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济总录》脾病名举隅※

2017-02-27史海霞雷海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201900

河北中医 2017年8期
关键词:症见附子气滞

郝 军 史海霞 姜 娜 雷海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 201900)

学术探讨

《圣济总录》脾病名举隅※

郝 军 史海霞 姜 娜 雷海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上海 201900)

《圣济总录》记载的脾病名,除包含现代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包括多系统多种病变。本文通过对“脾痹”“肉极”“脾瘅”“脾积”举例分析,拟挖掘出北宋时期在脾病的命名及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方面的创新,以指导临床从脾治疗多种现代疾病。

《圣济总录》;脾病;中医病机;辨证论治

1 脾 痹

《圣济总录》在诸痹门下列“脾痹”,认为生理上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谷精微,营养周身,脾升胃降。病理上长夏湿气当令,若湿邪伤脾,湿邪黏腻,致脾气不升,阻碍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则成“肌痹”,若“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是为脾痹”。临床分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寒伤脾证、脾虚痰凝证进行辨证论治(《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九·诸痹门·脾痹》)。

1.1 脾气虚证 症见“身体重着,四肢无力,不思饮食”。因脾气虚,复感湿邪,属脾气虚证。宜健脾益气化湿法治。用白术汤方:白术、人参、荜澄茄、诃梨勒、丁香、草豆蔻、附子、茯苓、麦芽、沉香、陈皮(《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九·诸痹门·脾痹》)。

1.2 脾阳虚证 症见“四肢无力,泄泻完谷不化”。因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运化失常,属脾阳虚证。宜温中健脾祛湿法治。用黄芪丸方:黄芪、石斛、附子、肉苁蓉、益智仁、白术、人参、桂枝、厚朴、诃梨勒、五味子、当归、白豆蔻、沉香、高良姜、枳实(《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九·诸痹门·脾痹》)。

1.3 寒伤脾证 症见“关节疼痛,四肢不举”。因风寒湿以寒邪为主伤脾,寒邪凝滞,经络阻滞不通,属寒伤脾。宜温中健脾,祛风散寒除湿法治。用黄芪酒方:黄芪、桂枝、巴戟天、石斛、泽泻、茯苓、柏子仁、干姜、蜀椒、防风、独活、人参、天雄、白芍、附子、乌头、茵陈、半夏、细辛、白术、黄芩、瓜蒌根、山茱萸。清酒三斗渍之(《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九·诸痹门·脾痹》)。

1.4 脾虚痰凝证 症见“咳嗽,呕吐,四肢麻木”。因脾阳虚,水湿不化,凝聚为痰,属脾虚痰凝证。宜温中健脾化湿,降逆止呕法治。用大半夏汤方:半夏、白术、茯苓、人参、甘草、附子、陈皮、桂枝。温中法曲丸方:法曲、吴茱萸、小麦、枳实、甘草、桂枝、厚朴、当归、茯苓、细辛、干姜、麦冬、人参、桔梗、附子(《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九·诸痹门·脾痹》)。

2 肉 极

《圣济总录》在虚劳门下列“肉极”,认为“肉极病本于脾脏中风”。因脾运化水谷精微,主四肢肌肉,若风邪伤脾,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布达肌肤,则症见肌肤羸瘦,没有光泽,所以定位在脾。进一步指出“肉有虚极,有实极,有极实热,有极虚寒,皆由脾感风邪”,据风邪伤脾、实热、虚寒病因病机,参照临床症状进一步定性“肉极虚寒”证,“肉极实热”证,“表实里虚”证,并提出“治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二·虚劳门·肉极》)。

2.1 肉极虚寒证

2.1.1 痰凝气滞证 症见“四肢怠惰,或咳引胁肋,心下坚满痛,不嗜饮食,手足厥冷,忧恚思虑”,属寒凝气滞证。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法治。用人参丸:人参、附子、干姜、远志、蜀椒(《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二·虚劳门·肉极》)。

对于中国的跨境电商而言,进博会是一场千帆竞逐的盛会,也是春天里的一片沃土。海外品牌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在进博会的“春风”里袭来,所有跨境电商蓄水备肥,等待一粒粒“花种”落地生根。所有人开始认识到,不仅仅有中国制造,还有俄罗斯制造、巴基斯坦制造、塞尔维亚制造、巴西制造、埃塞俄比亚制造……

2.1.2 气滞血瘀证 症见“体重怠惰,四肢不举,肢节疼痛,饮食减少,坐卧不安”,属气滞血瘀证。宜温中散寒,活血化瘀法治。用枸杞汤方:枸杞子、黄芪、附子、川芎、人参、白芍、茯神、甘草(《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二·虚劳门·肉极》)。

2.1.3 风湿伤脾证 症见“肌肉变色,舌强阴缩,及腰脚疼弱”,属风湿伤脾证。宜温中散寒,祛风除湿法治。用防风散方:防风、独活、茯苓、人参、干姜、附子、五加皮、甘草、当归(《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二·虚劳门·肉极》)。

2.2 肉极实热证

2.2.1 风热伤脾证 症见“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或唇口坏,皮肤色变”,属风热伤脾证。宜祛风清热解毒,健脾止汗法治。用麻黄汤方:麻黄、枳实、防风、白术、细辛、石膏、附子。越婢汤方:麻黄、石膏、甘草、附子。石楠散方:石楠、山茱萸、天雄、桃花、菊花、甘草、黄蕤(《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二·虚劳门·肉极》)。

2.2.2 气滞血瘀证 症见“痹不仁,四肢急痛”,属气滞血瘀证。宜健脾祛风清热,活血化瘀法治。用西州续命汤方:麻黄、当归、石膏、川芎、桂枝、甘草(《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二·虚劳门·肉极》)。2.3 表实里虚证

症见“皮肤不通,腰脚疼痛”,属脾虚表寒证。宜温中健脾,祛风散寒法治。用独活散方:独活、当归、茯苓、干姜、人参、甘草(《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二·虚劳门·肉极》)。

3 脾 瘅

《圣济总录》在脾脏门列“脾瘅”,认为脾主运化,具有喜燥恶湿,其味甘的生理特性。若过食肥甘厚味,生湿助热,湿热困脾,脾不健运,饮食停滞,蕴而生热,热气上溢,则症见口有甜味、腹胀满,“肥甘之过,令人内热而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其证口甘”。临床分湿热困脾证、脾实热证、热盛伤津证进行辨证论治(《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五·脾脏门·脾瘅》)。

3.1 湿热困脾证 症见“口甘中满”,属湿热困脾证,实证。宜清热除湿健脾法治。用兰草汤:兰草(《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五·脾脏门·脾瘅》)。3.2 脾实热证 症见“烦懊口甘,咽干”,属脾实热证。宜清热除烦法治。竹叶汤:淡竹叶、柴胡、犀角、白芍、黄芩、大黄(《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五·脾脏门·脾瘅》)。

3.3 热盛伤津证 症见“面黄口甘,烦渴不止”,属热盛伤津证,虚实夹杂证。宜清热生津法治。用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石膏、白芍、甘草。知母汤:知母、石膏、升麻、甘草、竹叶、白粳米、枇杷叶。麦门冬煎:生麦冬、生地黄汁、瓜蒌根、地骨皮、黄芪、葳蕤、知母、淡竹叶、犀角、升麻、甘草、石膏、凝水石(《圣济总录·卷第四十五·脾脏门·脾瘅》)。

4 脾 积

《圣济总录》积聚门提出“脾积”,“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管,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胆,饮食不为肌肤”,认为生理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布达四肢肌肤,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病理上“本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而不受,邪气留于脾,故结为积”,肝病影响于脾,致脾不健运,水谷精微不达四肢肌肤,故症见胃脘胀满,四肢肌肤黄而无泽,甚则一身皆黄。因此,病变部位在脾。临床分寒伤脾证、脾寒证、气滞血瘀证、脾寒气滞证、脾寒痰滞证进行辨证论治(《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一·积聚门·痞气》)。

4.1 寒伤脾证 据“脾积”发生在冬季,寒气当令,肝受寒邪传脾,时逢冬季肾本主寒,故寒邪留着于脾,寒的病因,定性寒伤脾证,实证。宜健脾祛寒消痞法治。用代表方槟榔散,鳖甲散(《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八·治脾积气诸方》),磨滞丸,脾积丸(《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一·积聚门·痞气》)。

4.2 脾寒证 症见“心腹胀硬,食饮不下”,属脾寒证。宜健脾祛寒消痞法治。用槟榔散:槟榔、牵牛子、木香、白术、陈皮(《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八·治脾积气诸方》)

4.3 气滞血瘀证 症见“痞气结聚在胃管,盘牢不动,食饮渐少,四肢无力”,属气滞血瘀证,脾寒证。宜健脾祛寒,活血化瘀法治。用鳖甲散方:鳖甲、川大黄、木香、郁李仁、京三棱、当归、槟榔、草豆蔻、枳壳(《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八·治脾积气诸方》)。

4.4 脾寒气滞证 症见“食已腹痛,饮食不化,呕哕恶心,胸胁胀闷,大便秘利不定”,属脾寒气滞证。宜健脾祛寒,行气导滞法治。用磨滞丸:木香、青皮、桂枝、吴茱萸、砂仁(《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一·积聚门·痞气》。

4.5 脾寒痰滞证 症见“胸满痰逆,四肢怠堕”,属脾寒痰滞证。宜健脾祛寒,化痰导滞法治。用半夏汤:半夏、葶苈、麦冬、芦根(《圣济总录·卷第七十一·积聚门·痞气》)。

小结 脾脏象学说源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认为生理上饮食物经脾、胃消化吸收后,须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依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认为病理上脾功能失常,则引起脾及其他脏腑、经络、肌肉等各方面的多种病证。

《圣济总录》根据《内经》脾脏象学说理论,认为“脾痹”是脾失健运所致,所以定位在脾。本病具有长夏湿气当令的季节特性,风寒湿邪,以湿邪为主病因,定性湿伤脾证。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又定性有寒伤脾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痰凝证。“肉极”因是脾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失常而发病,故定位于脾。病因是风邪伤脾,病机有实热、虚寒,虚实夹杂,和参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定性“肉极虚寒”证、“肉极实热”证、“表实里虚”证。对“脾瘅”,认为脾具有喜燥恶湿,其味甘的生理特性,病因是“肥甘之过”,湿热困脾,病机是脾失健运,所以定位在脾。定性湿热困脾证,属实证。和参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进一步定性脾实热证、热盛伤津证。“脾积”,病机为脾不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布达四肢肌肤,因此定位在脾。再根据寒邪留着于脾,寒的病因,定性寒伤脾证,实证。根据临床出现的不同症状,进一步定性脾寒证、脾热证、气滞血瘀证。最后均定性、定位和参制定了治法方药,这对于现代临床西医无法确定病名的病变,运用中医脏象辨证论治进行中医病名的诊断,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确定,以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倪菲,李德新,于睿.李德新教授从脾论治冠心病经验集萃[J].世界中医药,2014,(1):67-68.

[2] 寇晓忱,刘悦,张哲,等.从脾虚论治冠心病中医文献评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3):140-142.

[3] 邓筠.从脾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J].江西中医药,2009,40(1):18-20.

[4] 张亚利,唐志鹏,戴彦成.马贵同教授从脾论治溃疡性结肠炎临证举隅[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5):323-324.

[5] 段艳蕊,杜义斌.糖尿病肾病从脾论治机制初探[J].天津中医药,2011,28(5):399-400.

[6] 戴鹏,陶枫.近五年“从脾论治”糖尿病常用方药研究概况及对研究方向的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3):733-736.

[7] 田英雪,王镁.从脾论治甲状腺疾病研究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10):84-86.

[8] 汪四海,韩宁林,李雪苓,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从脾论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859-861.

[9] 谢宁,徐丽.从脾论治老年痴呆[J].河南中医,2012,32(7):810-811.

[10] 邓丰承,杨钦河.脾胃学说在骨伤临床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064-1065.

[11] 马志杰,陈少冬.调理脾胃法治疗骨折迟缓愈合25例[J].新中医,2005,37(2):72-73.

[12] 徐升,刘友章,杨晓军.从脾胃论治重症肌无力[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1):227-228.

[13] 孙媛.冠心病从脾胃辨治体会[J].河北中医,2005,27(3):191-192.

[14] 张葆青,邢向晖.脾胃学说与儿科临证[J].山东中医杂志,2005,22(11):643-645.

[15] 王冠庭.脾胃学说与胃癌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1):3-5.

[16] 邱绮玉,李国或.运用脾胃学说治疗疑难杂证[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4,2(1):47-48.

[17] 王少华,王淑善,王卫中.脾胃学说在妇科领域内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1982,(4):16-19.

R241;R256.3

A

1002-2619(2017) 08-1250-04

2017-05-11)

(本文编辑:董军杰)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8.033

※项目来源: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科研专项2016—2017年度课题(编号:2016JP002)

郝军(1962—),男,副主任医师,博士。从事北宋医籍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的理法方药整理研究。

猜你喜欢

症见附子气滞
治疗便秘不能一泻了之
养咽止咳桑叶方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三方加味辨证治盗汗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药止咳药水你选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