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优秀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创新

2017-03-06张睿智董泽芳

理论月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弘扬传统艺术

□张睿智,董泽芳

(1.三峡大学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宜昌 443002;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弘扬优秀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创新

□张睿智1,董泽芳2

(1.三峡大学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宜昌 443002;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优秀传统地域文化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艺术教学对地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在弘扬优秀地域文化中具有文化、历史、资源与区位等优势,也存在价值取向偏颇、课程设置不当与教学模式呆板等问题。为了有效发挥地方高校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的功能,必须深化对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的认识,并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调整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模式。

地方高校;地域文化;优势;问题;创新

1 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

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有的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独有的人文精神等条件下而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1]优秀地域传统文化作为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人文特色、炽热的地域人文情结,浓厚的地域生活气息,既是地方文化的精要,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既含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也极具重要的现代价值。优秀地域传统文化既是地方社会发展的文化品牌,又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窗口,以及招商引资和发展旅游等产业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有力:它既能给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文化气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可以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产生庞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直接推动地方社会生产力发展。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必须充分认识包括优秀地域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化的弘扬和兴盛,没有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曾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如今也肯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他还说“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弘扬优秀地域传统文化,其关键在于对丰厚的地域传统文化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于实践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地方高校是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阵地。加速促进地方高校与整个社会的融合和推动地方社会文明进步,其途径为地方高校通过对地域文化新思想的挖掘、整理与发扬。在地方高校,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是其一项重要功能[3]。地方高校应该“立地”服务,在引领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同时,将自身的智力优势、学科特色与区域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挖掘潜力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创造并培育时代的新型文化、传播和借鉴先进的外来文化、传承与发扬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等方式,实现引领创新地域文化的功能、营造创新地域文化氛围,为发展和繁荣地域文化作出新贡献。

2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弘扬优秀地域文化中的优势与问题

艺术是通过形象的塑造反映社会生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表现作者情感理想,如文学、绘画、舞蹈、戏剧、雕塑等。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们表达与创造艺术的能力,提升对艺术的审美与理解,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为美育之核心。从古至今,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道路中,艺术教育一直颇受教育家们重视。《尚书·尧典》中就有舜帝命夔“典乐”(掌管音乐)以“教胄子”(教育子弟)的记载。孔子更加注重艺术教育促进人和谐发展的功能,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而蔡元培先生在南京临时政府担任教育总长后重新定义了教育。提出“美育代宗教”思想,他认为教育不仅仅应该是单纯的知识上的传授,首要任务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陶养人的情操。蔡元培指出:众人皆有感情,而并非都有高尚而伟大的行为,原因在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薄而为厚,在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而美的对象又具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性,二是超脱。“其一可打破人我之成见,其二可超越利害关系,由此可看,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可以通过美育所培养,使人不狭隘的困于个人幸福的营求和计划人我的差别,从而达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产生创造、冒险及奉献精神,在紧急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者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杀生以害仁’的果敢。这一目的的实现,完全不因知识之计较而在于感情之陶养,就是源于美育而非智育。”[4]

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高校艺术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是指在艺术系或各类专业艺术学院中的专业艺术教育,其专业课主要为艺术理论、实践、技能教学。后者通常称呼为公共艺术教育,主要为针对非艺术专业类学生通过音乐、文学、美术等开展审美教育的形式。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广义艺术教育。目的在于使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对艺术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并拥有一定表达与创作艺术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不仅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中具有独特功能。其一,学生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学习与实践,体会艺术为之带来的快乐,并能切身感受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与魅力,从而对其产生认同感,进而迸发出学习和创新的热情;其二,艺术教育可以敦促学生在了解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通过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吸取精华对现有的优秀文化进行进一步创新,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在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方面更具有特殊优势。处于地域文化环境中的地方高校,坐拥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区优势,除开高校本应承担的教育任务以外,还应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发扬,积极地把地域文化融入当代高校艺术教学中,自觉地把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变成地方高校教学研究的发光点。地方高校除了运用正式的课堂教学进行艺术教育外,还可以通过开创“质量校园、特色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等活动,传承地域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理念和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推进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主题活动为载体,美化校园地域人文环境,营造校园地域人文氛围,在塑造大学生人格、美化大学生心灵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

在新的形势下,地方高校在加强艺术教育,弘扬优秀地域文化上有所进步,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仍然很多:

首先是价值取向偏颇。反映在四重四轻:一是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内在文化的传承。在许多地方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认为艺术起点高,难度大,对艺术学习没有信心,常常主动放弃对艺术课的学习;即使是在艺术专业,学院也多是为学生量身定制了很多提高艺术修养及艺术技巧的课程,但是文化知识的普及却被置于学校视点的盲区。二是重当代文化的传播,轻传统文化的弘扬。很多地方高校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强调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却忽视了引导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三是重一般传统文化的交流,轻地方传统文化的发拙。对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力,发拙不够,导致艺术教育课程缺乏地方的人文特色,降低了艺术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四是重对少数人的培养,轻对广大学生的艺术通识教育。在不少地方高校,将主要精力用于培养少数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目的在于为学校争得体面和荣誉,使公共艺术教育成为那些艺术特长生所预设的竞技场与表演舞台;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接受艺术通识教育的权力。

其次是课程设置不当。主要显示于两个方面,一是显性课程体现传统地域文化的相关科目比例偏低、课时偏少;二是隐性课程体现传统地域文化相关的精神元素不多、内容贫乏[5]。

再次是教学模式呆板。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对照着教材硬性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艺术教育特有的灵动与活力。此外,在部分地方高校对艺术教育课程存在监管不力、课程实施不规范与课程评价过于僵化等问题。

此外,在将现代化技术与高校地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以及鼓励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的制度与机制上,也存在诸多不足。

3 创新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为了有效发挥地方高校弘扬优秀地域文化的功能,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创新高校地域文化艺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首要前提是正确认识和回归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回归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回归育人根本,回归遵从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教育学生,回归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回归到去挖掘学生的潜在艺术素养与能力,这是教育者的使命,也正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魅力所在[6]。

在正确认识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3.1 提高思想认识

首先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艺术教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就是对青少年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人们文化发展的精神支柱,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本身就是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次地方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必须具有凸显地方性的教育特色,地方高校教师要理解和掌握本地区域内相关民族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基本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要贴近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本地区域内的艺术资源,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内容,为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课堂知识的生活化提供多元化方法。再次要培养学生理解艺术教育所带来的影响是其他教育所无可取代的:德育主要解决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体现的是“善”的要求;智育主要是对学生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能,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其智能,体现的是“真”的要求;体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健康水平,通过运动和锻炼去增强其体质,体现的是“健”的要求;而艺术教育则是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在美的鉴赏和创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陶冶,心理趋于完善,人格趋于健全,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体现的是“美”的要求。

3.2 调整课程设置

首先,要调整显性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应充分挖掘、整理体现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地域文化因子;在课程结构上,应调整并增加传统文化所占比例,尤其是优秀地域文化的相关选修学科和课时,应改善当前我国大学人文社会学科比例状况,确保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地域文化在通识课程中成为对半开的比例,也要适当加入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其次,要优化隐性课程。在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上,要优化学校布局,凸显隐性课程中之传统文化,尤其是优秀地域文化的因素,如构筑些许体现地方特色的楼台亭阁、雕塑圣像、花草树木等“特色景点”,以增强地方传统的人文气息。再次,要丰富活动课程。不仅要在高校内组织开展如班团队、办板报、广播站活动、各种纪念性主题活动、背诵名言警句等多种文化传承活动,以增强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还要挖掘本地的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景点,培养其对本地文化的自豪与崇敬感。

3.3 改革教学模式

首先考虑改革传统的教师为主、重教轻学的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如课前让学生预先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地域文化产生一个收集、整理以及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参悟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备课,将艺术教育的教学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紧密结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相应的传统文化意境;课堂上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用特有的方式和自己的眼光解读地域文化的特色内容,然后教师适当点评。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艺术教育和地域文化的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4 运用交互技术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模式对地域文化的创新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推动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方式、呈现形态等带来了新形式的变化。应该运用交互技术把优秀地域文化与教育场地联系起来,即是运用体验设计将教育场地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首先是以环境为布景,确立地域文化展览的主题,根据地域文化的特点,有目的性地运用智能交互技术。其次是以展品为道具。每件展品中都蕴含着从优秀地域文化中发拙的动人心弦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历史情结,加上故事版的设计,让学生与故事互动体验,从而给学生以难以忘怀的体验。再次是以服务为舞台。在教育场地设计中,更多的还是关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要在教育场地中多增加一些趣味学习、个性浏览以及角色扮演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程度的参与其中。

此外,还需健全地域文化教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如建立与完善地域文化教学的专项经费使用制度和师资培训制度,鼓励教师立足本土、面向基层、研究本地特色文化等。为保证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在弘扬地域文化上取得实效,还应该重视教学评价环节的改革,科学地制定教师教学效果测评方案,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果。

[1]贺金玉.中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7

[2]张国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33-37.

[3]董泽芳,张继平.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J].高校教育管理,2007(3):12-16.

[4]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6卷·美育与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1988.

[5]曹毓民.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0(06):35-37.

[6]容中逵.论大学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之课程因素[J].大学教育科学,2008(2):55-58.

责任编辑 文嵘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2.008

G122

A

1004-0544(2017)02-0041-03

张睿智(1982-),男,湖北云梦人,三峡大学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副教授;董泽芳(1945-),男,湖北红安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弘扬传统艺术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