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生态村的构建以及构建思维的分析

2017-03-08田宇明郑鑫磊

林业勘查设计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态村关联居民

田宇明 郑鑫磊

(大连市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国外生态村的构建以及构建思维的分析

田宇明 郑鑫磊

(大连市林业科学院)(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

本文例举了国外生态村的成功案例,分析了生态村的构建体系与构建思维,旨在研究其构建基础和构建思维,以期望在中国可以参考。

生态村 构建系统思维

1 生态村的概念

设计生态村旨在将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与提高发展区(村)民生活质量进行整合。策划生态村旨在实现并深化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生态村具有生态体系功能,最终将实现村民生活高质量。其目的在于节约能源,科学开发使用自然资源,监控空气水体质量,建立生态稳定的居住环境,留出食品生产地,另外,为各种社区活动交流提供场所。

2 生态村的成功案例

威斯康星大学河瀑校区生态村:对于圣克罗伊谷的仁人家园国际慈善组织而言,环保建设就是建设既有助于环保、造价又低廉的家园,不论现在还是未来。威斯康星大学河瀑校区生态村就是这一环保组织的一个示范项目,它是首个集发展前沿、高能效科技、可再生能源生产、社区设计革新实践于一体的社区项目。发展都市农业仅是保护环境的其中一种方法,可以为整个社区提供公私两种粮食种植园。在私有种植园内居民可以在众多不同园林中选择,比如像水果树和坚果树这样的可食用部分。农户也可选择公用的社区厨房既可以用作农产品加工烹饪地、也可用作社区活动的聚集地。

3 生态村构建的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生态村在国外的成功例子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对这一理念并不熟悉。社区所有的新发展都会遭到大多数居民的排斥,人们担心这会改变社区,也不确定对社区有什么好处。如果在社区建立发展一个生态村,而与居民以往接触的又大为不同,认为这样会造成更多的变化,居民的排斥会更强。这种生态发展的成功模范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生态家园是发展最早的一个。该分校有意将生活质量作为设计重心,发展十分成功。与周边发展相比,生态家园的房产价不断上涨,这是生态村发展成功的一个标志。

想要发展生态村,需要采用一种社区全面参与法,让人们理解社区建设的需要,汇集社区建设的意见,要与现存的社区利益相结合,促进居民交流,建立互信,将新建社区与周边社交组织统一结合。利用社区促进居民交流,使得策划既有土地建筑生态体系服务功能,又建立了社区长期关系。这些关系是发展有效进行的基础,这样,建设周边的居民和群体就不会担心破坏已经有的生活方式。这类社区参与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交组织的建立应该征得居民认可,了解不同看法,一同献策,并将其融入到策划当中去。社区中心应该成为联系周围社区的桥梁。不仅要集体讨论提供的服务,还要讨论实际表现、该中心能为生活质量提高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居民个人的意愿、该社区需要开展哪些项目才能满足社区各种需要,应该举办哪些会议才能在这一生态村内经常性的进行居民互动和社交。

4 构建生态村的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就是一种理解过程,理解一个系统整体内各个部分相互关系、各系统之间的互相关系。它的基础规则就是整体高于局部,系统内部各部分相互依存又各自独立。系统内所有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系统思维就是将问题视为整体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有了这种方法就不用顾虑某特定部分,而由几个部分之间的各种关联和发展决定结果或事件性质。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解释,就是这并非单一个体,而是框架内的一系列组成成分,认为只有将某系统各组成部分与其相互关系结合时、与其他体系结合时,才能更好的理解,而非与之脱离。从这点看,系统思维的重心主要在于因果关系的循环性,而非延伸性。这种方法强调系统内部因素间彼此关联、互相影响。系统思维法包括物体与其作为整体系统组成部分属性间的相互依赖性,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整体。所谓系统思维,就是我们必须联系食物间的关联、模式以及整体环境进行思考。若某一系统包含互相关联的多个部分,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而其人类、经济、植物之类的组成成分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然而,一旦脱离所处的大系统,就很难充分理解这些部分。系统思维法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的错综复杂,从而鼓励人们结合事物间的关联、整体环境进行思考。

以系统思维角度看待自然就必定考虑生态系统,其中如水、气、植物等部分共同繁荣或退化。如果某事件能影响生态系统的其中一个部分,他就能或多或少的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生命力持久表明生态系统蒸蒸日上。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这种持久力。因此,系统思维就是为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策划生态村时,要像生态系统一样,结合关系、方法、整体环境进行思考。

大自然的法则和进程包括:所有生物交错联系的关系网,自然蕴育于其他系统时候的嵌套系统;支持循环交换资源、与更大范围的地区和全球循环相贯穿的各种循环;能源流通及孕育生命的物质;最终发展及适应;有助于适应生态系统变化的动态平衡。

自然系统具有永恒秩序,包括互相依存、关系网络、反馈循环、能源物质的循环流通、回收利用、合作、弹力、多元。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要转换视角才能理解这些系统。系统内某些关联模式以循环和反馈循环等方式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系统的有些层面没有确定的标准,但可以监测,这样可以全面估算。

与之相呼应的是,从组织结构上看,系统通常由人类、结构、发展三者组成,它们共同作用,影响这一系统组织的健康与否。非自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可以彼此独立,也可以互相依赖,没有哪个系统不具有结构、形状、互联性。非自然系统的效率比自然系统的效率更差,它们通常存在某种程度的浪费,而自然系统没有这种情况。自然系统可能没有一个明确目标,但我们可以把它的产出当做目标。人类社会的制度体系里就有靠运输产品实现的目标。所有系统思维的关键在于,人类能够斟酌所做决定对该系统内其他组成部分带来的潜在后果。

生态素养,也叫生态教养,就是能理解自然系统孕育地球上的生命所扮演的角色,还要能理解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员,不可分割。如果要建造、规划更为生态的社区,就要保证设计方法不会破坏社区依赖的自然环境。生态素养就是要理解生态健康与人类健康的联系。

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是两种互相作用、具有内在影响的重要方法体系。相互联系也就是相互关联,是针对系统动态平衡而言。相互联系可用于众多领域,如控制学、生物学、生态学、网络理论等。这一概念可以总结为:只应为同一系统的内在部分,系统内所有局部部分彼此关联。这也说明一点:系统远高于局部之和,因此脱离局部后很难、甚至不可能分析整体。

相互依存就是在与他人共享环境时,要彼此积极的、身体力行的为他人负责;或通过与他人共享环境,彼此积极的身体、力行的对他人负责。利用系统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将这些系统结合起来,就可以建立一个具有弹性、充满活力、作用更为广泛的系统循环网络。

AnalysisandThinkingofForeignConstructionofEcoVillageConstruction

TianYu-mingZhengXin-lei

(First-author's address:Dalian academy of forestr,Dalian 116023,Liaoning,China)

This paper cites the successful case analysis of eco village, eco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thinking, aims to study the found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inking, to reference in China.

Eco village;construction system thinking

田宇明(1982.10-),男,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历,工程师,在大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从事森林培育等方面的研究。

2017-06-28

责任编辑:雷成浩

校对:王 巍

猜你喜欢

生态村关联居民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鹰潭市审计局成立了“文明生态村”帮建工作组
循环生态自然村国内外研究现状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