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看中国电影文化品牌的树立

2017-03-08郭美辰张彤彤

河北传媒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第三世界宝莱坞印度

郭美辰 张彤彤 程 瑜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看中国电影文化品牌的树立

郭美辰 张彤彤 程 瑜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三傻大闹宝莱坞》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可以发现“后殖民主义思想”对印度电影文化品牌的影响。反观中国电影现状,我们所效仿的商业大片,并没有获得像好莱坞电影美国大片那样的票房和口碑,但中国电影毕竟从中拓展了影像语言,提升了影像品质。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第三世界国家应该努力寻找本国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努力寻求民族电影中“特色”和“世界共通”的平衡。

《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品牌;民族特色

《三傻大闹宝莱坞》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影片由拉库马·希拉尼导演执导,阿米尔·汗、马德哈万、沙尔曼·乔什和卡琳娜·卡普等联袂出演。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段宝莱坞热潮,获得孟买电影博览奖6项大奖及国际印度电影协会16项大奖,是印度宝莱坞电影新世纪10年来的一部票房和口碑双赢的喜剧电影。作为东方品牌文化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成功不仅来源于剧作中极富有个性特色的人物设置,同时峰回路转、跌宕起伏和丰富多彩的故事情景、情节叙事,配合阿米尔·汗等优秀主演的精湛表演演绎、经典绚丽的印度歌舞的注入,以及两条时间线索交错的叙事手法,触及了对当今印度社会中教育问题、制度问题和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并呈现了友情、爱情和亲情的情感交流。影片将传统的印度歌舞和摇滚、嘻哈等国际流行元素融入,更用幽默诙谐的台词语言推动剧情发展,让受众在轻松欢乐之余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道理,观影后回味无穷、意犹未尽,是一部极富艺术价值的影片。

一、“后殖民主义思想”对印度电影文化品牌的影响

当今世界的格局并不再是以一枝独秀的美国霸权主义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而是多元化发展的全新格局。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和印度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霸权主义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所起作用的形态,是用所谓的“后殖民主义思想”进行思想统治。

后殖民主义是通过经济上操控、政治上干预、文化上同化、意识上渗透,把“传统殖民”思想继续纳入自己的影响控制之下[1]。

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印度,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输出国和世界电影市场的占有者。在好莱坞的大片横扫全球的今天,以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电影也仍在国际电影市场中据有一席之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文化奇观。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侵袭下,印度的社会风格、社会制度以及日常生活都有西方文化的烙印。《三傻大闹宝莱坞》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将印度社会中极端的贫富差距和各种制度的不合理问题活生生摆在受众面前,虽然是在揭示深刻的主题,但是毫无疑问也是在炫耀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影片所呈现的印度填鸭式的教学体制下导致学生的高自杀率,抨击了印度教育制度的落后性,充分满足了西方人视野中的印度印象。这种西方高尚的文化彰显,不仅体现在教育制度上,同时体现在日常生活、语音的使用和混杂的文化碰撞中,它们所产生的忍俊不禁的效果都用幽默诙谐的叙事处理方式化解。印度社会所推崇的工程师和医生等社会高阶层人群用英语沟通说话,而学生之间用印地语,由此可见英语作为西方的语音在印度社会中代表着地位、权力和阶层,占据优势性的主导地位。就像影片中兰彻所说的一句话:“学生们只关心成绩、工作和去美国定居......”对印度人来说,好大学、好成绩和好工作,成为拥有绿卡的美国公民,是西方观众看到印度乃至第三世界国家民众提高人生价值含金量的最有效的方式,并由此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这种本土文化的流失使得印度人的社会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表达方式、文化价值、生活理念和日常习惯及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严重的西化影响,本土文化陷入了危机。

二、对中国电影文化品牌的反思

当代电影市场,是商业大片的市场。在娱乐风潮统领电影市场的今天,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媒体在影视文化传播时进行着后殖民主义的文化侵蚀和意识形态宣传。美国媒体的多米诺效应会导致世界文化同质化[2]。《后天》《美国队长》《拯救大兵瑞恩》和《教父》等好莱坞电影,毫无疑问是一场场视觉盛宴,同时也是美国的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理念和主导英雄主义的霸权文化理念的国际化传播。一些国家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同质化下消退,而第三世界国家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最大。

不得不反观一下中国的电影市场。第五代电影人推出的从《霸王别姬》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一些享誉海外的中国电影,到骂声一片的《无极》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用大场景华丽外表装饰的中国元素,再到今天又回到小故事小人物小情节反映一个时代的主题,想法很好,但都做得牵强而无力。

无论近年有没有所谓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电影,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第五代电影人把受众带回了电影院,让中国电影市场从低谷中走了出来。同时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所效仿的商业大片,并没有获得像好莱坞电影美国大片那样的票房和口碑。中国电影在学习西方电影的过程中,还在用原始的表现方式、老套的煽情手法,用充满情感的配乐换取观众的同情和眼泪。复刻西方电影的克隆跟风、机械复制、思想匮乏、情节重现、手法单一、脱离生活和感官刺激等反面教材,说明当前中国电影似乎在过度重视电影的商品化,忽略了电影的艺术质量、文化内涵和思想力量的追求。但中国电影毕竟从中拓展了影像语言,提升了影像品质,使得中国电影的思想文化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中国如何树立民族电影文化品牌

处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国,在对电影的过度娱乐、过度消费、过度营销和过度炒作上做多了文章,忽略了电影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这无疑是在为了商业而牺牲文化。必须对我们的民族电影有一个更准确、清晰和客观的认识和分析。

中国武侠片所展示的“中国功夫”,从《精武门》的反抗压迫到《英雄》的强者哲学,到《叶问》的功夫之道不在于一时的输赢,而在于和谐共生[3]。“中国功夫”的特质已经从一招一式的炫目在向中华民族文化深层面的文化理想“共生”转换。这种文化传播独立于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载体之一。为世界文化保持创新力和增添活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

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面对帝国主义强大的文化输出的冲击,第三世界国家应该努力寻找本国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和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民族电影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首先应确定自己的坚定的民族立场,不贩卖贫穷落后,思考新环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挖掘西方国家无法取代的艺术价值和美学理念[4]。中国电影应将本国的民族文化意识和西方国家的人文情怀相结合,强化创新意识,提升民族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前提下,提高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的文化价值观融合点的自觉性,打造出五彩缤纷的传统文化理念。同时在传播观念上,摒弃单一的传播方式,增强跨政体、跨意识形态、跨文化和跨语言的对外传播观念,努力寻求民族电影中“特色”和“世界共通”的平衡,树立一个富有新文化、新精神、新时代和共通情感的民族电影文化品牌形象。

[1]黄相林.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

[2]关世杰.国际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6.

[3]孔朝蓬.中国影视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安全[J].华夏文化论坛,2012(2):216.

[4]颜晨璐.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三傻大闹宝莱坞》[J].大众文艺,2015(5):177.

(责任编辑:邢香菊)

2017-05-04

郭美辰,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本科,学士,研究方向:文化艺术产业;张彤彤,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本科,学士,研究方向:对外文化传播;程瑜,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本科,学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化艺术。

猜你喜欢

第三世界宝莱坞印度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宝莱坞打响名誉保卫战
宝莱坞被爆吸毒泛滥
宝莱坞名人被指“通巴”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印度式拆迁
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文明”与“思想”的相互作用——印度影片《宝莱坞机器人之恋》中基督教思想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