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7-02-27王伟祖徐定华郑旭明

成才之路 2017年4期
关键词:育人环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王伟祖++徐定华++郑旭明

摘 要:浙江理工大学通过对教育教学体系、育人环境和教学管理体制等环节的改革和实践,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构建富有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体系;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01-02

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作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区”,启新学院全面负责实施实验班拔尖人才的培养工作。学校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育人环境、选拔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体系、制度和配套政策进行创新与改革,构建了以实验班为依托,以“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后期导师指导、个性化修读、研究性学习”为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根据我校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设计四类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专业教育相结合的“2+2”培养模式,体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达性和培养特色的准确定位。

1. 构建大类基础教育平台,推进核心课程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强化数学、英语和计算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改革,构建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深化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引入数学建模等知识;开设英语口语(外教)、英语拓展课程;实施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等,力求实验班学生的数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基础课的课程设置注重大类学科知识结构的交叉和融合,赋予学生宽厚的学科知识背景。如理科类实验班注重化学、生物和材料等知识的融合,机电实验班加强机与电的知识交叉,电信实验班加强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知识的融合,经管实验班注重经济与管理的知识交叉。

2. 建立专业教育体系,彰显个性发展

坚持以导师为核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专业培养模式,实施培养有计划、指导有方向、学生有目标的五学期专业导师持续指导制,突出自主性、个性化、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一是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主修专业、课程模块,自主学习部分课程,自主选择专业导师,参与个性化专业培养方案的规划。二是个性化: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专业导师协同学生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给予6学分个性化修读;采用导师指导、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三是研究性: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确定五学期研究性学习培养方案,组織并指导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倡导学生进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兴趣与敏感性,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 改革教学模式,营造自主性、研讨式学习氛围

一是独立编写实验班大类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从教材内容的广博、课堂讲授的精练、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拓展等方面,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引领式界定,开展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二是实行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实验班基础核心课程、主修专业方向主干课程实施独立开课、小班化教学,营造课堂研讨氛围,探索讨论式、自主式和网络式教学模式。三是拓展自主学习空间,推进个性化学习模式。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发展等因素,专业导师协同学生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采用导师指导、自学、研讨、跨学科选课等方式开展个性化修读,所修学分可以冲抵主修专业选修课学分。

二、培育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1. 调动教师积极性,倡导教学创新

从教师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奖励办法等方面入手,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大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参与性实验课的比例,实现由传统的“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转变。积极开展数学、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依托项目促进课程的教学改革。如实验班任课教师主持了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如何加强启新学院高等数学教学”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体系改革”。实验班高等数学教学引入数学建模等知识,改革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计算机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引入程序设计竞赛知识;英语开设拓展课程。通过以上举措,实验班学生在全国及省大学生数学竞赛、英语竞赛、程序设计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2. 设立研讨论坛,营造学术交流环境

创建名师名人讲座、导师论坛、院长学科展望等师生交流研讨平台,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和互动机制,拓展学生自主性和个性化学习空间,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开设不同年级的同类实验班学生研讨群,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各类学科竞赛的体会与经验、如何提高学习效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心得、考研与就业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讨。研讨中学长正面引导,学生科研项目得到衔接与传承。

3. 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与兴趣,从一年级开始就选拔部分学生进课题组和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并配备指导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导师,逐步建立各年级实验班梯次配置的研究性学习团队。以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为展示平台,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使实验班研究性学习风气届届传承,形成了学院人才培养的品牌。

4. 因材施教,注重优秀人才个性化培养

从学习情况、个人能力、兴趣爱好、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查,选拔有潜力的优秀学生,因材施教,进行拓展性培养。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并配备有专长、负责任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创造到国内外名校和科研院所交流深造的条件。

5. 开展国内外交流,拓宽学生视野

实施国际交流与国内外名校的交流项目,加强与国内外导师、学生的交往。比如,选派学生到美国、德国、法国开展学习与交流,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参加“长三角”部分重点高校优秀本科生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到国内部分高校的“荣誉学院”(优秀生培养学院)开展交流,安排优秀学生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参加科研活动,到同方会计事务所实习等。这样的交流,能够培养学生胆识,开阔视野,激励学生成才。

6. 确立奋斗目标,培育优良学风

学院建立了以各类实验班学生、主修专业方向学生为单元的多层次座谈交流制度,引导学生确立高远的奋斗目标。从大二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学习有方向、努力有目标,树立努力学习、主动探索、优秀而持久的启新学风。勤于探索的优秀学风的建立是良好的开端,启新学院从激励政策、管理制度、因材施教与育人环境等方面着手,全方位开展工作,培育优良持久的启新学风。

7. 完善规章制度,形成学研氛围

在学生选拔与分流、教学激励、专业导师、学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生管理制度,形成学院积极向上的学研氛围。先后出台一系列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以制度保障教学创新与改革的成功,以制度规范管理工作,提升学院管理工作水平。

三、结束语

浙江理工大学启新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一是创新的教育理念——优才优培,铸造卓越。二是创新的培养模式——强化基础,复合交叉,个性培养,研究性学习,灵活性管理。三是创新的举措与机制——整体设计,因材施教,协调推进。启新学院培养拔尖人才的经验得到了有关兄弟院校的认可与肯定,为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赵沁平.精英教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08).

[2]宁滨.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8).

[3]黄景榮,张利,张辉,等.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4]张建华.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07).

[5]程孝良,曹俊兴.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精英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09(04).

[6]田建国.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8(02).

猜你喜欢

育人环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君子文化”育人特色的创建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