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康复治疗的效果

2017-03-07郑永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病灶脑梗死康复

郑永峰

临沂市兰山区方城中心卫生院内科,山东临沂 273406

脑梗死的康复治疗是脑血管临床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康复治疗的效果在临床上也有所差异,而不同梗死部位的康复效果也因人而异[1]。此次为分析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提高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供临床治疗经验,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4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分为A组(一侧皮层单个病灶)、B组(一侧基底节单个病灶)与C组 (一侧脑干单个病灶),每组15例。A组患者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在57~70岁,平均年龄为(55.36±2.72)岁。B组患者男性8例,女性7 例,年龄在 58~72 岁,平均年龄为(55.36±3.25)岁。 C组患者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在56~72岁,平均年龄为(55.55±3.45)岁。A组、B组与C组3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A组常规药物药物,氯吡格雷口服,阿加曲班+生理盐水静脉输注治疗。在患者药物治疗期间,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比如戒烟、戒酒等。B组与C组常规药物加康复治疗,由康复医师制定统一的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治疗如下:①抑制痉挛肌群的肌张力,采用康痉挛体位、Bobath技术等抑制痉挛肌群的肌张力;②床上运动,协助患者翻身训练、床上坐位平衡训练,保持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的抗痉挛体位,并定时更换体位,从四肢关节的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③增强患肢运动功能的训练,主要是协助患者进行上肢、下肢活动,上肢活动主要是肩胛带和肩关节的活动、肘的屈伸控制,下肢活动主要是屈伸膝活动、踝背伸控制、伸髋屈膝活动控制,通过从简单的创伤肢体活动,慢慢过度到肢端小关节,另外辅以按摩以促进患者肢体康复;④平衡控制训练,主要是坐位静态和动态平衡,早期坐位及平衡锻炼以及站立平衡锻炼;⑤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帮助患者训练上肢功能,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早期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主要是洗漱、吃饭、穿衣、上厕所等基本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⑥对脑梗死患者还可采用中医康复治疗,以按摩为主,由专业医师予以针炙治疗。同时教会家属正确康复治疗辅助手法,便于患者在非正常治疗时间也能得到训练[2]。

1.3 观察指标

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积分法对运动功能进行测评;采用Fugl-Meyer平衡功能测定法(FM-B)对平衡功能进行测定;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来完成该次研究的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患者在干预前的FMA、FM-B、AD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FM-B、ADL评分明显改善,治疗2周后,B组与C组患者的FMA、FM-B、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B组与C组患者的FMA、FM-B、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 对比 3 组患者的 FMA、FM-B、ADL 评分[(±s),分]

表1 对比 3 组患者的 FMA、FM-B、ADL 评分[(±s),分]

组别 时间FMA FM-B ADL A 组(n=15)B 组(n=15)C 组(n=15)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39.369±21.923 51.235±22.123 61.324±19.241 39.657±22.324 59.314±23.114 69.541±23.324 40.141±21.321 58.657±22.357 71.324±21.324 3.657±1.657 5.323±1.245 5.354±1.525 3.657±1.324 4.314±3.547 5.541±2.324 3.451±1.114 5.653±1.324 5.314±3.325 33.45±3.57 46.45±4.54 51.34±5.41 33.34±3.65 50.37±3.56 59.20±3.65 34.74±3.55 52.36±4.54 65.45±4.3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有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据临床不完全显示:我国以脑梗死为首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趋势,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影响[3]。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因脑梗死死亡患者例数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居高不下,因此,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此次研究结果发现一侧皮层单个病灶、一侧基底节单个病灶与一侧脑干单个病灶等不同梗死部位进行康复治疗,治疗效果也略有差异,说明在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针对性开展,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综上所述,不同部位的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治疗效果存在差异,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梗死部位、个人状况选择康复治疗方案。

[1]夏楠,王红星,任彩丽,等.年龄因素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8):782-785.

[2]宋福聪,吕洲,张璇,等.Vital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所致吞咽障碍的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4):380-383.

[3]胡世华,黄俊宏,邓少珍,等.分期针刺结合三级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1):1054-1057.

猜你喜欢

病灶脑梗死康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后并发痴呆70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