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发展

2017-02-27刘鹏辉

成才之路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中职教育职业技能

刘鹏辉

摘 要:中国传统哲学以其深广的人文价值,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确立有着巨大而独特的意义和奠基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核心目标的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内涵体系,与以“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等道德价值理念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紧密关联,它为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文章主要论述中国哲学精神对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奠基作用及其内在关系、中国哲学精神对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发展的导引及体系构筑、弘扬中国哲学精神和中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发展的互动途径。

关键词:中国哲学精神;中职教育;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2;G71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02-03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也是构筑国家意识形态体系及各行业指导思想的基础。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总体目标对于我国各类各级教育都是适用的。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里的“高素质”包含着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的要义,它与以“崇文尚德”“以人为本”等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哲学思想有着颇为紧密的内在关联。中国哲学思想是人文素质培养和创新型职业技能发展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哲学思想与中职教育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内涵体系的内在关联

1. 对中国哲学精神概括的共性结论

中国传统哲学精神的研究,形成了非常丰富而侧重点各异的结论。总的来看,根据哲学思想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程度和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力量以及推动中华民族进步发展作用的强弱,哲学家概括出一些共性的认识,提炼出相对稳固且具有永恒价值的哲学精神,亦即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其内容主要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柔”四维说;“自强不息”“实事求是”“辩证逻辑”“以人为本”“内在超越”“有容乃大”六点论说;“人本精神”“现实精神”“艺术精神”三方面说;李泽厚在论述中国智慧时,认为中国哲学突出地体现为“血缘根基”“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及“天人合一”四个方面的特征,而且认为“乐感文化”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冯友兰以“人心”与“人性”为立论依据,阐述基于“行义”与“为公”的“尽伦尽职”的精神境界,突出强调中国哲学精神的“道德境界”;还有论者将中国哲学精神概括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和“中和之道”。综合来看,中国哲学精神可以浓缩为“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以人为本”的无神论人本精神,“自强不息”的创造进取精神,“知行合一”的问道与实践精神。

2. 中职教育人文素质内涵体系

“人文”一词,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即一方面是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观念,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而设置的学科(人文学科)和进行的实践训练。在汉语词典中,“人文”一词被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易》,《易·贲·彖辞》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正义》谓:“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实即兴礼乐以化成天下。因此,“中国之所谓人文,乃指礼乐之教、礼乐之治而言,应从此一初义,逐步了解下去,乃为能得其实”。宋代程颐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从广义上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综合来看,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建立在一定的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的学识和修养,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格,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力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其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行为和人文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人文素质是职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通过学习哲学、文学、历史、艺术和礼仪等,借助对历史的理解、心灵的体悟和实践而形成比较稳定的高尚品质,并表现为积极的行为倾向、服务意识、奉献精神、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为技能训练与创新思维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支撑。因此,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他们在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实训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技术、心理、智能等综合素质和职业修养,中职学生要通过认真学习,掌握專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完善理想人格。

二、中国哲学精神与中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发展目标体系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的中国哲学思想,包含着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发展体系的主要方面。中国哲学中先进而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为包括当代中职教育在内的创新人才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儒家的“仁”“恕”“孝”等为核心的价值追求,更应该成为当今技能型人才的内在品质。以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为例进行说明:“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民主、诚信、友善”本质上是暗合与对应的;“自强不息”的探索创造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文明、和谐、爱国、敬业”等现实价值;道家所追求的“齐物”“道法自然”等天道理念与自然观,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平等”等思想一脉相承;“自由、公正、法治”等基本的社会规范与时代精神,又在墨家与法家那里可以找到最初的启蒙。因此,应该以中国深邃而又生命长青的哲学精神为导向和准则,给当代中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发展确定以下具体目标。

1. 积极行动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自强健进与蓄德理念,正是职业精神中的应有之义。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光是要谋一份职业,更要树立一种高尚的人格。在某些领域,以“谋私”为出发点的高技能人才已经相对过剩,社会上一些高科技犯罪正是极少数“高技能人才”所为。因此,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以孜孜以求的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自觉担负起改善人类生活与命运重担的贤才。他们要积极发掘自身潜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不懈奋斗,在造福社会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2. 道德情怀和人文知识修养

职业教育对人的培养,注重“传道”与“授业”,就是养德修能,这是中国传统哲学“重德”“为善”“文而化之”的基本命题。要让学生掌握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法律、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心智健全,视野开阔,境界提升,能从更高的层次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和人生。所具备的人文素养,要能和自己从事的职业领域的文化相融合,得到社会和行业认可。

3. 健全的心理素质

道家“贵柔”“无己”“安心”与“逍遥”等思想,正是“養心”哲学的精华。一名优秀的职校学生,不仅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要养成吃苦耐劳、正视现实、克服困难、顾全大局的良好心态,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健康的从业心理,能够较快地适应就业之后遇到的各种变化,增强岗位所要求的耐挫力、应变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4. 知识迁移和转化的素质

《易·益卦》中说:“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这与法家所强调的“竞”“争”“逐”等一样,都说明“与时俱进”与“变通致久”的重要意义。时代和形势飞速发展,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不断适应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能力,能够正确调适心理、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新的市场规则和国际标准、现代管理模式、技术与设备的改进和灵活的经营方式,也需要从业者主动地去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并更好地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不断变化的领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磨砺成才,建功立业。

5. 理性判断、分析和创新的能力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明德明理”“释惑”“慎思”,要求人们对人和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分析,具备应变能力。中职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要能有效整合信息并能准确和富有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善于独立判断和思考,以较强的执行力推动创业创新,不断探究更好的方式、方法,带动自己所在的部门在本行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6. 高超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艺术

儒家追求“仁”“信”“义”“恭敬”“和谐”“礼让”“重和轻争”,墨家倡导“兼爱”“贵义”,这些传统哲学理念形成国人健康、和谐而又复杂的人际关系。随着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用人单位特别强调竞聘人员的交往和沟通能力,要求应聘者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有效的自我调控能力与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对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不断变化做出迅速调整。同时要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包容他人,勇于承担责任,礼让诚信,助人为乐,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三、弘扬中国哲学精神与中职教育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发展的互动途径

目前,职业院校普遍推行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习者要发挥认知的主体作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利用启发、引导和交流,促使学生的学习向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要充分挖掘先进的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精神,构建中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发展的目标体系。

1. 树立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根本思想和出发点。要大力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德育内容,用以指导人才的灵魂塑造,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的人格品质。

2. 在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加大传统哲学与国学的内容

要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以德育、哲学、历史等为重点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学校要对编制教学大纲、选编教材和组织教学等工作加强指导,使之不断完善,对授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授课形式要有具体要求和科学评价。

3. 实现人文素养培养形式多样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培养氛围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学校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实现人文素养培养途径的多样化。比如,可以选用哲学格言、警句、哲学家画像或相关图片资料布置学生的学习生活场地,并根据学生的特点与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职业教育学科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殊性,在专业知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发展。

4. 加强中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发展的理论研究

要立足中国哲学的充足资源做好基础研究、考察论证和专题性课题研究工作,加强跨学科研究,把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学、历史学以及美学等纳入中职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学科体系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优势,把哲学精神、教育思想、专业技术课教学等融为一体,提高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要引入时事政治和形势教育,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加速职业技能发展,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同时,要构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考核管理与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5.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训练质量

学校要以课堂教学与实践课教学为主体,发挥互联网信息平台优势,组织学生听哲学、国学等专题讲座,并开通哲学经典名著的电子读书平台,实现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的现代化、立体化和网络化,提高教育实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研究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训练质量。

四、结束语

中国传统哲学以其深广的人文价值,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确立有着巨大而独特的意义和奠基作用。以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核心目标的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内涵体系,与以“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等道德价值理念为核心内容的中国传统哲学精神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紧密关联,它为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当前,职业院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通过校企合作、情境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与调查等途径,创设职业环境,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宋志明.中国哲学的精神[EB/OL]. http://www.aisixiang.com/data/23178.html,2008-12-11.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王中江,高秀昌.冯友兰学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丁灵平.从中国哲学的精神追求看中国哲学之特点[EB/OL].百度文库,2011-03-04.

[6]辞海编写组.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7]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徐复观.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9]程颐.伊川易传: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中职教育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