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材中挖掘写作教学内容

2017-03-03吴施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叠词秋游史铁生

吴施意

初中学生的语文写作训练,主要围绕记叙文写作展开。因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初中生在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表述时间的语句,使文章变得有条理,有顺序。教师常常能够在学生所写的记叙文中找到很多相类似的表示时间的语句。当学生写秋游时,都会提到“秋天来了”;而更宽泛的一些表述时间的语句,例如“某天的早上”“从一点到三点的时候”的出现更是让老师们目不暇接。那么,如何改变这些一成不变的词句应用,让学生在表述时间时,能更富文采呢?笔者主要以沪教版《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中,史铁生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和六年级第二学期中,铁凝的《一千张糖纸》这两篇课文为例,分析史铁生和铁凝在他们的文章中精巧的时间表述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使得自己在作文中表述时间时使用的词句更生动,与史铁生这样的名家一样富有文学气息。

f一)运用景物的变化来表现时间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表述时间的时候并不显山露水。教师可以在课上指导学生重读这篇课文,并让他们找出文章中时间变化的语句。于是,我们可能会有以下收获:

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第一段)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第二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文末)

通过阅读课文《秋天的怀念》里面的上述句子,我们能够发现,史铁生这篇文章事情的发展,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从第一段的春天(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走向第二段的秋天(樹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再由秋天走向文末又一年的秋天。这时候,教师不妨提醒学生去去思考:史铁生在文章中表达时间变化的方式跟我们平时的不同点在哪里?同样是表述秋天,史铁生的表述方法和我们同学自己一句简单的“秋天来了”有何不同呢?这样与众不同的表述时间的方式,对作为读者的你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

原来,史铁生是通过描写所写季节特有的一些景物,来间接表现文中时间的变化。也就是将想表达的特定时间段,用那个时间段里面独有的景物来代替。这样我们读者在读他的文章时,不仅可以读到文章中时间的变化顺序,同时,他所描写的这些景物也能与当时的情感相呼应,起到了渲染作用。这样更容易和我们读者产生共鸣,给阅读文章的读者营造了深层的意境感受。

史铁生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我们可以学习这种方法,把自己写作过程中高频率出现的表述时间的语句用景物描写改造替换。例如:

冬天来了——当雪花纷飞的时候。

到夏天了——池畔的荷花开得灿烂,知了在树梢停不住地叫。

不仅仅是四季,其他时间也都可以用特色的景物来表述。又例如:

清晨——太阳公公缓缓地从地平线爬起来。露珠还挂在小草边。

傍晚——夕阳斜晖映在路边。

除了周围的景物变化,其实还可以用相关场面描写来表达时间:

放学/下课后——悠扬的下课铃声在校园里面缓缓响起。

——校园里到处都推着单车往校门外走的学生。

理解了这个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尽量丰富地运用景物或者场面的描写,使文章中的时间表达的更生动精彩。不过,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注意自己所写的记叙文的主要情感与景物自身的特点相结合。

有学生在清明节祭扫完烈士陵园后回家,开头用景物表现时间,于是这样写道:舒适地微风伴着刚升起的太阳,吹拂着我的脸,一路上我向还在小草上调皮的露珠打着招呼。我们读完,很明显感觉到了这样写是不妥当的,不符合整体祭奠烈士的氛围。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尽量不去描写一些欢快色彩比较重的景物,或者直接用“清晨”等时间类的词语,营造肃穆感伤的氛围。

(二)运用叠词体现时间的延续

叠词,虽然较多常见于诗歌中,营造音律上的回环之感。然而,写人记事类的作品中运用叠词,也可以用来替代一段延续着的时间,而且也能同时营造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首先,还是用课文《秋天的怀念》里面的一些句子,让学生自己感受文中叠词运用的特点与效果,先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在《秋天的怀念》中,有这么两句句子:

①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②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将文中的这两句句子与下面两句句子进行比较,哪一组的表达效果更好呢?

①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②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今晚到明晚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如果运用叠词,不仅可以免去写一些类似“从一点到三点”“一天又一天”这样缺少文艺气息的词句,更发现,句子里面的时间产生了回环复沓的感觉,不仅能够用来表示一段不断向前延续的时间,而且能够感受这段时间内,人物不断挣扎的内心,纠结的情绪,忍受的苦楚等等。

运用叠词,我们就可以把下面的句子变得更文艺:

①我看着电视,水烧开了。

②小红努力奔跑了五分钟,追上了前面的运动员。

第一句里面我们可以把动词“看着”化作叠词“看着看着”,这样就能表述水烧开了这一段时间。第二句可以把“努力奔跑”改成“努力地跑着奔着”,这样就可以把“五分钟”这样的时间词语省去或者不做重点出现。

(三)“大时间+小时间”的语言模型

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单调的“一天早上”“今天下午”“过了几天”这样的表达句式,不妨来参考下铁凝在《一千张糖纸》中的第一句话“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仔细分析这个时间短语,与学生平时表述的“暑假到了”之类的语句有何不同?在铁凝所写的这个时间短语中,其实包含了三个时间:小学、一年级、暑假,这样的短语看起来干净清晰,时间按照范围大小依次排序,相比于学生习作中的“暑假到了”之类的表述,显得更具文学气息。学生可以在老师这样的指引下,构建时间表述的语言模型,一个比较出彩的时间短语,是这样的:

大时间+中时间+小时间

根据学生作文中主要事件的发生时问,笔者把事情发生时最精确的那个时间称作为小时间。依次是中时间,中时间有时候也可以用所经历的主要事件来表述,最后大时间表述的时间范围最大最廣,但是也必须紧紧围绕着主要事件展开的时的人物特点,比如铁凝文中的“我”还是个小学生,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最大范围时间,是小学。

按照这样的语言模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作文中的一些常见时间短语,进行改写,比如:

①开学的一天早上——九月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早上;

②学校去秋游的那天——十月学校去郊游的这天上午。

在上面两个例子中,“九月”“十月”都是与事件联系紧密相关且表示范围最大的时间词语。而中时间“开学报到”“学校去郊游”都是文中将要出现的相关事件,因为有了“十月”和“郊游”,学生甚至不用落入俗套地去写“秋游”这两个字。而小时间,就是文章具体事情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当下时间,比如“早上”或者“上午”。当然,教师也可以提醒学生,是否还能有其他表述方式呢?

比如,大时间也可以用与文中事件紧密相联系的前一个事件来表述,开学这件事的前一件事就是放暑假,秋游一般学校都会放在考完试之后,所以上述表示时间的语句,又可以有这样的变形:

①开学的一天早上——放完暑假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早上;

②学校去秋游的那天——期中考试后学校去郊游的这天上午。

这样的表述也可能意味着会对随后的故事情节展开埋下伏笔。甚至还能使学生用到插叙这样的写作方法。当然,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适当把两篇课文的例句写法进行结合,可以得出以下升级版的时间表述模型:

大时间+中时间+(景物描写)+小时间

我们依然以上面的句子为例:

①开学的一天早上——九月开学报到的第一天,阳光明媚的早上;

②学校去秋游的那天——十月学校郊游时下着雨的上午。

加入这样的景物描写,适当调整语序,不仅使这些句子读上去更富有名家的气息,更似乎能影响着文章的走向和人物的心情。如此一来,学生的文章也会让批阅的老师眼前一亮。

以上三种方法,主要从熟悉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和《一千张糖纸》中发掘,分别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写作方法,构建学生写作时候的语言模型,从而间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其实,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语言魅力,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参要求去备课,往往会忽略其中能用于写作教学的亮点部分。只有我们教师主动且仔细地去阅读课文分析课文,才会发现潜藏在这些阅读篇目中更多的写作秘密与技巧,才能真正做到联系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而只有当教师研读课文,挖掘文章作者的笔法,授学生以“渔”,才能让语文的写作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课文问得到紧密的联系。

猜你喜欢

叠词秋游史铁生
妙用叠词我来说
一起去秋游
秋游去啦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可爱的叠词
让叠词走进句子
听史铁生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