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教育对策

2017-03-07刘思彤

关键词: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健康

刘思彤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浅析大学生犯罪心理及教育对策

刘思彤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对象,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犯罪数量逐年上升,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文应用心理学特别是犯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剖析了大学生的犯罪心理,进而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为防止更多大学生走向犯罪道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犯罪;犯罪心理;预防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机会迈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是高学历知识分子,相对于其他同龄人来说,大学生应该拥有更高的道德品质素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但却不能与其急剧增加的数量成正比,仍旧有个别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底下,尤其是目前逐年增长的大学生犯罪率更是令人担忧。如今,大学生犯罪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做出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则为2.5%,近年来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17%,也就是说大约每5起刑事犯罪案件里就有一个是大学生犯罪[1]。因此,大学生犯罪是我国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学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本文试从大学生犯罪心理的角度,找出大学生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提出预防措施。

一、大学生犯罪的心理

高校是一个大熔炉,将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大学生聚集到一起,他们中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的,有家境富裕的也有家境贫穷的,有活泼开朗的也有内向自卑的,有好学上进的也有懒惰颓废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特定群体,他们的年龄及社会地位比较特殊,大学的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他们从过往的“孩子”身份转变为成年人的过渡期,在远离家乡,与同学们朝夕相对的大学生活中,他们都在不断地探索与尝试,这致使他们的心理异常敏感与脆弱,稍不注意,一个微小的刺激就有可能使他们的心理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扭曲的想法,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并矫正过来,就有可能走向极端,实施犯罪行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指由于自我评价产生了偏差,而导致的自我否定、自我低估以及自我轻视[2]。提起自卑心理,我们都不会陌生,这是人生在世肯定都会产生过的一种心理,在大学生中尤为普遍。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一般有两大类。

一类是家中独子,父母的关心照顾无微不至,从小到大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在读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一直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感觉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但是到了大学以后,离开了家庭的温暖,周围的大多数同学也都和自己学习水平差不多,身上的光环突然消失了,感觉很不适应。但是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永远都会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存在,大学里更是不缺一些“学霸”、“高富帅”、“白富美”等角色,这个时候就会感觉自己的光环都被别人抢走了,由于强烈的对比反差而接受不了现在的自己,进而产生了自卑感。

另一类是由于自身或家庭的某方面缺陷,比如长得丑、长得胖、父母离异、家境困难等,导致这些大学生从小心理就有阴影,一直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将这种自卑感带到了大学生活中,更加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自卑心理其实是一种可悲的心态,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自信。自卑的大学生往往比较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压抑自己的想法,心态比较极端,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结为自己不如别人,不能发现自身的光芒,理性看待问题。当这种压抑累积到最大化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扭曲的想法,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是指由于追求物质享受、精神赞扬而产生的心理状态[3]。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心理,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虚荣心主要表现为在物质上与人攀比,爱慕虚荣,这种心理发生在女学生之间比较多。都说大学是 “整容院”,女生都有爱美之心,上了大学以后也有条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追求美丽上面,想要更好的化妆品,想穿更贵的衣服,想要名牌包包,无形间就会兴起攀比之风,而一旦产生这种虚荣心,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因为除了个别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大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是不能够支持这种购买奢侈品的生活,通常一件衣服、一个包包,几个月的生活费就没有了。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强烈的虚荣心驱使,就有可能不顾一切后果地追求物质条件,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并且这种心理状态并不是一种扭曲的、消极的心理,但是,却在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强烈的欲望下,很多自控力不强的大学生就会抱着也许不会被发现的这种侥幸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也有很多案例,当犯罪嫌疑人被抓获的时候,已经实施了不仅一起犯罪,就是由于犯罪嫌疑人怀着这种侥幸心理,他们总认为自己可以逃过法律的制裁,才会一次又一次实施犯罪行为来满足自己的不正当欲望。

其实,存在着能逃离法网的侥幸心理,正是反映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强,法律基础薄弱的现状。

(四)无知心理

由于升学的压力,现在的学校教育中,铺天盖地的语数外、物化生的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法律教育,导致现在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很多大学生都是“法盲”。很多事情他们知道是不应该做的,却不知道是违法的,他们以为自己只是触犯了道德底线,却不知已经走进违法领域,进而怀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实施了犯罪行为。导致很多大学生的犯罪行为被发现后,还高声喊冤,“我不就是拿了点东西吗,我还给他就是了”、“我不就是打了他几下吗,谁让他惹我了”,却不知自己的行为已经满足了盗窃罪、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必须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二、大学生犯罪的预防

综合以上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多来自于家庭教育的不当以及学校教育过程中对于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忽视。所以,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可以从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入手。

(一)家庭教育

现在的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孩子产生扭曲的犯罪心理的普遍原因是家长的两个极端行为:一个是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分溺爱,孩子的话就是圣旨,不分是非一律照做,在孩子做错的时候也为其偏袒维护,不能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导致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跋扈的性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双江与梦鸽之子李天一,李天一是父亲李双江57岁时老来得子,夫妻二人都对李天一无比溺爱,李天一从小就被赞“根正苗红”,也有着不错的履历,但是2011年却因为寻衅滋事罪被收容所教养,2013年的轮奸案更是轰动全国。对于李天一的行为,许多网友也表示,李双江夫妇的过分溺爱是主要原因。而另一个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忽视,使孩子从小在缺爱的环境长大,父母对孩子缺乏教育,孩子小的时候不能明辨是非,很容易走上歧路。许多孩子甚至会故意做一些错事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在仍然没有得到想要的关注之后,他们往往就会在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曾经的网红郭美美就是一个典型的缺乏父爱的例子,父爱的缺失让她对男性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导致最后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父母,要理智教育,不能过度溺爱孩子,也不要过分忽视孩子,这样都容易使孩子的心理产生扭曲。很多时候,在工作、生活等压力下,家长很少能腾出时间来发现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般的家长关心的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很少从思想上与孩子交流并加以引导,对孩子的关爱方式就是物质上满足,导致孩子感情淡漠,是非不分,道德品质素养低下,以及形成什么都可以用金钱来解决的错误观念。

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除了学习之外,一定要注重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素养教育,加强思想上的沟通,不要和孩子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发现孩子的扭曲心理后,要及时使用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疏导,将孩子的犯罪念头扼制在萌芽中。

(二)高等教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地位特殊的群体,本有着光明的前途和未来,国家培养他们,学校教授他们知识与技能,是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撑起祖国的未来,为社会做贡献,然而他们中的个别成员偏偏要利用其在学校学到的高级知识与技能来实施犯罪行为,着实给当今的高校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都知道,高校的作用是教书育人,但是当代高校不遗余力地把精力放在了培养人才上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学术教育,却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心理及法制教育,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要知道一个高学历的犯罪分子比普通的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更加复杂化,技术化,智能化,这无疑给受害人创造了更多的危险,也给案件的侦破增加了难度。面对大学生犯罪率的攀升,当今高校不得不对现今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本文提出两个方面的对策:

1.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当前我国高校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生的专业课以及能力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支持一些社团、学生会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团结意识,以便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但是偏偏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律意识的教育。就算开设了法律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也是照本宣科,内容僵化,有些法律课程甚至形同虚设,课堂仅通过播放法律电影等方式授课,学生虽然有兴趣,但是既不能学习到法律知识,也不会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素养,并且课程多为考察课,结课条件非常低,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也不会再多花时间钻研课程。

高校应该重视思想政治课程与法律课程,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完善教学体系,从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扼制大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消除大学生中的“法盲”,让大学生认清法律与道德的界限,理智看待法律,拒绝侥幸心理。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当下,人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不准确,有的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完全没有必要,而另一些人则觉得心理有问题就是神经病,即使想要进行心理咨询,也碍于他人的眼光而不敢进行心理咨询,进而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自己又无法正确解决,逐渐迷失自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高校应该注重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大学生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不定期抽查大学生进行心理交流与疏导,针对测试反映出的问题与抽查交流中大学生反馈的心理问题,再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保证咨询教师的专业性与对大学生隐私的保密性,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给予重视,必要时与学生家长沟通,确保解决学生的心理难题,防止犯罪的发生。

三、结 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近年来逐渐攀升的大学生犯罪率,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学校、家庭等方面来分析、预防大学生犯罪,找出促使大学生犯罪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教育,进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发生。

[1]周保强. 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J]. 犯罪研究.2008(3):52-53

[2]乐国安. 社会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56 .

[3]郑洁. 浅议大学生嫉妒心理危害与对策[J]. 法制与社会,2007(6): 602-603.

G641

B

1674-327X (2017)05-0110-03

10.15916/j.issn1674-327x.2017.05.033

2017-04-17

刘思彤(1989-),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生。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66.C.20170918.1634.014.html.

(责任编校:付春玲)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健康
公园里的犯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Televisions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环境犯罪的崛起
犯罪心理画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