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时空观的景观动线设计

2017-02-28马磊

现代园艺 2017年24期
关键词:时空观动线视线

马磊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1 景观动线概述

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空间必须经受时间的历练,无法逃脱时间的掌控。空间与时间辨证统一,具体到景观中的每一个空间单位,其都是从景观的整体时空关系中抽离出的停滞片段,景观因此可以看作为一系列空间与时间的集合体。景观设计在协调空间与时间的关系时,往往通过景观的动线来进行,因此,景观的动线设计也就成为景观中各种元素存在形式组合与拆解的表现进程。

景观中的动线设计既是以空间为基础编排时间,也是以时间为基础布局景观元素的空间。从景观的游览角度看,景观中的动线是观赏者在空间中随时间而运动的轨迹,景观动线亦作为景观中的游览路线。使游览者在景观空间中处于运动状态,景观动线才具有价值;从景观的设计角度,景观动线是景观元素的组织结构线,景观的动线设计既要关注被时间所影响的景观构成要素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又要着重于在一个时间过程中景观与人的游赏间的运作方式。由此可见,充分考虑景观空间与时间因素,从时空观的角度出发,合理地设计景观动线才可以使景观能够更加有效地呈现出自然的运作状态。

2 景观的时空观

时空观包含空间和时间2个方面。当人们谈论空间和时间这2个抽象的概念时,常常认为它们是2个各自独立的系统。然而,德国著名数学家闵可夫斯基就讲到:“空间自身以及时间自身必像影子般地渐渐消退。”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也指出:“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空间——时间的客体。”在世界上没有不含时间因素的空间,也没有脱离空间的时间。在中国的古代哲学思想中,时间和空间本身就融合为一体,早在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尸佼所著《尸子》中便有对宇宙解释“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的时空观,即道出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特性。在西方建筑界,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建筑是流动的空间艺术”。而中国的古典园林不仅是空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更是时空一体的艺术。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非常注重空间与时间的设计,在园林布景中,通过时间设计的介入,实现了园林空间元素的相互联系,形成了园林空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现代景观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已经有了本质意义上的转变,景观不再仅仅是一个静态自然景观环境的营造体,而成为了一个具备“转换尺度能力、将城市肌理整合在城市区域和生物背景中的能力,以设计动态的环境进程而影响其城市形态间的关系能力”的绿色综合体。从宏观的角度看,景观环境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紧密相关,构成景观的这些诸多因素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时空观的延续。具体到景观的设计层面,景观的时空观是指人们在景观设计与布局或观览与游历的过程中所引发的时空意识。因此,人们所创造的景观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空过程,景观具备显著的时空流动的特征。

3 基于时空观的景观动线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空间是景观的灵魂和主旨,景观设计将空间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注重表现景观空间的个性及审美效果,景观丰富的空间给游览于其中的人们留下强烈的空间感受。基于时空观,空间借助于时间来表现,时间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所以,景观设计也十分强调时间的表现,注重空间与时间的融合。景观布局体现时间的序列性、节奏感,空间变化得有放有收,有前奏有高潮。景观的布局既是空间三个维度的铺开,同时又是时间纵深的延展。人们游历于其中,自然地将对景观空间的把握转化为游览的时间历程。建筑园林大师童雋先生认为,置身于诱人深邃的中国传统园林中,在目不暇接的景物之间,忘记了时间的飞逝,沉浸于空间的幽然。景观的动线设计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游览者在循环交错的路径中,反复体验景观空间与时间相互转换的乐趣。

现代景观多由不同的景观元素或者不同的景观主题构成,每个造景元素都有其最佳的观赏面和观赏角度,各个造景元素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在景观空间布局时,就要通过景观动线的设计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将每个景观元素最佳的观赏面,最佳的观赏角度,布局在观赏的最佳空间位置。从时空观的角度出发,景观元素在空间布局中都不是静态,而是需要“动态”的存在。这就如同在中国山水绘画理论中所阐述,无论是画家的创作还是观者对画作的欣赏,山水画在画面的空间布局上追求的是对空间体验的动态连续性。这种追求既是山水画的审美取向,同时也是画家作画的要诣,所欣赏的画面效果,正是画面描绘的体现。而人们在景观环境中的“游赏”体验,也正是景观设计对时空间所要进行动线设计的结果。近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指出:“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干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合、高下起伏的节奏。”这种并无固定视点而是基于动态体验而形成的绘画,对其的欣赏也自然是一种随时间而动态游移的关注。景观动线在景观设计中就是要起到这样的作用,根据景的空间布局位置,调节人们的视线与动线的分合,实现一步一景,景景有变化,步步有新景。体现在时间的流动中,景观的改变,从而空间也随之变化;在空间的转化中,时光的变迁,从而游览的时间也随之变迁。要使景观的动线设计达到以上要求,基于时空观的基础,可遵循以下3个原则进行景观动线的设计。

3.1 宁曲勿直

景观动线设计宁曲勿直,体现在景观的空间布局上是要求景观的游览线或景观的结构线避免直线型的布局,而多采用曲线型或折线型的设计;表现在时间设计上,则是要求动线可以调节人们在景观中的行走时间与速度,“游赏”要有走有停。一般情况下,当人们置于景观空间中,站在空间中的一个点,很难将所有的景致尽收眼底,这时可通过景观动线的设计,使景观中的人们形成一种动态的观赏,人们可以沿着动线移动,通过观赏视角的变化,使景观呈现出不同角度,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那么景观的动线应该设置成什么线型呢?通过分析,在简单的直线型空间中,站在景观空间的边缘或内部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轻松地看到景观空间内部,这种空间一览无余,缺乏视觉上的观赏层次,也不会促使人们在空间中移动(如图1)。而在复杂曲线型或折线型的空间中,人们置身于空间中或站在空间的边缘很难将整个空间纳入视野之内,这样的景观布局就使空间有了“藏”与“露”的变化,人们的视线由于空间形态的“藏与露”而产生了阻隔或遮挡,由于人们对观景的完整需求,景观视线便会诱使人们前往探索,从而促使了人在景观中的运动,然而随着人们跟随景观动线的行进,“路转溪头忽见”时,景观视线的阻隔消失,人们的行走速度也就慢了下来,甚至会停下驻足观赏。由此可见,景观中的动线依照空间的曲线型或折线型的边缘布局,从而引导了整个空间的层次变化,动线也具有了调节时空间的意义(如图2)。所以在景观中动线采用曲线或折线是实现空间与时间设计的基本线形。

图1 简单直线型空间

图2 曲线型空间中的视线与动线

3.2 移步换景

景观设计强调复杂多变的空间与错落有致的景深设置,以此来使景观在时空关系上呈现出移步换景的效果。移步换景就是指随着人们脚步的移动,视线视角发生变化,而产生观赏景致的变化。这个脚步的移动,在一定程度上既连接着景观的视线又延长了景观的动线,体现出了景观动线设计的时空意义。那么在具体的景观动线设计中,该如何通过空间的布局,来调节视线与动线的关系呢?这就需要在景观空间中合理巧妙地设置动线的路径,布局景的位置,景的朝向,景与景的关系,游览者的视点和视角等一系列问题。在景观设计中景的出现可以分为2种情况,一是随着人们的移动,可以看到同一个景的另一个观赏面。二是随着人们的移动,可以看到从一个景到另一个景的变化。在这个移动的过程中,人们的视线是固定的指向景点,而景观的动线则需要围绕着景进行环绕式布局,视线与动线产生了分离状态,动线会追寻着视线,向视线指向的景点方向移动,人们可以从景的一面沿着动线走到景的另一面,此时还要结合景的自身形态的因素,使人沿着动线行进的过程与景的开篇、经过、高潮、结尾相吻合。景观中移步换景的动线设计过程也就变得有始有终(如图3)。而在景观中景与景之间的动线与视线的关系可以从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设计中得到启示。如明代文学家钟惺在《梅花墅记》中的描述:“从阁上缀目新眺,见廊周于水,墙周于廊,又若有阁亭亭处墙外者。林木荇藻,竟川含绿,染人衣裾,如可承榄,然不可得即至也。但觉钩连映带,隐露继续,不可思议。”在景观空间布局中通过廊、景墙、亭等景观建筑在景观动线的前后左右的灵活组织,加上植物的配合,就形成了“钩连映带,隐露继续”乃至“不可思议”的动态景观效果(如图4)。另外,从观景的视觉角度出发,人们的观景效果分为远景、中景、近景。为了使观景的层次丰富,在景观动线设计时,动线的线性布局与景之间需要有空间的递进式处理,人们行走在递进式的景观动线上,得到的景观效果就会产生从远景到近景的移步换景的动态效果。当然在由远及近的动线设计时,还可以通过抬高或降低动线的高程位置,来丰富视线的仰视或俯视的观景效果,使移步换景的动态游赏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图3 移步换景中视线与动线的分离

图4 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动线设计

图5 景观的开合与动线设计

3.3 动静开合

景观动线与视线的分离是景观中时间设计产生的必要条件。景观动线的布局设计就要通过曲折循环的复合路径使景观的视线和动线时而重合时而分离。只有当视线和动线相互分离时,时空才能分离,运动才能成为必然,景观的“动”才可以产生。如果景观的动线和视线重合,运动没有了必要,时间也就不会产生,景观的“静”就得以显现,而动静相间正是景观的动线设计所追求的时空艺术效果。除了视线与动线的分合影响景观的动静时空关系以外,景观动线与景观元素的空间位置关系也对景观的时空间产生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所注重的内奧外旷或下奧上旷的空间对比,正是说明了这种开合突变式的时空效果。例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弇山园记》中记述:“盖至此而目境忽若辟者……右折梯木而上,忽眼境豁然,盖‘缥渺楼’之前广除……”,如“目境忽若辟”“忽眼境豁然”这样的描述,展现了从相对狭小空间忽而转入开阔空间的过程,使得人们获得一种意外惊喜的游观体验,而这种游观的体验也反映出了动静快慢的时间设计,使人们在景观中的游赏变得有松有紧。在景观设计中,当景观的动线经过狭小或者下凹式的空间时,基于人的心理,加之人的视线受到了阻挡,人的行走速度必然加快;而当景观的动线经过开阔或高抬的空间时,由于人的视线不再受到遮挡,景观视线与动线重合,人的行走速度就会慢下来,甚至会停滞而环顾四周(如图5)。这也是很多景观掇山高处常设亭的缘由。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动线与景观元素进行多样化的空间组织设计,从而产生变化丰富、动静快慢的连续性游赏的时空体验。

4 结语

基于时空观,景观动线在景观的时间与空间表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景观动线的合理设计与布局使景观体现时间的序列性和节奏感的同时,空间的变化也有放有收,景观在空间维度铺开的同时又得以沿着时间纵深延展。通过景观动线的设计使人们自然地将对景观空间的把握转化为游览的时间历程,可以让人们在循环交错的景观动线路径中体验景观空间与时间相互转换的乐趣。

1 王绍增.论中西传统园林的不同设计方法:图面设计与时空设计[J].风景园林,2006(6)

2 田朝阳.基于线形分析的中外园林空间解读[J].中国园林,2015(1)

3 顾飢.明代江南园林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时空观动线视线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那座山
机械领域专利文献翻译中的语言“动线”探究
博物馆展览空间的参观动线设计研究
你的动线在哪里?
康德时空观的理论背景与发展形成
幻境与宿命——喜玛拉雅时空观的当代再诠释
时空观指导下的模块整合教学——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力图称霸的美国》为例
浅谈高考历史学科的整合与长效复习模型——新时空观的构建与运用
当代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