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利用iPad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践

2017-03-06王守英

中国教师 2017年3期
关键词:个性化研究语文

王守英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提高,教育与信息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北京中学立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尝试借助移动终端、网络平台等新型的信息设备和技术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力求提升学生自主、自由学习的能力,推动学生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学习。为此,学校为每个学生配备一部iPad,每个班级有iMac及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络覆盖无死角,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与环境支持。

iPad进入语文课堂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下面我就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关注学习过程三个角度来谈谈自己的實践和收获。

一、利用点点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此前,曾有许多专家对中学生不喜欢的科目进行调查,大部分的结果都令语文教师尴尬。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一方面因为语文是母语,不学也能会说会用;另一方面,一些教材选的文章老、旧,与此同时,新鲜的电子书又随处可见,甚至微信都能随时推送“心灵鸡汤”、新鲜美文。课堂上再进行含英咀华似的学习,学生自然没有兴趣。但实际上,学生又极度缺乏成语、词汇的积累,不免在作文中出现“理屈词穷”的窘相。人们通常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习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学生养成随文学习或者随文积累的习惯,但很多初中学生依然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

为此,我在iPad上下载网上比较流行的“成语连连猜”闯关游戏,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每次猜十个成语,每周利用两个课前的时间玩,学生能在游戏之中不知不觉地每周将二十个成语收入囊中。有时候,学生做得好,还可以继续闯关;有时候,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就在课后自发练习。游戏、闯关式的学习,让学生的成语积累量与日俱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后来,学生渐渐地根据规律自己编题,自己绘画,与同学分享,进一步拓展了思维方向。

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我开始利用iPad的拍照功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选取新鲜的事物拍摄下来,让学生猜照片出自哪里,可以给照片加一个什么样的题目、简要描述等。图片的拍摄内容,从学生司空见惯的食堂的一角,到校园里熟视无睹的长条板凳,再到楼道旁偶尔更换的文化宣传报道,无所不包。素材来自于身边,但学生往往又会不注意。在这样的游戏中,学生们不仅兴致高昂,而且开始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

iPad的加入,使语文课成了学生的期盼点和训练营,学生不再讨厌语文课,他们会期待着今天的语文课出现怎样的奇迹,他们也逐渐地关心身边的事物,从校园里新挂的几盏灯笼,到操场显示屏上的新闻,再到从办公室到教室的那些台阶,总之,学生的眼睛里有了鲜活的事物,语文课也成了他们的期待,他们说,语文课是我们在一起做美好的事情。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兴趣也是最好的教师,点点游戏环节给语文的夜空带来了光明。

二、开展群文阅读,鼓励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中学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语文学习,每个“主题单元”在选定主题的情况下,教师主讲一篇或以单元导读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然后由学生个人或小组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群文阅读”,之后,教师、学生共同推荐与主题相关的时文或美文,交流分享。

“群读”就是群文阅读。在群文阅读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略读、精读等不同的读书方法,也为了方便学生随时交流、补充,避免纸上交流的滞后性,我采用iPad推送的方式,一个小组建一个群,整个班级又在一个大的群中,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不会影响其他组的意见,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主课文进行自学、合作。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主题单元时,我结合单元其他课文,布置了菜单式作业,学生自由分组,自选角度,可从服饰、饮食、建筑、方言、信仰、节庆等方面探究某地民风民俗,同时,利用iPad的推送功能,我向学生推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数篇 文章。

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将收集来的资料分类、筛选、整理,变成自己理解的思维导图,用简单明了的方式,录成10分钟以内的“微课”,不仅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呈现出研究前的分工、研究中的合作、材料的汇总和讨论以及研究之后的成果报告等学习过程。

“微课”学习的内容可能是单一的,但是学生收集来的网络素材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筛选、分割、整理的过程中,链接、总结后再分享。研究汉服的,以汉服为主线串起服装文化;研究饺子的,用饺子连起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研究北京方言的,通过方言来学习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如此一来,学生在iPad上极大地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界面。

信息技术的引入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也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成倍地增加。同在一个班级内,由于各个小组的任务、研究点不同,一组组的信息汇合起来就像一行行的小树形成一片大森林一样。

三、开展微课题研究,关注学习过程

让学生学会学语文,学会用语文,是现代语文教师的追求。语文的工具性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课堂中,这样的能力培养作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被淹没于知识掌握结果的关注中。北京中学打破学科界限,将语文与其他科目相联系,开展微课题研究,提升学生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的能力。教师利用iPad的随时记录和传输功能,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微信平台上、校园网络上进行学习、交流、活动、评价反思,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在学习“走近自然”主题单元后,学生想对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做进一步的探究,他们关注了校园内的小菜园里的生态系统,关心起家里养的孔雀鱼等。于是,我们打破学科界限,利用研学课中所学的知识,和生物教师一起,开展“微课题”研究,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点,自由组合成立研究小组,选择自己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体现单元主题。学生运用微信平台,创设个性化的微课、微视频,学生把自己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录成小视频,边录制边讲解,俨然成了一个个小专家。

与此同时,借助微视频,学生了解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学习的平台被拓宽,交流思考角度和表达方式的对话多了起来。而同学的回复、点赞、评价,又进一步推进学生的研究学习进程。在互动、对比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评价自己的研究水平和学习程度,并借助即时互动平台的反馈,及时修正和调整研究方案和进程。教师在全程中既作为旁观者,也是指导者。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及时修正,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让学生越来越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语文即生活”,这是语文学科的内涵。课堂只是语文的一个舞台,学生在生活的舞台上运用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地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语文与生活、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是语文素养的积淀。

总之,数字时代的教师,需要合理地运用技术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学习。我们需要打破学科边界,改进学习方法,把语文学习延伸到生活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本组6篇文章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项目“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猜你喜欢

个性化研究语文
为小学英语个性化合作学习单做加法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同桌宝贝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