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滨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2017-03-08宋建斌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6期
关键词:滨州市滨州县域

■宋建斌

加快滨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宋建斌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更是实现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滨州市县域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滨州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支撑。加快滨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比较优势,提升特色经济水平;以园区建设为抓手,高效集约利用资源;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县域发展后劲;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滨州 县域经济 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更是实现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滨州全市上下不断加大县域科学发展力度,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存在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南北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较弱等问题,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是富民强市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滨州市县域经济取得的成就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近年来,滨州市县域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滨州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支撑。2015年,六县一区的经济总量、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94.1%和82.9%。邹平、博兴两县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实现了跨越发展。2015年,邹平、博兴两县GDP分别达到818.47亿元、304.85亿元,总量占全市的47.7%;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62.01亿元、26.7亿元,总量占全市的43.5%。滨城、惠民、阳信、沾化等县(区)也实现了加速发展,在全省县(区)排名稳步上升。

(二)产业结构渐趋优化

滨州市坚持“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的思路,加快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初步构建起了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2015年,全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17.53亿元、1150.17亿元和987.6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9.3∶48.8∶41.9,其中服务业占比提升3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各县(区)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县域工业经济对增强全市工业经济实力发挥了主要作用。2015年,全市各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GDP增速分别在12.01%和11.2%以上,分别支撑了全市16.61%和13.5%的增长速度。2015年六县一区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税分别占全市的91. 96%和84.99%。

(四)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

各县(区)围绕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城乡名片,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空间布局、要素布局、人口布局和生产力布局,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就业及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服务等六个一体化建设,城乡二元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88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27元,比上年增长8.8%。

(五)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各县(区)以打造滨州中心城市的“副中心”为目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4.26%,其中2005年——2011年期间,全市城镇化率年均增长2.36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中心城区面积和人口分别达到89.2平方公里,70.08万人。各县(区)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近五年投资总量达到207.95亿元,年均投资41.59亿元;其中2011至2015年投资总量分别为53.49亿元、57.9亿元、43.8亿元、27.34亿元和25.42亿元。2015年,滨城、邹平、博兴三县(区)城镇化率居全市前三位。

加快滨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立足比较优势,提升特色经济水平

县域经济实为特色经济。坚持走特色产业发展的路子,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对接国家产业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高效生态主题,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结合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县为单位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打造特色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县域农产品品牌。二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是各县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坚持工业兴市战略不动摇,发展工业仍然是滨州跨入全省上游的唯一出路。“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加大技改资金投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拉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根据国际经验,进入工业化中期,服务业应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但是滨州第三产业水平一直不高,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论是工业竞争力的提升,还是现代农业的兴起,以及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改善,都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不失时机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法律服务、市场研究、商务服务、金融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文教卫生、商贸流通、旅游休闲、娱乐健身、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二)以园区建设为抓手,高效集约利用资源

坚持“工业兴市”战略、项目带动、招商引资,最主要的抓手是加强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建设50个重点经济园区。突出加快港口建设,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区为核心,打造一批辐射沾化北部、无棣东北部的海洋经济骨干园区。新上项目一律进工业园,加大优势骨干产业和乡镇项目集中布置区的整合、扩容、升级力度,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打造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平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园区载体功能。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滨州港建成投运,加快北海经济开发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济南都市圈唯一出海口”这一独特优势,超前谋划滨州港港口功能向济南都市圈延伸。以“济东高速”等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规划)为契机,提早谋划对接,扩大县域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同时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建设。以打造滨州“40分钟交通圈”为目标,加大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高科技进步对园区发展的贡献率。充分利用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基础研究、创新成果转化、新兴产业聚集。引导和鼓励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围绕“蓝黄”战略机遇,尽快做大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性强的科技项目,增加列入省“蓝黄”重点项目数量。鼓励和扶持各类中小企业发展。针对滨州市中小企业数量偏少的现状,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使滨州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县域发展后劲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作用下,发展新兴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正形成一股热潮。世界各国为寻求“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全面复苏,都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从而找到带动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和推动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动力。国内一些先进城市,如上海、深圳等纷纷立足自身优势涉足新兴产业。目前,滨州市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行业结构偏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综合竞争力不足等瓶颈制约问题凸显,给滨州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冲击。立足打造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发展新兴产业是滨州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海水淡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百亿元级乃至千亿元级的新兴支柱产业。突出打造千亿元级魏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千亿元级的北部沿海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五百亿元级的港口物流产业集群等。立足新兴产业增量培育,重点推进一批新兴产业龙头项目建设,加快建立完善监测统计、项目调度、保障服务等产业推进机制,深化产业链、技术链、市场链精细化研究。结合国际资本对接滨州新兴产业、银企恳谈会等活动,全力破解企业资金瓶颈。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

近年来,滨州市城镇化发展迅速,在带动投资、扩大消费、带动服务业和就业以及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就全市而言城镇化率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5个百分点。就县(区)而言,邹平、博兴、滨城三县(区)的城镇化水平,除滨城区、邹平、博兴城镇化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以外,其他县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认为城镇化水平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以人均GDP为标志的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成正比的对应关系。按照钱纳里发展模型,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镇化水平应为60.1%。2015年,滨州人均GDP达61189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9824美元),相比之下滨市城镇化率低5.84个百分点。要推进城镇化,降低城镇化门槛,发挥拉动消费、优化投资、改善民生的多重效应。鉴于上述,坚持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坚持打造一个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加快建设以各县(区)城为中心的县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心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走出一条具有滨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进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农民的利益。

(五)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

随着滨州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资源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发展县域经济要立足滨州,放眼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为生产要素资源流动提供优质服务。抢抓“蓝黄”两大战略机遇,举全市之力打造北海新区,举全市之力加快港口建设。北部沿海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税收、价格等经济手段打破蓝色经济主体区间的行政界限,促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企业间、园区间、主体区间的顺畅流动。除北部沿海外的其他县(区)作为联动区应紧盯国家和省产业政策,未雨绸缪,为实现产业对接和承接产业转移做准备。力争形成以“规划统筹、产业统筹、要素统筹”为内容的“蓝黄”高度融合,形成“海外滨州”、“海上滨州”、“陆上滨州”—“三个滨州”高度关联的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良好局面。

责任编辑:刘桂素

研究生,毕业于山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专业,现为滨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讲师,滨州市首批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曾先后参与滨州市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写工作)

猜你喜欢

滨州市滨州县域
滨州东瑞机械有限公司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飞阅滨州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滨州学院插画作品选登
滨州市蒲园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配置分析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