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粮食产业的优势、挑战与对策

2017-03-03

对外经贸实务 2017年1期
关键词:海外投资优势分析东南亚地区

摘 要:现阶段,我国粮食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高效率的海外投资刺激产业发展。而东南亚地区作为全球粮食主要产地,其粮食产业具备巨大发展潜力及机遇。由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当前我国粮食产业投资东南亚的几点优势及挑战,进而从粮食种植技术提升、产业基地建设、交通设施完善与跨国粮商打造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产业投资东南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业;海外投资;东南亚地区;优势分析;对策建议

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对于保证国家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维持社会稳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粮食产业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农业土地开发,粮食种子培育、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以及粮食设备技术投资等。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持续走高,相应储备却逐渐减少。据联合国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了42%,但粮食储备却下降至同时期近30年来的最低点,因而粮食产业发展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当前,随着我国粮食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粮食产业整体出现了诸多问题与瓶颈,包括产能过剩现象严重、经济效益增长变慢等。而作为“世界粮仓”之一的,其粮食加工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机遇。因此,如何利用“走出去”化解过剩产能,扩大我国粮食产业投资东南亚市场,推进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粮食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东南亚各国制度环境相对宽松,双边经贸基础良好

现阶段,东南亚各国对国外粮食产业投资的制度环境较好。各国均制定了外资进入或从事本国粮食产业的政策法规,并为吸引外资出台了相应土地政策与税收优惠。例如,马来西亚允许外商通过购置与租赁方式获取本国土地,并在当地设立外商独资企业;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老挝、东帝汶等均积极鼓励外商投资;泰国、缅甸、菲律宾和越南均对国外投资设有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和信贷优惠等。而2015年年底,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为我国粮食产业投资东南亚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近年来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现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据国家商务部数据,2010-2015年,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额由2927.8亿美元增至4721.5亿美元。并且,东南亚市场仍是我国对外贸易投资的主要地区,投资企业数量现已超过4200家。据中国政府网显示,截至2016年6月,双边贸易投资额已超过1600亿美元。其中,我国企业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总额约为1000亿美元。良好的双边经济贸易基础,为我国粮食产业投资东南亚市场提供了前提条件与有利资源。

(二)东南亚属亚热带气候,三季稻等农作物产量较大

东南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量丰富,稻米等粮食作物均可以收割三季,因此投资当地粮食产业的产量较大。以该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大米为例,当前,受气候因素以及三季稻收割的影响,东南亚地区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米生产地,水稻产量在亚洲总产量中的占比超过90%。据美国农业部统计数据预测显示,2016年全年,东南亚地区的大米总产量将达到1.15亿吨,较2015年增长4%,占全球大米预产量的23.9%。其中,泰国、越南与缅甸均是全球重要的大米生产与出口国,2015年,三国共生产大米约7200万吨,占比达东南亚地区大米生产总量的65%。预计2016年,三国的大米产量虽略有下降,但仍然较高,分别为1860万吨、2780万吨和1680万吨。由此可以看出,东南亚优渥的气候环境为稻米生产提供了条件,而三季稻所产生的巨大稻米产量为我国企业投资当地稻米产业带来了机遇,大幅节约了稻米的生产成本。

(三)东南亚的大米育种与生产绿色优质,出口优势明显

东南亚地区作为世界粮仓之一,其较高稻米产量与质量所形成的出口优势,与各国大米育种和生产的绿色优质密切相关。以东南亚粮仓泰国为例,2015年5月,泰国大米会议提出开发34个新府水稻种植基地,提高水稻的种植、育种、生产以及大米品质。截止2016年10月,该国已建立超过20个水稻种子生产中心,用于按照先进绿色技术要求繁殖大米种子,包括提纯复壮、除杂去劣等,有效保证了大米品种优良。并且,泰国拥有全球最为详尽和规范的大米标准,且其优质的“茉莉香米”纯度高达92%,水分含量小于等于14%,米粒均长与均宽分别大于等于7毫米和3毫米。由于种子繁殖技术与稻米生产加工环节的绿色、标准,泰国大米的质量普遍优良,品牌享誉国际。据海南日报显示,目前,泰国大米的年出口量已超过1000万吨,约占全球大米市场份额的30%。由此可见,东南亚地区的大米育种与生产绿色优质,品牌大米的出口优势与国际竞争力较高,我国粮食产业投资当地的市场前景广阔。

(四)东南亚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企业投资劳动力成本低

据经济日报显示,截至2016年8月,东南亚地区的人口数量已超过6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8%,其中劳动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50%以上。可见东南亚地区的人口较为稠密,且各国的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当地的基础专业人员的工资普遍偏低。据新闻网数据整合显示,2015年,泰国与马来西亚的日最低工资分别约为0.18元和1.72元人民币,我国基本工资平均值是印尼的105%-144%,超过越南与菲律宾1.9-2.2倍。预计在未来的10-15年内,东南亚地区将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东南亚地区较低的用工薪资,大幅降低了当地的整体劳动力成本。據全球咨询公司WTW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平均劳动力成本较东南亚地区多出一倍以上。另据国家发改委201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雇用1名劳动力的费用,可以分别在泰国、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雇佣1.5名、2.5名和3.5名。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可以降低我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粮食产业的整体劳动力成本。

二、当前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粮食产业面临的挑战

(一)东南亚投资合作相关政策法律不健全

当前,东南亚各国的相关贸易政策仍未健全,制约了我国粮食产业的投资。缅甸投资合作相关法律仅有8条,如2012年颁布的《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与《缅甸联邦公民投资法》,2013年的《缅甸联邦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等。其中,新《外国投资法律》仅规定了三种外国企业在缅甸投资方式,分别为独资、与政府机构或相关组织合作和按照双方合同合作。但先前《外商投资法》中规定的外商要占据本公司35%以上股份条款,新投资法并未予以规定。《缅甸植物检验检疫法》规定,植物和植物产品贸易需获取缅甸农业服务局批准发放的进口许可证与检疫证书,只规定了申领许可和申请检疫的程序,可操作性不强,致使投资者时常出现无法可依状况。另外,部分东南亚国家对外商投资出台的法律法规虽然较多,但出台年份较早,大多集中于上世纪90年代,难以完全适用现代企业投资活动。如柬埔寨虽然拥有诸多投资法律,包括《王国宪法》、《王国关于BOT合同的法规》等,之后《柬埔寨王国投资法》甚至经过了三次修正,但新世纪以来的投资法规甚少,不利于我国现代粮食产业投资。越南的法律也不完善、投资风险无法控制,影响我国粮食产业投资东南亚进程。

(二)东南亚自然灾害频发,加大我国粮食产业投资风险

东南亚地区的台风、洪涝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业投资风险较大。例如,自2015年2月起至今,泰国已连续两年遭遇旱灾,影响范围约为1600平方米,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受灾农民超过27万。据泰国农业部门统计,截至2016年3月,泰国共有约550个县出现用水短缺问题,全国干旱地区占59%,旱灾造成的农业损失已超过1000亿泰铢。继厄尔尼诺天气造成的泰国遭遇旱灾之后,2016年3月东南亚地区多个国家,如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与缅甸等连续遭遇了极为严重的旱灾,造成印尼农田大火频发,泰国与越南的粮食大幅减产,全球米价上涨了16%。同时,东南亚地区遭遇的洪涝灾害也较为频繁。例如,2015年7月,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等国家遭遇由季节性暴雨引发的洪水,造成大约150万公顷稻田被严重摧毁,致使大批稻田被淹,直接影响了国际米价的大幅上升,加大我国投资东南亚难度。并且由于受洪灾影响,缅甸被迫于2015年8月至9月停止大米出口一个月,缅甸所有农产品出口均出现下滑,导致我国粮食产业投资东南亚受阻。

(三)东南亚粮食产业供应链加工设备不足且较为陈旧

东南亚各国的农业设施较为滞后,粮食产业供应链加工设备较为陈旧,是我国粮食产业投资的瓶颈问题之一。例如,缅甸中小型大米加工企业占总数的80%,大部分企业的碾米机较为陈旧,碾米技术水平较低,致使粮食加工能力不足,导致缅甸大米的碎米较越南和泰国多20%。与缅甸相似,柬埔寨的国内碾米厂也缺乏大规模企业,中小型企业占柬埔寨全国大米加工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中符合国际小颗粒需求标准的碾米厂总数不足30家。并且,现有碾米厂内的相关设施、设备不足,且既有加工设备老化、破旧,难以实现连续性生产加工,进一步制约了本国2015年100万吨大米出口的目标实现。此外,柬埔寨粮食加工企业的稻谷晒干与保存能力较弱,导致本国大米出口国际市场的总量降低。据路透社整理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6月,柬埔寨共出口大米26.8万余吨,相比去年同期的28.4万吨减少了约6%,影响了我国对该国粮食产业的投资。

(四)东南亚粮食产业的交通运输设施不健全、物流能力弱

目前,东南亚地区铁路、港口、公路与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不健全,整体物流能力较弱,是我国粮食产业投资东南亚的重要障礙之一。例如,2015年,缅甸分别通往我国与东盟国家的1号、8号与4号公路,因年久失修而阻碍通行,其道路基础设施仍处于世界最差国家行列;柬埔寨由于战乱导致铁路破坏与修复不足,致使该国唯一的南线铁路长期荒废,截至2016年,该铁路客运共停止14年,货运也仅恢复了几年,严重制约了粮食的流通与出口。并且,交通运输设施的不完善与滞后,使东南亚地区的整体物流能力较低。据《世界物流能力排行榜》显示,2014年,印尼、菲律宾与泰国在世界各国物流能力中的排名分别为第43位、第65位和第31位。另据《世界经济论坛》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越南交通基础设施在世界各国的整体竞争力中位列第67,其中公路、铁路、港口与航空质量指数的排名分别为第93位、第48位、第76位和第75位,整体排名较为靠后。可见,东南亚国家粮食产业的交通运输设施不健全、物流能力整体较弱,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粮食产业投资规模。

(五)东南亚粮食产业的商品化率低

粮食的商品化率即出口粮食总量与粮食总产量的比值,是粮食产业外贸发展的重要指标。商品化率越高,代表粮食出口产业的发展越快。而当前,东南亚国家粮食生产量与粮食出口量比例不协调,粮食商品化率较低现象显著。据农民日报,2015年,东南亚地区稻种的商品化率仅为15%,远低于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60%左右的水平。以缅甸为例,据食品产业网显示,2015年,缅甸向70个国家共出口140万吨大米,大米出口量与当年的总生产量相比,不足9%,商品化率较低。再如,越南虽是位居印度和泰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但其粮食的商品化率仍然较低。据越南统计局数据显示,预计2016年,越南稻米产量将达4425万吨左右,其中冬春稻米产量1943万吨,夏秋稻米产量达至1499万吨,第三季稻米产量达到953万吨左右,但大米的出口率将至少比上年减少13%以上。而当前大米的商品化率也较为低下,仅为12.9%。由此可见,东南亚粮食产业的商品化率低,制约我国投资东南亚国家进程。

三、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粮食产业的提升途径

(一)推广先进水稻育种和种植技术,提高双边粮食的整体品质

增强我国粮食产业投资东南亚的重要途径是发挥我国粮食生产加工相关育种技术。通过与其他粮食加工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企业的综合水平与能力。双边粮食企业应多参与国际粮食科技对接会活动,逐步提高企业粮食加工技术水平;并根据双边各自粮食产业技术优势,应进行大型互动交流会。例如,我国杂交水稻新品种和水稻种植技术在越南、柬埔寨与文莱等国受欢迎,应大力推广至其他东南亚国家,帮助东南亚国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进而对本地粮食产业的稳步增产发挥主要效用。此外,双边粮食企业应发挥自身的繁殖、筛选优质的技术优势,提高粮食生产的整体品质,进而推动双边粮食产业快速发展。

(二)设立稳固的粮食产业基地,加强全产业链产销对接

我国企业应发挥自身资金与管理等优势,积极在东南亚地区设立粮食产业基地。应在稻米产量较大的东南亚国家,投资建设粮源基地,用以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而仓储、加工与销售的一体化基地,应选址于技术设备资源丰厚地区,或处于交通运输节点位置的地区。并且,在粮食仓储、加工与销售一体化基地内,应以行业协会牵头,创造粮食产业园区、开设粮食销售窗口、新建粮食加工企业,开展代购、代储与“订单粮食”等业务。此外,我国应与当地粮食部门合作,加强粮食口岸基地建设,推进海、陆、空粮食运输口岸网络开发,拓宽粮食销售渠道,逐步形成粮食直通运输大通道,加强粮食物流、粮食加工、粮食仓储及销售的全产业链对接。

(三)增加与本地粮食企业的投资合作,避免盲目投资

我国应增加与东南亚本土粮食企业的相关投资项目合作,避免企业盲目投资。增加东南亚国家数量充足的土地后备资源,扩大我国投资企业种植粮食场地数量。当前我国云南与河南粮食产业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的企业较多,因此应鼓励河南与云南地区企业将东南亚生产的优质小麦、稻米、玉米等粮食运回国内营销,发挥本土企业更大优势,同时满足双边经济贸易需求。并且,在具体的双方企业合作过程中,应协商好关于粮食产业投资的具体细则、相关规避政策以及经济等风险,进而增加我国粮食企业的投资成功率。

(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粮商

应大力培育大型粮商,创造多种拥有知名品牌、与东南亚粮食企业抗衡的大型跨国粮商,支持骨干商家做大做强,推动国内粮食产业生产规模化与集约化。同时,大力发展国内粮食企业的循环经济,拓展粮食综合加工,循环利用东南亚国家粮食资源。跨国粮商应推进粮食加工业转向食品、饲料、生物化工和有机肥料等领域拓宽,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粮商。另外,要依据我国涉农跨国企业发展基础、规模,提高粮食产业企业总体竞争力,进而培育具备中国特色与国际竞争实力的农业投资跨国粮商。例如,我国应以农垦企业与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实行市场化运营,促进优势型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与资源整合,以此提升粮食产业集中度,不断拓展生产投资规模。

(五)加强双边海陆交通设施建设,推动“陆港空”互联互通

交通运输的便利化程度直接影响双边粮食产业合作的基础与未来的发展空间。应充分凭借中缅铁路国际合作建设项目等,完成公路、铁路的有效连接与陆桥口岸等基础设施的整體建设,以此完成双边陆上粮食的互通互联,推动双边粮食产业合作进程。而且,应积极发展双方在海上运输的互联互通,以大通关为重点支撑点,建设便捷、安全、高效率的粮食输送系统;双边应以沿海重点港口为节点,创造海上互通的粮食产业网络体系,有效发挥海运粮食运输渠道功能。另外,凭借中国机场与东南亚国际机场的对接共建项目,促进双方在空中领域的互联互通,进而增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空运粮食贸易吞吐能力。▲

参考文献:

[1]胡莹.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粮食安全合作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6(19):164-166.

[2]唐冲,陈伟忠,申玉铭.新阶段中国粮食产业境外合作开发的战略思考[J].世界农业,2015(04):169-175.

[3]祁华清,缪书超.我国粮食加工业投资东南亚的机遇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16(08):77-81.

[4]李援亚.中国海外粮食产业投资原则及战略探讨[J].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1(04):33-36.

[5]崔海宁.东亚粮食安全合作进程:机制建设、问题与中国对策[J].东南亚研究,2013(05):53-59.

[6]洪凯.世界粮食危机影响下的东南亚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及中国的对策[J].东南亚研究,2008(06):31-35.

[7]杨中柱.新常态下转型创新助力我国粮食产业发展[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5(04):61-67.

[8]丁学东.中国将因粮食产业投资获益[J].东方企业家,2014(07):96.

[9]金旋.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08(11):43-44.

[10]唐冲,陈伟忠,申玉铭.加强东南亚农业合作开发的战略重点与布局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02):84-93.

猜你喜欢

海外投资优势分析东南亚地区
区域认知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教学探索——以《东南亚地区》教学为例
花王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之路
东南亚地区卫生用品行业概况
新战略下我国海外投资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
大众化教育的篮球教学中优劣势分析研究
水路运输低碳模式发展浅谈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战略动因与路径选择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