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大益

2017-03-07莫言

特别健康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乳名教鞭普通话

◎莫言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逞能折断教鞭

方快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贫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在那个年代里,这样的学生老师是不能管也不敢管的。平心而论,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靠卖豆腐为生,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

他在大街上当着很多晚辈的面喊我的乳名,说明他对我不服气。我获奖后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他,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背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写字儿,他也不是我的对手;摔跤?我捆着胳膊也是他倒地……”

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然后我们跟着他读,最后是我们齐声朗读。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着我们发出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如有,他就会用教鞭抽打。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打到略有痛感而已。

但最后一次,方快夺过教鞭折成两截,扔在老师面前。我至今犹能记起老师的尴尬表情。老师出身也不太好,对方快这样的赤贫子弟心怀忌惮。尽管他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挑战,他只是蜡黄着脸说:“好!看我明天怎么收拾你!”明天到了,老师似乎忘了这件事儿。他给我们上了新课,领读之后,就让我们齐声诵读,但是他不再提着教鞭巡视了。

方快折断了老师的教鞭,我们把他像英雄一样崇拜着,他却好像很不高兴,谁提这事就跟谁急。

朗读成为典型

有一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那天下午要上新课,课文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每到黄昏,池塘边上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鸣,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着方快,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他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

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青蛙还受到科学家的另眼看待,因为许多科学试验都少不了它们……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方快朗读完课文,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着。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了第三名,一时声名赫赫。在他的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如果不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初起的时候,他的父亲被查出“历史问题”,他很可能会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

我应该是方快引发的朗读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们班的同学一大半都达到了这水平。与此同时,朗读也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获得了语感。

无畏放声呐喊

小学五年级,我与方快都辍了学。方快力气大,加入成年人的行列里去干活儿,挣整劳力的工分。我只好去放牛,挣半劳力的工分。放牛确实不需要耗费太多体力,但寂寞难熬。当牛在草地上吃草时,我便大声地背诵学过的课文,包括那篇《青蛙》。这好像是一件很励志的事儿,但实际上全是寂寞无聊所致。

我在村里混到十八岁,托叔叔的面子,到离家八里的棉花加工厂当临时工。棉花加工厂晚上开“批林批孔”的会,厂里的团支部书记安排几个人发言,其中有我。稿子都是从报纸上整篇儿抄下来的,所谓发言,也就是念稿。谁的声音大,谁念得流利,谁念得音节铿锵,大家就给谁鼓掌。我是赢得掌声较多的,这得益于在学校时的朗读训练。在我赢得赞誉时,我想,如果“矮脚虎”在这里,出彩的一定是他。

后来当了兵,在新兵连训练时,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于是他就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使用的都是大学教材。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谢领导的信任,也感慨自己的无知无畏。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为了使开学后的课讲得从容些,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的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

话说当年我在邻居家的空屋子里大声朗读,半个村子的人都能听到。那其实已经不是朗读,而是标准的呐喊,甚至是吼叫了。我的朗读吸引了很多孩子躲在窗外听,大人路过时也会透过破窗往里望几眼。我当时特别崇拜我们单位宣传科那位讲课时手势繁多的干事。我学着他的样子,面对着墙上那面模糊不清的镜子,用我以为的普通话,用我以为的演说家的动作,挥舞着手臂,呐喊着,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

忆昔滋味万千

方快曾到我备课的空屋里去看过我。他那时跟人合伙开油坊,还没做豆腐。他说,你的嗓门真够大的。我说,比你差远了。他一点也不谦虚,说,如果要说朗读,你还真不如我!我说,我不如你的地方多了去了。他问,你这些天老在呐喊“不做铁砧,便做铁锤”,是什么意思?连我儿子都跟着你学会了。我说,那是季米特洛夫《在莱比锡的最后辩词》中引用过的德国大文豪歌德的诗句。他说,纯粹瞎咧咧!我不做铁锤,也不做铁砧,我做铁钳子、铁钩子行不行?

尽管我的呐喊式朗读被老同学讽刺嘲弄,但这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不得不非常不谦虚地说,那时我的记忆力很好,备好的课几乎可以背诵;我不得不非常不谦虚地说,那时我的嗓门很大,喊叫两小时,没一丝一毫嘶哑。当时我颇为得意,两堂课吼完,回到保密室(我兼任保密员),点上一支烟,竟有那么几分季米特洛夫的错觉了。

三十多年后,我到江南去,与十几位当年听过我讲课的学员聚会。问起他们对我讲课的印象,他们笑而不答。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听了这外号,心中一怔,马上就知道他们当年受了我多少折磨。是的,我们那军校离狼牙山不远,荒凉偏僻,深夜里,的确能听到孤狼令人恐怖的嗥叫声。

猜你喜欢

乳名教鞭普通话
乳 名
这根“教鞭”有点甜
乳名是一抹淡淡的乡愁
教鞭(外二首)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乳名
17
教室风波之新教鞭之谜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
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