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儒学的现代转化与传播

2017-03-07魏瑞霞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儒学文化

魏瑞霞

(铁道警察学院 公共基础教研部,郑州 450053)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儒学的现代转化与传播

魏瑞霞

(铁道警察学院 公共基础教研部,郑州 450053)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对社会的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儒学的现代转化和传播带来了机遇。儒学的现代转化必须承担解答社会问题、涵养人的精神世界、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历史使命;儒学的传播要坚持多元化、立体化的原则,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强大技术手段推动儒学传播的大众化、精准化和趣味性,并加强与线下资源的整合互动,形成立体式、互动式的传播格局。

移动互联网;儒学转化;儒学传播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绵延数千年,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政治社会结构的解体,制度儒学已死亡,儒学的新生命从此开始[1]。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新的信息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儒学应牢牢把握这次历史机遇,革故鼎新,顺势而为,顺利完成现代化转化的历史任务,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全媒体传播,发挥儒学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文化形态的改变

自18世纪以来,每一次新兴重大技术的出现都会引起文化领域的转型变迁:以蒸汽机、电力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使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文化精神呈现民主化、自由化、科学化、理性化等新气象;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重要标志的信息革命使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化转型,文化形态呈现平民化、网络化、消费化的特征[2]128。

21世纪第二个10年,移动通讯技术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相互融合,使信息技术有了飞跃性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到来。2016年8月3日上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占92.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移动互联应用服务的不断丰富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娱乐等社会行为乃至社会文化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美国经济学家、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赫伯特·西蒙曾说过,“信息消费了什么是很明显的:它消费的是信息接受者的注意力。信息越丰富,就越会导致注意力匮乏。”[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接受者的时间已成为稀缺资源,成为信息货币。在快节奏的生活空间里,时间被工作、交际、娱乐、消费等分解得支离破碎。在点餐之后、电影上映前、孩子补习班的门外、地铁和公交上等等这一系列零散时间里,严肃的、厚重的、权威性、整体性的传统文化被排斥,取而代之的是段子、图片、动漫、小视频、微电影和一二百字的心灵鸡汤,人们接受它们不仅毫无压力,而且能放松心情。这种隔断联系、强调片段的碎片化特征正在潜移默化改变着原有的文化生态。

科技是文化传播的最佳媒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文化传播领域的变革。“媒介就是意识形态”,网媒逐渐壮大,利用时效性上的天然优势与纸媒争夺内容话语权,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分配问题愈加尖锐;以QQ、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为媒介的文化传播逐渐淡化了传统文化传播中的金字塔信息中心,因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聚集在一起的网民成为了新的信息源,形成了“人人都是中心”的文化传播格局[4];文化传播的低门槛准入特征带来了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自由性和民主化,人人都有潜在的影响力,不受地域、年龄、财富、文化程度、社会阶层的限制,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浪潮汹涌而至。

阅读是人与社会产生联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承载的信息量呈几何级倍数增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信息接受者的阅读热情和冲动,传统的以文字为载体的阅读方式正逐渐走向没落,轻松、有趣、直观的图片阅读广受追捧,大有压过文字之势,连政府新闻中的政策解读都会附以可读、易懂的图解方式。到了“后读图时代”,“阅读”这一接受行为被彻底颠覆,随着技术壁垒的打破,以视频为代表的新传播方式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密度、互动性、娱乐化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弹幕的出现,使人们在观看视频时,可随时参与对视频内容的评论,自由地宣泄情绪,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认同感。另一方面,这种更直接的互动方式也消解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使文化传播进化为“互读”甚至“互写”这样一种更加复杂和高级的形态[5]。

二、儒学现代转化的使命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儒学因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在千年传承中不断地被改造和重塑,发挥着抚慰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儒学应积极面对社会的新变化和民族的新发展,挖掘自身的现代意义,重建现代形态,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精神补给。

(一)顺应时代精神,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文化能否深入持久地影响和引领社会发展,主要看它对当今社会问题的解答程度,若不能渗透到现世社会人生,成为指引行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可能被边缘化,走向没落,成为“文化化石”。儒学从创始之时起,就倡导经世致用,“儒者之学,务为经世,学不足以经世,非儒也。吾人置此身于天地之间,本不容以退托。其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固儒者经世事也。”[6]儒学的核心——“道德”更是代替了宗教,在社会政治和世俗人生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组成部分。钱穆先生说,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是经过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而形成的,凡文化,必有它传统的历史意义。儒家文化绵延千年的发展史证明,它是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的,在对一次次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回应中,推动着儒学的现代化演进而重获新生。

移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碎片如同一张天罗地网,遮住了人的耳目,让许多网中人困扰其中,陷入了价值困境。在这种背景下,人就需要有足够强大的精神支柱应对危机。新儒家代表杜维明教授提出了“体知儒学”的主张,不仅要理解儒家思想,用心脑感知、思考,而且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体验、体证儒家积极出世的哲学。儒学应走出少数学者的书斋和纯理论研究的文本,走到不同的地域和人群中,正视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理论来解决对外关系、宗教冲突、世界秩序等大问题,利用“天人合一”、“讲信修睦”、“俭约自守”、“居安思危”等思想来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假货泛滥、官员腐败和干部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儒学作为“人学”,更需要继续探讨人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的价值问题。一百多年以来,儒学受西学压制而式微,传统的礼俗制度被破坏殆尽,新的文化形态还未定型成熟,使大多数中国人心灵失所依傍,得不到安顿。牟宗三先生在《关于生命的学问》一文中认为,此五十年内,中国的思想界大体是混乱肤浅而丧失其本,此种悲惨命运的总原因,是在“生命学问”的丧失;儒家教义涵有生命的学问,有这样的生命学问,始能立起并贞定吾人之生命,而且真能开出生命的途径,个人的与民族的,甚至全人类的[7]。儒学作为制度之学已死亡,作为生命之学在几代新儒家的倡导下方兴未艾,儒学的现代转化要朝着稳世道、安人心的价值目标迈进。

(二)注重人的品格,涵养精神家园

移动互联网技术最大限度地扩展了人们社会交往的空间,网络社交以比现实交际更快捷、更平等、更广阔的特点迅速兴起,人们的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微信群和朋友圈的人数越来越多,长期以来人与人之间信任、依赖的亲密关系逐渐被网络取代。有些人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之中,一旦离开网络就会引发孤独、空虚、焦虑等心理病症,而且与现实生活的疏离感越来越强,自主意识逐渐缺失,人际交往产生障碍。这种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是科学与人文的矛盾,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进步使占据主导地位的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逐渐向人文社会领域渗透,进一步激化了这一深层矛盾。当人的智慧无法应对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时,反而会被其控制,技术成为人自我发展过程中的枷锁。人的异化在后工业时代非但没有根除,反而产生了新的异化形式。在快节奏、强压力的现代社会,人们在享受移动互联网技术便利的同时,需要加强生命的认知和文化的涵养,保留自己的本真特质。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向内看的文化形态,一切东西都在自己里面,与自我是浑然一体的存在,“小我”与“大自然”是一体的,人生与社会也是一体的,这便是儒家提倡的“天人合一”,强调“和谐”和“融合”,而不注重“对立”和“征服”[8]。儒家的人道观念更是以“爱人”为出发点,对内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修炼“恭、宽、信、敏、惠”君子情操,培养“正心诚意”的自觉意识,锤炼“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践行“知行合一”的修养原则;对外要“忠恕”和“爱敬”,以真诚宽恕对待家人、亲属、朋友乃至所有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儒家文化中的德性传统、人本思想、仁爱观念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可用以滋养现代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研究儒学转化的目的不仅在于借科技之力实现儒学的新生,更重要的是接续人文传统,重建人文精神,寻求科技与人文的融通,使人们能够在异化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平衡和安宁。

(三)融合多元文化,参与国际文化竞争

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正如塞穆尔·亨廷顿所言,“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硬实力衍生出软实力”。一直以来,西方文化处于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的主导地位,这与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经济占据世界经济统治地位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互联网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物质文明的发展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认知度、传播力和对外话语权,这对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绵延不绝。自上古时期始,诞生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就不断向外辐射发散,先后吸纳南蛮、东夷、西戎和北狄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形成中华文化的前身。汉唐以来,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继续跨越国界向外伸张,周边国家纷纷派遣使者来唐学习,把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文学艺术等带回国内,儒家文化对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文明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直到现在“儒学文化圈”仍然在不同领域被提起、讨论和认可。

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在密切合作的同时,竞争、对抗也逐渐升级,尤其是文化领域的冲突和竞争愈加激烈。各民族国家对本土文化的自信随之加强,并自觉抵制西方文化支配权,世界文化将呈现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儒学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一脉,不能再偏安一隅,而应借助移动互联网强大的技术支撑,积极参与国际间的文化竞争,向世界展现其普适性的因素。与此同时,儒学应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进行革新、吸纳和完善,使中华优秀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三、儒学现代传播的途径

儒学的传播要基于当前文化形态的特点和儒学现代转化的使命,在民族性、现代性、世界性中寻求平衡,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实现数字化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和接受儒学,并自觉运用儒学中的现代精神指引自身行为,发挥儒学在社会秩序构建和人格道德涵养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儒学的复兴。

(一)发挥微动力优势,促进儒学传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微博、微信、微小说、微视频、微电影等“微”字头的传播形式大行其道,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微”代表着一种更细致、更灵活、更个性化的文化风格,这种微文化与受众群体的广泛性、草根化趋势相符,与快捷、紧张、高效的生活节奏合拍,代表着开放的、动力十足的新型传播方式。因此,儒学传播应借助微文化的传播媒介,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静为动,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

以微信为例。根据2015年腾讯业绩报告,微信已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成为人们重要的通讯工具和获取服务、资讯的渠道。微信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而且具有文字、语音、图片、动画、视频、发布链接等多种传播形式,成为新媒体的代表。因此,儒学的现代传播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建立公众号,创建微信群,使儒学爱好者、儒学研究者和儒学传播者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分享成果,并将思想火花推而广之。目前能搜索到的60多个儒学公众号中,致力于学术研究和经典诵读赏析的占了大半,用儒家智慧关怀社会人生、安抚人心的尝试少之又少,儒学传播还是拘囿在少数人之中,单调僵化;多数公众号以地域命名,侧重于横向的划片,特色不够鲜明,内容缺乏新意,形式不够活泼,很难引发关注,不适应全媒体环境的传播特点。而大数据时代,儒学传播完全可以利用海量的数据进行受众特征分析,改变传统模糊宽泛的传播方式,针对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生产出个性化、小众化的儒学文化产品,进行点对点地精确传播。如根据网民在智能手机上浏览的网页和微信中关注的人物,可以给其贴多个标签,描绘出用户的爱好、兴趣、需求等,然后向该网友推送他可能感兴趣的儒学文化信息。再者,微信是一种平民化、私密性的传播平台,可以从大众视角对儒家文化的精髓进行现代解读,根据受众的接受习惯用文字、图片、漫画甚至微视频等多样鲜活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吸引受众关注和互动。另外,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儒学可以做得更细化,更贴近生活,不一定要板着脸把文化挂在嘴边,可以讲养生、讲减压、讲婚恋、讲绘画茶道等,让儒家精神化于无形而又无处不在。最后,微信的海外市场已经拓展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微信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儒学的传播搭乘微信平台也会越走越远。

(二)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推动儒学传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文化具有两重属性:一是民族属性,是国家民族的身份标识,要维护国家文化权益和文化创造力;二是商品属性,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交易并从中获利,这两重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2]3。创意文化产业的兴起搭建了文化和市场高度融合的桥梁,使文化变成了商品和服务,可以赚取利润;市场变成了平台,承担着文化向社会民生渗透和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功能。

文化的双重属性决定文化传播要接受“受众本位”理论,以受众为中心,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同时注重对受众的文化心理进行引导和改造。开发儒学主题的文化产品,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娱乐化、休闲化、体验化、快捷化的倾向,同时挖掘儒家文化资源,用创新思维来讲好儒家故事。如制作蕴含儒家精神的微电影或动画短片,使受众在移动或短时休闲状态下随时观看,实现传播的即时化;开发具有文化元素的手游,使玩家亲近传统,体验儒家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增进文化认同感;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性别、兴趣的受众开发手机APP,使文化传播由被动变为主动。

当下最火爆的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技术)进入文化教育行业,将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引发文化传播领域的革命。儒家思想不是教条,而是适应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生命哲学和生活智慧,对儒学精髓的理解需要置身于当时当地的情景之中,这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不谋而合。通过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开发商合作开发儒学软件产品,只需借助智能手机和头显产品,就可使参与者跨越时空界限,在仿真的虚拟环境中,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与孟子坐而论道,参与董仲舒的改造儒学运动,聆听王阳明的心学主张,与古人对话,开启现代思维;还可创设当代中国国家和民生层面的种种情景,在精彩的故事中领会儒学思想的精华,并用以指引现实生活。

(三)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儒学传播的互动性和立体化

基于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全媒体运营已经成为传播环境的主导趋势,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等的不同功能和体验叠加才可以满足各种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受众获得多维度、多感官的媒介体验[9]。在全媒体时期,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丰富性为儒学交叉、互动的立体性传播提供了基础。

信息资源是儒学转化和传播的活源之水,将几千年来儒家文化典籍进行数字化转化并存储,是传统文化主动适应新变革的重要举措,从世纪初开始,国家图书馆和地方各级图书馆相继开发传统文化数据库,并通过网络方式互联,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传播奠定了基础;数字化出版消解了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的界限,加速了文化的流通和交流;移动互联网加上软件开发技术以更大的范围、更精细的方式、更快捷的途径、更有趣的手段,促进了儒学的文化竞争力和传播力。

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理论,不同媒介延伸了人体的不同器官,只有各个器官都被充分调动达到感知平衡,才是最理想的。儒学传播仅仅依靠互联网虚拟传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种媒介的融合和资源的共享,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互动之路。近年来,在《百家讲坛》等文化节目的吸引下,儒学典籍和解读类书籍热销;国学堂在民间遍地开花,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国学班”;各个层面的儒学文化研讨会在各地开办;“儒家文化寻踪”的古迹主题旅游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不同传播介质各具特色,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带来受众群体的固化和粘合度的增强,同时也会带来儒学传播的多元化,形成强劲的传播态势。

移动互联网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技术层面,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儒学作为一种道德人文学说,经过现代性转化,可以制衡科技对人的异化,滋养人的精神,解决社会问题,而儒学的传播又离不开移动互联网平台,两者既排斥又依存。儒学的当代复兴需要适应移动互联网文化的特征,明确时代使命,革新传播方式,真正使受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元素。

[1]余英时.现代儒学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87.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涂子沛.大数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6.

[4]李文山.微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传媒观察,2016,(5):31-33.

[5]葛连升,张春晓.论后读图时代[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42-145.

[6]王畿.王瑶湖文集序[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0:350.

[7]牟宗三.生命的学问[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

[8]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3.

[9]吕丽.媒体融合视域下儒家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型策略[J].传媒观察,2015,(8):33-35.

(责任编辑:许桃芳)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onfucianism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Internet

WEI Rui-xia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Public Foundation,Railway Police College,Zhengzhou 450053,China)

The popularization of mobile internet has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deology of the society and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onfucianism.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must undertake the historical task of solving social problems,cultivating people's mental world and compet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ace.The transmission of Confucianism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diversif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ness.The popularization,precision and interest of Confucianism will be greatly enhanced by the powerful technological means of mobile internet.Meanwhile,the off-line resources will also be greatly integrated to form a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transmission style.

mobile internet;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transmission of Confucianism

G112

A

1672-626X(2017)03-0119-05

2017-03-0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5JD710049)

魏瑞霞(1979- ),女,河南濮阳人,铁道警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研究。

10.3969/j.issn.1672-626x.2017.03.017

猜你喜欢

儒学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谁远谁近?
有效备考之经典考点的深挖——以儒学为例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