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制约科技创新心理因素的分析与干预

2017-03-07卢天竹王力岩

关键词:诚信科技心理

卢天竹,王力岩



对制约科技创新心理因素的分析与干预

卢天竹1,王力岩2

(1. 辽宁工业大学 新能源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1;2. 辽宁工业大学 土木建筑与工程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1)

为突破性地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中信奉权威、盲目跟从、急功近利等问题,从心理层面出发,系统分析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心理障碍,大致可界定为迎合畏争、避责从众、功利浮躁等三种复合型心理,并以此作为理论指导,发挥思政工作者的作用,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大局观念,建立心理互容型科研团体,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个性品质,营造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加强诚信守信教育,优化科技创新大环境、大背景。

科技创新;心理因素;大学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致力于以学生科技创新为抓手,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但现今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暴露的信奉权威、盲目跟从、急功近利等问题,已刻不容缓地引起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为彻底清除这些不良表象肆意滋生的土壤,亟需从心理层面这一源头为出发点,探究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干预调试对策。

一、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心理屏障分析

(一)迎合+畏争心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崇尚中庸之道,主张温良恭俭让,随大溜,不过激,人们在思维活动中习惯于对传统的信奉和继承。只有迎合传统,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平稳感、踏实感才得以建立。第一,在尚“和”思维的影响下,现在的学生对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模式很是受用,从小被训练有素,“安分守己”地遵循传统教材,养成死背标准答案的思维方式,毫无“非分之想”的不敢逾规越矩半步。第二,“近乎天然”的“向师”心理,普遍将“教师”冠以权威、真理的头衔,只有崇拜、听从的份,不加选择、毫不质疑地接受知识。课堂多半变成教师“专制”的一言堂,即使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大尺度地引入教学民主,也无人敢问鼎真理,挑战权威,研讨性的互动环节只能在鸦雀无声的尴尬中草草收场。学生在科研、学术讨论中“沉默”回应的表象下,是对所谓“权威”的屈从,之所以会演变为一种共性,其渊源可追溯于中国人素来秉承的“和为贵”的思想,只有迁就、迎合,方能求得相安无事、天下太平。这种放弃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迎合老师、专家,看起来暂时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实则是在压抑个性发展,泯灭个人的创新意识,埋没自我的创新能力,错失很多验证创新思维的机会。在畏争心理的潜移默化下,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的思维行事,日渐失去独立思考能力,最终导致思维僵化,有意无意地走向盲目崇拜权威的轨道。迎合畏争心理在大环境的压力下又极易传染依附在他人身上,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被滞后。

(二)避责+从众心理

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社会,身处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挣脱所有关系而完全独立,所以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自己被困在社会影响的网里,为此只能在感知、判断、认识等心理层面予以妥协,最终矫正自己的行为以符合公众的惯性思维,屈服于群体的规范压力,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美国心理学家阿希通过实验证明只有1/4~1/3,少之又少的群体能始终坚持自己的心理独立性,这也变相地证实了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纵观大多数人的从众心理,不难挖掘出其产生的根源。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身处一些全新的、令人困惑或极易引发危机的情境中,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都是茫然,不知道如何说,怎样做。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潜意识里都会先以观察他人的行为作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在左右逢源中,方才中和组建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此时,专家以其得天独厚的知名度、权威性,重要的是涵盖了可指导人们做出合适反应的丰富信息量,首当其冲地成为最有力的影响因素[1]。显而易见,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对权威人士的服从和顺应,究其产生也是受制于群体的信息性压力。其二是受制于规范性信息的影响,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与群体信息性压力最本质的区别是并非出自本心。一些人最终调整自己的行为试图与他人保持一致,遵从所属团体的行为规范,并不是因为“他人”看起来更掌握情况,更懂得怎样做如何说,而是因为这些人碍于偏离团体的恐惧感,希望能够明哲保身,继续维护其团体成员的身份,享受这种身份带来的好处,并避免因不跟从遭到嘲笑拒绝带来的尴尬和痛苦。显而易见,无论最初有无自己要坚持的立场,是怀揣“无所谓”的心态,选取与众人一致的行为;还是最开始就有自己的想法,但与众人的观念针锋相对时,迫于压力而改变态度,都在某种程度上与科技创新,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积累新知识的本质背道而驰,从而构成一股阻力,严重限制创新的进程。

(三)功利+浮躁心理

浮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中的一些人为达成以切身利益为出发点的夙愿所呈现出的某种盲目性、非理智的反应,是一种集冲动、盲目、情绪化相交融的病态社会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不乏这种浮躁激进主义分子。高校极力提升在科技创新领域中的竞争力、影响力,不遗余力地在政策上、激励机制上予以扶持,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在奖助学金评比、荣誉称号授予中的权重,很多学生顺应时务,热衷于某些创新性的能力大赛,并积极筹备,确实吸纳了更多的大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加入创新性的科研行列,其中怀揣纯粹科研精神、信仰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他们的热衷只是源自内心的需求感、愉悦感,以及对真理的渴望,但也不得不承认迫于就业等某些现实压力、急功近利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谓是有目共睹,但科研也无法幸存于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之外,而且越来越深地受到社会上浮躁之风的侵蚀。第一,功利浮躁的社会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得浅薄短视、急于求成,视线只停滞在一些直接的、现实的、周期短、立竿见影的科研项目上[2]。以这样的心态为出发点,很难做到求真务实、气定神闲,只看重效率,不讲究质量;只注重眼前利益,舍弃了长远目标;只求研究成果可以获奖,忽略是否具有科学价值。甚至为了图“速度”,不惜花重金雇“抢手”,买版面,看重学术成果公开化,轻视学术成果的创新性,从而导致研发成果粗制滥造,低水平的成果不断重复。第二,浮躁心理最普遍的表现就是抄袭剽窃论文、杜撰篡改数据。有的学生为了能获奖,所有的精力都被功利心理牵绊,焦躁不安,很难沉下心来去做艰苦细致的调查实验,多是借鉴他人的数据,凭主观臆断去杜撰篡改,随意剪裁加工数据。学术论文互相抄袭剽窃,换汤不换药的科技垃圾时有重复,科技成果缺少原创性,能有一定影响力的更是少之又少。类似这样肤浅浮夸的表象已屡见不鲜,科研的投入与成果上的产出不成正比,造成人才资源和资金的巨大浪费,同时也会导致更多怀揣科研梦的学生不予以重视,忽视对其的赏识培养,最终导致人心向背,人才流失。

二、以心理诱因为指引彻底清除不良表象肆意滋生的土壤

(一)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大局观念,建立心理互容型科研团体

在一个创新团队中,不乏有激进主义分子,在好大喜功的冒进功利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很多人更倾向独立的思维方式、独立的研究精神,大局观念的淡漠,团队意识的缺乏,极易引爆内部裂痕,大多数成员迫于团队不和的压力,都会选择明哲保身,逃避责任不做辩驳,随大流的同时最终产生的恶果就是失去了理智的思考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所以为能紧锣密鼓地带动科技创新,重要的是要组建一支齐心协力的创新团体。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其核心是致力于能凝聚这一团体的组织文化建设[3],而这一构想的实现需经历以下三个层次,先在潜意识层面予以暗示,心理上 “接受”,然后产生“团队自觉意识”,最后形成“文化氛围”。可见,团队文化的重建须先在成员的心理资源上予以开发。首先,要加强信仰教育,必须反复强调团队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团队的向心力,才能使成员不断继承发扬团队整体的积极品质,并以此作为吸纳、感染、带动成员的强有力的资本,成员方能自觉地将科技创新视为一种责任,建立其对团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只有对团队完全信奉的时候,才能培养团队意识,建立大局观念,从而经常主动检查自身的缺点,保持足够的谦虚等;其次,构建必要的人文关怀环境。我们的学生某一个科技创新课题的立项,最初可能就是头脑中的灵光一现,过多的未知潜藏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如何能帮助他们实现从兴趣到理想的蜕变,最终演变为一种坚实的信仰,需要的就是在陷入困境时给予的人文关怀。扶持学生建立自信,培养抗压后的反弹心理,突破瓶颈,真正将预期变为可行。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个性品质,营造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

科技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到敢为人先,能够另辟蹊径,勇开先河,走前人从未走过的新路;能够独树一帜,别具匠心,创造出前人从未创造的成果,这自然就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为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建设特色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学生工作为出发点,扩大科研创新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不断提升科研创新性活动的比重和分量,大范围地搭建竞技类的试练场,可在耳濡目染中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在亲身体验感的带动下,成功经验的积累下为科技创新注入不竭动力,从而在学生群体中营造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参与科研创新的主流趋势。

其次,还要辅以必要的奖励机制,实现从“提倡尝试科技创新”到“主动要求参与科技创新”的自然过渡。创新奖励体制实现本土化、贫民化,扩大科技创新的波及面和影响力。最后,构建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大学生活跃的创新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积极的探索精神,需要用自由宽松的文化氛围予以滋养灌溉。通过大力倡导科学精神、传播创新思想、激励创新行为、嘉奖创新典型,形成尊重知识、保护人才、注重创新和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以此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觉培养、提升自身的创新个性品质。此外,还要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让学生在交流、碰撞和合作中触发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潜能,源源不断地更新创新成果。

(三)加强诚信守信教育,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诚信,就是诚实、信用,“内城于心,外信于人”。“诚信”是一种人格操守、道德准绳,是个人立身之本,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文化传统,亦是科技创新的生命之源、不竭动力。《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人立足于世,最根本的做人标准就是要 “讲诚信”。正直和诚实应是大学生的必备品质,我们也在考试、就业等多个环节不遗余力的倡导诚信,力求能重建诚信体系,摆脱社会上歪风邪气的腐蚀,思政教育也恰好为这一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载体和机遇。这是因为,诚信对于支撑科学权威、预防科研浮夸和赢得公众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对每一位科研人来说,讲诚信不仅仅是科研过程中的诚实本分,同时也囊括对自己科研行为的全权负责,这一重要性也针对任何一个科研团队,乃至科研机构,只为能施以舆论压力,极力营造出一种提倡负责行为的大背景、大环境。为此,面对我们的学生群体,可首先通过榜样带动,树立典型予以舆论引导。选取学生队伍中能潜心于科技创新领域,实事求是,并享有不菲成绩的学生,将其定位为典型,通过经验交流向更多有创新意向的同学传递这样的讯息:诚信不是科技创新的负累。分享更多贴近大学生实际、更接地气的成功经验,鼓舞士气,为大家设定一个可供效仿超越的标杆。此外,产生学术不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系统且完备的科学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缺失,现在有些学生都很难明确地分辨“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所以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提升科研道德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解决科研诚信缺失问题的基础举措。为凸显教育,可将科学道德纳入学生思政教育的必修环节,使我们的学生从刚一接触科研开始,就能恪守科研诚信的本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1] 朱斯琴. 科技创新的社会心理探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4,32(4):32-34.

[2] 周彬,郑鹏. 科研人员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7):339-341.

[3] 胡炜,汪东敬,陈沣. 团队理论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的运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2 (25):217-218.

(责任编校:付春玲)

2016-11-08

卢天竹(1986-),女,吉林榆树人,讲师,硕士。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6.025

G640

A

1674-327X (2017)06-0087-03

猜你喜欢

诚信科技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科技助我来看云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科技在线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