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美术馆馆藏雕塑扫描

2017-03-06韩劲松

中国美术馆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国美术馆陈列藏品

韩劲松

一、中国美术馆典藏陈列与雕塑

中国美术馆第一个典藏陈列是1965年“建国以来中国美术馆部分藏品陈列”。1962年开馆,为何3年以后才开始第一个陈列展呢?中国美术馆筹备阶段一直按照美术博物馆的性质希望以固定陈列开馆,早在1961年就提出《中国美术馆陈列方案与各厅陈列计划草案》,对陈列范围、陈列方针、陈列品种、陈列比重、陈列方式都作了详细的规划,其中陈列方针是:

1.挑选作品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须从具体的历史情况出发加以评价,决定去留。

2.着重陈列采取民族传统形式和具有民族风格的作品,以及在革命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各种普及形式的作品,并注意陈列兄弟民族作家的作品。

3.陈列解放前的作品,尽可能突出在党的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这条艺术路线,使这方面的作品成为这一阶段的陈列重点。

4.解放后的作品,必须根据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艺政策,反映出美术创作的繁荣和提高以及美术阵营日益扩大和新人辈出的新局面。

在陈列品种里,雕塑作为主要门类排在中国画、油画之后,其次是版画、年画、宣传画、漫画、连环画、工艺美术、民间美术,把金石、书法归入中国画类,水彩、水粉、素描归入油画类。但是藏品征集仍然不能满足按各门类全面陈列的要求,这样按照原来的陈列计划继续搜集作品势必旷日持久,最后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蔡若虹(此期由中国中国美术家协会代管中国美术馆)致函文化部,提议改变计划,先行陈列建国以来作品,明确舍去古代美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书法、篆刻亦不再入收藏之列。这样包括绘画、雕塑共计305件的“建国以来部分美术作品陈列”终于在3年之后的1965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中国美术馆首个藏品陈列也是雕塑的第一次综合性陈列。

此次陈列之后,由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美术馆正常陈列工作基本停止。1974年,中国美术馆划归国务院文化组领导并与文化组美术组合并,展览多为配合政治运动而举办。直至“文革”结束1978年国庆节,中国美术馆重新启动“中国美术馆部分美术藏品陈列”,选展1942年至1978年绘画、雕塑藏品两百余件,展出时间5个月。

这之后“中国美术馆部分美术藏品陈列”或以纪念性专题或按美术品类陈列的形式每年延续下来。但在国家财政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美术馆不得不依靠出租场地、经营三产谋求发展,这当然也有拓展美术馆与社会联系的作用,比如与中国对外展览公司签订长期合同,提供场地承办国外展方面就引进了很多有质量的外展,比如像“罗丹艺术大展”这样重量级有影响的展览。但太多对外承接展挤压了馆藏陈列在展览中的比重,虽有陈列往往也是临时填补空厅,展期很短,一直难以体现美术博物馆的性质。随着国家对美术馆、博物馆等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视,美术馆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美术馆收藏业务壮大、软硬件提升,藏品陈列和自主策划展览又被提上日程。

1993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美术馆建馆30周年馆藏精品特展”是一次较为全面的藏品展,展出作品共计262件,除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之外,第一次增加展出水彩、水粉、粉画,中国画第一次从苏轼的《竹石图》起同时展出古今作品。之后10年内,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有全国性美展、重要主题展、个人展、国际交流展达到一千八百多个,而典藏陈列只有六十余个。比较有影响的雕塑展览有“非洲艺术大展”和“亨利·摩尔雕塑展”。

2003年,中国美术馆建馆40周年,恰逢美术馆改造装修工程竣工之后重新对外开放,中国美术馆在装修一、三、五层展厅隆重推出“百年美术——中国美术馆藏精品陈列”,陈列荟萃馆藏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精品114件,其中雕塑14件。首次将百年美术分为:古今转换与过渡(1900—1930)、忧患与奋争(1930—1949)、新中国美术(1949—1978)、改革开放拓展(1978—2000)四个阶段,每部分按年代顺序又兼顾画种相对集中陈列,雕塑随时间流线分布各展厅,配以百年中国美术纪事文字。展览以历史演进为线,展示了中国美术近现代以来曲折发展的轨迹。此外同时推出的还有“刘开渠捐赠作品陈列”“路德维希夫妇捐赠国际艺术品陈列”“民间剪纸、无锡彩塑陈列”三个专题陈列。四个固定陈列的推出标志着历史性飞跃,显示出中国美术馆向以收藏、陈列、研究近现代中国美术为目标的现代美术博物馆迈进的决心,也反映了美术馆由当初以典藏陈列开馆,后改以临时展览为主,又逐步进入典藏陈列与临时展览并重的发展历程。

2004年,“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开幕之际,中国美术馆为配合大展决定从馆内外选出部分雕塑陈列于美术馆室外公共空间。当时发现很难在体量、造型力度、精神内涵上找到适合户外陈列的作品。于是有人建议把中央美术学院复制的六朝陵墓石兽搬进美术馆。其造型雄伟,气势磅礴,具有民族艺术特点,但看不出现代人的创造力,显然缺少时代感。最后经馆内专家遴选,选择了文楼的《迎风取势》、魏小明的《捕风》、蔡志松《故国颂》、田世信《高坡上》等8件不同材质、不同风格特色的雕塑作品室外陈列。雕塑整体美化了美术馆环境,提升了美术馆的艺术格调。但有少数观众不理解其中某些作品,发表《是艺术还是丑术——读者质疑美术馆前的几组雕塑》文章,提出意见,被刊载到《人民日报汇编(第2121期)》,引起上级领导注意,以致美术馆专函回复,解释作品的主题立意和语言风格。自此以后,中国美术馆陈列户外雕塑的做法一直延续下来。至2016年馆内公共区域全面升级改造,设置石材雕塑基座,打造雕塑园林,先后陈列的馆藏雕塑约有二十余件,它们是:吴为山《似与不似之魂——齐白石像》《行吟中的林散之》,殷晓峰《修复麼麽人》,展望《假山石》,李东江《自行车》,朱铭《太极拱门》,申红飚《海骝马》,陈云岗《中国老子》,刘开渠《工农红军》,李象群《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萧传玖《地雷战》,张文新《鲁迅坐像》,达利《农牧神人头角》《圣塞巴斯蒂安》,袁晓岑《驼峰情》,潘鹤、王克庆、郭其祥、程允贤合作《和平》,潘鹤、梁明诚《大刀进行曲》,王洪亮《红军长征的将领们》,司徒安《维多利亚造船工》,周氏兄弟《时代广场系列之一》,滑田友《轰炸》,瓦尔代斯《宫娥》。

滑田友 《轰炸》 铜 109cm×89cm×36cm 1946 中国美术馆藏

2009年建国60周年之际,由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向公众开放,这是一次具有历史节点意义的综合性大型馆藏作品展览。展览按照品类,依年代顺序陈列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画、水粉画、漆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作品共687件,其中馆藏雕塑70件,外借雕塑9件,这些雕塑藏品建构起新中国雕塑60年的历史叙事。展览是对新中国美术成就的一次历史性检阅,也是馆藏雕塑的一次整体呈现。

2011年1月,“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作为贺岁大展于春节期间推出,展览选展90位捐赠人捐赠作品888件,其中展出有刘开渠、滑田友、曾竹韶、文楼、吴为山、展望六位雕塑家捐赠中的41件。展览还展出了“泥人张”第五代传人张乃英捐赠3件“泥人张”第一代、第二代原作以及张乃英仿塑作品。此次展览全面总结梳理中国美术馆建馆以来历次捐赠收藏,对所有捐赠人、捐赠内容均附有简短介绍。这又是一次历史性藏品梳理,以此展为标志,中国美术馆进入全面免费开放时代。

2013年,时值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馆藏历半个世纪积累愈十万余件,已经基本形成上起明清下至当代,尤其反映近百年来中国美术历史进程的序列,不同时期都有重要代表性作品。在此基础上,时任馆长范迪安总策划调动馆内外研究力量,精心筹备推出“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建馆50周年藏品大展”。展览精选藏品666件,其中雕塑34件。展览按照历史演进轴线和时代主题划分为:传承与引进(1900—1930)、苦难与抗争(1930—1949)、探求与拓进(1930—1949)、主人与家园(1949—1978)、反思与开放(1978—1992)、多样与繁荣(1992至今),充分观照不同时期美术发展特征,打破品类界限,突出中国美术在社会意涵和艺术语言两方面的变迁,并辅以部分历史文献,力求形成对于百多年来跨越了两个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的“美术馆叙事”,增强人们对中国美术时代创造和文化价值的认识。展览对20世纪40年代走向西部美术进行了充分挖掘,呈现了抗战背景下美术语言的本体推进,展示出新的学术视角。此部分同时展示了以蒋兆和、张充仁、滑田友为代表的早期雕塑面貌。“多样与繁荣”部分因增加了2000年以后当代藏品而显出新的活力。这部分的雕塑如刘大顺、姜晓梅《无题》,邵帆《明式睫毛》等反映出当代雕塑家对现代艺术价值的寻求以及雕塑形式创新。

策展期间,中国美术馆经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联系争取,将对方所藏的《收租院》其中一组《逼租》(10人组)青铜翻铸,借至北京展出,并于展后永久收藏。时隔近半个世纪,这件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产生巨大社会反响,具有特殊历史意义,集个人创造和集体智慧、政治与艺术、专业与大众、客观需要与主观要求于一身的雕塑名作终于为中国美术馆所藏。

泥塑《收租院》是20世纪60年代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产生的巨作,原作陈列于四川大邑地主庄园,泥塑复制作品曾于1965年年底至1966年4月间在中国美术馆首先展出。泥塑复制工作由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天津泥人张工作室和部分四川原作者共同在中国美术馆圆厅现场完成。展览时泥塑配以四川大邑地主庄园泥塑全景大型照片对外展出。作品揭示出的旧中国农村阶级斗争题材的历史真实性激起广大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3个月接待观众七十二万余人,在全国各界引起极大轰动。美术馆还深夜接待中央领导朱德、彭真、陆定一以及周扬、林默涵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前来参观,整理研讨会、座谈会、观众反映,前后编印《简报》20期报送中宣部,送发各大文艺单位及媒体。为解决观众压力太大问题,展览不得不于5月间搬迁至故宫继续展出。《收租院》后来又在上海、武汉、广州、重庆、成都、西安、汉中、南京、杭州、山东、黄冈等地以及阿尔巴尼亚、日本等国陆续展出,在当时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强烈巨大的冲击波。在随后而来的“文革”时期,《收租院》屡被修改,被极“左”政治塑造为“革命文艺”的样板,极言其政治意义,致使本来一件具有高度感染力和艺术价值的雕塑经典被政治话语遮蔽,以致在社会接受上经历了起起伏伏。但客观来看,这组大型泥塑在表达政治主题时感情是真诚的,艺术上成功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精髓,人物、情节真实典型,充分结合民族泥塑的优秀传统和西方写实雕塑语言以及大众的审美需要,当之无愧为美术史上的经典。

2015年,中国美术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保护与利用要“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制订出“典藏活化展”方针。所谓“活化”是指对馆藏作品由物质静态的保存到文化功能的动态发挥;所谓“活化”,就是让藏品走出库房,通过研究策划、陈列展示让优秀传统因子渗入到艺术家的生命,激发灵感与创新。同年,中国美术馆吴为山馆长带领工作团队,精心策划筹备推出典藏活化首展——“人民的形象”。展览精选本馆藏品83件,其中雕塑藏品10件,以中国人民的形象为切入点,深入发掘形象特征与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此展现时代形象的典型意义。展览使人们感受到社会前进的步伐和不同时期人民的精神风貌,更感受到美术家如何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生活、与人民、与时代紧密相连而创造出感人作品的心路历程。展览前后展出100天,接待观众28万人,媒体报道224篇,弘扬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获“201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奖”。

张松鹤 《鲁迅头像》 铜 67.7cm×50.4cm×4cm 1972 中国美术馆藏

典藏活化展实施两年,先后举办了“塑痕心声:滑田友雕塑展”“浑厚华滋本民族——纪念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美术作品展”“万卷河山”“走向西部——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展”“故事绘: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朽者不朽:纪念陈师曾诞辰140周年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藏佩德罗·梅耶尔摄影选展”“永恒的温度:纪念路德维希捐赠20周年特展”“杨柳春风:中国美术馆藏杨柳青古版年画精品展”“伏尔加河之声:中国美术馆藏俄罗斯油画精品展”“艺术为人民:延安鲁艺美术回顾展”等二十余个藏品展览。上述“鲁迅展”使用了张松鹤创作的广为人知的浮雕《鲁迅像》,该作品图像曾用于1974年版《鲁迅全集》的封面。该展在入口处使用了吴为山创作的《民族魂》,他塑造的鲁迅好像正从大书中走出,风骨奇峻。“塑痕心声:滑田友雕塑展”新增收藏滑田友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构图稿及人物头像稿铸铜作品19件,弥补了馆藏这一经典的空缺。而“走向西部展”则第一次把馆藏民族题材雕塑纳入专题,巡展到西部民族地区。

2017年1月,中国美术馆六楼资料室改造为馆藏小幅经典陈列厅,名之曰“藏宝阁”。首次陈列作品30件,其中有刘开渠《牦牛》、蒋兆和《黄震之像》、王合内《鹿》、熊秉明《马》等4件雕塑。巧合的是《牦牛》《鹿》均是1962年中国美术馆开馆前夕从“北京小型雕塑展览会”收藏,同时收藏的还有刘焕章的《少女像》、王万景《傣族姑娘》,它们是最早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雕塑。55年时光荏苒,中国美术馆不忘初心,让体量不大的经典再次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中国美术馆雕塑藏品分析

雕塑是中国美术馆重要的藏品门类,截至目前中国美术馆共收藏各类雕塑作品一千四百余件,基本涵盖了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品,整体上反映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面貌。对馆藏雕塑进行各个角度的梳理和研究对于建立20世纪以来国家雕塑藏品的概念、类型、结构,建构中国现代雕塑收藏的完整体系有重要意义。比如:从历史的角度,雕塑藏品能否形成历史序列?通过整理,我发现馆藏雕塑基本能够满足四个历史时期的划分,分别是:建国前的20世纪早期雕塑,新中国雕塑、改革开放新时期雕塑,2000年后新世纪雕塑,从风格的角度,藏品涵盖了写实、写意、古风、民间、装饰、非造型、抽象等风格;从主题上可以概括归纳为历史题材、现实生活、人物纪念像等;从材质上则包括铜、铁、木、石、泥、陶、瓷、不锈钢、石膏、树脂、综合材料。材料的变化反映了雕塑观念的变化。比如新中国、新时期雕塑材料使用有各种木、石、石膏、树脂材料,铸铜不多。新世纪以来雕塑藏品几乎不再有石膏、花岗岩、汉白玉等材料,以铸铜最多兼及综合材料。2016年中国美术馆曾针对馆藏石膏雕塑作品老化变质、酥化脱落现象,特别是一些作品如刘开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头像》《梅兰芳坐像》《工农红军》、滑田友《毛泽东胸像》、周轻鼎《孔雀》、张松鹤《鲁迅像》、程允贤《朱德像》、潘鹤《课余》等一批中国雕塑史上名作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作品的保存和继续使用的情况,专门对80件石膏雕塑进行了修护、翻铸。馆藏雕塑从尺寸体量上分类,则有小型雕塑、中大型雕塑。其中,馆藏小型架上雕塑居多,中大型雕塑明显不足。从创作群体来看馆藏雕塑作者有学院教师、民间艺人、职业雕塑家。中国美术馆还收藏了一批国外雕塑,如达利、熊秉明、瓦尔代斯、司徒安的佳作以及非洲木雕。可以说中国美术馆雕塑藏品类型是丰富多样的,雕塑资源与中国美术馆性质、特色、任务相符,具有体系性特征。下面根据作品创作年代,结合历史分期对藏品进行简单梳理。

张充仁 《渔妇》 铜 31.7cm×11.7cm×14cm 1931 中国美术馆藏

李守仁、刘林 《周总理像》 铜 114cm×117cm×62cm 1979中国美术馆藏

1.20世纪早期雕塑(1949年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留学归来雕塑家引进西方雕塑观念,通过雕塑教育、教学传播雕塑理念,开启了中国现代雕塑的篇章。早期雕塑创作处于筚路蓝缕的开创阶段,雕塑的创作不多,当时的纪念碑雕塑因为战乱留下很少,人物纪念像能够保存下来的也为数不多,中国美术馆有幸藏有刘开渠《孙中山像》(1944年)、滑田友《陈散原像》(1932年)、蒋兆和《黄震之像》(1933年),都是极为珍贵的雕塑史上幸存的原作。在主题雕塑方面馆藏有:张充仁《渔妇》(1931年)、滑田友《轰炸》(1946年)、袁晓岑《老马》(1946年)、王朝闻《民兵》(1947年)。在这些早期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灾难深重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凝重与民族求解放的生存意志。

2.新中国雕塑(1949年—1978年)

此期是雕塑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馆藏新中国雕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掀开新的一页,按主题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为:革命历史题材,现实生活和建设,人物纪念像雕塑三种。

革命历史题材雕塑最重要的藏品当属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这是新中国雕塑的开篇之作,也是扛鼎之作。迄今8面浮雕已经有4面浮雕有人物稿数件为我馆收藏,分别是:刘开渠《胜利渡长江》人物稿9件、滑田友《五四运动》人物稿和构图稿 19件、曾竹韶《虎门销烟》人物稿6件、王临乙《五卅运动》人物稿4 件。馆藏另外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雕塑是《收租院》。《收租院》泥塑原作共有三段七组,114个人物,组成连续场面和情节,再现了旧中国农村地主庄园阶级压迫的历史。我馆收藏《逼租》原作翻铜一组。如果说《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以开阔的时代气度、宏大的历史场面、严整典雅的造型手法打开了新中国雕塑史表现民族解放、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的新纪元的话,那么《收租院》则是实践新中国革命文艺路线,融合写实造型和民间泥塑手法,以强烈的矛盾冲突揭示典型环境下典型性格的现实主义巨作。此外,馆藏革命历史题材雕塑精品还有潘鹤《艰苦岁月》,萧传玖《地雷战》,刘开渠《工农红军》,潘鹤、梁明诚《大刀进行曲》,袁晓岑《金沙水暖》,凌春德《前进》等。

生活和建设题材雕塑,主要指表现工农兵生产建设,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雕塑。馆藏这类作品有田金铎石雕《稻香千里》、伍明万木雕《饲养员》、孙纪元石雕《瑞雪》,均为1963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油画研究班毕业创作展”上收藏。三件作品的语言品质和洋溢的生活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使它们屡次被展览、画册选用。郭其祥《女牧工》、黄才治《女拖拉机手》、唐大禧《欧阳海》、张绍秦《高炉工人》、龙德辉《水库建设者》、袁晓岑《母女学文化》等作品塑造了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英雄,记录了社会进步和人民对理想的追求,透露出积极进取的时代特征。除此之外,馆藏一批小型装饰性写实动物雕塑可以纳入此类,如周轻鼎《狐狸》、刘焕章《狮》、王合内《鹿》、刘开渠《牦牛》、袁晓岑《小牛》,皆造型生动,富有生活意趣。

刘开渠 《纪念碑渡江战士》 石膏 36.5cm×33.5cm×14.5cm 1955中国美术馆藏

此期馆藏人物纪念像,有的表现革命先烈,如王朝闻《刘胡兰》,白澜生《方志敏》,潘鹤、陈允贤《白求恩》,或为政治革命家造像,如刘开渠《毛主席像》,李守仁、刘林《周总理像》,伍明万《总理像》,程允贤《朱德像》《陈毅》,也有纪念文化人物,如张松鹤《鲁迅》,杨美应《斯诺在保安》,叶毓山《杜甫》。雕塑家普遍以写实语言表现人物形象和精神气质,风格较为统一。

3.新时期雕塑(1979年—1999年)

《收租院》(第六部分《逼租》前半组) 四川美术学院集体创作 铸铜 1965 中国美术馆藏

唐大禧 《欧阳海》 铜 145cm×154cm×99cm 1964 中国美术馆藏

新时期迎来社会文化大变革,文艺思想冲破政治禁锢,在反思中启动了人文主义的大潮。雕塑家比以前更加关注人、人性、人道的主题,首先在雕塑中表现为对以文化人物为主体的历史人物纪念像的创作热衷,馆藏这类雕塑作品数量可观,足以形成专题,明显区别于前期人物纪念像以革命领袖为主的局面。藏品诸如曾竹韶《蔡元培像》、沈文强《孺子牛》、司徒兆光《郭沫若头像》、曹春生《矛盾头像》、司徒兆光《伊文思》、曹崇恩《夏衍》、李象群《一个小老头叫巴金》、张德华《老舍》、刘家洪《徐悲鸿胸像》、吴为山《行吟中的林散之》、钱绍武《江丰》、曾成钢《鉴湖三杰》、展望《瞿秋白》、张得蒂《丁玲像》、宋泊《蒋兆和》、刘开渠《萧友梅》、张松鹤《刘开渠先生像》、田世信《谭嗣同头像》、钱绍武《杜甫》、王克庆《李白》、孙家钵《屈原》等等。如此众多的雕塑聚焦于文化人物,或可认为是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对心目中文化大家的塑造中其实凝注了雕塑家自身的人文寻思,因此有一种命运的共振在形体的起伏转折、金石泥痕之上。这是摆脱政治话语后的集体自觉,是对思想文化的尊重,也是对自我的尊重。

曾成钢 《鉴湖三杰》 树脂 140.5cm×87.5cm×98cm 1989中国美术馆藏

俞畅 《挑战》 树脂 72cm×87cm×50.5cm 1989 中国美术馆藏

此期馆藏现实生活题材雕塑相比其他时期数量丰富且完整,在中国美术馆历次典藏陈列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雕塑主要来源于第六届、第七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有三届美展金、银、铜奖作品,诸如《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饮水的熊》《挑战》《新空间》《日日夜夜》《醉》《出境》《月亮花》《家乡的河》以及全国体育美展获奖作品《千钧一箭》《走向世界》 《崛起》 《永恒的运转》等,还有其他展览收藏的同类题材优秀作品《小达娃》《高原之春》《欢乐柱》《筹办婚礼》《好喜欢》《帕米尔春天》《鸡鸣之后》《壮族姑娘》《通古斯》等等,可以看出新一代雕塑力量开始登上舞台,这些雕塑在生活内容的开掘上,视野更加广阔,思想更为深刻,更加注重真实生活体验,从平凡具体的生活、劳动和事物之中发现闪光之处,表现人性的尊严和纯真的感情。表现形式、雕塑语言总体上追求造型优美,也有对形体的夸张变形。

洪涛 《速写长征——向北!向北!》 铜 45.5cm×351.5cm×34cm 2014 中国美术馆藏

王树山 《沂蒙抗日红嫂》 铜 63.5cm×202cm×59.5cm 2015 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90年代中国雕塑出现的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崇尚观念实验的探索性作品在馆藏中是缺席的。另外,城市雕塑的兴起在美术馆之外形成自成一体的创作、展示、评论、收藏系统,这使得雕塑获得另外相对独立的生存空间,扩大了雕塑艺术进入公众的社会渠道,但是中国美术馆却因此失去了这一类雕塑的收藏。

4.新世纪雕塑(2000 年至今)

曾成钢 《彝海结盟》 铜 210cm×378cm×192cm 2009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馆馆藏21世纪雕塑突出的特点是革命历史主题雕塑跃居主体地位。2004年启动,2009年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全部为我馆收藏,其中包括李象群《毛泽东在延安》,孙家钵、王伟、牟柏岩《七君子》,曹春生、李惠东、周秀清、张舒《鼓舞》,吴为山《聂耳》,曾成钢《彝海结盟》,申红飙《江孜抗英》,殷小烽《关东魂》以及霍波阳《爱国华侨陈嘉庚》等18件雕塑。这些雕塑是在国家给选题,委托雕塑家创作,艺术委员会全程指导下完成的,应该说代表了新世纪此类题材创作的最高成就。雕塑作者多为雕塑界中坚力量。这批作品尺寸偏中大,造型坚实,体量厚重,技巧纯熟,体现出对历史真实和艺术表现的高超把握能力。这批作品之外,馆藏还有袁晓岑《驼峰情》、鲍海宁《升华的征程》、王树山《沂蒙抗日红嫂》《西柏坡》、洪涛《速写长征——向北!向北!》等,老中青三代已然形成雕塑创作梯队,尤其是年轻雕塑家在各种纪念建党、建国、建军的主题创作活动中得到锻炼,展示了新生代关注历史的角度和非凡的创作实力。

李象群 《我们走在大路上》 铜 114.5cm×50.5cm×45cm 2008中国美术馆藏

殷小烽 《修复嬷嬷人》木、铁 234.5cm×167.5cm×152.5cm 2004 中国美术馆藏

此期民族题材雕塑构成馆藏一道独特的景观,诸如殷小烽《修复嬷嬷人》、景育民《东归——土尔扈特的史诗》、李一夫《日光之城》、邓柯《岜沙人的芦笙节》、刘元捷《珞巴族——大山的儿女》、蒋志强《亲爱的孩子》、李向宇《兴安岭的传说》等都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丰富了馆藏雕塑题材类型。

新世纪以吴为山为领衔的中国写意雕塑异军突起,坚定弘扬雕塑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与中国精神同构的现代价值,对中国雕塑的当下创作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馆藏吴为山《似与不似之魂——齐白石像》以凝练概括的高度写意手法统摄人物全体,在不似之似中紧扣人物的灵魂,表现出超逸奇拔的文化气象。还有李象群《黄公望》《元四家之王蒙》、陈云岗《大江东去》《中国老子》等都是具有贯穿历史文脉的诗意文心和内涵深度的写意雕塑佳作。

20世纪90年代伊始的观念性雕塑,进入新世纪成为活跃在前沿的一支重要流派,中国美术馆有少量收藏,如展望《假山石》,吕品昌《太空计划》。刘大顺、姜晓梅《盛世》,戴耘《昭陵六骏——飒露紫》、向阳《烟江叠嶂》等。此类作品突破传统雕塑造型审美观念,从当代文化语境切入,通过挪用、戏拟、置换等现代艺术手法,表达一种文化观念,其物理形态近于装置。这类作品丰富了雕塑的内容,拓展了雕塑的边界。

猜你喜欢

中国美术馆陈列藏品
品读文与画
——中国美术馆藏文学插图精品展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同心协力写丹青
——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谭礼藏品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