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发现学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3-07张卓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过程语文教师

张卓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发现法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发现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應用,以期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发现学习;语文教学;运用笔者近期对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进行了探讨和尝试,认为可以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有如下解释:发现并不只局限在未找到之事,正确来说是发现包括运用自己的大脑,亲自获取知识的所有方式。发现法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提升学习自觉性,扎实掌握学过的知识,减少学生对教材及教师的依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等,对于学生的推理、观察、创造力等的培养均有益处。具体来讲,认识过程是人主动对事物进行评价、转换、选择的过程,其中,转换环节指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再通过思考将知识内容重组,这种通过转换产生新领悟即我们所说的发展。因此,学生要学会思考,主动寻找结论与规律。

运用发现法进行教学的一般程序为:提出问题,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状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把学生置于情境中使他们产生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成若干需要回答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设立假说,根据要实现的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将所得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组合,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假说或答案;上升到概念,假设成立后,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整理有助于得出结论的资料,并根据学习活动中的发现得出结论,使假说上升成概念或原理;验证结论,对提出的假设和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分别加以检验、补充甚至修改,最后解决问题。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习的动机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两种动机往往相互交织且同时发生作用。但布氏主张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为外在刺激不能持久,只有对学科本身有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和持久的学习积极性。这个观点有一定的科学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当学生产生兴趣时,大脑较为活跃,且能保持高度的持久性,对知识留下的痕迹有更加深刻、清楚的认识。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呢?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正是从学科内部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觉、主动、独立学习,学习不再是累赘,而是本质需求。

发现学习理论的产生不是巧合,而是当代“知识爆炸”的产物。二十世纪以后,新学科不断出现,知识信息量也快速发展。我们接收信息的能力远不如信息增长量。因此,未来仍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究。不学会“发现”显然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语文正是适应未来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发现学习理论对于我国的语文教育来说具有特殊意义。语文教育向来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开发智力。发现法并不支持将现有知识放在学生前面让他们去记忆,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已知材料里总结原则、规律,并获得新知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经过发现、探究,逐渐养成自学习惯并掌握学习方法,“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发现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由学生独立发现,然后将新旧学习材料的内容有机组合。换言之,发现学习要求学生首先要有所发现。例如,我们用发现法进行文言句式的教学时,先在黑板上书写这样一些文言句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何以战?(《曹刿论战)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莫我肯顾。(《硕鼠)

学生分析这些句子的结构并找到共同点,即宾主前置。学生概括宾语前置的多种情况。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修正,布置练习。而另一平行班级教学中,教师则先把宾语前置的结论告诉学生,然后布置同样的练习。四天后,用相同的卷子检查两个班级对上述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使用发现法的班级,优良率占72%,不及格仅4%;对照班的优良率为38%,不及格为16%。由此可见,发现法的教学效果十分有效。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在于知识成为了“死水”,不能流动,发现法则能使知识成为“流水”。从心理过程来看,语文发现学习的认知结构可用下图式表示:课文知识→转化问题情景→语文学习内容→内化语文认知结构。

这一过程表明,发现法要确保内部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意义的,即问题要有潜在的意义,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解题过程如此,内化过程也是如此。

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这种学习过程与科学家发现新知识的过程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教师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方法。

猜你喜欢

过程语文教师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