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安地区汉墓出土陶灶分析

2017-03-07王素花

文物春秋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安地区汉墓

王素花

[关键词]西安地区;汉墓;陶灶

[摘要]陶灶是汉墓中最常见的模型明器之一,常与案、盘、耳杯、勺等配套使用。西安地区汉墓出土的陶灶主要有长方形、马蹄形和圆形等,由灶体、灶面、火眼、釜、甑等各部分构成。文章根据陶灶的火眼数目和灶体装饰的差异,对西安地区出土陶灶进行了型式划分和年代、装饰分析。

陶灶是汉墓中最常见的模型明器之一,常与案、盘、耳杯、勺等配套使用。目前学术界对于陶灶的专门研究大多集中在区域性研究。孙机先生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对各地出土的陶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各地陶灶的地方特色加以概括。梁云先生在《论秦汉时代的陶灶》一文中,对各地出土陶灶进行分析,探讨了各地陶灶间的文化交流。余静、张成明的《两汉墓葬中出土陶灶的类型学研究》和朱津的《汉墓出土陶灶研究》两篇文章,都主要集中在陶灶类型学方面的研究,并对陶灶进行了分区探讨,总结了陶灶的区域特征。张勇的《豫北汉代陶灶》一文,对豫北地区出土的陶灶进行类型划分,阐述了陶灶的制作工艺与装饰,并总结了陶灶各时期器型特征及其演变。黄文静在《东汉墓葬中的陶灶设计研究》中,主要就出土陶灶的纹饰和陶灶设计所反映的汉代生死观进行阐释。周俊玲的《“器”与“道”——汉代陶灶造型、装饰及其意蕴》一文,主要对汉代陶灶装饰图案进行分类,并对图案意蕴进行阐释。

西安地区陶灶最早出现在秦代,流行于两汉时期。汉墓出土陶灶数量颇丰,资料丰富。《西安龙首原汉墓》所收录的42座西汉早期墓葬中共出土陶灶32件,《长安汉墓》公布的139座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的墓葬中出土陶灶65件,《西安东汉墓》所收录的98座东汉墓葬中出土陶灶73件,《白鹿原汉墓》公布的94座两汉墓葬中出土陶灶63件。此外该地区公布的其他报告、简报等资料中也有较多的陶灶出现。现参照黄晓芬《汉墓的考古学研究》一书及朱津《论汉墓出土陶灶的类型与区域特征》、周俊玲《“器”与“道”——汉代陶灶造型、装饰及其意蕴》两篇文章,将西安地区出土的汉代陶灶资料做初步整理,并进行类型、年代和装饰等方面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西安地区汉墓出土陶灶

類型及年代研究

西安地区汉墓出土的陶灶主要有长方形、马蹄形、圆形等,灶面有三火眼、两火眼或一火眼,釜灶有分体也有连体,部分灶面模印炊具、食物等。根据陶灶平面形状不同分为以下5型。

1.A型 灶体平面呈长方形,一般在灶体后、右边有挡墙及烟囱,也有简化为方孔或圆孔的。根据灶面火眼的多少分为两个亚型。

(1)Aa型 灶面有三个火眼,一大两小,平面呈“品”字形分布。根据灶门是否落地分为二式。

Ⅰ式 灶面为素面,长方形或拱形灶门落地,灶门三面模印有菱形几何纹。如西北医疗设备厂M14:3(图一,1)。

Ⅱ式 形制与Ⅰ式基本相同,灶面素面,方形或拱形灶门不落地。如西北医疗设备厂M58:19(图一,2)。

Aa型Ⅰ式和Ⅱ式形制基本相同,出土这两种灶的墓葬形制是竖穴墓道土洞墓和斜坡墓道土洞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有鼎、盒、壶、钫、房仓等,铜钱为半两钱,铜镜有日光镜、草叶纹镜。结合其墓葬的形制、陶器组合以及铜镜、铜钱的种类,可以断定这两种灶流行于西汉早期。

(2)Ab型 灶面有两个火眼,上置釜或甑。根据灶体结构和灶面装饰可分为二式。

Ⅰ式 灶面为素面,两火眼前后分布。釜灶分体,拱形灶门落地,灶门两侧及上部模印菱形几何纹,灶体前端或有防火墙,烟囱位于灶面后端。如西北医疗设备厂M170:6(图一,3)。

Ⅱ式 灶面模印炊具、食物等,釜灶分体。灶门上方有低矮防火墙,后端有低矮烟囱,拱形灶门落地。如西安石油学院M7:4(图一,4)。

出土Ah型Ⅰ式灶的墓葬为斜坡墓道土洞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有鼎、盒、壶、钫等,铜钱为半两钱,铜镜为彩绘镜。根据出土墓葬的形制、陶器组合及铜钱、铜镜的种类分析可知,该式灶流行于西汉早期。

出土Ab型Ⅱ式灶的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是壶、樽、井、案、盘、耳杯、勺、狗、鸡等,铜钱有货泉、小泉直一、剪轮五铢和纟延环五铢,铜镜为“长宜子孙”八内向连弧凸面圈带镜。根据出土墓葬的形制、陶器组合及铜钱、铜镜的种类分析可知,该式灶年代应该是东汉晚期。

2.B型 灶体平面呈马蹄形,前方后圆,没有防火墙,后端有烟囱。根据灶面火眼的多少分为三个亚型。

(1)Ba型 灶面有三个火眼,前端两个小火眼并排而设,后端一个大火眼居于中间,上置釜,少数还有甑,平面整体上呈“品”字形分布。依据灶体结构和装饰可分为三式。

Ⅰ式 灶面为素面,长方形或拱形灶门不落地,灶门两侧及上部模印有三角几何纹或菱形几何纹。釜、灶分体制作,然后粘接。如西北医疗设备厂M27:2(图二,1)。

Ⅱ式 灶面为素面,灶体结构同Ⅰ式,长方形或拱形灶门落地。如西安市方新村开发公司1997年M6:18(图二,2)。

Ⅲ式 灶面模印各种用具和烹饪之物,也有在灶门两侧分别模印一烧火侍者和瓶状物,方形或拱形灶门落地。如咸阳织布厂M8:2(图二,3)。

Ba型Ⅰ式和Ⅱ式形制基本相同,出土这种灶的墓葬为竖穴墓道土洞墓和斜坡墓道土洞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有鼎、盒、壶、钫、缶、房仓等,铜钱有半两钱、武帝三官五铢、昭宣五铢,铜镜为日光镜、草叶纹镜、蟠螭纹镜等。根据出土墓葬的形制、陶器组合及铜钱、铜镜的种类分析可知,该式灶流行于西汉早期至中晚期。

出土Ba型Ⅲ式灶的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土洞墓和斜坡墓道土洞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是鼎、壶、罐、樽、仓等,铜钱为昭宣五铢,铜镜为清白连弧纹铭带镜。根据出土墓葬的形制、陶器组合及铜钱、铜镜的种类分析可知,该式灶流行于西汉中期。

(2)Bh型 灶面有两个火眼,根据灶体结构和装饰可分为四式。

Ⅰ式 灶面均为素面,多数仅在灶门两侧和上部模印菱形几何纹,长方形或拱形灶门多数落地,烟囱位于灶尾。如西安市方新村开发公司(1997年)M6:14(图二,4)。

Ⅱ式 灶体稍瘦长,灶面模印鱼、勺、盘、刷、火钩、锅盖等,有的在灶门两侧模印烧火侍者和瓶,或模印菱形纹。长方形或拱形灶门基本落地。如韩森路东延线M34:7(图二,5)。

Ⅲ式 灶面素面窄长,两火眼前大后小,方形灶门不落地。灶体中空,平底向前、后伸出,下有四柱形足。如雅荷城市花园M58:7(图二,6)。

Ⅳ式 灶体整体瘦长,灶面前端出檐,模印几何纹、食物及炊具。灶体有底,拱门不落地,下附柱形或踞熊形四足,底前端出檐。如西安市方新村开发公司(1997年)M11:7(图二,7)。

出土Bb型Ⅰ式灶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墓道土洞墓和斜坡墓道土洞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是鼎、盒、壶、钫、仓等,铜钱为武帝三官五铢、昭宣五铢,铜镜为日光连弧铭带镜。根据出土墓葬的形制、陶器组合及铜钱、铜镜的种类分析可知,该式灶流行于西汉中期至中晚期。

出土Bh型Ⅱ式灶的墓葬形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竖穴墓道土洞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是鼎、壶、罐、樽等,铜钱多为昭宣五铢;二是斜坡墓道砖室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是壶、井、樽、案、耳杯、勺、家禽家畜俑等,铜镜为四乳四虺镜、“君宜高官”直行铭文夔凤纹镜。根据出土墓葬的形制、陶器组合及铜钱、铜镜的种类分析可知,该式灶出现于西汉晚期,延续至东汉晚期。

出土Bb型Ⅲ式和Ⅳ式灶的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土洞墓和砖券洞室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为鼎、盒、樽、壶等,铜钱有半两钱、昭宣五铢等,铜镜有四乳禽兽纹镜、日光连弧铭带镜、云纹博局镜等。根据出土墓葬的形制、陶器组合及铜钱、铜镜的种类分析可知,该式灶流行年代应该是在西汉晚期。

(3)Bc型 灶面仅有一个火眼,上置釜或甑,根据灶体装饰可分为三式。

Ⅰ式 灶面模印炊具、食物等,大多数在灶门两侧分别模印一妇人和瓶等图案,灶门周围模印两周凸棱,前端出檐,方形灶门落地,釜灶连体。如世家星城M169:9(图二,8)。

Ⅱ式 灶面为素面,釜灶分体。灶体前端出檐,两角削去,后端有烟囱,方形灶门落地。灶门两侧模印妇人、瓶、几何图案等。如西安石油学院M7:49(图二,9)。

Ⅲ式 形制与Ⅱ式基本相同,灶面素面,釜灶分体,灶门两侧无任何纹饰,前端两角削去,后端稍出檐,方形灶门落地。如西安邮电学院长安校区M3:12(图二,10)。

Bc型Ⅰ式和Ⅱ式形制基本相同,这两种灶多出土于長斜坡墓道砖砌多室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有罐、井、案、盘、碗、耳杯、勺、家禽家畜俑等,铜钱有小泉直一、货泉及剪轮五铢、埏环五铢,铜镜有连弧纹镜、简式博局镜。根据其出土墓葬的形制、陶器组合以及铜镜、铜钱的种类分析可知,这两种灶应该流行于东汉中期至晚期。

Bc型Ⅲ式灶多出土于长斜坡墓道砖砌多室墓和土洞墓、竖穴墓道砖室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有罐、甑、案、盘、碗、耳杯、勺、家禽家畜俑等,铜钱有货泉和东汉五铢,铜镜有连弧纹镜、双虎对峙镜等。结合其出土墓葬的形制、陶器组合以及铜镜、铜钱的种类可以断定,这种灶流行年代应在东汉晚期。

3.C型 灶体平面呈椭圆形,釜灶分体,灶面前端有矮防火墙,后端有管状烟囱。灶面及前壁无任何装饰,长方形灶门不落地。如西安邮电学院长安校区M22:31(图三,1)。

4.D型 灶面略呈半圆柱状,一釜。灶面模印带状短细绳纹,中部饰一周凹弦纹。半圆形灶门落地,前端有矮防火墙,后壁有圆孔烟囱。如华杰健身体育中心M4:18(图三,2)。

5.E型 灶体前宽后窄,平面呈梯形,灶面仅有一火眼,后有出烟的长方形小孔。长方形灶门落地,门上有挡烟的矮棱。如西安净水厂东汉墓M72:4(图三,3)。

C、D、E型,多出土于长斜坡墓道砖砌多室墓,与之同出的陶器组合有罐、甑、井、案、盘、碗、耳杯、勺、家禽家畜俑等,铜钱有剪轮五铢、东汉五铢,铜镜有龙虎纹镜、连弧纹镜。根据出土墓葬的形制、陶器组合以及铜镜、铜钱的种类分析可知,这三种灶应该出现在东汉晚期。

二、陶灶装饰分析

1.灶面装饰

经过以上对西安地区汉墓出土陶灶所做的型式分析可知,西汉早期流行Aa型Ⅰ式、Ⅱ式,Ah型Ⅰ式,Ba型Ⅰ式、Ⅱ式陶灶,灶面多呈长方形或马蹄形,三火眼或两火眼。西汉早期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国家提倡节俭和休养生息,陶灶沿袭秦代传统,在装饰方面表现极少,灶面多以素面为主。

西汉中期Ba型Ⅰ式和Ⅱ式陶灶继续沿用,开始出现Ba型Ⅲ式和Bb型Ⅰ式陶灶,灶面多为马蹄形,三火眼或两火眼。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事死如事生”和重孝思想影响下,灶面装饰较早期增多,图案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食物、炊具、餐具和几何纹。食物主要有鱼、鸡、鸭、鳖等;炊具有案、刀、瓢、铲、火钩、叉、勺、刷等;餐具有耳杯、盘、碗、杯、筷子等;几何纹主要有网格纹、菱形纹、乳钉纹等。

西汉晚期仍流行Ba型Ⅰ式、Ⅱ式和Bh型Ⅰ式,新出现Bb型Ⅱ式、Ⅲ式和Ⅳ式陶灶。这一时期灶面呈马蹄形,三火眼或两火眼,装饰复杂。

东汉早中期新出现Bc型Ⅰ式、Ⅱ式陶灶,灶面呈马蹄形,多为单火眼,灶面装饰逐渐趋于简单。

东汉晚期陶灶制作粗糙,新出现Ab型Ⅱ式灶,灶面呈长方形,两火眼,并模印图案;有Bc型Ⅲ式、C型、D型、E型灶,灶面呈马蹄形或不规则形状,单火眼,无纹饰。

2.灶前装饰

西汉早期,装饰主要出现在灶门两侧,多模印比较简单的菱形、三角形纹饰。从西汉中期开始,灶门两侧出现模印组合图案。图案组合大致可分为五种,一是纹饰组合,如陕西省交通学校出土的西汉中晚期陶灶M86:4(图四,1),灶门两侧饰菱形纹和鱼纹;二是人物和瓶状物,一般左侧模印一个瓶子,右侧模印烧火人手持火棍作拨火状,如咸阳杜家堡出土的东汉晚期陶灶M1:4(图四,2);三是人物和建筑构件,左侧模印一梭柱,柱头有斗拱,上托枋木,枋木上站立一只飞鸟,右侧模印头戴高冠、双手前伸、躬身而立的人物,如西北大学汉墓M1:9(图四,3);四是人物和几何纹,左侧模印跪坐烧火人,右侧模印几何图案的食几,如长安县南李王村M5:17(图四,4);五是人物组合图案,左侧人物左手持刀,右手捉一公鸡,鸡作挣脱状,右侧人物左手持扇,右手握一拨火棍,正坐在火门前收拾炉火,如户县汉墓出土陶灶(图四,5)。

三、总论

灶作为生活明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汉代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在“事死如事生”、重孝和祭灶等思想影响下,汉墓中随葬大量模型明器,陶灶就是其中之一。

西汉早期陶灶呈马蹄形和长方形,灶面多为三釜,呈“品”字形分布,釜灶多为分体制作,然后粘接。西汉中期及中晚期,陶灶形制与西汉早期基本相同,陶釜上半部分多与灶面一次模制而成,下半部分多从内侧按压上去,两眼陶灶数量大增。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灶的形制与中期基本相同,两眼灶较为流行,新出现带足灶,灶面出现模印炊具、食物等图案。东汉时期,以马蹄形灶为主,还有一定数量的长方形、圆形灶,三火眼灶少见,两火眼和单火眼灶较多,单火眼灶尤为流行。东汉中期以后陶灶制作简单粗糙,基本不见纹饰。

[责任编辑:谷丽珍]

猜你喜欢

西安地区汉墓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西安地区某绿化屋顶对室外空气的净化作用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扶风吕宅村汉墓出土的五铢钱
西安地区育龄妇女MTHFRC677T基因型分布研究
2013年西安地区风疹病毒的分离与基因特征研究
西安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气象预测
西安地区2009~2012年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