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灾减灾科普要从孩子抓起

2017-03-01谭萍朱定真;。

科技传播 2016年23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行为气象

谭萍+朱定真;[3;]。

摘 要 气象万千,趣味无穷,大自然中丰富的天气现象,吸引无数青少年对气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为传播气象科学,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避灾能力,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提升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方面的能力,但灾害发生时,因防范不及时、不科学而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仍然存在。特别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而造成防灾知识和能力缺乏的留守儿童、老人成为脆弱人群。本文运用传播学、行为心理学相关理论,从我国防灾减灾知识传播的薄弱环节入手,系统分析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提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一代一代提升科学素养。

关键词 气象;科普;防灾减灾;行为;孩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6-0118-03

中国是世界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气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即便如此,当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仍然严重。为什么公众不能有效进行防灾避灾呢?

本文从传播效果的角度,分析公众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层次,通过对比国内外中小学在防灾减灾教育方面的差距,并结合行为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知识,分析人的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提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建议以动画片、科教短片、挂画等多种形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以学校为核心,将防灾减灾教育常规化、机制化,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教育。

1 中国气象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较高的国家之一。经统计,2004到2013年,中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约23 351人死亡(含失踪),平均每年有3.99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 048.7亿元(数据来源:民政部和中国气象局)[ 1 ]。

从2016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来看(图1),最主要的还是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雹等灾害(图2)[ 2 ]。民政部透露,2016年前7个月,全国各类灾害共造成全国1.37亿人次受灾,与近年同期相比,灾情明显偏重。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第一时间采取行之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措施,才能达到脱险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提高公众的灾害防御意识、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对减少灾害损失和提升救援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影响力不够

2.1 分析气象科普发展历程

从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长期以来,中国气象部门不断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水平,开展了一系列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

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科普委员会于1980年正式成立。紧接着,气象影视协作组于1981年成立,先后拍摄了上百部气象科普影视片。1981年,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气象科普刊物——《气象知识》新鲜“出炉”,图文并茂的期刊生动诠释气象科学知识,受到各界的好评[ 3 ]。

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方面,中国气象局通过抓示范点建设,在北京、上海、江浙等地建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联合体、协会等,研发编写生动有趣的校本课程,普及气象知识。目前,全国建有校园气象站的中小学校已超过1 000所,依托校园气象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教育活动,增强了青少年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自救互救能力。

同时,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和气象台站对外开放也在积极推进中,到目前为止,各地已经建成218个“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进入21世纪,气象科普工作重点转移到了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气象学会先后组织了“气象科学大使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等大型活动,向公众面对面地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3 ]。

2009至2016年,中国气象学会已连续8年联合中国科协等单位举办“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活动,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辐射达百万人次[ 3 ]。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率也在不断提升。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的结果,2012至2014年,连续3年,全国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别达86.2分、86.3分和85.8分(图3)。公众对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满意度在明显提升[ 4 ]。

2.2 气象科普传播效果研究

一方面,气象科普工作在有序开展,气象信息传播手段不断丰富,但另一方面,当气象灾害发生时,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然存在,特别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而造成防灾知识和能力缺乏的留守儿童、老人成为了受灾害打击的脆弱人群。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着避险行为的发生,造成防灾减灾效果不佳呢?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与传播效果、受众接收到信息后采取的行动有关。传播效果有3个层面(图5),第一是认知层面效果,即增加人们的知识量和引起人们知识结构的改变,比如了解和掌握气象知识等;第二是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即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如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等;第三是行为层面上的效果,即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比如遇到灾害性天气时,能否根据气象信息,有效采取避险行为,确保生命财产安全。

当然,影响气象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比较多,从2016年我国气象灾害人員伤亡的案例来看,相当一部分遇难者是不顾及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不加防范地在“脆弱地区”进行户外活动,或是得到预警信息也不知道如何采取正确有效的防范措施。究其原因都和防灾避灾知识缺乏有关。因此,要做到提高公众意识,影响公众行为的改变,才能确保科普传播工作取得实效。那么,如何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呢?这里强调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要从孩子抓起。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行为气象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大国气象
美丽的气象奇观
我国校园防灾减灾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浅谈人工影响天气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