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兴东北重在国企转型

2017-03-01

现代国企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辽宁东北

2016年以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次占据改革的重点,国务院、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连续推出重磅政策“组合拳”。2016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深入推进重点专项领域改革、完善区域体系创新等内容;同年8月,发改委又出台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围绕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四大核心任务,分年度明确了137项重点工作;2016年11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并特别提出“对符合条件的东北地区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给予优先支持”。

在东北,央企、国企地位举足轻重,截至2013年,央企及子企业在东北3183户,资产4.5万亿元,职工174.8万人。振兴东北必须解决央企、地方国企的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振兴东北的一剂良药。前不久,《现代国企研究》杂志联合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在沈阳大学隆重主办了“新东北振兴论坛”,来自北京、沈阳等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对新东北振兴,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畅所欲言,会议就混合所有制改革、东北产业振兴与产业选择、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话题进行深入研讨与交流。现将论坛中部分专家从不同研究角度为东北振兴把脉问诊的观点摘编如下,也希望东北国企的改革探索经验能对其他地方国有企业有所借鉴。

摒弃“五座大山”

李锦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东北振兴动力不是来自政府,而是来自企业,不是来自计划,而是来自市场。东北曾经是全国能源动力重地,煤炭、石油、电力,占50%左右,现在东北最需要动力,怎样把国家推动变成东北人自己拉动,建立东北人自己的动力机制?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题是保增长;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5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确实找到了办法,解决的是“怎么干”的问题,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更好推进结构性改革作出新的部署,就加快动能切换作出部署。当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环节就是新旧动能的转型升级,下一步要做到两能合流、两改互动,也就是新、旧动能要一起流动起来,两改则是指供给侧改革要与产权改革互动起来。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东北的经济陷入了疲软。从《华尔街日报》到《经济学人》再到英国的《金融时报》,外媒写了一篇又一篇的关于中国东北经济萎靡的观察评论文章。2016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后,吉林、黑龙江、辽宁经济增速均处于后五名之列,一时“断崖式下跌”、“硬着陆”的论调又起来了。

东北经济再度告急。2015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名义GDP增长率分别是-0.29%、3.41%和0.26%,排名垫底。2016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东三省经济全线延续疲软态势,东北三省增速依旧位列排行榜末端,黑龙江、吉林名义GDP增长率分别是5.7%、6.7%,而辽宁更是以-1.0%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半年增速为负的省份。1980年,仅辽宁省工业总产值就占全国9%。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滞障重重,陆续被沿海各省赶超。2016年上半年,辽宁省甚至成为唯一负增长的省份,这种反差让外界很多人为之叹息。

东北三省经济增速放缓引起了中央的重视。2016年4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同年8月22日,国家发改委出台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两个多月后,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和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措施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疑就是东北地区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老工业基地,集中在央企,我们尤其要研究央企振兴战略。

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增大的形势下,东北振兴的症结在哪?如何找到破解思路?这些都是人们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东北地区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企业管理僵化,国有大企业在经济分量中过重,中小企业發展不充分,民营经济不发达,再加上周边国家经济的不景气,造成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地区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东北为什么落后,整体上来讲,东北的国有高端装备制造业水平,在国内还是比较高的,这是优势。但辩证来看,这也可能成为劣势。对民营经济形成挤出,致使民营经济占比相对较低。东北受多年计划经济影响,有些问题积重难返。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东北有57项。其中,包括鞍山钢铁、本溪钢铁、沈飞、长春一汽、吉化 、哈尔滨电机厂、中国第一重型机械等。东北承接了大批苏联对新中国援建的工业项目,是中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

因此,笔者认为,东北落后的内部原因有五条,也可以称为“五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结构性退化,老工业区的路径依赖。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受限于传统工业结构。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和依靠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传统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东北已经形成了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东北全局相较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显然是老工业区,能源行业和大宗商品生产等传统工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随着时代变迁,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惯性和定势让东北经济产生了某些牢固且畸形的“路径依赖”。东北地区曾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油城”“钢都”“石化城”“煤都”众多。国有大企业比重高,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职工就业困难,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而一些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比如辽宁阜新和黑龙江大庆等。endprint

更糟的是,由于投资和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重要性出现下滑,东北地区自身的工业产品需求锐减。正当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变得更加平衡,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步超过制造业时,东北的制造业占GDP比重却由十年前的47%上升到了2013年的50%,服务业的比重不升反降。

第二座大山:所有制结构单一,大国企压力沉重。东北地区最早进入计划经济,却最晚退出计划经济。东北地区的国企块头大、地位重,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现在包袱也重。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第三产业比重和民营经济占比都小于全国的平均值,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小于全国,民营经济发达些,却还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东北地区国企资产占比超过50%,而其他地区仅为38%。该地区2014年的国企亏损率达32.4%,而其他地区国企的亏损率为 26.2%。

央企的主要特点是块头大,占用社会资源比例大。在东北三省,央企无处不在,地位举足轻重。统计数据显示,现在东北总共有央企及其下属企业3183家,总资产约4.5万亿元。在2015年GDP增速排名最末的辽宁省,央企就有1751户,占辽宁工业40%。吉林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0%来自央企,跟地方无关。

第三座大山:产能过剩严重,包袱太大,丢不掉。钢铁、水泥、煤炭、石油炼化等传统支柱产业,有近一半的生产线都是停止工作的,如此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央企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到去年东北的央企已经整体上处于亏损的状态,而其中不少央企都可以归入“僵尸企业”之列,靠政府补贴勉强维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曾在东北三省做过调查,发现“僵尸企业”的问题在东北尤为突出,仅在辽宁,无资产、无生产、无偿债能力的“三无僵尸国企”就高达830余家,而其中相当部分又都是央企。

在东北这种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抑制问题,随着部分央企的“僵尸企业”日益严重,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用大量的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去维持“僵尸”,已经不是扭曲资源配置,而是在白白消耗资源。

在东北长春、鞍山、大庆、辽阳等市,一个城市的经济往往依赖一家央企,而且都是重工业,因此,在东北地区处置“僵尸企业”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东北的“僵尸企业”尾大不掉。国家投资往往是一个项目就是上百亿元,对地方GDP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一旦这家央企衰落了,就是一个巨大的窟窿,想要关停并转这些“僵尸”,将会付出较高的改革成本。

第四座大山:缺乏人口密度性经济活力,人才流失严重。一是国有高端装备制造业吸纳就业人口少;二是民营经济部门不发达,吸纳相对低端就业人口少。二者叠加,致使东北出现就业性人口流失,使经济缺乏人口密度性经济活力。除了结构体制机制外,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放缓和人才流失严重也是东北地区经济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老年人口占比为14.9%,而辽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则高达18.5%,此外东北三省共流出人口400万人,除去流入的人口,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黑龙江总和生育率1.03,吉林1.03,辽宁1.0,远低于全国1.5。而以低生育率闻名的另外两个东亚国家,2013年韩国为1.19,日本为1.34。当下的东北正面临着“体制机制死板—经济下行—人才流失—财政吃紧—社会保障无力—生育率下降—经济下行”怪圈的威胁。

第五座大山:政府“管理”经济色彩浓厚,思想保守。思想保守是一个大山的根,是上面四座大山的根。东北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的地区,却也是最晚退出的,因此以往赖以为傲的庞大工业体系反而一定程度影响了转型的速度,困难繁多,“思想”自然难转。恶劣的投资环境,并非一年、两年形成。比如,辽宁贿选案,涉案人员级别高,党风政风差,由此可见,当地社会风气、投资环境也相当恶劣。

振兴东北经济首先要从党风政风抓起,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其次,提高干部执政能力水平,更好服务于发展。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不彻底改变恶化的社会生态,必将拖累经济发展后腿。李克强总理还加重语气强调,“东北必须痛下决心优化营商环境,真正激发社会潜能,释放东北发展的内生动力”。东北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也最晚,正是这种计划经济导致东北企业的生产、物资的调拨、生产生活资料的分配,都是上级说了算,以至于现在还有很多地方国企非要按照行政体系来运转考核,自然与市场是不协调的。所以现在要想大力推动改革,实现东北经济崛起,除了加大投资稳增长、加快改革转体制、加快调整升级产业之外,必须使人们“官本位”意识逐渐淡化乃至摒弃。

计划经济影响是病根,东北經济缺市场经济的魂,缺市场经济的根。振兴东北经济的很多思路是计划经济的,2003年开始振兴东北的许多项目,现在成为负担,成了严重产能过剩。有些路,我们在重复走着失败的路。目前东北四缺:缺新项目、缺新资本、缺新人才、缺新思路。最缺的是新思路。

国企改革自下而上

孙连才 北大纵横国企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

2015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只增长了4.8%,而2014年为9.9%。如果没有重大的改革措施,不少地方政府将面临破产的局面,比如,辽宁(-33%),黑龙江(-10.5%)和山西(-9.8%)。2016年上半年,三个省的财政情况都有所改善,但这主要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回升,而非经济基本面的好转。

东北特钢的债券违约事件引发了诸多机构尤其是银行业对辽宁地方与企业偿债能力的担忧。东北特钢违约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辽宁省政府财政处境的艰难,因为它已经无法为其支柱企业提供财力支持。这次重大违约或许已经影响到了辽宁省整体的信用度,未来几年辽宁的融资恐怕会更艰难。公平的市场将给出相应的风险定价,除非国家给予专项支持,否则昂贵的贷款成本将成为辽宁未来几年发展的制约因素。

另外,东北传统产业比重过高,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逐步超过制造业时,东北的制造业占GDP比重却由十年前的47%上升到了2013年的50%,服务业的比重不升反降。endprint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辽宁东北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读辽宁 爱辽宁
大东北的春节
人生哲理等
辽宁出版集团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