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前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构建的方法路径

2017-03-07王冠伦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5期
关键词:示范区服务业服务

■ 王冠伦 王 征

论当前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构建的方法路径

■ 王冠伦 王 征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产业特色鲜明、资源整合能力强、空间相对集中、服务集成、高效连通等特点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各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具规模,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为此,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应极有必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应统筹规划,分类实施。高起点规划,优化功能布局。为此,应当加强规划引导,灵活选择运作管理模式;发挥特色,扶持重点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加强招商选资,重点引导国内外知的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人才支撑,注重引进培养高素质服务业创新型人才;提高集聚示范区内企业间协作水平;注重人本化设计,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空间结构 产业布局 城市发展 产业融合 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许多服务业集聚区。作为现代服务业中的新型业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产业特色鲜明、资源整合能力强、空间相对集中、服务集成、高效连通等特点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形成服务业企业资源共享、集聚互动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拓展区域经济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有利于强化城市功能和改善城市形象,有利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较高效率地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服务水平,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城市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还处于成长起步阶段,缺乏经验借鉴,缺乏规划指导,缺乏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保障,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还存在盲目发展、无序竞争等问题。为此,应当加快创建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通过实践探索, 积累经验,发挥带动作用,引领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国内外学界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西方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起关注现代服务业布局的集聚化与扩散化并存现象。美国学者Ann Markusen德国学者Meyer-Stamer(1998)把产业集群分为意大利式、集群卫星式和集群轮轴式三类。美国学者Lynn Mytelka和瑞士学者Fulvia Farinelli(2000)将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的产业集群、创新型集群三种模式。Gordon和McCann又从社会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三种模式分类即纯粹式集聚、产业综合体式集聚和社会网络式集聚。英国学者Huphrey和德国学者Schmitz(2000)从价值链的角度,提出了短距离市场关系型、网络型、准层级型、层级型四种模式。Scott(1988,1993)指出现代服务业从城市中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扩散的现象是源于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弹性生产方式的出现。Storper和Walker(1989)认为当产业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阶段时,空间上的扩散就成为现代服务业寻求低成本布局的选择。另外,还有学者按照本地市场网络的需求、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等将现代服务业集聚模式分为原生型、嵌入型和外生型,等等。

从国内近年的发展时间看,当前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从大类上区分,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型集聚区发展模式、服务外包型集聚区发展模式和总部经济型集聚区发展模式等。根据集聚区的形成机制及主导因素来分,则可分为市场主导自发形成模式、政府主导规划建设模式、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融合模式。从具体培植路径方面看,又有改造提升模式、培育引导模式和规划新建模式等。从集聚区发展的产业内涵和功能提升出发,也可分为产业链主导型、产业融合发展型、产城融合型模式等。从业态上区分,可包括高技术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文化服务业等集聚区。从名称上区分,当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工业设计城、物流园、软件谷和服务外包基地等类型。 具有根植性、 网络性、创新性等经济特性。目前主要包括CBD、高新科技集聚区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三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起来看。依照不同的集聚特点和划分原则,服务业集聚模式有着多种划分方式。一个地区的服务业集聚发展,可能兼具几种模式的特点,也可能单纯依靠一种方式形成,具体到实践中,一个地区到底应采用哪种发展模式应综合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环境、既有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与优势等实际情况来考虑,没有简单套用的道理。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很多实践案例证明,一些地区将创新驱动效应明显的现代服务业采取重点集聚区布局策略是成功的。

关于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理论依据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有更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一般认为,距离越近的单元之间比距离远的单元之间具有更加密切的关系。通常不同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一般都存在一定的空间交互作用,如服务要素的流动、服务创新的扩散等,这种空间效应就是空间依赖性或空间自相关性。

其一,基于技术差异。现代服务业增长主要是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因此,技术水平高,服务业的生产率就高,服务业的发展就越快,也就越易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因此,本文假设技术差异与现代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二,基于交易费用。例如,成长初期的中小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需要其提供主要服务的核心制造业周边的综合化集聚,正是基于协调成本和交易费用的降低。正是由于会产生这种降低交易成本的集聚效应,才吸引了服务业企业的不断集聚。其三,基于规模经济。为获得规模经济,企业会向某地集聚生产,由于大量生产企业的地理集中,品牌效应和专业化优势都将促进整个行业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使得单位服务产品的长期平均成本大幅降低,从而实现规模基础上的收益递增,进而又会进一步促进集聚区的成长。其四,基于知识溢出。由于现代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更多是高科技、高技术的经济活动,存在着大量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业务相近或互补的服务企业的空间位置接近,会提高知识在集群内传播效率,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使企业创新,提高竞争力。其五,基于政府行为。政府主要通过产业发展政策、 金融手段、 税收体制、其他优惠措施等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现代服务业集聚。但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更应遵循其固有的经济规律,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

当前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态势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初具规模,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以其特有的产业集聚、空间集约、高效连通等优势, 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快速集聚的功能,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布局日趋合理、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发展目标比较清晰明确、功能特色较为鲜明。经过多年积淀集聚区引领行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和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效应开始显现。集聚区产业特色比较鲜明,各集聚区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明确发展定位,细分产业导向, 突出重点, 发挥优势,错位竞争,促进了各集聚区特色化发展。

虽然通过近年来的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有了显著的进步,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要素资源制约,整体规模偏小,发展规划建设滞后。大多数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小,拥有不完整的产业链和不完善的配套,很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都称不上是真正的集聚区,集聚区优势和功能显然不能得到发挥,集聚作用不明显。关于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文件中,一些地方更多偏重于如何对集聚区进行认定,实际上,就是对现有的发展划一个范围和挂一块牌子,而缺少对服务业集聚区整体的规划、引导和开发。其二,重复建设多,特色体现少。产业发展不够平衡。一些地方并不依据自身的区域特色和资源环境,发展相应的服务产业,而是在模式、结构、产业功能上趋于一致,重复建设的情况比较多。以商贸集聚区为主,附加值较高的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等,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集聚区数量偏少。有的集聚区出现重点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功能定位不明确的问题。许多集聚区发展的着眼点较低,而且缺少各种必要条件和其他产业的支撑,不能与制造业等其他相关的产业相互带动发展。 其三, 高层次服务人才缺乏。从近几年来看,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工作效果突出,但总体来讲,在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领域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缺乏,对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所以, 需要加强人才战略,促进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尤其是服务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实现人力素质的提升。其四,人本设计少,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集聚区建设没有重视集聚区在提升服务功能、改善城市形象、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在很多城市,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大楼之间没有连通、商业设施配套不完善、平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己经成为阻碍集聚区发展,影响现代服务业功能发挥和影响居民生活的重要问题。其五,实质政策少。目前来讲,很多地区对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非常重视,纷纷发布了相关的文件,在舆论等方面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因为各方面原因, 包括: 部门利益等,相应的优惠还不多,鼓励政策也不够大,部分己有的政策还没有得到落实。政府要通过改善公共服务,创造适合服务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在推动社会与经济成长以及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健全法制、组建行业协会、增加财政投入、保障土地要素等方面要出台政策。其六,集聚区配套产业不完善,现代服务业人才缺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欠缺。集聚区规模偏小,集聚程度偏低,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服务业集聚区的品质和档次提升。在打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唯高端、唯品牌的定位趋向。现代服务业功能集聚区内的商业配套以及服务功能目前远远跟不上发展要求,人力资源、商务环境、标准化的信息交流平台等还有待提高。功能集聚区的规划、包装、策划不到位,影响力不够。

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应当注意的问题

从外地发展情况来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普遍存在一些需要避免的误区:一是楼宇化,二是景区化, 三是虚拟化, 四是项目化。在总结国内一些规划案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集聚区规划过程中应重点处理几大问题:一是定位问题,结合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要求提出准确合理的功能定位。二是业态选择问题,避免出现多个服务业集聚区业态雷同而造成的有场无市的尴尬局面。三是内部组织问题,使得多种服务功能和相关门类构筑成一个联系紧密、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四是实施和运营问题,对集聚区的业务模式、管理模式、推广策略及投资收益等进行前瞻性的分析。从源头上为集聚区今后的发展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经济转型的关系、与产业融合的关系、与生态经济的关系、与功能拓展的关系、与功能错位的关系、与项目建设的关系、与空间布局的关系以及与产业实力的关系。为此,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应极有必要。

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应符合这样一些基本条件:在国家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与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相衔接;符合区域服务业发展方向,地方特色鲜明;有较为完善的本集聚区建设发展规划,四至边界清晰,功能定位合理,发展目标明确;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基础设施条件良好,配套服务完善;有多家同类或相关企业(机构)入驻,在同类集聚区中或当地有较大影响。园区建筑面积应适当,对通过城市主城区改造形成的商务楼宇、 工业企业 “退二进三”改建的设施、老建筑保护性开发等利用城市存量资产开发的园区,可适当降低标准;经有关部门批准或经市发改委批复集聚区园区发展规划,并已列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计划。应当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优越发软硬环境。

在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加大规划引导力度。要高起点规划,突出集聚区的核心产业,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根据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调整、优化功能布局。对功能相似、地域相近的集聚区进行整合,促进集聚区间的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拉长产业链,提升集聚区带动产业发展的带动功能。其二,提升集聚集约水平。着重引导集聚区主导产业的同类企业、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相关企业以及有关配套服务企业或机构在一定的空间内集聚,要注重集约利用土地,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其三,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对已建成的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鼓励企业使用,提高平台服务效能,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的新需求,积极拓展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重点打造一批星级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 其四, 强化产业体系建设。做大集聚区主导产业规模,形成强有力的核心产业体系。同时,建立由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金融投资机构组成的金融服务体系,为集聚区产业规模扩张提供金融支持。

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规划重点和形成路径

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应统筹规划,分类实施。一方面,规划编制应统筹兼顾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将地方优势与成功先例完美结合;另一方面,规划应突出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的导入运用,以及对创客、微店等新事物的吸收纳入。“发展什么”、 “如何发展”、 “何地发展”是规划的重点。 其中, “发展什么”应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层面综合考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类型及其支撑产业类型;“如何发展”即重点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寻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动力与路径; “何地发展”主要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选址条件、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和配套支撑体系。

基于传统布局特点和规律进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布局规划,将很难反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特殊的空间需求,因此必须打破传统产业布局方法,强化空间敏感要素分析,按照要素敏感度对布局影响要素进行再认识和重组。重点考察以下因素:一是现有基础。一般而言,现代服务业多在现有产业基础较强的城市中心地区集聚。二是需求导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须在客户需求较大的区域聚集,如在产园区周边聚集。三是资源导向,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在风景名胜区、古城古镇、历史街区、高校密集区、实验室和研究所集聚区等地,不仅要依托资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动力,还要借助集聚区的发展进一步提升资源的自身价值。四是交通导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离不开高效的交通体系支撑,现代服务业多在港口、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和不同交通方式的交汇点周边集聚。五是政策导向,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启动建设的关键要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布局必须对保税区、自贸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口岸等特殊政策优惠区域予以重点关注。六是用地条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多布局在用地充裕的地区,对级差地租较为敏感。七是城市集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中心城区特别是大都市中心城区的选址布局倾向明显。八是服务要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倾向于布局在金融、法律、咨询、会计和商务等配套服务条件较优越的地区。九是承接转移,随着服务业国际产业转移和跨地投资趋势的明显,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这将对沿边、沿海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布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形成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增设,二是改造类,三是提升,四是培育,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设立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根据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态势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建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创建以下9类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商贸综合体、旅游休闲度假区、新型专业市场和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等。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其一,加强规划引导,灵活选择运作管理模式。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分类指导,合理确定集聚区发展的布局形态和功能定位。优化吸收国际、国内一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各项政策体系,对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给予规划、供地及配套等方面重点扶持。依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优势产业对集聚区进行长远规划,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没,明确集聚区的功能定位,统筹规划,分类管理。根据各集聚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运作管理模式,注重发挥企业主体的经营主动性。

其二,发挥特色,扶持重点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对这些重点服务业集聚区,政府在公用设施建设、土地、自主、税收等方面进行倾斜,使政策实施的效率得以提高。强化政策扶持。对于集聚区内的企业赋予相应的奖励与财政扶持。要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服务业,围绕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培育科技骨干产业,建立配套的服务支撑体系。真正做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其三,加强招商选资,重点引导国内外知的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制定招商引资导向目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招商引资服务。坚持 “招大引强”,把更多精力放在大项目、好项目上。制定集聚区招商引资指导目录,重点引进符合本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简化企业入区程序,对入区企业提供手续代办等一站式服务。

其四,加强人才支撑,注重引进培养高素质服务业创新型人才。注重引进国内外高端管理人才,提升服务业集聚区的人才支撑,把集聚区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强化人才奖励和保障制度,给予高端服务人才激励政策和保障制度,努力形成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保障机制。以人才创新为动力,打造智力高地。以产业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以人才集聚加速产业集聚,形成产业、人才 “两个高地”。坚持育人和引人并举,加大用人留人的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创造让各类人才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其五,提高集聚区企业间协作水平。要鼓励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与其它企业通力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区域合作、行业合作、地方政府合作、高校合作、科研机构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产业转型融合,壮大和提升优势服务业。

其六,注重人本化设计,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建筑联通、功能完善、形态新颖、交通便捷、环境优美、产业集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加快构建示范区内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推动集聚区配套设施的完善。

参考资料

1.邓于君.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机理及启示[J].学术研究,2009(9).

2.何骏.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以上海为例[J].经济纵横,2008(3).

3.杨亚琴,王丹.国际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研究——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4.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

5.李志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08.

6.葛丽娜,渠爱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1).

7.任英华,邱碧槐.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

8.崔日明,李丹.我国现代服务业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对策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

9.朱桦.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2012(8).

10.王先庆,武亮.现代服务业集聚的模式与结构机理研究[J].商业研究,2011(11).

11.包晓雯.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理论与实践——以上海为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王冠伦,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征,济南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桂素

猜你喜欢

示范区服务业服务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