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农林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初探

2017-03-01黄玉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8期
关键词:平台建设创新创业

黄玉杰

摘 要:随着创新创业工作在我国高校的不断开展,地方性农林高校的双创教育已经进入到创业实践阶段,信阳农林学院林学院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尝试寻求一条适合地方性农林高校的创业实践道路。

关键词:信阳农林学院 农林高校 创新创业 平台建设

自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1],创新创业已经进入到各行各业中。信阳农林学院在面临地方性农林高校双创教育实践经验少和农林类创业成功案例匮乏等难题下,围绕双创教育开展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林学院进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颇具特色,对地方性农林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地方性农林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1.由地方性农林高校的办学类型决定

地方性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不仅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这是应用型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尤其是2015年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工作开展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意识到,最为彻底的应用型大学就是让学生在校园里将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创业活动予以实践,故地方性农林高校的办学类型决定了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必要性。

2.利于地方性农林高校学风建设

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技能较薄弱、创新能力较匮乏的缺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甚至产生“大学无用”、“毕业等于失业”等偏激观点,造成不良学风在地方性高校中普遍存在。通过借鉴国外教学经验,信阳农林学院在学风建设上成绩斐然,其中很重要的经验就是利用创业实践活动,让社会、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大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理论知识的用处,进而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并最终改善地方性高校学风。

3.能培养地方性农林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

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因为它是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地方性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匱乏有诸多原因,但是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差,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则是解决问题的场所,有利于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三大职能,三大职能的直接完成者就是高校教师[2],地方性农林高校教师利用学校各类资源做科研,不仅是为了形成科研成果评职称,更是为了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但研发投入效益差距很大,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转化率,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3]。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关键是让其有用武之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就能够起到引领教师将科研成果积极转化的效果,因为创新创业往往是同科研联系在一起的,而大学生的科研又通常由专业实验、毕业论文等方式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紧密相连,也就意味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成为了科研成果的舞台,故创新创业实践能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5.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仅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止步于只在学生心中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还要手把手的交给学生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巧,即形成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较差一直困扰着双创教育,相关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有意愿创业的比例高达60%,但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只有1%-2%[4];甚至有数据指出,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5]。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情况?一项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表明——半数大学生创业自信心不足,大学生希望政府、学校、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6]。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能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创业知识的舞台,让其展示并检验自己的创业能力,一次成功的创业实践,能够激发创业热情、坚定创业信念、积累创业经验以及培养成就动机等;而通过反思失败则能锻炼发现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所以不论创新创业最终成功与否,大学生都能从创业实践中获得巨大的收获,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信阳农林学院林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

信阳农林林学院就如何提高地方性农林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而基于本院专业实验室基础上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就是其中一项。

1.通过组织学习文件统一认识

林学院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积极研究高等教育前沿问题,将践行高教改革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程上,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后,通过交流心得、讨论问题等方式在短时间内就统一了全院教师的认识,首先,在林学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符合国家方针政策、适应社会发展,这项工作必须尽早尽快开展起来;其次,林学院的创新创业应具备自身专业特色,也就说这项工作不是某个部门、某门课程、某位教师的事,而是全体专业教师的共同任务。

2.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及时解决创业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林学院在2015年底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解决了以下难题:

(1)协调场地:由于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还在建设中,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情况,并没有盲目的新建或申请场地作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而是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基础上建设,及时的为大学生实施创业活动提供了场地。

(2)协调资金:林学院的大学生八成以上来自河南农村,所以在创客空间创业社团成立后,各创业小组遇到了一致的困扰——缺乏项目启动资金,领导小组从林学院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加上号召社会和教师的捐资所得,建立了林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有发展潜力、有市场生命力的创业项目。

(3)制定鼓励制度:领导小组发现教师和学生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工作有所顾虑,按现有规章制度,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实践的工作量无法计算,同时,教师和学生无法获得创新创业相关荣誉称号。领导小组一方面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方便计算工作量;另一方面与学校相关部门和校企合作单位达成协议,为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并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

3.建立“1+1”创业导师制度

林学院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故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财务、营销、管理等跨学科知识却十分匮乏,绝大多数教师也没有创业实践经验,这使得他们很难单独胜任创业导师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林学院建立“1+1”创业导师制度,即为每一个创业小组配备至少1名专业教师和1名企业指导,二者共同承擔创业导师的工作。目前,林学院创客空间创业社团的八个创业小组,一共配备了13名专业教师和8名企业指导,而实践也证明了“1+1”创业导师制度的魅力所在。专业教师从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对创业小组提供帮扶,而当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学知识,难以服从、接受企业指导的意见和言论时,专业教师又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企业指导的做法;企业指导则从财务、营销和管理等方面,对创业小组提供帮扶。通过“1+1”创业导师制度的有效实施,林学院对创新创业实践真正做到了“扶上马、再送一程”,目前创客空间创业社团的八个创业小组还有五个在正常运转,而三个未能正常运转的创业小组也在创业导师的帮助下,对创业项目进行整改。

参考文献

[1]周围围等.解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李总理期待激发青年创新创业基因[EB/OL].http://news.youth.cn/gn/201503/t20150308_6512329.htm,2015-03-08。

[2]闫学玲,赵恒章.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9-10.

[3]央广网.统计局:我国科研投入效益差距大 成果转化率低[EB/OL].http://china.cnr.cn/news/20151206/t20151206_520699882.shtml,2015-12-06。

[4]凤凰周刊的博客.“中国大学生创业少”其实是必然[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bd1450102vlwy.html,2015-06-25。

[5]国际在线专稿.调查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5%[EB/OL].http://gb.cri.cn/42071/2015/08/14/3245s5067365.html,2015-08-14。

[6]常海霞 王运敏.调查表明:半数大学生创业自信心不足[EB/OL].http://www.jyb.cn/job/cygc/201605/t20160512_659412.html,2016-05-12。

猜你喜欢

平台建设创新创业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中学语文“碎片化”阅读平台建设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