄙的下属、狡黠的保姆、不要脸的儿媳及亲家,都为着一己私利追逐角力,也难怪生活在这样一个圈子里的高官,被包围、被蚕食,曾经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也难免逃脱病入膏肓到无可救药而轰然倒下的宿命。孙频的《光辉岁月》,描写了80后的大学生梁姗姗的人生际遇,真所谓有人的地方就都是血泪史,活着谁都不容易,谁也没在真空里,不论你是博士硕士,还是官员囚徒,都拥挤在一个逼仄的上升空间里,挣扎着、寻找着、失望着、无奈着,读后让人备感压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其人物形象鲜活,真实可信,仿佛就在身边。读着这两个中篇小说度过春节,让人觉得五味杂陈,思绪万千,掩卷深思,却又百思不解。

读者:丁气高

《康熙再赴总督府》是权力向经济的绥靖。清初北方遭受了大量的战乱,经济千疮百孔,而南方作为经济重心则保持了很小的战争摧残,经济迅速复苏,为康乾盛世的到来立下大功。但经济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尖锐的政治斗争,这在满汉官员之间爆发得最为明显,而康熙的南巡恰好暂时缓解了社会矛盾,达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

读者:赵立新

本期纪实《精卫填海》继续秉承前两部分的写作特点,对历史人物不隐恶、不溢美,史料详实,细节丰富,虽然距离之前发表部分相隔时间较长,却也正反映了作者“十年磨一剑”的信心和韧劲。

本期三个中篇都很出色,《平平的世界》视角独特,从家犬的角度切入,展示了一个贪官的“前世今生”,透视了环境、制度、家风等各个方面对特定相关人潜移默化的侵蚀和影响,间接折射了反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黑眼睛》笔锋冷峻,以命运的跌宕起伏而撕开人性,在彻骨的寒意中浸润着温暖和希望。最后说说《光辉岁月》,我不大敢相信这部小说出自80后作者之手,其叙述从容老道,分别从现实和回忆两条线索展开,结构丝毫不乱,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小说出场人物逐个精准的解剖、诊断和剥离,虽然着墨各有侧重,但每个人生活的逼仄、无奈、苦痛被作者从当事人精心藏隐的角落末端毫不留情地扯拽开来,一点点袒露了本来面目。摊开世间真相有时可能让人不安、不忍,但也正是作家的责任所在。

读者:伊国华

丁三是个认真的写作者,他用文学的形式以非虚构的历史写作创作了长篇小说《精卫填海》,向读者详细地讲述了汪精卫这个有争议人物一生的是非功过。汪精卫年少时满腔热血,以推翻腐败的满清政府为己志的行为对当今人有励志作用,他后半生为了个人权力而牺牲整个国家利益的行为对当今人更有深刻的警醒作用。写作汪精卫,相关资料相当少,丁三除了查阅大量史料,还要在写作的内容中找到真实的历史依据才肯下笔,写到十分艰难时,得到了《当代》前主编周昌义老师的耐心指导,两人一起探讨内容走向,邮件往来就达到了一万字左右。也正是因为编辑是作者的坚强后盾,作者才有了创作出精品的信心。

作者创作辛苦,编辑指导细致,读者阅读畅快,这就是《当代》取得读者多年信赖的基础。

读者:王凯

《纸上的李白》从李白存世绝品草书《上阳台贴》以及空前浩大亮丽的大唐文明说起,作者努力还原、再现李白的出生与生命游历,对比杜甫、王羲之的作品与精神艺术世界,仔细挖掘李白的孤独、忧伤,及诗文作品中的诗境、诗魂、纵深感,充分诠释了李白的政治智商与精神世界里的纷杂。李白是中国唐朝举世闻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艺术成就已经被后人淋漓尽致地评价过,正因为如此,以其新意触角、李白其人式的诗文《纸上的李白》这份与人生评价,更显可贵。

讀者:艾力发

丁三的《精卫填海》第三部接续2013年第5期、2014年第1期《当代》中的《精卫填海》(第一部、第二部),作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披沙拣金,为中国现代史教科书中的“大汉奸”汪精卫重新画像。作家丁三笔下的汪精卫,真实、可信,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以史为鉴,昭示未来。长篇非虚构作品《精卫填海》,不但引领读者走进历史的幽暗处,更启迪读者深思:今天的国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爱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猜你喜欢

孙频精卫填海当代
BALCONY
Balcony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精卫填海
视点
《当代》背后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