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友》画报的文学趣味

2017-02-28

关键词:良友茶花女文学

宋 媛

(北京师范大学 文科学报编辑部, 北京100875)

《良友》画报的文学趣味

宋 媛

(北京师范大学 文科学报编辑部, 北京100875)

《良友》画报的文学价值不容忽视。翻译文学是《良友》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外国民间文学、小诗、名著等,还有大量的“影戏小说”。这些作品的翻译不以信达雅为追求目标,而是对原文进行通俗化的改造。对于刊登的纯文学创作与纪实文学,《良友》常配有生动活泼的插图,对作品内涵进行视觉化的阐释。《良友》提供的文学舞台使外国文学名作和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以更为通俗的形式与普通读者相见,寓启蒙于独特的文学趣味中。对于启蒙和救亡的时代主题,《良友》保持了平易化的风格。

《良友》画报; 翻译文学; 文学趣味; 启蒙

《良友》画报是民国时期良友公司出版的一本声誉卓著的大开本图文杂志,风格独特,注重反映时代风尚,寻求社会功用与文化趣味的巧妙融合,在当年畅销海内外,至今仍有影响。《良友》画报的文学价值也不容忽视,文艺作品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每期少则一两篇,多则七八篇,图文并茂,异彩纷呈。老舍、郁达夫、丁玲、施蛰存等知名作家曾在《良友》上刊登作品,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左翼文学等曾在此上演文学风尚,文学的多样性在此得到了生动呈现,使这本杂志的文学栏目具有了不同于《现代》《新月》等新文学同人杂志的另一番风貌,别有一番独特的趣味,值得分析。

一、 翻译文学的通俗化改造

翻译文学是《良友》画报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友》刚创刊的时候,虽然影像内容刊登的是海内外大尺幅的新闻图片和艺术摄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文学栏目刊登的却是一些无聊的文言小说和市井故事,气质陈旧庸俗,不符合这本杂志给自己的现代时尚定位。刊登外国文学翻译始自第二任主编周瘦鹃。①周瘦鹃是当时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礼拜六》主编、《申报》主笔,他在受邀担任《良友》主编后,很快新设了一个栏目“穿珠集”,刊登自己的小说译作:

不惠襄为中华书局辑译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所采达十四国。得五十篇,读者善之,且得教育部褒奖。覆缻之作,荷此荣宠,殊自惭也。前岁邮购世界短篇小说杰作集二十卷于英伦,采集之广,殆十倍于吾丛刊。夜中偷得余暇,辄篝灯读之,并选其短峭有思致者若干篇,从事迁译。汇为一编,盖尤掇拾明珠无数,而乙乙穿之也,因名之曰穿珠集。②

周瘦鹃在“穿珠集”一共发表过七篇译作,分别是《画师的秘密》《别一世界中》《快乐之园》《一封信的一节》《未婚妻》《疗贫之法》《情书》。这些作品的原著者并不出名,因此周瘦鹃会向读者做简单介绍,如对《画师的秘密》《别一世界中》《快乐之园》的作者许丽南女士,周瘦鹃介绍为“许丽南女士,Olive Schreinuer 英人。以一千八百六十二年生于南非洲。所著短篇小说一部。多含哲理,以此得名”③,对《一封信的一节》《未婚妻》的作者法国邬度女士,周瘦鹃介绍为:“按邬度女士,M. Audoux为巴黎一缝衣妇,略知书。工余之时,草《茉莉葛兰》,‘Marie Claier’,阅十年,竄改数度,始出以问世。当代文豪见之,大为激赏,因以成名。又有短篇小说多种,散见巴黎丛报中,此其一也。”④介绍比较随意,对后两篇译文的作者“英国培来潘恩”就没有介绍。

周瘦鹃翻译作品的主题基本围绕家庭、爱情、责任展开,经常写到责任问题,这可能与他本人的经历有关。周瘦鹃自小在贫寒之家长大,成年后也因门第悬殊不能与心仪的女子结合。虽然后来作品畅销收入颇丰,但因子女多、穷亲戚多,始终辛勤著译不敢懈怠,对生活的真相有很多体会。《画师的秘密》写一位画师的画闪耀一种独特的美感,等他死去人们才发现他胸前有伤口,原来他是用心血作颜料的。《快乐之园》写小女孩在“快乐之园”里走着,但“责任”板着严静而苍白的脸,一次次地要走她手中的花朵,甚至夺走了她藏在胸前的最后一朵小花。“到此伊再也没有甚么可以给与了,便没精打采的渡将开去。那灰色的沙,绕着伊打旋子”⑤,周瘦鹃附言“此篇言人生于世,为责任所逼,乃不得不尽去其人生之乐趣,陷入于悲哀之境,呜呼!责任之逼吾也甚矣,吾又安从而摆脱之哉。”⑥“串珠集”中写得最多的是爱情婚姻,如《未婚妻》,写一个单身汉羡慕别人家庭和美,“我不能打定主意,回到我那寂寞的小房间中去。我已二十岁了,还从没有人和我讲这恋爱咧。”⑦再如《情书》,讲男子发现别人写给妻子的情书,气恼不已。妻子向她解释自己还是爱丈夫的,只是因为已经41岁不再自信,情书是证明她还能被爱的“保证书”。后来女儿生病,二人忙着照顾孩子,重归于好⑧。这些翻译作品译笔顺畅,言辞婉约,与一些新文学作家的生涩译作有很大差别。

其中,译笔最为曼妙的,当属《别一世界中》。女子用自己的鲜血向空灵中的神明祈愿,给自己爱的男子幸福。得到神的允诺后却发现心爱的男子正飞快地乘船离开了她。她气恼不已,这时那个神秘的声音告诉她,幸福已给予他了,“就是使他离开你”⑨。小说的开头充满了一种神秘飘忽的气氛,“在一个很远的星球中,别有一个世界。他们那边所发生的事情,和这边世界中发生的事情不同。”⑩小说结尾同样回音袅袅,韵味悠长:

那女子悄悄地呆立着。

远远的海面上,那船已在月光外不见了。那声音又很温和的问道,“你满意了么?”

伊道:“我满意了。”

伊的脚边,海浪轻轻地推上岸来,碎作一条长的水纹。

“穿珠集”为《良友》开启了刊登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开阔了文学视野。虽然周瘦鹃在《良友》的时间很短暂,也不甚愉快,但在他之后,梁得所、马国亮这两位主编都重视外国文学,甚至亲自翻译作品。总体而言,《良友》文学翻译量不小,而且形式多样,外国民间文学、小诗、名著等都有,其中最多的是知名作家的名作翻译。不完全统计,在《良友》文学上登场的外国作家及作品有:莫泊桑的《父子》(今我译,第14期)、都德的《葛克神甫底酒》(今我译,第18期)、爱伦坡的《阿芒铁拉杜的酒桶》(朱维基译,第25期)、霍桑的《酣睡中》(梁得所译,第36期)、小仲马的《茶花女》(陈炳洪译述,第37期)、霍桑的《红字》(陈炳洪译,第38期)、西班牙伊本纳的《四骑士》(陈炳洪译述,第39期)、安徒生的《蜗牛和蔷薇花树》(海鸥女士译,第43期)、纪伯伦的散文诗《倘若》(梁得所译,第60期)等。

《良友》翻译文学的一大特点,是不以“信达雅”为追求目标,而是对原作进行通俗化的翻译。他们常在作者署名后面标注“译述”,即又翻译又讲述的意思,内容夹杂了大量译者的发挥,更重视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和吸引人,对是否忠实原作、是否如实传达作者主旨并不在意。梁得所翻译的《酣睡中》就很有代表性,写的是20岁的大卫孙在从家乡去波士顿打工的路上,在路边清泉饮水后因困倦而睡着了。就在他酣睡的时候,很多人从他身边走过——一对富有的老夫妇曾慈爱地注视他,考虑将他过继为自己的孩子;一位美丽的少女替他赶走过蜜蜂,脸儿红红地注视他然后若有所思地离去;两个匪徒曾想杀死他而抢他的包袱,这时一条小狗跑过来,匪徒怕别人发现而收回利刃。后来大卫孙睡醒后欢快地乘一辆载客马车走了,“他不知道在短短一个钟头的酣睡中,富贵之神把金色的染料滴到泉水里!爱之眼睛温柔地凝视着澄碧的清泉!和死之神几乎取他的血染红泉中的水。在酣睡中,在醒着时,意外的事情常常踏到人生的路上,然而有谁能听见像空气一般的脚步声呢?!”

这篇翻译的有趣之处在于,在标题处仅写了“酣睡中 梁得所译”,没写著者姓名,只在文末的小角落处,用黑线圈出了一个方框,写道:“这篇小说原名‘David Swan’,著者是美国小说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也就是红字(Scarlet Letter)的作者,霍氏的小说结构严整,描写细腻,在文学上是第一流的作品。”其他翻译作品,如第23期梁子才译的俄国民间故事《金鸡公》、第31期杨成志译的《希腊故事两则》、第44期马国亮译的意大利神话《三根狮鹰毛》都是明显的通俗化翻译。

《良友》翻译的另一特点,是刊登很多良友同人自己翻译编写的“影戏小说”。所谓的“影戏小说”并不是《良友》独创,而是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发明。电影在民国时期是个时尚的新生事物,包天笑、范烟桥、朱瘦菊、徐卓呆、程校庆、严独鹤等鸳鸯蝴蝶派作家都曾经热衷参与电影剧本的创作、改写,甚至自编自演。他们有时候会用文言文写一些介绍剧情的短文,称为“本事”、“电影小说”、“影戏小说”。良友公司与电影也有重要渊源,比如出版了当时中国唯一的定期电影刊物《银星》,但《良友》的“影戏小说”与那些作家的剧本创作不同,不具有原创性质,而更接近于今天的剧情介绍。梁得所曾在“编辑余谈”上谈到关于刊登缩编影戏小说的事:

影戏剧情多取材于世界小说名著,如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俄国托尔斯泰的《复活》,美国霍桑的《红字》,不胜枚举,都是不朽之作。可是原著很长,或更未有中文译本,许多人未得一阅。现在挑选有价值而情节曲折的,复述成短篇小说,并有剧中插图。这样既可当小说读,又仿佛看一出影戏。

《良友》从第37期开始系列刊登这些“影戏小说”——配有电影剧照的名著“复述”式翻译,包括《茶花女》《红字》《复活》等。以第37期刊登的影戏小说《茶花女》为例,《茶花女》是中国最早的翻译小说,由林纾化名冷红生翻译为《巴黎茶花女遗事》而在中国不胫而走,被严复称为“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而《良友》版的《茶花女》与原著相比,篇幅被大大地压缩了,译者陈炳洪——良友公司的创办者之一、大股东,不仅始终从作者的角度叙述整个故事,并且按照自己的喜好叙述情节,把作者怎样见到了茶花女玛格丽奢华的住宅,以及怎样与阿蒙结识等情节,用了差不多二分之一的篇幅叙述,但对玛格丽与阿蒙相爱到被迫离开同居的阿蒙、重过堕落的生活,被阿芒误会等重要情节用叙述的口吻匆匆带过。《良友》为这些文字配上了由乔治·库克执导、葛丽泰·嘉宝和罗伯特·泰勒主演、米高梅公司出品的《茶花女》的三张大幅电影剧照:第一幅为茶花女玛格丽手捧茶花与阿蒙深情对视,图片下面配有说明“茶花女与阿蒙一见钟情”;第二幅是阿蒙用手轻抚茶花女脸颊的二人脸部特写,配有对白:“茶花女说,‘我若不受你的爱,你会怨恨我;然而受你的爱,你就爱上一个伤心不幸的薄命女了’”,第三幅则是茶花女临终前孤独地躺在床上,配的是“‘我思念你!阿蒙!你啊,你在哪里?’茶花女临终,孤寂凄凉”。陈炳洪的叙述本身无甚精彩之处,但这三幅图片却比较生动,将文字衬托得有些味道了。

二、纯文学创作与纪实文学的视觉化阐释

《良友》作为一本综合性时尚刊物,它的文学内容不像新文学同人杂志那样一味地“纯文艺”,而是既有虚构性的艺术创作,又有大量的纪实文学,兼以良友同人擅长摄影绘画,使《良友》的文学作品得到视觉化的阐释和生发,具有独特的文学趣味。

纯文学方面,先以新感觉派的小说为例。施蛰存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现代》杂志的主编,《良友》的作者。打开由施蛰存主编的、与《良友》同一时期的《现代》杂志,除了扉页几张铜版纸印刷的插图:“拿破仑之遗书”、“雷氏大厦”(第一期)、“闸北风景”木刻、“高尔基在苏伦多”(第二期),内文里面密密麻麻的都是方块字,确实大气端庄,但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来讲,会望而却步。而《良友》对小说的版式安排则活泼多了,他们在“良友人影”这样幽默风趣地介绍施蛰存,“他的面孔,看来是严肃而冰冷的。瞧见他,你会想起你从前的学校里的教师的。但,你不要以为他一辈子是个很拘谨的人,他爱向别人开玩笑,爱轻轻地挖苦你一下子……他的作品,以描写心理见胜。你读过他的《善女人行品》吗,他差不多把女人的心都镂通刻透了。”在文字旁边还配上美术编辑万籁鸣制作的施蛰存剪影。施蛰存将小说《春阳》发表在《良友》第76期(1933年5月31日)上。《春阳》写乡间富婆婵阿姨年轻时为了继承死去未婚夫的三千亩田产,抱着牌位成亲,却从未享受过夫妻生活的快乐。一次偶然的机会,年华已逝的婵阿姨来到上海办事,在春阳的触动下,对身边陌生的青年男子悄然产生了爱慕之心。让我们看一下《良友》对小说《春阳》出色的编辑处理。

万籁鸣为婵阿姨在上海的三个场景都配了很大尺寸的插图:一是婵阿姨刚到上海,到店铺看绸缎。插图中的婵阿姨人到中年身体略微发福,身着保守的长袖深色驼绒旗袍,正在店铺里挑拣东西,她对面的柜台里站着一个年轻店员,正拿着笔,胳膊肘支在柜台上,用问询的眼光望着她;二是婵阿姨坐在小饭店桌前吃饭,旁边的座位上一家三口幸福的样子使她很羡慕,又使她为自己的独自一人感到难堪。这时,她被一个年轻男子的身影所吸引。《良友》的配图表现了这样生动的一瞬:婵阿姨手拿筷子,眼睛却凝望着前面一位头戴礼帽、身着长衫的文雅男子。三是婵阿姨重回银行,要求重开保险箱,听到年轻职员称呼她为太太,幻想破灭。《良友》的配图为:婵阿姨背对画面,正跟一位年轻的男职员说话,男职员笑容满面地望着她。

《良友》配的这三幅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凝望。男店员和银行职员对蝉阿姨的凝望,可以理解为外部世界对蝉阿姨这样抱着牌位成亲的、富有的寡妇的好奇,观者(读者)循着男性的目光观察蝉阿姨,在他们的目光中,蝉阿姨是窘迫的、尴尬的。而饭馆一幕的配图,用蝉阿姨的凝望精彩地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对男性的好奇、渴望,对男女生活在一起的憧憬——这些对于常人而言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于蝉阿姨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这三幅描述了婵阿姨上海之行春心萌动的趣味画面,形象地为这篇充满现代气质的心理分析小说进行了阐释,引导读者阅读,起到了沟通雅俗的作用。

《良友》第74期用三幅生动的插图为穆时英的《黑牡丹》勾勒出了夜上海迷乱、沉醉的气息。第一幅画面描绘舞女黑牡丹的慵懒之态:仪态妖娆的美人“黑牡丹”靠在舞厅的桌上,身着包身的旗袍,体态丰满迷人,双目低垂略带倦怠,鬓前带一朵白花,背后是舞厅里的成双成对的人影。第二幅描述黑牡丹遭到猛犬的袭击:美丽的女子“黑牡丹”惊慌无助地躺倒在地,双乳袒露,背景是黑漆漆的树丛,一条凶猛的狼狗伏在她雪白的胸前;第三幅描述圣五为“黑牡丹”疗伤:“黑牡丹”身着质地柔软的长裙,胸襟解开,一只手放在乳房的位置上,双目含笑,而圣五站在背后探身向前看她的伤口,使读者的目光也随之转移。万籁鸣的三幅插图都突出了女主人公“黑牡丹”形象,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黑牡丹”这个洋场女郎的曼妙身体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作者的叙述,凸显极富都市情调的浓艳声色。李欧梵评价穆时英擅长写“现代尤物”,而万籁鸣的插图则为观众提供了极佳的视觉范本。

新感觉派后续作家黑婴的三篇小说曾刊登在《良友》上。第一篇带有浓郁南国气息的作品《南岛怀恋曲》刊登于《良友》第76期。作品用倒叙的写法,描写自己与一个叫黑妮子的女孩在故乡南岛相恋,情节简单、纯净,有少男少女恋情的朦胧感,《良友》为这篇小说配着海岛椰树摇曳的明净图片,带有浓郁的热带风情。第二篇《当春天来到的时候》刊登于《良友》第87期,讲述的是都市爱情,语句跳跃。《良友》为这部小说配了多达十幅都市场景,呼应了小说跳跃的文字,降低了其语句杂乱带来的凌乱感,赋予其一种简约的现代气质。第三篇小说《圣诞节的前夜》发表于《良友》第102期,描写的是流落在哈尔滨的白俄贵族兄妹的痛苦生活。妹妹安娜为了挣钱决定在圣诞夜“变卖”自己的初夜,哥哥发现后在暴怒下杀死了日本嫖客而被投入监狱。万籁鸣为这篇小说配了三幅插图:一是哥哥在夜晚手拿香烟的侧影;二是哥哥在酒馆买醉,妹妹在外面躲藏着,怕被他发现;三是日本人在侮辱安娜,哥哥推门冲进去阻止。这三幅插图的尺寸都比较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喧宾夺主,使读者的注意力被大幅的图片吸引过去了。这也可以看出《良友》编辑对小说内涵的理解——突出其异域风情和激烈冲突的情节。

散文方面,由多位上海文化名人撰写的上海地方素描系列堪称经典。曹聚仁的《在回力球场》(第109期)、穆木天的《弄堂》(110期)、洪深的《大饭店》(111期)、郁达夫的《上海的茶楼》(112期)、茅盾的《证券交易所》(114期)等,描摹了上海都市文化的形形色色。这些作家文笔传神,而《良友》的配图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比如,茅盾笔下的《证券交易所》声色并茂,“被外圈的人们包在中央的,这才是那吵得耳朵痛的数字潮声的发动器。很大的圆形水泥矮栏,像一张极大的圆桌面似的,将他们围成一个人圈。他们是许多经纪人手下做交易的,他们的手和嘴牵动着台上墙头那红色电光数目字的变化。然而他们跟那红色电光一样本身不过是一种器械。使用他们的人——经纪人,或者正交叉着两臂站在近旁,或者正在和人咬耳朵。”《良友》为其配有多幅手绘的谐趣插图,画面上的人扭曲夸张,诙谐地刻画出人在证券交易所那样紧张环境中的亢奋和异化。

纪实文字方面,以游记为例。《良友》刊登游记始自第4期旅行家王海升(王小亭)的西北探险见闻《王君探险记》。后来,良友老板伍联德出游南洋与美国,一路写文章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也是用文字辅以图片。一般来讲,《良友》为有一定可读性的游记留出很多版面,字号排得也比较大;另一类以景色见长、文字水平一般的,则把照片放在版面的中心位置予以充分的渲染,同时用很小的字号来排文字,几乎可以忽略。

《良友》在第42期上刊登的《民族调查冒险记》记叙了社会学者杨成志单人独行调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此行虽遇诸多危险,但他想得最多的仍是国家利益,“惟我国学术专家到此地考察者寥寥可数,宝贵资料独让外国人容易地攫去,是多么可叹惜的事情!我深望国内学术团体,科学家对此锦绣河山,文化乡土加以注意及挖掘!……”主编梁得所认为杨成志的这篇云南凉山之行游记具有宝贵的价值,因此配了九幅照片,并亲自撰写“编者按”予以介绍。第43期刊登的《华北徒步旅行记》记录了暨大学生赵荣光与几个同学一起,从暑热的广东出发,沿途边游边记,行至东三省,共徒步行走五千里的路程。沿途看到中国贫苦百姓的生活真相,“这里的人们穷极了。连面都没得食,每天只食瓜度活的。这正与我们沿途所见的农民没有衣服穿的苦况相同。想起张宗昌在这里底时候,预征钱粮至民国二十年终,觉得我们国民大埠底生活费,已经被内战底火药耗费去了。”全文充满了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良友》给了这篇学生游记六个半的版面,配了35幅图片以充分配合。这些游记与名人散文相比,往往写得朴实无华,但珍贵的图片弥补了文字的不足,为读者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一扇窗。

三、“启蒙与救亡”的平易化风格

《良友》始终定位为广大读者的“良友”。对《良友》文学做一回顾可以发现,这位“良友”的文学表情从来不是激进的。且不说那些通俗化、趣味化、可视化的中外文学作品,所刊登的时事评论即使措辞激烈,也往往是对国内现实的批评,很少介入政治斗争。有研究者认为,“《良友》的难题是在如何让娱乐与意识达成统一,其结果是不得不两头都做出牺牲。”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一本杂志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对民众的启蒙,唯有通过介入政治,用壮怀激烈的文字表达思想之一途吗?是不是可以有另外的表达方式?对一些纯文字刊物而言,也许可选的途径不多;但对《良友》这样的图文刊物,却不尽然。《良友》画报为我们展示了这种可能。

1930年,良友公司出版大型图册《中国大观》,“将中国各方面概况,全用图片表扬,使国人见之,如身历其境,知中国是进步的,生长的,建设的……藉此唤起国人知做中华民国国民的责任之重,更当如何奋斗,努力,以促进中国达到富强之地步。”受到广泛好评。由于这本画册的出版,良友公司发现国内缺少反映中国真实景况的摄影,于是在1932年至1933年,举办了一次在当时中国影响很大的摄影考察活动。由梁得所带队,与同事张沅恒、欧阳璞、司徒荣四人组成全国摄影团,历经多半年的时间,辗转内地多个省份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风俗、艺术等多方面的考察。当时国内交通不便,良友摄影团可谓历尽艰辛,“行旅多藉车马,而骡车尤为普遍。惟道路崎岖,流沙如浪,乱石塞途,车行颠荡;且久晴则尘土飞扬,雨后则泥泞没径。”一共行程三万里,拍摄了一万多张珍贵的照片。梁得所一路撰写游记,配精选图片刊登在《良友》上。等全国性的摄影展览结束后,良友公司又倾注全力,将这些珍贵图片编辑成精美的巨型画册《中国景象》出版,其视野之广阔、构思之缜密、制作之精美,在当今的出版物中也是少见的。其《发刊旨趣》以中英文双语书写,中文版由伍联德慷慨写成,英文版则强调这是“今日中国”的真实景象。此后,良友公司还出版了大型画册《中国现象》,用1000余幅照片反映自“九·一八”以来日军侵略暴行,表现我军民英勇抵抗的情景。他们还以《良友》为核心,出版多本反映国内外时局的单行本图册,如反映日本侵略战争的《济南惨案画刊》,反映国际时事的《活跃的苏俄——俄国五年计划画刊》等。由此,我们看到了良友公司在文字之外,通过影像进行文化启蒙、揭露战争真相、唤醒民众斗争的努力。

良友公司老板伍联德曾说:“窃以为在文化落后之我国,藉图画作普及教育之工作,至为适宜。”良友同人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精英。王富仁曾在《中国现代文化指掌图》中描述中国文化界的群落问题,指出在20世纪的中国,有跨国文化界、京海文化界,以及准文化界三种。良友公司同人应当属于第三种准文化界。伍联德学美术出身,创业的时候只有25岁,梁得所大学没毕业,担任主编时22岁,马国亮到良友公司时21岁,他们大多阅历有限,没有在国外长期学习和生活过,不是鲁迅、胡适、徐志摩等那一类的跨国文化界的精英,也不是京海文化界的中坚,这在从事文化启蒙的人来讲,也许是一种遗憾。但良友同人走的是另外一种道路,在文字之外选择图像作为助力,将“居庙堂之高”的国内外文学作品通俗化、趣味化,用平易化的风格进行文化救亡与启蒙,为我们展示了文学与图像结合的魅力——也许这正是良友文学独特的价值所在。

注释

①周瘦鹃不仅是民国时期著名的鸳鸯蝴蝶派作家、出版家,还是出色的翻译家,一生从事大量著译工作,曾先后编译出版了《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该书最早的中译本)和《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曾荣获由鲁迅代为颁发的教育部嘉奖)等。

②③《良友》第5期,1926年5月,第18页,第18页。

④⑦《良友》第10期,1926年11月,第25页,第25页。

⑤⑥《良友》第7期,1926年8月,第3页,第3页。

⑧《良友》第12期,1927年1月,第18页。

责任编辑 王雪松

On the Unique Literature Taste ofLiangyouPictorial

Song Yuan

(Editing Committee of the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75)

LiangyouPictorialhas its unique value as a genre of literature,which should not be ignored. Translations of foreign literature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part ofLiangyouPictorial’s contents. In addition to folklore,poems and classics,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movies and plays were also translated and adapted as short stories. The classical standards of good translation,such as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didn’t apply in such translations. Instead,they were dedicated to cater for the taste of general public.LiangyouPictorialembraced various forms of literature and the role of image was brought into full play by using vivid illustrations to elaborate the theme.LiangyouPictorialprovided a bridge,which made foreign classics and Chinese masterpieces more accessible to the general public and,by its unique literature taste,promoted enlightenment.

LiangyouPictorial; translations of foreign literature; literature taste; enlightenment

2017-04-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良友出版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12YJC751070)

猜你喜欢

良友茶花女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你有病吗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茶花女吊灯
歌剧《茶花女》剧照
聚天下良友 琢百世美玉
茶花女柳依依
我与文学三十年
用《良友》来修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