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误入“奇途”的幸福

2017-03-06黄红沈晓燕

中国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托尔斯泰师父心灵

黄红?沈晓燕

一、严厉、自主的家庭教育

我是樊丽美,1961年出生于陕北核工业的军人家庭。因为父母都是军人,所以对我们也实行军事化的教育,说一不二。但是父母又是非常开明的知识分子,在家庭教育中也注重倾听我们的声音,从来不要求我们按照他们的想法做事。所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我的性格中既有军人的服从与守纪,又有自己的独立与追求。

1968年,我上小学。由于“文化大革命”,一二年级的时候,还能学习些知识,到了五六年级,已经不学习课本知识了。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知识是断代的。

1973年,我考上了高中,并进入重点班。我们的老师大部分是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的老大学生,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被打成“右派”发配过来。这些老师知识和见解渊博,视野开阔,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那时,我就偏好文史哲,喜欢看小说,读文學名著。有时候抱着一本小说,一看就是一晚上,如痴如碎。

二、阴差阳错的中文系

1979年,我高中毕业。那个时候高中毕业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去工厂当工人,另一个是考大学。我想考大学。

那个时候,国家重新恢复高考,考大学是一个潮流,想考就可以参加,考上大学不仅自己脸上增光,父母也高兴。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法官,可是我未能如愿进入法律系,而是被兰州师专历史系录取。但是报到的时候才发现,真正录取我的不是历史系,而是中文系。这就预示着我将要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当时我并不想成为语文老师,因为中学语文老师的缘故,我对语文老师的形象理解并不是很完整,也不是很友善,所以站在兰州师专的校园内,我很迷茫与无助。可是,从小军事化的家庭教育氛围让我学会了顺从,既来之则安之。

就这样,我开始了大学生活。虽然我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但是我严谨认真,做每件事的时候都会全神贯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参加了古汉语专业知名教授王力先生的讲座。在王教授的讲述中,汉字仿佛是有生命的个体,灵动地跳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本中,我听得如痴如醉。王教授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为师风格深深震撼了我。那时,我暗下决心,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向王力教授一样优秀的老师,既拥有渊博的知识,又拥有魅力的人格。

三、教师职业生涯上的三次转变与提升

1.第一次职业转变——初入教师职场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西北核工业基地酒钢一中,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酒钢一中,有两位对我教师职业经历很有影响的恩师,他们分别是我的师父和教研组组长。

师父是宁波人,毕业于宁波师范学校,从小学越剧,不仅戏唱得特别好,而且说话也很好听。师父教态特别美,板书也设计得十分漂亮,她上课就像是登台表演,听师父讲课就像在欣赏一场艺术表演,对我影响非常大。

初入职场,我跟着师父学习。师父上课,我就拿着板凳去听课,这篇课文师父这么讲,下节课我也这么讲。有意识地学师父的板书,师父的板书很漂亮,结构清晰:一个主题,然后大括号,里面小括号;一章节,一规划,这一堂课的重点就清楚地呈现出来。那个时候,师父的课堂只有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任何教辅材料,可是课堂灵活灵现。

另一位对我影响大的人就是我们的教研组组长周老师。周老师是天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被安排到西北。他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接触了阅读。一开始是系统地读托尔斯泰,他先给我讲托尔斯泰的作品风格、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托尔斯泰的生平,然后我就成套地读托尔斯泰的书。读完托尔斯泰后就接着读其他作家的作品。在周老师的影响下,我慢慢地喜欢上外国文学,这正好是我大学时期最欠缺的一部分知识。跟着周老师读了五年的外国文学作品,这五年对我文学阅读的弥补特别大,我开始真正理解作品中的人文思想,也奠基了我教学中的人文思想。

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我特别想让学生尊重我,特别想让学生听我的话,甚至还曾动手打过学生。有一次,我们班一个小男孩,轮到他擦桌子做卫生,他死活不擦,一气之下,我就扇了他一巴掌,可是打完之后我就后悔了。我觉得自己根本没有权利打他,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关爱别人。这个是自己悟出来的,阅读的文学作品也给了我一定的启发。

2.第二次职业转变——自我身份的重新审视与认同

1986年,我来到新的学校,负责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我还要兼顾教研、科研和班里琐事,繁重的工作一时压得我喘不过气来。那个时候,我家离学校很远,每天早出晚归,疲惫不堪。我开始对自己的教师职业产生怀疑,想要放弃这份工作,寻求一份安逸。

正当我踟躇与退缩之际,市里举办新一届“35岁以下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经过激烈角逐,学校选派我代表学校参赛。参加市级决赛的时候,1岁的女儿生病住院,当时我内心非常纠结与难过,一边是幼小的女儿,一边是学校的荣誉。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我暂时放下生病的女儿,连夜赶回家备课,为决赛做准备。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从1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市级“35岁以下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第一名。领导的好评、同事的认可、教研员的表扬以及学生的喜爱,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和身份。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是个挺好的老师,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是被人需要,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肯定,自己的教学得到了表扬,我觉得很满足,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想过要放弃教师这个职业。

3.第三次职业转变——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提升

评优课结束后,我认识了市里的教研员Q老师。Q老师非常赏识我,让我在教研会上做各种专题的教学讲座。在讲座的过程中,我不仅要阐述自己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还要说明这些教学方式为什么有效,这就需要我不断查阅资料、寻找理论依据。这个过程虽然很困难,可是借助这个机会,我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和理论,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理论依托,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2005年,我参加了“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为了准备这个比赛,我和教研员们反复推敲了一个月。试讲、找问题、改正、再试讲再发现问题,就是这样反复磨练、琢磨的过程,让我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最终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时任评委史绍典老师这样评价我的课堂:“循循善诱,游刃有余,整个课堂体现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之前我省的高中组从来没有获得过如此殊荣。

四、我和我的孩子们

1.激励与尊重并行

对于教学,我始终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不让学生天天写作业,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我会不断鼓励和激励学生,学生的作文和试卷,我都要写很长很长的激励性的评语。我教初中的时候,标准是一天20分钟的语文作业,教高中的时候就是一天40分钟的作业,而且我的作业是分层次布置,学生之间的作业是不一样的。例如,達到优秀率的学生可以不写作业,但是回家要读书,读名著;在优秀率边缘的学生完成我所布置作业的三分之一;而刚刚及格的学生则要百分之百完成我的作业;不及格的学生除了要完成常规作业,我还要再加一道作业,很简单的即兴作业。而我只负责批改及格边缘和不及格学生的作业,其他学生的作业我会让小组长负责,有问题及时跟我反馈。我从1989年开始就一直用这个方法,特别管用。

但是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有些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你让他多做两道题,但是他连基本的那几道题都不做,怎么可能多做?像这种情况,老师也不能强来。其实很多情况下,老师需要放学生一马,如果逼得学生出了心理问题,作业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觉得什么事情都得说“面对…的时候”,我们今天必须做成一件什么事情,但是学生中有能做成的,有不能做成的,还有不愿意做成的。能做成的表扬,不能做成的帮他做,不愿意做成的,分情况看是什么原因不愿意做成,如果这个因素能够消除,让他做成;如果这个因素根本就消除不了,好言安慰,可以不做。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没有比身心健康更重要的事了,学习要给健康让位。

2.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我觉得教育要走进人的心灵,要实现老师和学生心灵的沟通与对话,实现学生的心灵和伟大的灵魂对话,然后学生才会慢慢纯净,慢慢高尚。怎么沟通对话?我的方法是写信,全班74个孩子我会给每个学生写信。不要小看一封信的力量,学生很高兴收到老师的信,也喜欢在信里与我沟通交流。有一次我生病住院,由别的老师来代课。没几天,这个老师就坚持不下去了,她不适应学生,学生也不适应她。可是我在住院,又不能回去上课,于是我就轮流给每个学生写信,我想让学生感受到虽然老师不在课堂上,但是老师还是时刻关心爱护她们的。这个方法非常管用,我住院期间,我们班的语文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提升。所以,我深深地感觉,好的教育一定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活动。在我的教育观中,成绩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孩子健康快乐地活着才是最终目的,不然每天痛苦挣扎在学习中,心灵都开始扭曲,这样的孩子即使成绩优异又能怎样呢?

五、教育应该是一场无利益的心灵活动

有时候,我在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学知识?考大学?显然不是。教会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健康快乐地活着,让孩子做一个身心健康、充满阳光的、积极求上的个体,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可是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有许多无可奈何。不论是家长还是部分学校,一直在追着教育的利益跑,可是却忽视了教育本身是一场无利益的活动,一旦利益化的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做一个身心健康、充满阳光,积极进取、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人,他可以数学不及格,他也可以不读《论语》,但是他一定要知道自己要做一个好人,要对兄弟友爱,善待身边人,这才是教育最应该的样子。

六、无悔的职业选择

做了30多年老师,回想自己的心路历程,虽然我曾经有过更好的选择,虽然我在教师之路上徘徊与踟蹰过,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是一名老师。这么多年摸爬滚打,我觉得教育人就是你要走到他的心灵里头去,让他的心灵和你的心灵对话,然后让他的心灵和伟大的灵魂去对话,这样学生就会纯净和高尚,才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托尔斯泰师父心灵
七颗钻石
师父穿越啦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倒霉的师父
功夫猪
云山之间
忘记自己的人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