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培养“工”还是“匠”

2017-03-06张慧玲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流水线技能精神

张慧玲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33-02

前段时间参观某汽车企业,一位企业高管谈到职业教育时说,学校完全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学习文化课知识,职业学校重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加强“实训”,更要强化“实习”,反复操作,达到技术熟练、精准的地步就行。

企业负责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固然很有道理,但因此而否定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的地位,显然有失偏颇。站在企业的角度上,他需要的只是合格、够用的工人;但站在学校的角度上,我们培养的是学生,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短期的适岗性要求。这也是职业学校与从事短期培训的中介机构最本质的区别。因此,这向职业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要培养的究竟是“工”还是“匠”?

一、企业对“工”的认识和需求

“工”与“匠”一直作为统称,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2015年播出《大国工匠》以来,“工匠精神”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但笔者认为,“工匠”二字需拆开来看,“工,工人。古代对从事各种技艺的劳动者的总称”。而按照上文高管的说法,企业需要的“工”,其实只是简单的“操作工”,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理解,但也代表了社会上一些企业真实的想法和做法。

越是大规模的公司,越是分工明确,越能够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早在大工业时代就诞生了企业的流水线作业,其精细化、有序性、特定性、简单性促进了美国工业的发展,但也因其重复性、单调性、高密度、高强度、低成本为人所诟病。尽管如此,一段时间以来,这种用工形式在有着巨大劳动力市场的中国依然大行其道。电子企业、加工制造类企业招收大量工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操作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生产力,也解决了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然而,短期的“工”并不能适应社会长远的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工业自动化及产业转型升级,出于对用人成本的考虑和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部分发达地区从政府到企业,着手实施“机器换人”的战略,这对企业和市场都会造成极大的冲击。据富士康创始人兼总裁郭台铭说,机器人是富士康战略发展的重点,未来工人会由当前的手工劳作为主转变为脑力工作为主。无独有偶,某手机工厂负责人也透露,公司已经开始着手进行软件翻译,到时候会更进一步降低用人成本。这意味着,在供应商倒闭之后,即使在其他供应商找到新的工作,生产线工人还将面临被机器人挤掉工作的危险。[1]

企业关注的是市场,学校考虑的却是人才。职业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如果按照眼前的需要,仅仅为企业培养简单够用的“操作工”的话,那么几年之后,他们如何在社会立足?一旦企业受到市场的冲击,作为流水线的工人该何去何从?

二、职业教育对“匠”的理解和培养

匠,即“工匠,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匠”建立在“工”的基础上,比“工”更有一技之长。匠,“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重复人群,而是具有精工制造精神的劳动者”。[2]所谓“独具匠心”“匠心独运”,他们是具有一定思想、能力和精神的劳动者。

“工”和“匠”的区别在于:第一,“工”是简单地机械重复,而“匠”则在重复的基础上琢磨和思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制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革新、创造;第二,“工”主要是劳动,“匠”还要有思想和能力,所谓“工于形,匠于心”,“匠”是更高一级的“工”,既有劳动的形式,又上升到精神意识的层面上;第三,“工”仅仅停留在实践的层面,而“匠”则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工”,现在是做工,将来只能是工作;“匠”,则能传承经验,传承精神,不断延续下去。

成为“匠”要有哪些条件?要有一技之长,有求知的欲望,有学习的习惯和思考的能力,有创造和创新的意识,有顽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合作和协调的能力,有敬业和爱岗的精神,有积极的态度和职业的操守,有一定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不浮躁,能脚踏实地。这样的“工”不一定都能成为“匠”,但至少具备了成为“匠”的潜质。用上海欧本钢结构有限公司总裁陈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细致、认真、不急躁,以及对细节的追求,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3]这是“匠”人精神。

职业学校如何培养“匠”?“匠”的打造,绝非一日之功,但学校至少要挖掘学生将来成为“匠”的潜质。一要传技能,二要传素养。企业考虑用人的技能熟练程度,学校还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样的“匠”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应对时代的挑战,才能更具有发展潜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才能有长度、有宽度、有厚度地发展。因此,一方面学校要强化技能训练,如企业高管所言,要强化校企合作,营造真实的实训情境,让学生“实习”而非“实训”——后者仅仅是训练,而前者是不断地巩固强化,使之熟能生巧、技艺纯熟,达到“精进”的要求。“匠”,需要“精益求精”,熟练地操作,精准地达标,形成质量高、精度大的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也决不能忽视文化基础课的教育。文化基础课中渗透着人文精神的传承、习惯和品格的养成以及做人做事的原则等,是学生发展的指向标。相对而言,技能训练是一种功利性的培养,是外在能力的提高;而素养形成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内在涵养的形成。前者是教人做事,后者是指导做人,焉能为了培养其做事的能力,而轻视做人的态度?技能和素养,如同鸟兒的左右双翼,少了任何一翼,职业人都不能在社会的蓝天下尽情展翅翱翔!

三、社会需要“工”更需要“匠”

目前,面对国内制造业成本优势快速消失的局面,许多外资企业纷纷转向东南亚市场,国内部分制造业空心化将不断加剧,产业危机问题严重。届时一些只能从事简单、重复性工种的操作工,将会面临失业的危险,这种冲击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百六十行,需要“工”,更需要“匠”。学校要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就需要提升其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先有“工”的基础,后有“匠”的提升,“力虽不逮,心向往之”,这样才能使学生多一份机遇,有效应对竞争和挑战。

【参考文献】

[1]佚名.手机代工厂接连倒闭,流水线工人咋办[EB/OL].http://www.mobile.it168.com/a2016/0215/2479/000002479310.shtml,2016-02-15.

[2]李光斗.流水线工人已不能拯救中国制造[EB/OL].http://www.finance.sina.com.cn/zl/management/20150812/104022944056.shtml,2015-08-12.

[3]曹顺妮.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14.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流水线技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熨烫女工
奇思妙想
拿出精神
流水线
流水线上的神奇转换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