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17-03-08杨四平

关键词:戴望舒诗学新诗

·新诗诗学研究·

主持人语

尽管目前学界对新诗“诞辰元年”存在不同的说法,但是新诗诞生于1917年是其中“共识度”最大的一种说法,其权威性足以支撑我们今年来回顾和前瞻百年新诗。

众所周知,从胡适、汪静之、朱湘、方令孺、方玮德、蒋光慈、田间、番草(钟鼎文)、公刘、严阵、张默、梁小斌到海子,安徽新诗在中国新诗百年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突出贡献,无疑是彪炳史册的。因此,我们开设新诗诗学研究专栏,全面总结百年新诗渊源与发生、发展与演变、风格与个性、审美与价值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既深入清理百年新诗的“小传统”,也顾及百年新诗的“大历史”。值此纪念新诗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在《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向各位方家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你们赐稿给我们,大家一起来研讨新诗的各种问题,为共同促进新诗更好地发展,贡献我们的绣口锦心。

本期首发的三篇论文,作者刚好来自两岸三地。澳门大学龚刚先生的论文《从感性的思乡到哲性的乡愁——论台湾离散诗人的三重乡愁》,就台湾离散诗人的地域乡愁、文化乡愁和哲性乡愁展开了缜密的“哲性论述”,尤为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哲性乡愁”这一神秘主义哲学的崭新的新诗话题,发前人之未发!台北教育大学林于弘教授近年来活跃于两岸四地诗学交流舞台。这里选发他的新作《台湾“年度诗选”对比研究——以2015年为例》,是以2015年两本富有代表性的台湾诗歌年选为样本,从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场域理论等角度,以量化的、比对的方法,对当下台湾诗坛新诗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分析,从诸种选编因素的背后,不难见出:编选者对台湾诗坛话语权的争夺以及急需经典化的诗学焦虑。辽宁大学张立群教授的论文《论戴望舒的诗人心态及创作道路》,虽然讨论老生常谈的戴望舒,但是作者能够独辟蹊径,从作家心态以及历时嬗变,来考辨作家心态与其创作之间的微妙关联,再次将新诗研究与文学心理学勾连起来,为拓展新诗研究的时空提供了较好范例。总之,这三篇论文,分别从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的角度切入百年新诗的具体问题,其有效的方法、科学的理路、扎实的论证和公允的诗观,应该是令人信服的。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四平

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戴望舒诗学新诗
背诗学写话
戴望舒《雨巷》(节选)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秋天的梦
烦忧
新诗画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