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重庆到巴黎,一次新水墨的对话

2017-03-07邵笔柳

当代美术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水墨巴黎传统

邵笔柳

从重庆到巴黎,一次新水墨的对话

邵笔柳

当代新水墨与中国元素相关联,无论在形式、主题还是媒材上都有着不可或分的联系,而作为中国当代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置入更为宽广的当代意义后,它则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延续,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和身份的一种表征。“从重庆到巴黎:新水墨·新面貌”展览从本土出发,“走出去”与世界进行了一次以新水墨为题的对话。

新水墨,当代艺术,文化身份,对话

1 “从重庆到巴黎:新水墨·新面貌”展览现场

法国当地时间2016年11月3日下午,由巴黎市政府、巴黎市立朱勒·瓦莱斯文化中心(Patronage laïque Jules Vallès)主办,中国文化指南协会协办的“从重庆到巴黎:新水墨·新面貌”展览在塞纳河左岸的巴黎市立朱勒·瓦莱斯文化中心开幕。展览汇集了来自四川美术学院新水墨团队15位年轻艺术家的近40件作品。法国文化部造型艺术处处长Jean-Yves Bobe先生、巴黎市立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le Musée Cernuschi)副馆长Mael Bellec先生专程到访参观,近百位当地艺术爱好者在巴黎的秋夜中热情洋溢的参与展览开幕,并与参展艺术家进行了交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正如巴黎市立朱勒·瓦莱斯文化中心主任Stéphane Gaulier先生在开幕式上介绍到的,“文化一定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形成并壮大的,此次展览的作品生动的展示了中国画、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一个有长远历史的文化自身是如何演绎、变化并保持活力的”。的确,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若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属性,便失去了其赖以建立的文化支点。“水墨”作为中国文化之根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表征,同时,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也随时代之变而更丰富多样,而显示出开放性的活力,充分印证了我国优秀的文化持续的生命力和生长力。近年来,世界之于中国水墨的关注热度逐渐升高,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纷纷将眼光聚焦在水墨,举办大型水墨展览与学术研讨活动,当代水墨越来越成为一种文化介质,为中国当代艺术乃至当代中国而发声。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以“新形态的中国画教学与创作”在全国独树一帜,在创作观念与语言技法上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水墨性的表现方式成为他们的作品同中国传统文化保持内在联系的纽带,比如在画面中保留水墨的渲浸、书法般用笔的意趣以及工笔画的层次感和透明性等。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力主张突破传统写意和工笔画的局限,寻找、利用与自己创作实验相适宜的各种非传统的材料,尝试以画布取代传统的宣纸,将丙烯代替传统的墨等,通过兼收并蓄的表现方式呈现更具当代视觉意味的图式。同时,在创作内容上,他们继承了川美创作关注生活的特点,积极介入当代文化现实,并保持作为艺术家的敏感敏锐,对既有知识、生活、社会有独立的批判能力和见地。

“从重庆到巴黎:新水墨·新面貌”展览是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导师冯斌,指导他的研究生和执教过的部分优秀本科生构成的新水墨团队,先后在新加坡、香港、澳门举办群展后,第一次在欧洲集体亮相。参展的青年艺术家们将触角延伸至社会的各方面,以水墨性的语言呈现自我对于当下的关照。

陈俊的作品延续了此前关于重新审视传统山水观的主题而表现得更为观念化,高度概括的色点遵循传统水墨图示的秩序,呈现对文化基因的思考。

刘伟则强调符号媒介的文化含量,以见证城市化变迁的空心砖、石子作为创作对象,结合综合材料对墨色进行创造性使用,通过部分与整体的置换提示出为人们所忽略的视角。

关注现实题材的还有周璨、黄俊伟和王光林。周璨将代表当代消费文化的视觉符号及现成品与传统水墨图式并置,运用传统精细的宋画工笔技法层层罩染,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戏谑性与冲突感。黄俊伟则关注现代人纷繁的物质生活之于生命状态消耗与生长间的矛盾,将传统山石树木样式错置在常见的现代空间中,强化了异质空间下的荒诞气氛。王光林通过监视器观看与被观看的视角打破惯性,借用传统水墨写意的处理方式并融入当代性的表达,是抽离出任何感性因素后对都市生存状态理性而冷静的思考。

在文化现代性的框架下,当代水墨通过各种实验性方式进行水墨语言的形式革命,逐渐将抽象水墨融入当代艺术的多元语境,“更新”而出具有当代意义的图式与观念。水墨本身的形态边界亦随着其语言形式的深入探索,逐渐变得暧昧模糊,综合材料、装置、影像、行为的介入使得当代水墨表现得更趋多元。

体现在本次展览上,程俊杰通过建构一个平面装置的方式放弃了传统所谓的“笔墨中心主义”。张杰东、邵洋、孙齐同样都回避了具象的图式,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不再强调叙事性意义的表达。贾强飞则通过拼贴与挪用,从材料出发,将典型的作业本、批改标记以及毕业服等元素融入画面,以一种普世性的视角暗示了中国现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实现了内容和材料的统一。

中国当代水墨一直试图突破传统写意和工笔画形式之囿,却又时常容易被贴上“抛弃传统、反叛传统”的标签。然而,恰恰相反的是,传统水墨深厚的文化精神内涵与笔墨趣味从来都是当代水墨无法剥离的文化基因与生长土壤,如何在上下文语境中找到当代文化的表达与呈现方式,唤醒主体意识的“在场”与“自觉”是现阶段重要的课题。

李杰、何沛礼、谭变、欧邹以及王岚岚则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他们把各自观察与思考的表现主题和当代性的处理方式相结合,将传统泼墨写意、工笔罩染等技法手段创造性的发挥利用,呈现出新水墨特有的薄与厚、虚与实的视觉意味。

“从重庆到巴黎:新水墨·新面貌”对水墨艺术本身在当代语境下新的可能性及发展路径进行了实验性的思考。随着全球化的愈演愈烈,文化同质化现象亦日趋明显,在这样的当代语境下,文化发展更是需要根植于自身传统,以民族之音发当代之声。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水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又无不表现当代中国社会的与时俱进。随着对于文化诉求、文化身份的关注,以及自身形态边界的不断扩大,当代水墨正逐渐成为中国文化与精神的有力表征。“从重庆到巴黎”,我们以新水墨为题尝试“走出去”,与世界进行了一次对话,在唤起中国当代艺术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对外树立中国文化新形象的进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潮

NOVA

葛平伟·结·之十四 木 尺寸可变 2014

葛平伟 樊磊 余哲 王培永 黄俊伟 蒲柯宇

本届“保时捷·溢彩心”活动以“畅想·未来”为主题,鼓励青年艺术家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表达对未来的思考,并且作品征集活动全面升级,形成了更为专业、更加注重内涵的活动方案,共有来自学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驻留青年艺术家的152件作品参加评选。31件作品入围,6件作品荣获一二三等奖。6位获奖艺术家,共同阐述了他们对创作和艺术的思考……

孟晓阳 敖想

在传统古典绘画和现当代前卫艺术当中,孟晓阳的创作无疑是别致的,介于两者之间,又有自己思考过后的区别。他把隐藏在脑海最深处的记忆形象,与周遭链接,形成空间中的时间关系,精心安排的画面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独立精神。在他这里,传统绘画的观念是没有完全退去的,在反映客观再现的同时又加入了主观表现……

张有魁

这种焦虑大多数来自外界,我是特别感性的人,有时候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我喜欢它,就要去做,就这么单纯,并非要一个说法……

From Chongqing to Paris——A Dialogue of New Ink

Shao Biliu

Contemporary new ink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hineseelement in forms, themes, media and materials. As a significant part ofChines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it is not only the inheritance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symbol of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andidentity. The exhibition “From Chongqing to Paris: New Ink, New View”originates from the local, “going out”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world withthe theme of new ink.

New ink,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 Cultural identity, Dialogue

猜你喜欢

水墨巴黎传统
巴黎之爱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水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巴黎私厨》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泼尽水墨是生平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
当代水墨邀请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