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谈:二泉还会回来吗?

2017-02-28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底层目光民众

二泉这样的人物,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生活中遇到。他们不一定都从事和二泉一样的职业,但是可能和他一样,会以异样的目光观察着城市中不同于己的人群、疾驰而去的轿车、大街两边的高楼大厦……著名作家高晓声先生多年前写过类似的进城农民的心理。当“二泉们”重新出现在城市中时,他们的心理几乎没有太多变化,有些人的言行甚至更为吊诡而难以言传。

我之前的中篇小说《金融街郊路》的创作谈的题目就是《每当看见那一种目光》,表达的就是对底层民众的关切。这一次在《北京上午九点钟》中,那样的感受更加深刻。他们从农村来到陌生冷漠而又让人向往的城市,那种目光让我同情,也让我震撼。久而久之,它们都储藏在我的记忆中,让我经常地、反复地思考,最终得以通过小说,表达内心的想法。从这一点上说,二泉是我几十年来遇到的千百个“二泉”的典型抑或说代表。底层民众所带给我的感受,也是我最难以忘怀的心理体验,因为完全没有见过的人和事,是无法想象出来的。

十多年前,一个朋友带著他二十出头的儿子在京城漂了半年,离开的时候感叹地说,这儿的邻居怎么也亲不起来,这儿的生活怎么也热不起来。我问他,还回来吗?他看着他的儿子,笑了笑。几十年过去了,“二泉”为什么变化不大?即使已经腰缠万贯、生活富足的“二泉”,情感上也没有根本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已经摧毁,户籍制度的坚冰已经打破,但是文化的融合仿佛依然水火难容,这不能不让我们思考。无论生活怎样艰难,人也得生活下去,而生活下去就得与人相处,就需要各种职业的人互助协调,不能因为你不喜欢某个个体,就否定类似群体存在的意义、对社会的价值以及对你生活的影响。城市的发展需要不同职业、阶层和不同观念意识的人协同合作,如若千万个二泉这样的人从我们生活的城市、社区离开,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二泉还会回来吗?我想让他回来。回来,直面当下,再造主体,发展社会。

猜你喜欢

底层目光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您的目光 我的成长
背后的目光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中国底层电影研究探略
略论“底层”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