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战役与潼关战役
——关于清军两路进军西安过程的整体考察

2017-02-26张希文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潼关李自成清军

张希文,马 冲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陕北战役与潼关战役
——关于清军两路进军西安过程的整体考察

张希文,马 冲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李自成山海关大败后退回陕西。多尔衮原计划分兵两路,一路派阿济格进军陕北剿灭大顺,一路遣多铎南下攻南京灭弘光政权。李自成主动东出,发动怀庆战役,迫使清军暂时放弃执行南下计划,调多铎西向怀庆、进逼潼关,全力攻打大顺。陕北与潼关战局共同影响整个陕西局势,过往研究或分别孤立对待缺乏整体关照,或限于史料记载混乱而得出自相矛盾之结论,或失之于简略语焉不详。从整体考察陕北战役与潼关战役,或能还原历史真相。

陕北;潼关;李自成;李过;清军

甲申(1644年)乙酉(1645年)之际,李自成在清军两路夹击下放弃陕北,乃明清鼎革时期极为重要一件事,不但改变了当时政治军事格局,也对未来全国形势发展产生关键性影响。但由于史籍记载混乱,导致这一过程并不十分清晰。弄清事件经过,重现历史真实,对研究这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过往研究简略与史籍记载的混乱

农民战争问题,曾是史学界“五朵金花”之一,相关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李文治先生《晚明民变》成书较早,广征博引,详细讲述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发生、发展到衰亡过程,并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顾诚先生《明末农民战争史》从战争爆发背景写至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的失败,“这部书在史料的收集、史事的考证、论点的分析上都较之前人有相当大的推进”[1]序一7。顾诚先生另一部著作《南明史》“基本上是以大顺军余部、大西军余部、‘海寇’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1]序二2详细叙述了以农民军为主的抗清斗争,揭示了斗争失败原因。

二位先生的著作,无疑对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具有开创和奠基作用,但限于昔日研究条件简陋,不如今日信息化、数据化检索方便,在对事件整体综合性把握上,或遗白璧微瑕之憾。例如:顾诚先生《明末农民战争》中说李自成正月十三日撤回西安,①“当时,大顺军李过、高一功部还据守着榆林、延安”。[2]304而在其姊妹篇《南明史》中,却又说“冬十二月,克延安”。[1]105顾诚先生对陕北战役与潼关战役分别关照、分开叙述,显然在清军攻克潼关和延安的时间先后顺序上,两部著作两种说法互相矛盾。而这一问题,又事关李自成放弃陕北这一决策的原因考量,意义十分重大。再如,关于清阿济格军进军路线问题,顾诚先生两部著作都认为是阿济格带兵南下占领米脂。[1]104,[2]304对此笔者也存有异议。李文治先生对清阿济格军进军路线问题描述更为简略,仅提到“时阿济格、吴三桂一军则从保德州结筏渡河入绥德,李锦不能御,延安、鄜州相继失陷,西安遂受威胁。自成以腹背受敌,乃于弘光元年正月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东出武关以入襄阳”。[3]183

李文海先生主编的《清史编年》,依据吴伟业《绥寇纪略》和《清世祖实录》,在(乙酉年正月)十三日丁酉中则这样说道:

“清军进入潼关,大顺军守将马世耀诈降被杀。是时,阿济格、吴三桂军自保德渡河据绥德,李自成欲返延安,闻唐通自黄甫川西渡,李过、谷英、郝摇旗被迫自陕北南撤,延安、鄜州相继失陷,西安难守。本日,李自成弃西安,出东门至蓝田下陕南。临行,令田见秀焚宫室仓廪积聚,田见秀曰:‘秦人饥,留此米活百姓’,止烧东城一楼。”[4]56

《清史编年》认为,西安失陷时,延安已经失陷,并且延安失陷是造成李自成放弃西安的重要原因。

有关陕北战役与潼关战役的史籍记载也颇为混乱。

例如《清史稿》中说:“(顺治二年二月)庚午,阿济格剿陕西余寇,克四城,降三十八城。丁丑,多铎师至河南,贼将刘忠降。”[5]94而查《清世祖实录》顺治二年二月庚午则有:“靖远大将军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等奏报,大军入边,沿途剿贼,八战皆捷。秦属州县,攻下者四城,投降者三十八城,俱已酌委官员安抚。”[6]128《清史稿》误将清廷收到奏报的日期“庚午”作为奏报中所述事件的发生日期。

笔者认为,陕北战役与潼关战役无论时间与空间都十分相近,二者合为一体,互相影响,不适合做单独分析,而应互为补充,整体考察,似更能全面了解李自成战略意图,还原历史真实情景。

二、清军的战略转变与李自成的防御决策

山海关之役,大顺军伤亡惨重。李自成见识了八旗军的作战能力,知北京不可守,乃仓皇退回陕西,欲以山陕为根据地再图反击。清廷则大胜之下信心倍增,摄政王多尔衮计划两路出击,一统全国。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进军陕北,南下西安,剿灭大顺政权;另一路由豫亲王多铎攻打南京弘光政权。李自成审时度势,在陕北设立两道防线以御阿济格军:旧将高一功驻防榆林卫固守外围,内由侄李过(又名李锦)率大顺政权大批精锐驻守延安府。李自成仅率数万机动部队驻守西安,遥相指挥,或为支援。

大顺军在北方重兵防御同时,在东方积极反击,开拓生存空间,发动了怀庆战役,以马军一万和步军两万,直逼怀庆、卫辉。[7]23清怀庆总兵金玉和率兵于柏香镇应战,全军覆没。大顺军随即包围怀庆府城沁阳,清卫辉总兵祖可法连夜率军进入沁阳以为支援。清河南巡抚罗绣锦急求援于清廷,[7]23清廷闻之大震。多尔衮两路出兵,一西一南,皆为孤军深入,且渐行渐远,互相背离,一路有难,另一路难以呼应,本已战略失误。怀庆被围,多尔衮更发现自己对大顺军实力严重低估,所以改变计划,急命多铎停止南下,调转兵锋挥师西进,援救怀庆、卫辉,若歼灭怀庆大顺军则按原计划南下攻打南京,若大顺军遁逃则直驱潼关,与阿济格两路围剿大顺政权。[6]102至此,清军把主要兵力都投入到对大顺军的作战中,变原来两路分别出击大顺政权和弘光政权为全力围剿大顺政权。

多铎“大军于元年十二月十五日追流贼李自成兵至陕州,先遣前锋参领索浑、拜尹代等率二十骑前往捉生。有贼将张有曾屯兵灵宝县城外,索浑等乘夜袭击,败之”。[6]124随后,多铎进军潼关,二十二日到达潼关以东十里处立营以待乌真超哈炮营。北有阿济格军,东有多铎军,此时的大顺政权已陷入清军两面夹击之中。怀庆战役初期的胜利,使大顺军在东面赢得大片战略缓冲地带,多铎军奉命南下尚未西进,再加上有潼关天险作为防御,使李自成把主要布防力量集中在北面。李自成于腊月率大顺军最后精锐北上,准备迎战阿济格。但是,行至洛川,李自成可能得到陕州在腊月十五日失守的消息,打乱了其集中防御北面的战略布署。李自成又不能确定多铎大军的战略意图:是仅仅收复袁宗第和刘忠占领的怀庆地区后即继续南下攻打弘光政权,还是就此西进潼关直取西安,抑或是佯攻以牵制迷惑大顺军。陕西地区北部大顺军重兵云集,两防线汇集了大顺军绝大部分精锐。相比之下,怀庆战役的失败让大顺军失去了东方的战略缓冲带,使原本兵力相对薄弱的潼关直接暴露在清军兵锋之下。因此,李自成在洛川地区“据浃旬”,[8]40汇集两路情报,待确定得知清军向西进攻潼关的战略意图后,随率本欲增援北方的军队转而南下,于腊月二十九日“率援兵至”。[6]124

三、潼关战役

李自成北部防线虽为两道,各有其用,同时又互为犄角,整体配合。高一功驻守榆林卫,易守难攻,若清军先攻榆林,则利用险要地势挫其兵锋;若清军舍榆林而南下,则威胁清军后路,牵制清军,使其遗后顾之忧。李过军驻守延安府,重兵云集分兵把守,采取积极防御的应战策略,城与城之间互相支援,一城有战,附近城池皆出援军以救。李自成则亲率精锐之师于延安府周围机动策应,以逸待劳。按李自成爱留预备队的惯用作战方式,其可能准备在阿济格于延安府师老兵疲之后,再亲自出击痛击阿济格。然而,李自成陕北防线看似坚固,却存极不稳定因素:高一功驻扎榆林卫,孤悬于外,四周皆为明朝降将,这些明朝降将和大顺军貌合神离,狐疑观望,伺机下注。大顺军自北京一路溃逃,由大胜而大败,本身也是士气低落,战力能有几何,尚未可知。

阿济格军与多铎军相比,虽然“自京启行在先”,但由于“枉道越境,过土默特、鄂尔多斯地方,妄行需索”,[6]126进军缓慢,腊月才到达保德州。“大兵自保德过河”,[9]479阿济格亲率主力,兵围榆林卫。阿济格同时分遣明朝降将招降原明朝旧部,唐通驻绥德,[9]479王大业②负责“收服西路地方”。[9]469王大业腊月二十一日到达响水,即差人招抚,“因职系本土之人,军民皆相信服,至贰拾捌日止,自响水起宁塞止,共计壹拾营堡,俱倾心迎降,即安定边等处,料亦次第投顺矣;惟榆林守将高一功乃闯贼旧党,坚拒相抗”。[9]479榆林卫地势险峻,非一时可以拿下。阿济格以西安事大,不可久滞于此,遂分兵两部,自率八旗部队及明朝降军吴三桂、尚可喜等精锐部队经绥德,在“二年正月,至延安府”,[10]178“所遗各镇官兵攻围榆林,恐兵马众多,无人总统,看得大同镇臣姜瓖威望素著,与拾贰月叁拾日委以总督重权,统摄诸军”,[9]469以牵制榆林卫高一功守军。

多铎军早在腊月二十二日已到达潼关,因缺乏攻城武器而等候孔有德部援军到来。腊月二十九日,李自成率本用以增援北方的部队自洛川到达潼关,当日即派汝侯刘宗敏出潼关据山为阵。多铎遣前锋统领努山和鄂硕从侧后包抄,同时派遣护军统领图赖率精锐骑兵百余骑从正面进攻,大顺军虽顽强奋战,但仍以失利告终。腊月三十日至顺治二年正月初三,两军未有大战发生。正月初四,李自成遣刘方亮带精锐千余人偷袭清军营垒,被清军挫败。“自成闻败,亲率马步兵拒战。(清军)随调镶黄、正蓝、正白三旗兵协力并进,尽歼其步兵。”[6]124初五初六两日,大顺军趁夜色偷袭清军,皆败。激战数日,大顺军无论正面对垒还是偷袭,甚至主帅亲自将兵,各种手段尽出仍奈何清军不得,只能由积极防御主动出战,转为消极防守,凿重壕立坚壁,待清军主动攻城。[6]124初七初八,两军未有大战发生。初九,多铎苦心等待的红衣大炮终于到来。因红衣大炮的使用具有诸多限制,不可能即到即用,所以初九至初十,清军必然在为使用红衣大炮攻城做出准备。十一日清军开始正式攻城。这一日的战斗,在整个潼关之役具有决定性意义。大顺军首先于潼关城外清军必经之路上列阵以待。“(清军)举红衣炮攻之,贼众震恐。我军(清军)相继冲入,诛斩无算。其先入者,穆成格、俄罗塞臣也。既而贼又以骑兵三百横冲我师,为贝勒尼堪、怀顺王耿仲明、贝子尚善所败。贼又分兵蹑我师后,蒙古固山额真恩格图率殿后军又败之。”[6]124

十一日一战,大顺军步兵在八旗兵面前不堪一击,全军覆没,骑兵更不是以骑射见长的八旗兵对手,只能结阵以待。结阵自保必定密集,然而清军有红衣大炮先进武器,大顺军缺乏反制力量,只能成为炮灰活靶,损失惨重。正面作战亏输,偷袭又屡为清军所败。潼关城只能在红衣大炮猛轰下抵抗无力,不可能守得住。李自成见识到红衣大炮攻城的真正威力,大顺军伤亡惨重,几乎丧失了和清军对垒的军事实力,士气也严重受挫。主帅李自成彻底丧失了坚守潼关的决心和勇气,留下巫山伯马世耀部继续留守潼关,当晚即自率其他残军仓皇逃向西安。正月十二日,“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等领兵渡潼关濠口,贼众望风奔溃。守潼关伪吴(巫)山伯马世尧(耀)率所部七千余众迎降”。[6]124

潼关之战从腊月二十九日开始,到顺治二年正月十二日正式结束。在此期间,阿济格在腊月三十日离开榆林,克绥德后赴延安府。延安府处丘陵地带,地势险峻,李过作为李自成亲侄,备受信任,且军事经验非常丰富,在延安府地区手握重兵,采取分城驻守,一城有险互相支援的方针,延安府可谓守备森严。阿济格直奔延安府城,企图一鼓作气,府城定,延安府全境自当不战而降,但是却低估了大顺军对延安府地区的控制能力,和榆林轻易被招降完全不同,由于李过守御有方,每次清军进攻,周围肤施等城池皆来救援,使清军不能全力攻城,疲于应对骚扰。围攻多日,在李自成撤离潼关、放弃西安之时,清军仍未能攻克延安府城。后清军用尚可喜的计议, 改变了原来只有一路大军只攻延安府的方针,“令诸军分道进”,[11]9410同时几路大军分别攻打各城,李过遁走。延安府被“围攻月余”[12]188后,清军终于攻克延安府城,但此时李自成早已逃离西安多日了。延安府城既下,“牛录额真哈尔汉俄班驻军南山,为贼所乘,战死。瑚沙率数骑突入,得其尸以还。”[11]9206南山巷战,说明李过手中兵力充足,仍有实力与清军周旋。

纵观陕西战局,阿济格大军在潼关战役结束前未能突破李过防守的延安府,陕北延安府战局在李过丢失延安府城前,一直是大顺军占优势,对李自成放弃陕西的决策并无多大影响。而且当时延安府与西安府均为大顺军所控制,消息往来畅通,李自成有足够能力了解陕北战局的情报。李自成在顺治二年正月四日精锐步卒尽失,五日、六日夜袭偷营失败的情况下,仍选择坚守潼关,证明陕北局势对潼关守军压力不大,也正是李过大顺军坚守延安府的能力,才使李自成认为有必要坚守潼关,守住了潼关,也就守住了陕西。而在清军红衣大炮运抵后,十一日与之激战后选择连夜急速撤离,证明真正让李自成放弃潼关抽身遁去的是十一日与清军的激战,见识到了清军强大的攻击能力,李自成深知潼关必不可守,甚至未利用潼关城防之利拖延时间,为后方的李过、高一功等部撤退争取时间。李自成选择撤离潼关,并非战略性撤退转移,而是仓皇败逃。李自成深知若天险潼关不可守,则西安更不可守。李自成经过连番战败,士兵伤亡减员严重,在撤离潼关时仅仅给马世耀留下七千疲卒,完全不考虑后路之忧,李自成也明白马世耀在潼关不可能坚持太久,留给自己充足的撤退时间,所以十一日潼关撤退,十三日到达西安,当日未做停留,便狼狈撤离,“命田见秀开府库,任军士分持去,仓廪则烧之……见秀奉自成命,尽爇宫室市里积聚。会其已去,见秀曰:‘秦人饥,留此以活百姓。’止烧城东一楼”。[13]405顺治二年正月十二日,在李自成撤离潼关后的第二天,清军进逼潼关,马世耀率所部迎降。十三日,多铎军正式进入潼关。马世耀向李自成派遣信使,邀李自成回师夹击清军,但不幸被清军查获,“遂擒斩世尧(耀)”。[6]124十四日、十五日清军接防潼关及周围防御堡垒,并进行修整。十六日清军自潼关向西安行进,十八日清军到达西安,得见秀未烧之粮草,补给后“遂遣护军统领阿尔津等追之,不及,乃还。”[6]124

李自成撤离西安时,必然通知李过。李过手握重兵,仍在延安府与阿济格对垒,但南有多铎,北有阿济格,已严重陷入被动局面。且兵力分散驻扎,非一时可以集结完毕,收拢散兵仍需要一段时间,这也解释了李过在知道西安失守的情况下仍在延安府与阿济格周旋的原因。后来延安府城失守之后,李过也不得已向南主动收揽余部,向西撤退。清军南下道路遂通,阿济格率军开往西安,与多铎会师。远在榆林的高一功因周围城池皆被清军中明朝降将所招降,与大顺军主力联系不畅,孤城死守无援。“本年(顺治二年)正月初伍日,臣(唐通)自绥德赴双山,与贼写战书壹纸,将一切利害与贼高一功说明,要战即约定日期即来交战,如不战领兵困城,正月拾贰日差炭窑上百姓投书,拾肆日未时贼走榆林。”[9]479高一功最终主动撤离榆林。

四、李自成陕西战局失利分析

李自成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士兵素养不足,其军多以流民及其他小股民变集团的归附组成,并不具有正规军的严格纪律和训练素养,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后,一路打进北京,除在宁武关受到强烈抵抗,其余地方或降或间,并未有经历过多血战,更多的是时势造就。李自成自崇祯十二年出商洛山区,对阵敌军主要是战斗力已经退化严重的明军士兵,即使是最惨烈的柿园之役,李自成军面对的也只是孙传庭新募的士卒,而正是这支缺衣少食,以青柿为食的秦兵,几乎让李自成军陷伏兵溃。明王朝军队的以步兵为主,且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军事训练,除用来抵御满清八旗的关宁铁骑以外,再无大规模骑兵部队。而李自成老营骑兵较多,因此在明军的围剿中屡屡逃脱,明军疲于追赶,劳而少功。但是,李自成的骑兵多为散兵游勇,严重缺乏训练,应对腐化堕落、缺少粮饷的明军尚可,当面对精于骑射的满清八旗时,则劣势尽显,屡战屡败。清军在与明朝的长年作战中,提升了自己的武器装备水平,尤其是红衣大炮的使用,极大提高了清军攻城能力。潼关之役,大顺军无论结阵以待,还是恃城而守,在红衣大炮的猛烈攻击下,或死或亡,无可奈何。

另一方面是李自成在作战时机的把握上存在一定失误。清军兵分两路,双拳出击,企图一举歼灭大顺政权和南明弘光政权,已属失策。李自成重兵守北方,同时主动东出,开拓生存空间,以彼时论,或为良谋。然作“事后诸葛亮”看,大顺军东出无疑吸引了清军注意和警觉,终于使清军两路夹击,合力剿灭了大顺政权。潼关惨败,李自成置李过高一功部于不顾,急抵西安仓皇逃跑,而非战略性撤退,重蹈逃跑主义、流寇主义的覆辙,最终身死国灭。

注释

① 该日期为当时历法的农历日期,下同。

② 王大业,明朝降将,被清廷先后委任为大同东协副将和榆林总兵官。

[1]顾诚.南明史·上[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顾诚.明末农民战争[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3]李文治.晚明民变[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

[4]李文海.清史编年·第一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5]赵尔巽,等.清史稿·第二册[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

[6]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第三册[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7]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农民战争史料选编·第一册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8]余正东,主修;黎锦熙,总篡.洛川县志 [M]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9]陈寅恪,等.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M] .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10]台湾大通书局,印行.清耆献类征选编·上册[M] .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7.

[11]赵尔巽,等.清史稿·第三十一册[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

[12]洪蕙.(嘉庆)延安府志[M] .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13]李天根,撰;仓修良,魏得良,校点.爝火录·(上)[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ClassNo.:K248DocumentMark:A

NorthernShaanxiCampaignandtheBattleofTongguan

Zhang Xiwen,Ma Chong

(School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ur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00,China)

Li Zicheng returned to Shaanxi after the defeat of Shanhaiguan. Dorgon originally planned to divide his forces into two parts——Ajige was ordered to march into northern Shaanxi for destroying Dashun regime,and Duoduo was sent to attack Hongguang regime in Nanjing. Li Zicheng took the initiative to attack the East launching the battle of Huaiqing,which forced Qing to temporarily abandon the execution of attack Hongguang regime and to dispatch Duoduo to march west to Huaiqing and then attacking Tongguan for destroying Dashun regime wholeheartedly. The battle of Northern Shaanxi and Tongguan nfluenced the situation in Shaanxi. Previous studies confused historical records and got a contradictory conclu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investigation of the Northern Shaanxi campaign and the battle of Tongguan, we try to restore the historical truth.

Northern Shaanxi; Tongguan; Li Zicheng; LiGuo; the army of the Qing dynasty

张希文,在读硕士,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研究方向:明清史。

马冲,在读博士,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研究方向:明清史。

2096-3874(2017)10-0053-05

K248

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潼关李自成清军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李自成的逆袭之路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潼关:优化营商环境
“能吏”的“魄力”
短暂的辉煌
抗战大剧《兵出潼关》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五言 望潼关
李自成余部败亡川鄂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