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代石狮造型艺术的演变及文化内涵

2017-03-07

河南社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辟邪石狮狮子

贾 璞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国历代石狮造型艺术的演变及文化内涵

贾 璞

(河南博物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狮子造型的产生与狮子作为珍禽异兽传入中国和佛教传入中国有关狮子在佛教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中国汉代厚葬之风的盛行,使石狮作为雕刻作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象征。中国历代石狮造型的发展,与历朝历代社会文化风俗的发展密不可分,其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古代羽化升仙思想、辟邪祈福理念以及封建等级观念等。

石狮造型;祈福辟邪;厚葬风俗

中国古代狮子造型主要出现在宫廷建筑、佛窟、塔寺、墓葬以及各种工艺美术作品中,建筑物中的石狮雕塑是其主要艺术表现方式。有关中国古代石狮造型艺术的研究,主要有陈祥云的《中国石狮造型艺术的嬗变及其美学品格》[1],马本和陈祥云的《中国古代石狮造型艺术兴盛的动因》[2],徐华铛和杨古城的《中国石狮的造型技法》[3]等,其他的研究者将目光聚集于断代史方面,集中论述石狮艺术的造型特点和艺术风格。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石狮造型在每个时代的变化及变动因素,并未有一个连贯的整体的评价。本文拟通过对古代石狮艺术造型变化的解析,讨论其变化规律及所受时代文化风俗的影响。

一、中国历代石狮造型的演变

中国古代石狮造型的形成、发展与中国长期皇权至上的社会结构和多神崇拜的民族意识相适应,形成丰富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狮子文化。

(一)东汉时期石狮造型的特征及演变规律

东汉时期石刻狮子多以猛虎为基本形态,再加上颈部鬣毛、嘴长牙锐等一些狮子的明显特征,在塑造过程中往往掺杂了雕刻家自己的想象,与真实的狮子有一定差距。从造型上看,东汉时期的石狮主要分“S”和“L”两类,其中“S”形的比较多,且多为立式。“L”形的既有立式又有卧式。同时又有无翼、无角,有翼、无角,有翼、有角之分。从手法上看,东汉石狮刀法洗练,多是半线刻式造型,部分石雕中沿用了先秦时期的单线勾勒的手法。石狮嘴部不完全雕透,鬣毛、颌须、双翼多用阴线雕刻,并使立雕、浮雕和线雕相结合。从整体形态上看,此时石狮的写实能力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往往借助石材的原有形状,在关键处施以斧凿,显示出较强的整体感和古朴的艺术风格。在艺术风格、审美情趣、造型特点、雕刻手法等方面,东汉石狮雕塑都一脉相承地体现了“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4]的风格,但早晚期仍有明显的差异。

东汉早期(主要指安帝至桓帝时期),“S”形或“L”形石狮雕塑均有留存。头部多后仰,或写实,或神化,胸部明显外凸。多四足交叉,一侧二足在前,一侧二足在后。有翼、无翼,有角、无角,长舌、藏舌等雕刻手法均有发现。有翼的石狮翼虽分翎,但仅以阴线浅雕,呈灵芝或弧形,或上翘或下垂。总的来说,此时的石狮不论在整体形态,还是细部特征上,都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从现存实物来看,东汉晚期(多指献帝时期)的石狮亦呈“S”形或“L”形。头部多写实,或似虎,胸部多内敛。和早期不同,均无角、藏舌。但有翼或无翼均有发现。有翼的石狮翼多分3—4翎,平直后展,雕刻细致,凸凹分明。整体上看,此时的石狮雕塑有向定型化发展的趋势。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狮造型的特征及演变规律

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迭,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玄学的兴盛、佛教的广泛传播、道教影响的扩大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面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石狮雕塑也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石狮雕刻,不局限于陵墓建筑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涉及。如南朝传统的陵墓石狮居多,北朝由于佛教艺术的发展,则以护法石狮居多。与东汉时期相比较,南朝的石狮雕塑的发展和差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整体上看,南朝的石狮雕塑更讲究“形似”,多以狮子作为原型,而且体量扩大,威武凶猛,更能反映其镇墓力量。第二,姿态上,南朝石狮多为“S”形,但头颈部后倾更明显,前胸亦更突出,屈曲程度增大,多呈行走状,应有征伐四方、无往不利之意,代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图。第三,身体细节上也有所不同,首先在腿部,到南朝时,石狮后腿与前腿的差距逐渐缩小,臀部上耸的程度有所下降,头部与胸脯却更向上挺昂,表现为一种向后朝站立或蹲坐的陵墓石狮的过渡形式。而足趾形状上,南朝的石狮足趾则完全演变为四爪或五爪造型,更显威武之势。第四,纹饰上,南朝时期石狮不但在肩部饰翼,且翼端通常分成3—6支不等的羽翎,有的翼根饰有鱼鳞纹。胸部大都饰有勾云纹。第五,在性别上出现了分化,南朝梁代石狮雕刻已开始有雌雄之分,雄狮阴部雕有雄性生殖器。

北朝时期的石狮雕塑在数量上有了更多的发现,由于佛教的盛行,此时的石狮多出现在石窟和造像碑中,墓葬前神道两侧的石狮雕塑存量极少。造型复杂多样,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佛教石窟中的北朝石狮雕塑,多伴随在佛、菩萨造像左右两侧,表达了听经护法的寓意,通常都不是佛像雕塑的主题。而墓前石狮与佛教石狮属于两个不同的造型系统,墓前石狮仍可见东汉时期石狮雕塑的遗风,无论从功能、造型还是装饰上,和佛教艺术中的狮子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第二,石狮造型写实,挺胸昂首,一改之前的行走状,前肢直立撑地,后肢弯曲,臀部贴于地面,逐渐从立式转向蹲式。体量较小,体态由之前的瘦削向圆实饱满转变。面部写实而类猪、狗,不太注重面部的刻画。胸部鬃毛由下垂演变为向头部两侧上扬飘动,鬃梢由螺壳卷曲状演变为旋形卷,尾端逐渐分叉。石狮造型多驯服乖顺,表情渐失威严,动态活泼,富于变化。第三,与南朝石狮相比,北朝石狮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基本不雕刻羽翼等神化的装饰。究其原因“从考古出土的文物资料看,狮子的自然真实形象和传播狮子形象的佛教艺术,是沿着丝绸之路逐步由西北向南方延伸的,愈近西北,西域味和狮子的真实形象越浓,愈接近南方,中国传统的神兽味越浓”[3]。

(三)唐代石狮造型的特征

唐代为狮子雕刻的兴盛时期,其石狮造型依然可以划分为陵墓石狮与佛教石狮两个系统。初唐时期,石狮雕塑承继了南北朝以来的传统风格和雕刻技法,尚未形成唐代自身的雕刻特征。中唐时期,唐代石狮的典型风貌已形成,多呈蹲踞式造型且气势宏伟。头部硕大、颈部鬣毛呈螺卷状,技法更显成熟,且加强了细部刻画。唐代晚期的石狮雕塑日趋粗疏,随着时代的推移,狮子造型愈显体态无力、线条松散,前腿后收,身子往前倾,渐失其雄伟风格。

总的来说,唐代陵墓前的石狮雕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在是否使用及体量大小等方面的等级分化更明显。最高级别的帝王陵墓前所用石狮,一般成对出现,高2.5—3米;第二等级号墓为陵或追赠太子者,石狮数量相同,但高度下降,为1.2—2.2米;第三等级的亲王、公主墓前,不用石狮,而用虎羊。石狮与虎羊从不同时出现,表明了级别的差异[4]。

第二,从整体形态上看,唐代石狮体量较大,体型饱满而稳固,有走狮和蹲狮的区别。走狮动势越来越小,并逐步向静止站立演变;造型愈加圆浑饱满;而身体比例愈加协调。蹲狮则前肢逐渐后收,身子往前倾;狮头越来越硕大,至几乎占了整个体积的三分之一;由“吐舌”狮相向咧嘴露齿转变,成为中国式狮子雕塑的一个明显标志;气势由雄健强壮、威严豪迈至后期转变为体态无力。

第三,从雕刻手法上看,石狮造型写实,多采用简洁的圆雕手法,强调保持石材的整体感。头上饰角、肩上双翼以及身上花纹都已不见。仅仅在局部和表面采用线刻和浮雕的手法,对一些细部特征做画龙点睛的处理。而唐代石窟造像和寺院内的佛教石狮雕塑大多为蹲踞式,少量为立狮。

(四)宋代石狮造型的特征

到了宋代,唐时石狮昂扬霸气的风格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温顺内敛的造型特点,并逐步从陵墓神兽向镇宅神兽过渡,开始从官宦之家走入民间,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更多发挥了镇守护卫的社会功能。

宋代石狮造型比起唐时更具写实性,体形大小更接近于真实的狮子,石狮头型及头上的鬃毛更接近实际,其身体轮廓和四肢仍有些许夸张,但基本比例准确,结构严谨,虽不如唐代时石狮的威武豪迈,但也不乏气宇轩昂,神态沉雄严峻,生动活泼。而另一个有别于前朝的典型特征是此时的石狮更具装饰性,在石狮身上多雕有项圈、铃铛、绶带等装饰,使之更富有生活情趣。这也是此时石狮造型更世俗化发展的力证。

(五)元代石狮造型的特征

元代,迄今未见留存的帝王陵墓级石狮,给元代石狮的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但从一些民间的石狮遗迹基本可以窥见当时石狮的一些典型特征。如元代尚右,以右为尊,所以从汉至唐宋,乃至明清,石狮都是雄狮在左,雌狮在右。而元代则刚好相反,雄狮在右,雌狮在左。此外,元代石狮头部大多没有毛发,多从后脑开始向下,或披发,或呈螺髻状,和当时元代人的发型如出一辙。石狮背部在雕刻时开始一反前朝的壮硕丰满,而是在背部突出骨骼的刻画,筋骨凸显,更有矫健力量之感,跟元人来自马上的游牧民族不无关系。部分石狮有腰部下塌的特征,部分石狮则没有,呈现出很强的地域特征。同时从有关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此时住宅门前置看门石狮已蔚然成风,《析津志辑佚·风俗》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凿成,亦如上放顿。”[5]

(六)明清石狮造型的特征

到了明清,石狮造型已经成为门楼装饰和园林点缀的重要内容。石狮护卫的对象范围得到空前的扩大,如在宫廷、陵园、塔寺、佛庙、宅院都有石狮摆设,石狮造型更加复杂且完全走向程式化,流行坐狮,已鲜见走狮。狮形端庄敦厚,温良驯顺,已失去了之前的威武。整体比例更加均匀,对细部的刻画增多,如四肢有对肌肉起伏的刻画,头上多有卷毛,像烫头一般。狮身上的装饰进一步增多,同时按照其功能不同,也有了宫廷石狮和民间石狮之分,前者做工精巧,装饰华丽;后者朴实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特别是到了清代,石狮在工艺上更精细、繁缛;刀法上更圆润、华丽;线条更柔美、流畅;表情更温顺可爱。

从历代石狮造型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石狮造型更偏重于真实,突出体现其威猛雄壮的特点。宋元之后,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狮子造型中的装饰特点和驯服化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到了明清时期,其端庄驯良、温顺可爱的造型彻底取代了狮子威武雄猛的特点。这说明古代石狮造型的演变是随时代变化的,其变化规律的内因与当时社会文化风俗分不开的。

二、石狮造型的文化内涵

在各个历史时期,狮子文化能够得以发展并得到推崇,定有其内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渊源。但总体来说,狮子造型与下列思想是有密切关系的。

(一)羽化升仙思想的反映

中国古代人们升仙得道的思想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王逸注《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6]《楚辞·远游》曰:“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6]这些记载无不表达了人们对羽化升仙、长生不死的强烈追求和向往。然而现实与理想往往是矛盾冲突的,于是人们逐渐把对这种境界的追求转移到一些物化的东西上。

狮子是佛教中的圣物,被赋予了神圣的法力,成为表达羽化升仙理想的重要载体。羽化升仙的理念也影响了特定时期石狮的雕刻手法,表达了人们希望死后能骑着这种带翼狮子升仙的美好愿望。

(二)辟邪祈福的社会功能

“万物有灵”的思想可以说是各种原始宗教产生与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这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宗教祭祀等活动,并以镇物来消除灾厄,趋吉避凶,转祸为福,而能够辟邪的灵物则被视为瑞兽,狮子什么时候被人们视为具有这种功能的灵兽,史无可考,但其被赋予镇守陵墓、驱魔辟邪的功能则是明显的。如《益州名画录》记载:蒲延昌者,孟蜀广政中进画授翰林待诏,时福感寺礼塔院僧模写宋展子虔狮子于壁。延昌一见曰:但得其样,未得其笔耳。遂画狮子一图献于蜀王。昭远公有嬖妾患病,是日悬于卧内,其疾顿减。王乃召而问其神异。延昌云:“宋展氏子虔于金陵延柞寺佛殿之内,画此二狮子,患人因坐壁下或有愈者。梁昭明太子偶患风恙,御医无减,吴兴太守张僧琳模此二狮子,密隐寝堂之内,应夕而愈。故题曰辟邪,有此神验久矣。”[7]

将画有狮子的图挂在患病者的屋内,病者就会痊愈,如此神验,因此题名为辟邪。尽管这些是传说,但已经证明当时狮子已被人们赋予辟邪的灵性了。《抱朴子》曰:“……又有神兽,名狮子辟邪,三鹿羔羊、铜头铁额、长牙凿齿之属,三十六种,尽知其名,则天下之饿鬼饿兽,不敢犯人也。”[8]

由此可见,狮子与辟邪,在艺术形象和实际作用上是完美的结合体。一方面,狮子被当作吉祥之物,可以辟邪御凶;另一方面,可以祈福镇守,历神显圣。这是华夏狮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民族特色。

(三)等级文化的映射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狮子的珍贵性使石狮造型也具有一定的等级性,有它的使用规律和规范。比如前文提到的陵墓前石狮一般成对出现,其造型的不同和体量的大小,寓意着墓主人的身份等级的高低。虽然狮子雕塑使用越发广泛,但是历代仍有许多限制性的规定,如清代曾以石狮头上的螺髻代表官员的品级,王公及一品官员府第门楣装饰有13个螺髻的狮头,代表“十三太保”,七品以下则不准设置门狮。正是因为官府的限制和等级的标志,民间才想以狮子来标榜自己的权威,如徽派民居雕狮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征着徽商们的富贵与权势。

三、结语

纵观两千多年的中国狮子文化,历经了从神化到写实再走向世俗化的一条漫长的历史轨迹。中国狮子文化从佛教传入中原开始萌芽,与中国传统升仙神化思想相结合,出现了狮形翼兽的形象,人们将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于此,希望能够辟邪御凶,祈福禳灾,这种表达方式一直沿用至今。中国历代石狮造型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变化,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每个时期先民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受到了先民的智慧与工艺技术的发展。狮子造型走进民间之后,更是在人们的精神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狮子的造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让传统的狮文化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绵延悠长。

[1]陈祥云.中国石狮造型艺术的嬗变及其美学品格[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马本和,陈祥云.中国古代石狮造型艺术兴盛的动因[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1):139.

[3]徐华铛,杨古城.中国狮子造型艺术[M].天津:天津美术出版社,2004:19.

[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48.

[5]熊梦祥.析津志辑佚:风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56.

[6]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7][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57.

[8]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320、321.

Evolution of Stone Lions Plastic Art in Chinese Successive Dynasti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Jia Pu

With the lion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s rare fowls and strange animals,and the Buddhism introduced and spreading quickly,the stone lions plastic arose.Stone lions as sculpture have become traditional culture symbol for lions’special position in Buddhism and the prevalence of elaborate funeral in Han Dynasty in China.The evolution of stone lions plastic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social customs of Chinese successive dynasties,that cultural connotation mainly embodied with the idea of eclosion and rising to the sky to become supernatural being,blessing and avoiding evil,and feudal hierarchy.

Stone Lions Plastic;Idea of Blessing and Avoiding Evil;Social Custom of Elaborate Funeral

GO

A

1007-905X(2017)09-0109-04

2017-05-03

贾璞,女,河南省博物院研究部,主要从事汉唐考古研究。

编辑 贾 敏

猜你喜欢

辟邪石狮狮子
《石狮》
辟邪
镇宅辟邪,富贵吉祥——论紫砂作品“威震八方壶”的创作
狮子的喷嚏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狮子鱼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浅析汉代辟邪的种类及其出现原因探讨
关工委牵线搭桥“洋教师”石狮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