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氧化碳性质复习 教学设计

2017-03-08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9期
关键词:氢氧化钠碳酸实验设计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 高 苧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改革能力。“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研讨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化学反应是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具体体现。利用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例,建立物质性质与反应的关联,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二氧化碳性质的同时,以“验证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为探究点,帮助学生理清验证化学反应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作为重要物质的复习课,重点是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建立起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体会由定性到定量解决问题的思维。只有掌握的正确的学习方法,知识才不会显得零散无序,学习兴趣和效率才会明显提高。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了化学课新课的学习,进入总复习阶段。知识是零散的,思维是简单跳跃的,答题是随意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等物理性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与碱溶液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等化学性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基础的化学概念和实验知识。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科素养。本节课希望从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描述与问题讨论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说明

本节课采用好奇心驱动,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通过认知过程建构知识体系。

体验和应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体现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二氧化碳和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之间的反应。

(2)复习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和用途。

(3)多角度认识碳酸饮料。

2.过程与方法

(1)以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实验为载体,归纳证明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发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实验为载体,能从多角度设计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培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4)通过现象的描述、现象的比较形成概括、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精神;

(2)通过碳酸饮料的认识了解,增强学好化学、健康生活的生活态度。

(3)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证据推理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发展严谨、科学的态度及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

(1)建构二氧化碳性质的知识体系。

(2)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形成。教学难点:

(1)实验设计中干扰物的寻找及排除。

(2)证据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好奇心驱动,科学探究。

教学用具:

医用注射器、井穴板、滴管、橡皮塞、雪碧、石蕊、酚酞、稀盐酸、石灰水、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烧杯,PPT,视频。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视频,引入课题

1.师播放视频,提问:碳酸饮料除了引用外,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呢。

生观看视频,交流获取的信息。设计意图:好奇心驱动。

2.师播放视频:碳酸饮料的妙用。

设计意图:认识碳酸饮料。

实验驱动,启发思考

1.师:今天我们用碳酸饮料来制取二氧化碳。

生:碳酸饮料制取二氧化碳理论上可行。设计实验装置。检验注射器的气密性。

设计意图:了解实验装置设计的一般思路,培养实验设计的能力。

2.师:(讨论)如何能加快二氧化碳的逸出速率?为什么振荡会加速二氧化碳的逸出?

生进行实验,相互交流:振荡过程体系内的温度、压强等因素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在小组协作下完成设计,关注装置细节,提高实验设计能力。体验装置改进,观察现象,形成知识。培养从实验获取信息的意识。明确引起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小结:

1.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减小而降低。

2.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决定制取;性质决定储存。

(二)实验驱动,启发思考

1.师组织进行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实验。

生进行实验操作。

设计意图:认识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控制变量。

2.师: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得到怎样的结论。(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形成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小结: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三)示例启发,设计方案

1.师:上述实验现象为什么不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结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生讨论交流)

师出示PPT:介绍原型实验,简化原型实验。

生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设计意图:产生认知冲突,形成设计无现象变化验证实验的一般方法。

2.师:上述实验为什么能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还有其他的方法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明确定量实验可以验证结论。用已有思路解决新的问题。

小结:通过定量比较消耗二氧化碳的体积不同,证明反应发生。

3.师出示PPT: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实验

生设计实验方案(质疑:是否需要排除干扰?)

4.师生交流:上述现象能否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

生讨论,并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设计实验要考虑干扰因素。

(四)反思实验,形成方法

师总结: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证明实验设计方法:

1.前无后有。(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2.前有后无。(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3.定量比较。(注意排除体系内物质的干扰。)

学生谈解决无现象实验设计问题的思维方法。

设计意图:形成无现象实验设计问题的思维模式。

(五)课堂回顾,畅谈收获

五、结语

通过本节课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很好地解决了复习课不枯燥,将知识点复习的同时得以提升,提高做综合实验题的能力,寓教于乐。学生对碳酸饮料有了更深的认识,明确要适量饮用,增强了学生的生活素养。

猜你喜欢

氢氧化钠碳酸实验设计
废弃混凝土碳酸化再生利用技术进展
不同的温度
有趣的放大镜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
冒泡的可乐
哪个凉得快?
无字天书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
碳酸根基水铝钙石的制备及其在PVC中的应用研究
氢氧化钠变质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