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外治促进妇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2017-02-28黄慧红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外治胃肠功能排气

黄慧红

中医外治促进妇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黄慧红

妇科手术技术发展和进步的同时,围手术期也慢慢备受国内外关注。对于妇科患者而言,实施开腹手术后肠胃功能能否快速恢复对其术后的康复意义重大。但由于受手术麻醉、肠道暴露、牵拉、术后镇痛泵使用、禁食、卧床时间长、活动受限、精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胃失和降、脾失运化,气机运化受阻,不能升降清浊,使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减弱,产生以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困难等一系列胃肠功能障碍,可见术后腹胀是妇科腹部手术的一个关口,因此如何正确指导患者术后早期排气,有效防治术后腹胀至关重要。

中医外治;手术;胃肠功能恢复

10.3969/j.issn.1672-9676.2017.23.006

中医外治的效果独特,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中医外治主要包括了针灸、敷贴、足疗以及按摩等上百种方法,治疗的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外科、内科、妇科、骨科等科室。目前对促进妇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外治研究颇多,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外治概念特点

外治和外治法的概念有所不同,外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其范围中既有外治理论又有外治临床,有相关药物也有相关的工具和材料。外治法的范围小,主要指从治疗的方法来说;外治中的外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是说从外治疗就是外治,其囊括了口服以及单纯注射给药等的治疗方法;中医外治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以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为主,或可为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的科研所用,比如将光电磁等新技术引入到外治领域,这些属于中医外治范围;中医外治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说;其概念并不是固定的,可以随着科技的发展加以补充和修正。

2 妇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中医外治

2.1 足底按摩 从生物全息学说来看,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足部是人体的完整缩影[1],因此,对于足部反射区的刺激同时也能够调整相关脏腑,有治疗作用。从血液循环说来看,足部在血液循环中所起到的作用就好比是“第二心脏”[2]。通过足底按摩能够改善血液循环,还可以促进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使组织细胞活动增加。从反射学说来看,人体中的器官在足底是都有相应的反射区的,通过足底按摩能够对反射区产生刺激,这种刺激会通过神经细胞传入到中枢,然后阻断或取代相应器官的生理活动,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1]。但是,在足底胃、小肠、大肠、肛门反射区进行按摩对其局部所产生的刺激通过神经传入中枢,阻断和取代相应器官原有的生理冲动,调整相关的脏腑功能,而且肠蠕动和直肠张力也会因此增强,肠内积可以得到清除,可预防腹胀和便秘的发生。杨丽等[3]研究认为,按摩足底部脾胃、小肠、结肠、肛门等内脏器官相应的反射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通过经络将刺激引起的反应传至胃肠,肠蠕动频度和幅度增加,传导速度加快,改善腹胀作用。庄林燕[4]用中医药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进行观察研究,结论是中医药明显改善胃肠功能促进疾病康复。王春国等[5]将80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腹部术后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4 h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给予足底反射区按摩,每天2次,结果显示,治疗组肠鸣音恢复时间(26.11±5.06)h,肛门排气时间(42.89±9.45)h,排便时间(67.22±14.32)h;对照组肠鸣音恢复时间(36.13±8.64)h,肛门排气时间(56.00±7.14)h,排便时间(127.78±40.24)h。

2.2 药熨法 药熨法是将药物炒热后装入布袋,在患者某处或某个穴位来回移动滚熨,以达到治疗目的一种方法,借助温热之药力,通过穴位作用于机体,使药物由表及里,而行气活血。

2.2.1 单味中药 小茴香辛、温,归肝、脾、肾、胃经,可理气和中以开脾胃、散寒止痛之效。朱锦容[6]对200例剖宫产术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术后第1天用小茴香干热敷腹部;观察组术后第1天用小茴香干热敷腹部,同时温水足浴。观察两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

2.2.2 多味中药 复方中药的选择多以行气导滞、活血化瘀为大法。胡海军等[7]160例行妇科开腹术后患者采用6味中药,即厚朴、青皮、小茴香、枳壳、莱菔子、木香熨敷,每次熨敷15~20 min,每日熨敷3~4 次,结果显示观察组肠鸣音恢复平均时间为(15.56±3.98)h,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平均分别为(29.37±5.13)h和(49.21±6.98)h,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有学者对妇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6 h开始床上翻身,每2 h翻身1次,术后第1天根据病情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不加其他措施,等待胃肠功能恢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小茴香加吴茱萸热敷,每天2次,每次30 min;术后出现腹胀明显少于对照组。

2.3 中药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中药煎剂或掺与粉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可用于腹部手术后。有学者对腹部术后患者术后12~48 h应用大黄通腑合剂(大黄6 g、桃仁、厚朴、枳实、玄参、白芍、槟榔各10 g、当归、赤勺、连翘、败酱草各15 g、丹参30 g)十二味药不粉碎,药与水按1∶8的质量比装入大型煎药机煎煮60 min,排出药汁存罐内,药与水再按1∶6的质量比加水煎煮40 min,下大黄,继续煎煮20 min,两次药汁混合125 ml摇匀加温至39~42 ℃进行滴注灌肠,每6 h 1次;结果试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有学者对腹部术后6 h生命体征稳定患者给予自制清肠合剂(大黄、枳实、厚朴、木香、香附、陈皮、桃仁各9 g,乌药6 g,苍术、芒硝、赤芍各12 g,莱菔子15 g组成)150 ml保留灌肠,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都比对照组提前。

2.4 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为原料做成艾炷或艾条,借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除湿等作用的一项技术,然而灸不同的部位及穴位具有不同的作用。王俊杰等[8]对腹部术后第1天起给予艾灸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足三里属胃经,为胃之下合穴,是临床治疗胃肠疾病的首选穴位,三阴交为太阴、少阴、厥阴经的交会穴,具有滋阴润肠、健脾和胃的功效,刺激三阴交可增强结肠下及直肠蠕动,然而两穴相互为用,能行气活血、宣畅气机、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从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结果显示观组术后肠蠕动恢复、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恢复进食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提前。夏颖等[9]将120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腹部术后常规护理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足三里联合三阴交艾灸,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第一次肛门排气及腹胀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还有研究者[10]对6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腹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艾灸神阙与足三里穴,每次每穴灸15 min,每天2次,两组干预5 d,结果显示,艾灸神阙与足三里穴联合普外科常规护理干预腹部术后的效果优于单纯普外科常规护理。

2.5 其他外治疗法 除上述疗法外,还有针刺法、敷药法及耳穴压贴等方法,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起到重要重用[11-12]。

2.5.1 敷药法 敷药法又称箍围法,古称敷贴,是将新鲜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将中药粉末加赋型剂调匀成糊状,敷布于患处或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古语有云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13],因此,根据选穴位和选取的药物性味不同,经肌肤的渗透吸收,循经络走行,可起到通经活络,行气导滞的作用。汤传梅[14]的研究中给予枳实、厚朴贴敷双侧足三里,观察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了解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30 h内肛门排气者治疗组占55%,对照组为23.3%。

2.5.2 耳穴压贴 耳穴压贴是把王不留行籽、自制药丸或磁珠用胶布加以固定,刺激耳廓上的特定区域或反应点,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行中医外治疗法[15]。俞婷婷等[16]对9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组4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耳穴贴压治疗,结果显示王不留行耳穴贴压干预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其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2.5.3 针刺法 针刺法是指根据中医学的经络说理论,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作用[17-18]。骆晓金[19]对妇科腹部术后患者中应用温针灸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取患者的双侧足三里、内关、天枢、合谷及三阴交等穴位,常规消毒后行针治疗,结果显示术后给予温针灸进行治疗,可有效地促进患者术后肠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显著。

3 小 结

近年来中医外治对妇科手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研究颇多,可使患者在术后早期得到肠内营养,缩短住院时间,有助于术后康复,而且具有一定的疗效和安全性,但目前仍无行业公认可供临床普及和推广应用的中医药方案[20]。胃肠功能能否快速恢复是术后康复中的重要环节,而临床上对妇科开腹部手术后中医外治联合疗法研究相对较少[21]。因此在临床上更应致力于探索一种既疗效显著、安全舒适、经济实用、无痛苦、无毒副作用,且简便易行,在临床上可广泛运用的妇科开腹手术术后腹胀的防治方法。

[1] 谭意萍.中医外治法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护理效果[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4):132-133.

[2] 朱劲松,王一庆,张彩霞,等.中医外治法防治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胃肠功能低下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4,46(11):179-182.

[3] 杨 丽,孙晓旭.足底按摩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3):148-149.

[4] 庄林燕.中医药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作用评价方法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5] 王春国,龙爱云.足底按摩对胃肠道手术后疼痛及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2,34(1):27-28.

[6] 朱锦容.小茴香联合足浴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0-51.

[7] 胡海军,刘春燕,李佳平.妇科开腹术后中药熨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9):196-197.

[8] 王俊杰,胡丽珍,边雪梅,等.灸足三里、三阴交穴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5,22(3):291-292.

[9] 夏 颖,章茶琴.足三里联合三阴交艾灸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6):518-519.

[10] 陈桂兰.艾灸神阙、足三里穴合腹外常规护理干预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评价[J].山西中医,2014,30(6):61-62.

[11] Yehch,Chienlc,Chiangyc,et al.Reduc-tionin nausea and vomiting inchldren undergoingcancer chemotherapy by either appropriate or shamau-ricular acupuncture points with standard care[J].ja1-tern Complement Med,2012,18(4):334-340.

[12] 贾琳琳.中药穴位贴敷对胃癌术后肠道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13] 孙震玲,李艳红,陈云书.中医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影响分析[J].四川中医,2015,33(11):109-111.

[14] 汤传梅.中药贴敷足三里对妇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3):7071恢复的疗效[J].浙江中医杂志,47(4):284.

[15] 王俊杰.中医护理技术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4,29(1):91-93.

[16] 俞婷婷,赵若华,周 肖,等.耳穴贴压对47例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0(5):57-59.

[17] 邹暸南,陈志强,曹立幸.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7):899-901.

[18] 任丽娜.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9] 骆晓金.温针灸对妇科腹部术后患者肠功能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6,8(6):110-111.

[20] 张 云.妇产科术后腹胀患者的中医外治护理干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7):2391-2392.

[21] 谭意萍.中医外治法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护理效果[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4):132-133.

520023 南宁市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

黄慧红:女,本科,副主任护师

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自筹经费项目(GZZC16-08)

2017-07-17)

(本文编辑 刘学英)

猜你喜欢

外治胃肠功能排气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杂志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穴位按压在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中的效果
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近况
中医外治嵌顿性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堀场制作所的新型排气流量计
排气歧管螺栓紧固力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