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学拼音,识字课怎么教

2017-02-28曹爱卫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识字汉字词语

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经过一个暑假的渴盼,终于等到开学,背上小书包,来到小学校。此时的他们,内心充溢着强烈的学习愿望:我要识字,我要读书!

部编新教材很好地顺应了孩子的这种情感需求,第一单元不再安排拼音学习,而是通过三字经、儿歌、韵语等多种形式,在图文对应中,识记四十个最常用的汉字,呵护孩子对汉字、对母语学习的热情,让他们享受到“我会认字了”“我会读书了”的学习快乐。

《天地人》是识字第一课,全课只有六个字,“天地人你我他”,背景图画是现代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龚半千诗意》,寥寥几笔,画出广袤天地,两人立于其间,似在远眺,似在交流。

拼音没学,直接学汉字,这样的识字课该怎么教?国画是民族文化的代表部分,如何在教学中帮助识字,并渗透传统文化?通过实践和反思,本人认为以下三点值得参考。

一、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形象联系

入学前,孩子识记生字,是图像化识记,即把一个汉字当成一幅图,进行整体记忆。这样的记忆,往往对汉字的局部变化没有足够的关注,容易导致形近字混淆,且孩子对汉字形和义之间的联系,缺乏主动的思考。

入学了,孩子正式开始学习汉字,就要加强识字方法的引导,有了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为今后的自主识字提供“技术保障”。帮助孩子借助形象,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识字方法。以“地”的教学为例:

[教学实录片段一]

师:小朋友,我们人呀,都生活在地球上。瞧,这就是地球(出示地球,地球中间有个大大的“人”字),来,跟老师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出示词语“地球”,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师:地球上有高山、河流、平原。地球上有泥土的部分,我们就把它称作“土地”(出示词语“土地”,“地”的提土旁变成红色)。仔细看看“土地”这两个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地”左边是个“土”。

师:对,“土地”都和“土”有关呢。来,你做小老师带大家读(一生带读,其他学生跟读)。

师:土地会穿上不同的衣服。(出示“草地”图片)当它穿上小草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叫它——

生:草地。

师:(出示“雪地”图片)当它穿上白雪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叫它——

生:雪地。

师:(出示“蔬菜”图片)当它穿上蔬菜衣服的时候,我们就叫它——

生:菜地。

師:土地有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还有什么“地”呢?这第四幅图呀,老师要请你回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和“地”有关的什么东西?“地”还可以和谁交朋友?

生:陆地、地下、地上、土地、田地、大地、地板、地毯、地点……

师:听了你们说的词语,我知道了,人、动物、花草树木,都生长在大地上,大地养育着我们,就像妈妈一样。我还知道了“地”有很多很多好朋友。

在这个实录片段里,我通过“地球”这一形象,帮助孩子建立关于“地”的一个大概念。“地球”上覆盖着泥土的部分就是“土地”,感性地理解“地”和“土”之间的联系。

再通过具体的图像,感知“地”的本意。用“草地”“雪地”“菜地”等形象直观地感知“地”最原初的意义——地球表面的土壤,在不经意间,帮助孩子形成关于“地”的词语组块,智慧地识记带“地”的词语。

最后一个小环节,自己给“地”找朋友,从“地”的原意延伸出去,在更广阔的意象里,对“地”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当这些带“地”的词语从孩子的生活世界走向汉字世界后,汉字的根也就慢慢地扎下来了。

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在听老师读、听伙伴读、跟老师、跟伙伴读、自己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不断地巩固着“地”的音,温习着“地”的形,感知着“地”的义。这是没学拼音前重要的识字方法。

二、强化汉字的实践运用

学习指向运用,学了不会用,学了用不着,都会降低孩子持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天地人》是识字第一课,字数少,内容简单,但每个字的含意都很丰富,从古到今,由他及我,教师可以创设多种运用的情境。在实际运用中,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这六个汉字,感受“学以致用”的欣喜。

[教学实录片段二]

师:小朋友真能干,一下子就把“你、我、他”都记住了。小猪乐乐啊,他也学会了“你我他”,很高兴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播放《你我他》微课,大致内容是,小猪乐乐向松鼠欢欢介绍自己,并询问欢欢的名字和旁边小兔喜喜的名字。微课内容浅显,贴近生活,“你我他”三字在对话运用中不断复现)

师:小猪乐乐称自己是——

生:我。

师:乐乐和小松鼠说话时,称小松鼠是——

生:你。

师:他和小松鼠说话时,称旁边的小兔是——

生:他。

师:现在,我们也像他们三个一样,来介绍一下自己吧。老师这儿有三张词卡,我们先一起来读一读词卡上的字。

(师先后举起“你、我、他”词卡,生读)

师:等会儿,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师邀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我们一人拿一张词卡。告诉大家,我们拿到的是什么词卡。我先来(师举词卡)。我拿到的词卡是“我”。

生:我拿到的词卡是“你”。

生:我拿到的词卡是“他”。

师:我应该和谁说话呢?

生(齐):和拿着“你”词卡的小朋友说话。

师:对,他是站在旁边不说话的那个人。那我们开始介绍咯,仔细听好。(师转向拿“你”卡片的小朋友)我叫曹爱卫,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王威威。

师:他呢?

生:他叫刘海。

师:那我现在要换一换咯(词卡“我”换给“你”,“你”换给“他”,“他”换给“我”)。现在应该谁和谁说话了?

生:王威威和刘海说话。

师:好,那开始吧。

(再次用上“你我他”练习说话)

师:小朋友,你们都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那就请小组长从信封里拿出词卡,一人一张,像刚才我们三个人一样,用上“你我他”在对话中介绍自己,好吗?记住哦,每个人都要做一次“我”,做一次“你”,还要做一次“他”。开始吧!

(学生分组活动,兴致勃勃地用“你我他”对话介绍自己和他人,现场气氛活跃)

在这个教学环节里,我没有理性地和孩子们说,“你我他”要怎么区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理性地区辨是很难理解的,让孩子走进情境中,通过观摩、领悟达成运用。

我先后创设了三次情境,第一次,用微课的形式,让孩子看见,“我”就是指自己,“你”是指和我说话的那个人,“他”是指站在旁边不听也不说的那个人。

第二次,师生合作,从微课观摩走向现场观摩,重点感受如何用上“你我他”介绍自己,以及介绍的顺序,为后面的小组互动做出示范。

第三次,学生自己实践,达成对“你我他”的运用。

这样教学,层次清晰,形式丰富,孩子不易厌倦,学得扎实、有效又有趣。

三、追本溯源,渗透汉字文化

汉字是有“理”的,汉字教学需要讲“理”,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很多汉字从字形上看,与最初所造之字,相去甚遠。但那些汉字从字理上有利于孩子理解字义、拼读内涵,所以我们要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汉字来时的方向,增强他们对文字的崇敬。

如“人”字,一撇一捺,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我国数千年来的哲学思想和为人之道。单单就字形而言,很多孩子,学前就已认识,而对“人”字的理解,或许花一辈子时间,都未必能解透。面对初入学的儿童,我们又应该怎么引导呢?

[教学实录片段三]

师:(出示“人”字)小朋友,人,我们一下子就认识了,可是你们想过吗,为什么一撇一捺就是“人”字了呢?

生:因为一撇一捺就像两只脚,站得稳。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最早的人字啊,不是现在这样子的,是这样的——

师:那古人为什么想到把“人”字写成这样的呢?来,我们来看看这两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个在鞠躬的人,手臂像那个伸出来的撇。

师:这是一个古汉字,你可以这样说——这个在鞠躬的人,手臂像古汉字里的撇。好,接着说。

生:这个在鞠躬的人,手臂像古汉字里的撇,头、身子和脚像古汉字里弯来弯去的那一笔。

生:那个在劳动的爷爷,工具和手臂就是一撇,身体像古汉字里弯弯的那一笔,就是现在“人”字里的一捺。

师:你们真能干,都发现了图像、古汉字和现在汉字里的秘密了,古时候,两个人见面,像这样两手作揖、鞠躬问好是有礼貌、懂礼仪的表现。古人还认为,作为一个人,要靠劳动来创造幸福生活。懂礼仪、爱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两个最大的特点,现在你们明白“人”是怎么造出来了吧。让我们自豪地读一读这个“人”字。

生(自豪地):人。

“人”字的教学,学生观察字形,自然联想到一撇一捺就像分开的两只脚,撇捺分开,站得稳稳的。教学至此,音形义似乎也有融合了,但还不够。人区别于动物最大的特点是,人懂礼义廉耻,人会用工具劳动,改造世界。这也是古人造“人”字的依据。

图像、甲骨文“人”和现在的“人”,三者放在一起,观察、区辨、猜测、解说,孩子对“人”包含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由“人”及“己”,该做怎样的人,孩子小小的脑瓜里也会留下朦胧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识字汉字词语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