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研究

2017-03-01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水保水土保持流域

方 芳

(北票市水利总站办公室,辽宁 北票 122100)



小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水土保持措施研究

方 芳

(北票市水利总站办公室,辽宁 北票 122100)

目前,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对水土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文章从小凌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程度、水土保持工作进展,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总结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并结合小凌河流域自然以及人文地理情况,从三个方面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林草方面,耕作方面和工程方面。此外,还需加强预防管理措施建设,克服重治轻管难题,减轻小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程度。

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小凌河流域;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0 引 言

由于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农民生产能力水平不高以及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强,使得我国水土流失严重情况居世界前列。水土流失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9/25以上(约为3.56×106km2),其中受水力侵蚀影响1.65×106km2,受风力侵蚀影响达1.91×106km2。年均土壤流失量达5.0×109t,土壤损失严重。水土流失造成危害主要有:①土地冲坏,耕地肥力减退;②地下水资源减少,水质恶化;③加重地区干旱影响程度,灾害威胁严重。水土流失已发展成为制约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降低水土流失的危害,保护国土资源,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展开对水土保持影响因素及其措施研究。但无论采用何种措施都需要首先对所要研究地区进行自然地质、人文等情况研究。因此,文章对小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及水土保持现状进行研究,对该流域自然、人文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减轻水土流失程度,促进小凌河流域地方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

1 小凌河流域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1.1 水土流失情况

小凌河处于辽宁省西部低山丘陵地区,属于山溪性河流,上游地区多为荒山,坡度较小,植被覆盖率低(约为3%),地表较为薄弱,容易被侵蚀;下游河段地区以平原为主,水土流失情况减轻,土壤肥力较低。小凌河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一年之内降水多集中于7-8月份,且多为暴雨,降水量超过全年降水的1/2,强度大、历时长的降水对地表产生强烈的剥蚀和冲刷作用[5]。不同年份的降水量也有较大差别,降水多年份总降水量是降水少的3.4倍,因而,水土流失呈现严重分配不均的特点。

1.2 水土保持现状

水保工作情况:处于辽西的小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流域附近相关单位对此高度重视,建立并健全了水土保持机构,组织城、镇、村水土保持一体化。最近几年水土保持单位相继开展了系列水保活动,例如“大禹杯”活动,大幅提高了水保治理速度和质量,同时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对流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6]。此外,相关部门向民众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形成小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统一战线,实行拍卖“四荒”政策,其中仅建昌县就签订出让合同46个,拍卖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共8.9万hm2。提高了全体群众的水保积极性,加快了水保工作进程。

水保工作遇到的问题:①小凌河流域农业生产水平不高,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短缺是阻碍水保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原因;②农民群众对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还未达到深刻的认同,例如水保工程修建的几年内不但不会有效提高粮食产量,还会减产,因此部分村民反对水保工程的开展,甚至蓄意破坏工程,导致建了拆、拆了建的恶性循环[7]。③小凌河流域土质差,且地层薄弱,植被覆盖较少,受侵蚀情况较严重。防治水土流失工作中存在重治轻管现象,不仅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更不能及时补种,因而,很多地区呈现工程周围地表裸露,树木稀少现象;同时,农民们也在流域旁边开荒种园,更是加大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难度[8]。

2 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小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严重程度居于本省前列,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因素[9]。通过现场调研,分别对这两种因素的产生及影响进行总结:

2.1 自然因素

1)小凌河干流两侧岩体主要是亚黏土,对岩体透水性、风化强度、抗侵蚀能力起到关键作用。

2)流域两侧山体坡度较缓,但是坡面凹凸起伏,易形成水流聚集,冲刷严重。

3)导致水土流失最关键因素是降水量,夏季多为暴雨时间集中于1-2日,其中1日居多,强度大且时间长的降水,更是加重了土壤侵蚀程度,等等。

2.2 人类活动因素

1)对于本就稀疏的森林,加重砍伐力度,导致山地失去地表植物的保护,难以及时蓄水,风沙灾害严重。

2)对于山地地区,农民利用闲置山地,毁坏林草地,大举开荒,造成越穷越开荒,越开荒越穷的恶循环。

3)部分水库工程建筑单位为了节省投资成本,拒绝对水库周围植被进行恢复或重新种植。

4)相关部门管理、监督不到位,导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

3 水土保持措施

针对小凌河流域地区自然以及人文情况,文章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如下:

3.1 林草措施

林草措施即在水土流失地区植树造林,种植花草,以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地表抗雨水冲刷能力,改善土壤抗侵蚀能力,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对于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必须选择退耕还草[10]。

3.2 耕作措施

耕作措施意在保水保土保肥,提高农业生产又不会加重水土流失程度,用犁、锄等农具对地表结构采取微变形。对于庄稼种植,其能提高地表覆盖率,一定程度上起到蓄水拦沙的作用。因此,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农作物的作用效果,建议农民群众同一时期,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或隔带种植两种及其以上的种植方式,例如在玉米行里播种大豆、花生等作物;此外还可采用套种的方式,即在同一块农田上,先播种一种作物,在其未收获期间,播种其他作物,如小麦与花生套种等。

收获上茬农作物后,对此地不进行耕整或仅进行小型整地,接着种植后续作物,进而提高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此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称为少耕免耕。对于不适宜耕作的地带,相关政府要进行明显划定,禁止农民在此区域进行开荒垦地作业。

3.3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即改变径流流向,使雨水较易渗入土体,根据光照、温度以及水资源分布情况,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方式,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工程措施是水土保持工作中关键一步。

由于小凌河上游一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其两侧多低山丘陵,对此针对山坡、山沟等建立导洪、蓄水工程。其中,对山坡的防护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隔坡梯田:把坡面上留出大约50%-65%面积作为原坡面,其剩余部分筑成水平梯田,坡面的径流聚集到水平田内,以改善土地含水情况,其形式特征为坡梯相间。该种方式比较经济,对于地多、劳动力少、降水量小的小凌河中上游地带尤为适用。

2)反坡梯田:对于15°-25°的陡坡,阶面宽约1-1.5m,采取外层高于内层成3°-5°的反坡,则发生强降雨时,雨水能全部或大部分入渗到阶面上,再次栽种果树及旱作,其间距宜为0.3-0.5m。

4 结 论

目前,水土流失仍是一项制约国民生产、生活的重大课题,若没有对水土流失地区采取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而是照搬国内外通用的水保措施,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针对小凌河流域自然条件和人文情况,从小凌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程度、水土保持工作进展,以及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总结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对小凌河流域采取了合理、可行的措施:①林草措施方面:在土壤侵蚀地区植树造林,种植花草;②耕作措施方面:对作物采用间作、套种、少耕免耕等方式。③工程措施方面:对于山坡防护工程根据山体特点,选择修筑隔坡梯田或反坡梯田方式;水保工作要扩展到全流域群众,加快推动镇、村水保监督管理进程,增设基层组织水利水保监督人员;增加宣传水土保持工作的频率,完善奖惩制度;遵循政府投资结合农民投劳的原则,从各方面、各单位筹集资金,保证水保措施能顺利实施。

[1]辛树帜,蒋德麒.中国水上保持概论 [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187-285.

[2]Bennett H H.Elements of Soil conservation[M].New York and London: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55:152-325.

[3]刘宝元,刘瑛娜,张科利,等.中国水土保持措施分类[J].水土保持学报,2013(02):80-84.

[4]杨才敏.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2(03):42-43.

[5]秦一博.东北黑土区浑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研究实践[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5(05):1.

[6]李干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学习贯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J].中国生态文明,2015(02):10-17.

[7]徐宪立,马克明,傅伯杰,等.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09):3137-3143.

[8]刘宝元,阎百兴,沈波,等.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01):1-8.

[9]田卫堂,胡维银,李军,等.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04):204-209.

[10]金向维.小凌河流域的水土保持[J].东北水利水电,1999(12):24-25,43.

1007-7596(2017)01-0076-03

2016-12-20

方芳(1978-),女,辽宁北票人,工程师,从事农村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农村饮水工程、小型水库等工作。

S157.2

B

猜你喜欢

水保水土保持流域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水保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