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7-03-08广西灵山县苑西中学张思荣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19期
关键词:集体主义责任感爱国主义

广西灵山县苑西中学 张思荣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的培养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对亲身经历过事实的体验性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态度行为习惯,是对互动教学中心理因素的功利性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中。

语文是百科之母,当前农村普通中学普遍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学生厌学、不学语文的现象以及学生语文学习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的现状,与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德育渗透运用于语文教学刻不容缓。

语文教师在实行教学中,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挖掘教材中存在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知识的教育力量,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就结合教学经历,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德育教育更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教授《七子之歌》一文时,先让学生回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了解支离破碎的河山,感受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情感,再启发引导学生:在台湾未回归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又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培养教育使他们有聪慧能干等优点,但同时也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15天:最后的五个男子汉》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唐山大地震中,五名矿工被困零五九七掌,他们通过五人群体的力量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那我们人类就得自食其果。再联系实际,谈谈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最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那么,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育人教育的作用之大由此可见。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在授《热爱生命》一文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两小儿辩日》都要求教师要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为新形势下的大语文谱写出崭新的一页。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责任感爱国主义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