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段“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17-03-07范一心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场馆学科资源

范一心

摘 要:“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是相对于传统场馆课程而言的新型课程模式,是传统场馆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从学生发展、教学实效、课程活力三方面阐述了其开发的意义,提出了建设课程规划“优团队”、构建主题课程“三部曲”、开拓场馆课程“全时空”的对策,以期场馆课程更加灵活、高效。

关键词:小学低段;学科整合;场馆课程近年来,“学科整合”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省教育厅办公室颁布的《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小学开展低年级‘全课程整合教学,‘主题式学习活动的实验探索”。基于此,我校在目前仅有一年级三个教学班的实际情况下,提出并实践了“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的创新课程模式。

一、“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的内涵

1.“场馆”的界定

所谓“场馆课程”,是在某一特定场馆中进行的学习。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学校意识到了开发场馆课程的重要性并做出了一些尝试,如上海尚文中学开展了“上海昆虫博物馆”实践活动;南京市山西路小学与江苏省科学技术馆共同打造了一所校内特色科普场馆。总的来说,这些学校将“场馆”资源开发局限在校外场馆探索或校内场馆打造两个方面,这样的定位通常会导致“场馆”资源稀缺和课程开发成本过高。由此,我校在进行“场馆课程”的开发时,创造性地将学校现有的教室资源与校外各场地如博物馆、公园、工厂等都列入了“场馆”的范畴内。也就是说,“场馆”就是可以为学校教育与学生学习提供资源与实践空间的场地。

2.“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的内涵

首先,就课程性质而言,“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是一门拓展性课程,然而又有别于一般的拓展性课程。通常,拓展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某种技能,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为目标而设立的,而“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则以主题教学为导向,在某一特定主题的引领下,将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主题式知识结构。

其次,目前一些学校正在开设的“场馆课程”往往是在特定的场馆和时间进行的。而我校的“场馆课程”,在空间上强调多个场馆的有机配合,在时间上更是拉长战线,将每月一次的“场馆课程”落实到四个周次的不同学科的拓展学习和综合实践上。

因此,我校提出的“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是一种主题式的,力求“学科高度整合,空间高度开放,过程高质推进”的创新课程模式。

二、“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的开发意义

“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作为一种先前没有过的、全新的课程模式,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必然的积极意义。

1.1+1——场馆+学科,提升学习力

在教学实践中,仅仅依靠教材,让学生间接地感知人类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我们的教学需求。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而言,教室内和教室外的学习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的。将场馆课程资源与学科课程有机结合的主题链接式的“场馆课程”能够使学生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里拓展课外知识,提升实践探索能力以及增强合作创新意识,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学校学科教学及课程建设服务。

2.1+X——学科+学科,教学高效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拓展课程的开发,动辄就有几十甚至上百门课程,然而课程开设的重复率、差异度都值得商榷。2015年全国小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田慧生指出,拓展性课程不能只做加法,只有实现整合之后,才能使课程发挥积极作用。小学低段的学科在知识链接上本身就有较强的关联性,各学科之间相互配合,互利互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3.1→X——场馆多元化,发展可持续

任何实践,最困难的一步都是对固有思维的打破。一般来说,我们都下意识地认为场馆就是那些展品信息丰富、专业性强的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而这样的场馆数量有限,这就使得场馆数量与学生活动诉求之间产生了第一个矛盾。此外,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场馆仅具备一个功能,场馆功能的单一与学生知识需求的多样性又产生了第二个矛盾。要解决这两个矛盾,我们必须要转换思维,将目光扩大,不仅要扩大校外场馆的外围,更要将校内资源也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教师的巧思妙想将普通的教室也變成一个个场馆,让“场馆课程”真正鲜活起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三、“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场馆学习不同于普通的课堂,其主题设计、协作策划、场馆安排、活动落实等都对学校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让“场馆课程”不流于表面,真正促进学生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现实任务。

1.建设课程规划“优团队”

“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与传统“场馆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打破了专科研究的视野,通过一个主题的连接将学科里过于分化、窄化的观点打通,为学生建构起了一个个丰富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课程规划团队能够具备“全科眼光”,在策划主题、安排活动时积极与各任课教师沟通交流,为实现学生的跨学科整合式学习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作为一门拓展课程,它不像过去的“场馆课程”一样仅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存在。它具有全新的教学主题和独立的教学目的,与基础课程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对教师的课程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定主题、策划活动、安排场馆等都需要教师具备发展中的“创新思维”,不断接收最新的教育信息,树立课程开发意识。

因此,在进行“场馆课程”开发时,学校首先要组建一个胆大心细的课程规划团队,使其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运用“全科眼光”和“创新思维”开发出一个个有效而有趣的场馆课程活动。

2.构建主题课程“三部曲”

“罗马非一日建成”,要想更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大胆突破以往活动式场馆课程、单一学科式场馆课程的局限,创造性地构建起主题统帅、纵横结合的课程结构,如我校在今年四月份开设的“四月天,放纸鸢”主题场馆课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具体安排见下表。

表1“四月天,放纸鸢”主题场馆课程方案

课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一个明确的教学主题的导向之下,以学科知识的积累搭起学生学习的地基是“场馆课程”的第一步。由表1可知,今年4月的第一到三周内我校通过多门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学生对“风筝”这一中国民间娱乐工具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了一个中心、多个节点的立体式学习结构;到了第四周,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完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完美对接;当然,我们同样不忘通过趣味作业的实时布置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进一步内化。

“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将碎片化的知识连接起来,通过学科学习、综合实践、作业转化三个有效步骤(步骤顺序可根据不同课程的学习需要进行调整或循环)构成了课程组织结构,使“场馆课程”不再是实践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有效教学的逐步递进。

3.开拓场馆课程“全时空”

“场馆”资源的开发一直是“场馆课程”落实的难题,校外场馆资源有限,建造成本巨大等问题造成了传统的“场馆课程”昙花一現的困境。如果我们将校内外一切可开发的场地都列入场馆的范畴之内,充分挖掘其利用价值,同时根据不同主题、不同需求灵活转变其功能,“场馆”资源就成了可循环的资源。如我校本学期开设的“走进商邦故里,追寻名人足迹”主题场馆课程,在进行“小小商邦人:爱心跳蚤市场”活动时就利用了学校大门前的一片空地,使其成为一个个“小商人”的摊位;而在进行“遨游书的王国”场馆课程时,这里又成了学生展示书籍、交换书籍的绝佳场所。除此之外,“走进商邦故里,追寻名人足迹”主题场馆课程更利用学校各功能教室、宁波帮博物馆、博物馆空地等多个场馆资源,使“一课多馆”代替“一课一馆”,这也成为“场馆课程”的发展新态势。

过去的“场馆课程”往往采取“时间集中”型教学法,通过一次场馆活动要求学生获得全方位的体验,完成多个实践任务。而在笔者检索到的资料中,这样的方式基本都应用于小学高段、初中和高中,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这就像让学生光吃东西,却咽不下去一样。因此,我校在开发“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时,反其道而行之,将集中的时间进行拆分,以“月”为大单位,“周”为小单位,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各活动内容有顺序地分布在日常教学的各个时间段里,让学生边学习边消化,极大地提高了“场馆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科整合式场馆课程”巧妙地利用校内与校外多种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灵活大胆地做出创新,围绕特定的主题联合多个学科展开教学,让课程教学更加立体、高效,更有适应性、灵活性,让教师有根据本校理念、学生特点选择教学素材的自主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亲身体验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为场馆课程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梅守真.合理开发校外场馆的课程资源[J].上海教育,2014(3):86.

[2]樊阳.行走中的课堂[J].上海教育,2014(3):87.

[3]唐小雨.基于科普场馆资源的小学科学活动课程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场馆学科资源
北京冬奥会场馆:科技“建”证可持续发展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资源回收
《UFI全球场馆地图》发布亚太区展馆总面积为全球第二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