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设计中空间的融合与渗透及其应用

2017-02-28管亦青陈新生

关键词:空间融合建筑

管亦青, 陈新生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环境设计中空间的融合与渗透及其应用

管亦青, 陈新生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09)

在绿色、可持续设计语境下,关注环境设计中空间融合与渗透的方法,从人类对空间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自然资源的限制分析入手,确认空间融合与渗透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诸多要求;并结合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实例分析,对室内外空间渗透和室内空间融合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以期为环境设计中的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和启发。

环境设计;空间利用;可持续设计

环境设计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地球表层空间规划设计及大地规划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本文研究对象限定在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范围。不同空间熔化在一起称之融合,两个空间既有隔断又有联系谓之渗透。一般来说,建筑空间设计中有三个主要因素会影响我们对利用空间的手段的选择,本文还引入了一个新的影响因素——资源限制。下面将结合实例逐步分析、阐述。

一、建筑空间的需求及资源的限制

1.推动建筑空间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

推动建筑空间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为功能要求、精神感受和物质技术条件。人类对建筑空间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诸多方面的表现,比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和归属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等。并且,这些方面都具有私密性、过渡性和开放性。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人类对建筑空间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一般情况下,除了睡眠、性、洗浴、就医等活动需要私密空间外,人类对建筑空间的要求十分宽泛。如何利用现有的物质技术条件在空间的封闭和开放之间切换与过渡——这就是研究“空间融合与渗透”的目的之一;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不断变化的需求,是研究“空间融合与渗透”的目的之二;充分利用空间、降低建筑物增长,以期符合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研究“空间融合与渗透”的目的之三。

2.推动建筑空间发展的第四个因素——资源限制

据外媒报道,2015年的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地球当天已经用完了地球本年度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总量)为8月13日,比去年提前了6天,这意味着剩余的4多个月里人类将透支地球的自然产品和生态服务[1]。

因而人们在环境设计中必然关注并引进第四个因素——资源限制。资源限制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与人类的功能要求、精神感受以及物质技术水平息息相关。简单来说,随着物质技术水平的逐渐发展,人类对地球上资源的利用范围越来越大,总量也越来越多。人们对物质的功能要求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应该基本稳定,而不应该无限制发展。

但是人们对精神感受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上限。在地球资源有限以及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下,就需要我们对一些资源需求进行人为的、理性的限制与约束。比如,冬天在一些综合性商场里室温一般被控制在18℃~24℃,对于人体来说这属于一个比较舒适的温度范围,但如果把温度范围调整到18℃±2℃,人们也并不会感受到寒意。如果在冬季全国大面积推广这个新的温度调节标准,就可以节省相当可观的电力资源。在人工建筑中营造出更舒适的环境要多付出多少能源资源为代价?我们不得不算这个账。现代生活方式的便利及舒适我们有能力做到,但需要理性地加以“限制”。所以本文引入了“资源限制”这个新的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3.建筑空间的发展规律

建筑空间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在上文提到的功能要求、精神感受、物质技术条件以及资源限制四个因素的对立、协调后,将达到暂短的平衡。当然,平衡是短暂的、临时的,不平衡则是绝对的、永久的。唯其不平衡和充满着矛盾,建筑空间才不断在矛盾运动中螺旋式上升发展[2]。我们在实际的设计实践中要注意设计要求与这四个因素的协调安排。

二、空间利用的历史沿革

功能要求、精神感受和物质技术条件,造就了建筑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建筑空间的利用也就在开放和封闭之间游移、徘徊。空间利用沿革如下页图1所示。从图1中我们发现建筑空间利用的发展趋势是室内外空间相互融合、渗透。

距今11 000年前,人类在山顶洞中居住,这个时期的居住环境是自然开放的空间,人类还没有自主地进行空间的分割划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又依次经历了半穴居、砖石建筑、土木建筑、铁框架建筑;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纽约美洲旅馆为代表之一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掌握了对建筑空间的自由分割的技术;进入了21世纪,日本当代建筑大师伊东丰雄用异形钢结构建筑手法设计了仙台媒体中心,让室内外空间分隔逐渐淡化并自然地融为一体,这表明人类对建筑空间的掌控又迈入了新的阶段。通过对以上空间利用的发展历程的阐释和回顾可知,空间的融合与渗透与资源限制密切相关,研究“空间融合与渗透”的目的也是在资源限制的条件下,探讨如何以物质技术手段满足人们对建筑空间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图1 空间利用历史沿革

三、空间渗透作品分析

1.围合、隔断与空间渗透

空间渗透,简单来说就是打破两个空间之间的界限,使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沟通、相互流动,强调空间的联系性。这里需要解释“围合、隔断”的概念,简单来说,围合是以有形的实体(墙体、屋顶等)为媒介,围成、组成空间的实体,隔断是指通过实体媒介将建筑空间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分隔开。围合是造就空间的本质,隔断则是丰富渗透空间的手段之一。室内外空间渗透的手段还有如利用不同的地形、环境、形状、结构、材料、广场、中庭、景观、绿植以及艺术处理等。

主要围合、隔断要素的渗透性如表2所示。其中,人的活动、物流、视线、光线、空气、声音、热量在空间中与不同的围合、隔断要素之间有的可以直接渗透、通过,有的则需要依条件而定。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现有物质技术条件下,墙、门、窗可以相互转换;电子调光玻璃对光线和视线的渗透可以人工调节;电子屏幕墙可以使视线渗透;光创造空间无需实体围合,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者破坏空间。

表2 主要围合、隔断要素渗透性列表

列表说明: √——可以通过;×——不能通过(不是绝对的。例如:声音、热量可以部分通过实墙);≠——依据条件确定。

2.案例分析

下文我们以隈研吾作品为例进行分析。隈研吾是日本当代建筑设计大师,也是当代建筑理论的杰出讲演者和作家,拥有多本畅销著作,如《负建筑》、《十宅论》、《建筑的欲望之死》等。他的主要代表建筑如下。

(1) 上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依据地形、环境建造) 该例对材料的运用值得关注。竹屋(如图2所示)的主要建材是竹子,建造时充分地利用了长城脚下的地形布局,不仅减少了土方工程,同时取得了高低错落有致的外观效果[3]。隈研吾认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整个房子的形态及材料的选择都表现出基地所承载的内在信息[4]。室内外空间凭借着自然材料和“负建筑”的建筑形态一下子联系起来。

图2 上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2) GC口腔科学博物馆 该建筑的结构值得我们的关注。日本爱知县的GC口腔科学博物馆(如图3所示)是用6000根桧木棍搭建而成的,原本是空间内部的结构被暴露出来,意蕴着室内空间对室外空间、自然空间的友好过渡和接纳。

图3 GC口腔科学博物馆

(3) 中泰控股集团上海总部Z58 该建筑的玻璃幕墙、绿植及中庭的运用值得我们的关注。其设计特点是通过具有渗透因素(透光、透凤)的玻璃幕墙围合,中庭和绿植的运用,构成了Z58对空间的再定义,形成了室内外的连续渗透空间*本例例(4)、(5)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图示。。

(4) 三里屯SOHO 本案建筑外形的设计值得关注。建筑艺术家高迪曾经说过,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三里屯SOHO建筑平面呈现出连续的有机形态,外立面是小折线的曲线风格,各建筑之间是一种柔性的渗透关系,自然与建筑以及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和关系在三里屯SOHO被拉近了。

(5) 北京三里屯village 本案的艺术处理值得关注。北京三里屯village不规则的楼体、灵活的群体组合、缤纷的色彩,写意的装饰形成神秘的组合极具艺术视觉冲击感受[5]。

四、空间融合的方法及应用

目前空间融合的主要类型有:流动空间、视觉空间、重叠空间、连续时空。其中,流动空间、重叠空间、连续时空主要满足人们的功能使用要求,视觉空间侧重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实现空间融合的手段则有隔断、移动、拉伸、旋转、升降、组合、造型、色彩、光线等。

1.流动空间(整体空间)

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先驱密斯·凡·德·罗就提出了“少就是多”的立场和原则,主张流动空间新概念。一张白纸才能画最美丽的画。以人的室内外活动作为空间设计的主线及划分功能,形成流动空间,维持空间的完整性,成为实现空间融合和渗透的前提。打破封闭、模糊边界、灵活分割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空间融合处理手法。

(1) 隔断 灵活隔断是内墙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居住者的功能需求,在开放和隔断之间转换、在空间渗透之间游弋。隔断种类有低矮隔断、悬浮隔断、空透隔断、自由隔断;隔断手段有悬浮隔墙、移门、玻璃、家具、幕帘、光线等。隔断运用实例如:悬浮隔墙的运用是将隔墙悬挂,上至天花板,下至距地面以上3毫米处;移门的运用为空间不设限,以拉门代替隔间,使整体空间更具灵活性;玻璃、电子调光玻璃、镜子等的运用,既实现隔断,又兼具空间渗透功能;家具能替代隔断的功能性用具;幕帘,布局自由、造价低廉,既可形成局部私密空间,又能使室内瞬间变成一个开敞的大空间;光线,植物花卉、水体、小品、雕塑等,皆是灵活隔断的组成要素。

(2) 升降 波尔多住宅(如图4所示)是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为一对特殊夫妇设计的住宅,男主人因车祸必须坐轮椅。图4中3.5×3米升降平台是整个房间流动的核心,这个在三层住宅中自由升降的平台既可以是男主人的书房、卧室,也可以是佣人的升降电梯,住宅因此在垂直以及水平方向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空间。

图4 波尔多住宅的升降平台

2.视觉空间

空间设计中通过一系列空间视觉处理,使之符合形式美的规律,从精神感受上取悦使用者。具体而言,矮墙、镂空墙、悬空墙,能放大空间感;地台能给空间定位,使分界与开阔并行;明镜、色镜、灰镜能让视线延伸,可营造不同的空间层次感和景深;通过墙柱、家具整合,可由造型、尺度、材质等引导视觉;玻璃+百叶窗、幕帘,可以灵活调整穿透性和私密性;镂空设计能减少压迫感;地台、拉帘、卷帘,能轻化分界线,打造通透感;开口(门、窗),常用于引入阳光,借景户外;以灯光放大空间感;浅色系、同色系让空间视觉延伸;灰色系可以使任何颜色调和等。

3.重叠空间

空间重叠指的是利用功能复合设计,将建筑套内的各个功能空间合理、巧妙地重叠,实现不同使用功能,不同时间的交错使用。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空间重叠是确保使用面积最大化、空间灵活使用的重要手段,例如,厨卫盥洗空间的复合、起居室与卧室的复合、阳台与卧室的复合、交通空间与功能空间的复合等[6]。

(1) 水平方向 一是移动。图5是一间36平方米的公寓设计。白天,将可移动电视柜推到底,就形成了客厅和工作区;需要的时候,将电视柜稍向外移动,一个完整衣帽间出现了;夜晚,电视柜再向外移动,放下大号折叠床,又实现了卧室功能;180度旋转的电视兼顾了客厅和卧室的娱乐要求。

图5 空间可移动公寓

二是折叠。如可折叠垂直卫浴,集坐便器、舆洗盆、淋浴、照明、储存功能为一体,收拢后仅占地约0.5平方米,如再配置环形拉帘、局部防水地面,能够极大地节约卫浴空间。

三是旋转。图6这间21平方米小户型中的点睛之笔是一块自由旋转的橱柜门板。橱柜门板关闭时,外部是宽敞的起居空间;就餐时,门板向外旋转,门板上平嵌的餐桌面板再旋转至水平状态,则实现了就餐空间和起居空间完美的重叠利用。

四是拉伸。拉伸的实质意义在于空间收缩和伸展。例如考夫曼兄弟公司制作的弗雷曼活动房。运输状态时,卧室和起居室处于收缩和重叠状态,到达场地后,含有卧室功能的立方体借由电动装置伸展开来,原本重叠的起居室出现了,有效空间成倍扩大[7];弗雷曼活动房如图7所示。

(2) 垂直方向 打破水平界限的限制,在高度方向上合理安排挑高层、夹层以及跃层,不仅增加空间的层次感,更主要的是创造了新的使用空间。垂直方向空间利用如下页图8所示。

4.连续时空

増田奏在《住宅设计解剖书》中绘制过一份“家人的时间表”,表中以一般家庭构成为例,描述了从现在到40年后期间人生重要事件和时间的关系,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个家庭成员对室内空间的需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例如“儿童房”的那个“儿童”不可能永远那么大。这就需要针对家庭的变化,在最初做出随时可以弹性应对的空间设计,这应该就是连续时空的精髓[8]。

图8 垂直方向空间利用

2003 年,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因为智利伊基克市政府修建经济适用房而一举成名。在这个项目中,苦于经费不足,只能修建 30 平方米大的居住空间,于是阿拉维纳创建了灵活的半舍(half-homes),只修一半,空出另一半空间,让每家住户可以在未来根据需要进行自我扩建。

办公大楼等公共性建筑是一种经常变换主体的建筑类型,以连续时空的观点,要保持整体、中立性的空间类型。“流动空间”、“少就是多”符合其要求,并巧妙地与不断变化的功能要求保持一个最佳距离。对设计而言,不仅是形式追随功能,而且更是功能追随时间。

五、结 语

通过以上国内外的案例及应用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建筑空间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从历史沿革上是有迹可循的——室内外空间相互融合及渗透。本文的研究不仅是为了归纳总结空间融合与渗透的具体方法如在流动空间、视觉空间、重叠空间、连续空间设计上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掌握实现室内外空间相互融合渗透的手段,更在于回归设计的本质——为人类服务,进一步改善居住者对空间的感受,从而在空间层面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引入资源限制的理念,在有节制的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进行设计。这样做不只是为子孙后代,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1] 刘爱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然依归[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84-87.

[2]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46-249.

[3] 孙倩.综合视觉媒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大众文学(学术版),2011(8):66-67.

[4] 郭晓轩,崔为民.体验“亚洲建筑师走廊”[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147-149.

[5] 诗韵梦寻.三里屯 时尚北京的璀璨魅影[J].旅游,2012(9):12-15.

[6] 杨江海.对小户型住宅设计的思考[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4(6):98-9.

[7] 奥罗拉·基托,马里奥·凯特利.新型小住宅[M].杨晓峰,张少伟,译.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124-128.

[8] 增田奏.住宅设计解剖书[M].赵可,译. 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 :64-65.

(责任编辑 刘 翠)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Penetration in Environment Design and Its Application

GUAN Yiqing, CHEN Xinshe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sig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at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penetratio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ree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view of analyzing the demands for spatial substance and spirit as well as the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 by means of researching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penetration in environment design.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cellent work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methods of the penetration between outdoor space and indoor spa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oor space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space design in environment design.

environment design; space utilization; sustainable design

2016-08-14

管亦青(1992-),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生; 陈新生(1955-),男,安徽淮南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TU-024

A

1008-3634(2017)01-0119-07

猜你喜欢

空间融合建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融合菜
空间是什么?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融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