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暂的辉煌

2015-03-16杨玲舒跃育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格特征李自成

杨玲?舒跃育

摘 要 李自成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出身低微的他在较短的时间内推翻了统治我国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走上人生的巅峰。但令人困惑的是,他的命运却在此时急转直下,迅速走向败亡并退出历史舞台。如果从李自成自身的角度看,致使他走向失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本研究拟从心理传记学视角,通过分析导致他失败的人格特征来阐释其令人费解的生命谜团。

关键词 人格特征;心理传记;李自成

分类号 K82

1 前言

明朝末年,地主阶级封建统治极度残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矛盾空前复杂与激烈,这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当时的陕西是全国最黑暗最贫穷的地区,李自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走上了起义之路。李自成,陕西米脂人,初名鸿基(胡允恭,1986),幼年时家境十分贫寒,曾被舍入寺庙,后来又到地主家放羊,十二岁时母亲病故,十七岁时父亲病故(计六奇,1958),二十一岁应募银川驿马夫(顾城,2012)。崇祯三年李自成以失公文被裁,奋臂一呼投入义军王左挂部(李登弟,1986),后来又率军投奔高迎祥,被称“闯将”“闯王”(贺国建,1993),历经十几年的拼打最终拥兵近百万,于1644年3月18日攻陷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政权。自1644年4月21日的山海关战役之后,李自成农民军节节败退,最后撤出北京,一路向南溃逃,1645年5月13日,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县境九宫山下。

回顾李自成的一生,二十五岁时举起反明的旗帜,走上起义之路,只用了14年的时间就带领贫困农民阶级推翻了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明王朝统治,建立了大顺政权,但最后却在一年的时间内丢了江山,仓皇而逃并丧命。他的人生引人思考:为何在得到天下后仅辉煌了四十一天就迅速跌入低谷并逐渐走向灭亡呢?心理传记学试图通过个人的人格特征解释其人生变化轨迹,本研究拟从李自成自身因素出发,寻找长久以来令人困惑的问题的答案。前人对李自成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学领域,以恢复历史事实,研究农民战争为核心,出版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如《明末农民起义史料》《李闯王起义》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对李自成的研究更加深入,有更多的著作及论文,如《李自成纪年附考》《李自成》等。但是,前人主要从历史及文学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具体问题,目前还没有对李自成进行心态史学方面的研究。从人格心理学方面理解个体是心态史学的出发点,因此,本研究拟从个体心态史学即心理传记学角度探究李自成失败背后的心理原因。

在对个案进行心理传记研究时我们采用舒尔茨(2011)的模式:“首先,应该呈现一个扣人心悬的悬念性问题,以此来引发读者对悬疑性问题的探究。接下来回到传主的资料中,运用资料给出合理的解释,将传主一生的心理﹑行为完美结合起来。最后,揭示谜底并将传主的心理传记故事以完美的方式组织起来。”

2 历史谜团

纵观李自成从起义走向成功又转向失败的人生历程,起初,李自成所处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一兵一卒,但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终于率军百万并达到了人生的辉煌。李自成二十五岁孤身参加起义军,先后依附于王左挂﹑张存孟﹑高迎祥,在正式自立为一军时,属三十六营之一,编为八队,率马步七百(贺国建,1993)。次年,随高迎祥率农民军围攻蒲州﹑破大宁﹑寿阳﹑泽州等城,震动了全晋。1633年,紫金梁受伤身亡,其所部2万尽归李自成,李自成至此已拥兵约3万,遂立为主将。此后经历了车厢峽战役,荥阳大会,于1635年率军7万,时关中地区李自成所率农民军为最强(吴伟业,1992)。1636年7月,迎祥于周至,献俘阙下,于是,贼党乃推自成为闯王矣(吴伟业,1992)。但是,在1638年遭到明军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埋伏计划,战斗失利,农民军溃散,李自成率田见秀﹑李过等十八骑冲出重围,进入陕南山区休整并扩充兵力,以备再起入主中原(贺国建,1993)。于次年5月,张﹑罗再起的消息传至陕南,“自成喜,出招其徒,复大业”(张廷玉,1974)。六月引兵东向,攻竹溪﹑竹山﹑入湖广,十二月在降明问题上与罗发生分歧,乃独率千人走巴东。1640年,李自成率部移鱼腹山区,在湖广四川等地与明作战,力量逐步壮大。豫西的广大青壮年农民积极投奔李自成军,从而使其部队迅速增至十数万之多(李登弟,1986)。1641年,陷河南洛阳﹑围开封,历经项城和襄城战役及朱仙镇之战后,在三围开封时,李自成农民军已“数倍于前,号称百万”(贺国建,1993)。后又有郏县战役与汝宁战役,此时“自成军一岁间,略定河南﹑南阳﹑汝宁四十余县,兵不留行,海内震威。自成已是易得城﹑易得饷﹑易得人的一支人民起义军统率(贺国建,1993)。”1643年在襄阳建立了大顺政权并歼灭孙传庭,此时,大顺政权所辖的地方,南跨长江,北临黄河,东至归德,西接潼关的广大地区(贺国建,1993)。1644年,正式宣布大顺军的建制,步兵四十万,骑兵六十万(张廷玉,1974)。三月十八日攻入北京,使统治中国两百七十六年的朱明王朝灭亡。李自成攻下北京之时,占有相当的优势,但是自山海关战役败于清军后便一路走向失败。四月六日,李自成接到吴三桂叛变的消息,决定亲征,四月二十二日自成兵二十万围攻山海关,但清军突然出现,李自成命溃败的农民军撤出战斗,于四月二十五日返回北京,三十日撤离北京,在向关中行进中继续与吴三桂及清军作战。1645年2月,潼关破,自成弃西安,武昌虚无人,自成屯五十余日,贼众尚五十余万,寻为我兵所迫,部众多降,或逃散(张廷玉,1974)。秋九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率二十骑登山观察地形之时遭当地地主武装偷袭,突围时以身殉难。回首李自成十几年如一日的战争生涯,悬疑随之出现:李自成为何在最辉煌之时守不住荣耀而迅速走向失败呢?

3 心理传记学分析

“心理传记学的目的是以心理学中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武装,直接针对某个人的细节去探索心灵,试图理解那些最复杂的﹑最具有创造性的﹑甚至有时自相矛盾的个体生命”(舒尔茨,2011)。一般而言,心理传记学家多采用人格理论去系统解释个体的生命历程,许多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特征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和倾向及生活方式甚至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最关键的根源之一。因为,个体行为具有跨越情景的一致性,可以从对一个人的行为观察中推断出某种人格特质(贝姆﹒P﹒艾伦,2011)。因此,各种人格特质理论是心理传记学家独显特色必不可少的装备,他们经常运用其对人物进行心理传记分析。所以,心理传记学家依据人格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成功与辉煌或失败与落寞都与自身的个性﹑品质相关,尤其是在达到成就与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强项及特征。李自成就是这一方面最具特色的典范,李自成从孤身起义开始至率兵百万的颠峰之时仅仅用了十四年的时间,而从拥兵百万到惨死乱刀之下仅用了短暂的一年时间。那么,他为何在人生的巅峰之际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使打拼十几年的成果毁于一旦呢?我们认为,在他走向失败的生命历程中,是他自身主要的人格特征起了核心作用。那么,导致李自成功败垂成的人格特征主要有哪些呢?通过分析李自成的生命史,发现导致他从人生的巅峰急转而下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心胸狭小且多疑嫉妒

自古以来,凡成大事者必心胸宽广、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无不与人才息息相关,充分合理地选拔人才与应用人才是统治者维护与巩固统治的有效策略。而作为领导者的李自成,恰恰不具备这些特征,他心胸狭小、缺少度量。大军滞留凤阳期间,发生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自成从献忠求皇陵小阉善鼓吹者,献忠不与,自成怒,偕迎祥西趋归德,与曹操过天星合,复入陕西,献忠独东下庐州”(张廷玉,1974)。那时的农民军内部尚未统一,各部之间互相独立,时而联合作战,时而独自行动,但在关键性的战役中还是要各部合作。而造成二人决裂的起因很小,仅仅为了几个吹拉弹唱的艺人,李自成与张献忠竟闹到决裂的程度,足以反映出李自成心胸狭小﹑目光短浅,缺乏领导者应具有的胸怀与见识。在当时的情况下,农民军各部之间还需团结合作共同抵御明军,而张献忠的队伍在当时农民军各部之中是非常关键且强大的势力,但李自成却仅仅因为一件小事而不顾及全局,仅仅因为张献忠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而大怒并与之决裂,这对李自成自身及农民军的长远发展具有负面影响。“自成善攻,汝才善战,两人相须左右手,自成下阿宛﹑叶,克梁﹑宋,兵强士附,有专制心,顾独忌汝才,乃召汝才所善贺一龙宴,缚之,晨以二十骑斩汝才于帐中,悉兼其众”(张廷玉,1974)。当时的罗汝才手下已有数万人,而且身边也有自己的谋士,对李自成名为依附,实则自成体系。李自成非常鄙视罗汝才的生活及作风,同时也掺杂着嫉妒,依据李自成当时的声望及力量,他再也容不下罗汝才的逐渐壮大,于是杀掉罗汝才﹑贺一龙等人,兼并了马守应。“于是十三家七十二营诸大贼,降死殆尽,唯自成﹑献忠存,而自成独劲,遂自成称日新顺王”(张廷玉,1974)。此时的李自成农民军虽空前壮大,但内有明朝,外有满族虎视眈眈,可以说是处于内忧外患中,而李自成不明形势,目光短浅,首先排除异己,大搞内部斗争,为了自己的私欲而斩掉自己依靠的“右手”,足以看出李自成心胸狭窄﹑妒忌贤能﹑不能容人。在对待李岩时,也充分显示出他的多疑与猜忌的性格。李岩在河南有良好的声望和名节,投奔李自成后,对李自成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李岩首先劝李自成少杀人,以收取人心,其次劝告李自成用掠夺来的财物及粮食赈济饥民,此外,李岩还非常重视宣传,他编写了“迎闯王,不纳粮”(张廷玉,1974)的歌让儿童四处传唱。经过这三件事后,“从自成者日众”(贺国建,1993)。李岩的这些措施为李自成赢得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彰显出李岩的政治谋略与才能。在攻陷北京之时,李岩保护懿安皇后并令其自尽,“又独与士大夫无所拷掠,金星等大忌之。定州之败,河南州县多反正,自成召诸将议,岩请率兵往。金星阴告自成曰:‘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河南,岩故乡,假以大兵,必不可制。十八子之说,得非岩乎?因谮其欲反。自成令金星与岩饮,杀之,贼众惧解体”(张廷玉,1974)。由于李岩自身的出色而受到牛金星的妒忌和排挤,在撤出北京节节败退之际,乘李岩请命稳固河南之时,牛金星利用李自成易猜忌的性格借机向他进谗言。由于李自成易猜忌,一代谋士李岩从此在历史的舞台上销声匿迹了。明史上亦有记载:“自成性猜忍”(张廷玉,1974)。如果不是李自成的猜疑,李岩就不会死,如果李岩不死,李自成再授权于他,让他收复河南,以李岩在河南的群众基础,或许可以实现收复之计,那么李自成最后也许不会陷于绝境,不会成为悲剧的主人。

3.2 生性残忍

史料中记载:“自成为人高颧深,声如豹,日杀人剖心为戏。所过,民皆保坞不下”(张廷玉,1974)。岩因说曰:“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从之,屠戮为减”(张廷玉,1974)。可见李自成在遇到李岩之前不顾民生﹑大肆杀虐﹑背离民心。在杀害福王朱常洵后将其血酿酒并让士兵品尝“名福禄酒”(张廷玉,1974)。这足以反映出李自成生性残忍。在一围开封时,由于久攻不下,于是“自成攻七昼夜,解去,屠密城”(张廷玉,1974)。在项城战役中:“乔年与副将李万庆皆死,自成诸生百九十人”(张廷玉,1974)。为再围开封作准备,李自成军队攻陷周边州县,但所攻之地,悉数被毁,如史料所载:“归德﹑雎州﹑宁陵﹑太康数十郡县,悉残毁”(张廷玉,1974)。在汝宁战役中:“自成屠南阳,烧献陵木城,穿毁宫殿”(张廷玉,1974)。在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后:“自成大掠三日,下令禁止”(张廷玉,1974)。“自成兵所至风靡一,乃诣米脂祭墓,凤翔不下,屠之。始,自成入陕西,自谓故乡,毋有侵暴,末一月抄掠如故,又以士大夫必不附己,悉索诸荐绅,搒掠征其金。接着攻榆林﹑取宁夏﹑屠庆阳﹑掠大名﹑焚昌平。自成在中州,所掠城辄焚毁之”(张廷玉,1974)。山海关战役之后,撤出北京之时,李自成“焚宫殿及九门城楼”(张廷玉,1974)。这些事件反映出李自成军队对民众的生活和居所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他本是打着革命的旗号来推翻败落残暴的明王朝,可是自身却残忍至极,屠城﹑烧城﹑毁城,与草寇强盗并无区别。最能体现出李自成残忍的是:“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马见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攻城,迎降者不杀,守一日杀十之三,二日杀十之七,三日屠之。凡杀人,束尸为燎,谓之打亮。城将陷。献忠虽至残忍,不逮也”(张廷玉,1974)。像李自成这样残忍的人物,在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一个生性残忍之人,怎能体恤百姓贫困与人间疾苦呢?所以,他无法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无法成为一代英王,最终会失去民心﹑失去自己浴血奋战打来的江山。

3.3 缺乏自信

李自成缺乏自信体现在他迷信与听天命。在荥阳大会上,李自成提出的作战方案是:“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钝听之天”(张廷玉,1974)。其实,依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李自成的计策不是很高明,当时的农民军各自为战,互不统属,十三家农民军从四面出击虽能打乱明军的军事计划,但兵分则弱,农民军这样做的胜算并不大,李自成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李自成说“利钝听之天”,也就是各安天命。李自成被明军围困于巴西鱼复诸山中,“自成大困,欲自尽,养子双喜劝而止,贼将多出降,刘宗敏者,蓝田锻工也,最骁勇,亦欲降。自成与步入丛祠,顾而叹日:‘人言我当为天子,卜之,不吉,断我头以降。宗敏诺,三卜三吉。宗敏还,杀其两妻,谓自成日:‘吾死从君矣。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张廷玉,1974)。李自成的这种举措很危险,如果占卜之时运气不好,三次中有一次不是吉卦,那后果会是什么样呢?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自成在拿自己的命运进行赌博,他对自己的目标缺乏自信,在遇到重大挫折时,以天意来决定自己的生死。更可笑的是在遇到困难时,他作为领导者竟要自杀。从史料中足以看出李自成缺乏领导者应有的自信与成稳。李自成在初见卜者宋献策时,当他听宋献策曰:“十八子,主神器”(张廷玉,1974)之时非常高兴,他觉得他就是十八子。其实这是宋献策为博其青睐用了古人用过的招数。李自成如此信赖天命,将自己的生死与发展依赖于天意,怎么可能成为受民爱戴的帝王呢?

3.4 缺乏政治谋略与远见

成功的政治领导者必须具备超群卓绝的政治谋略和政治远见。政治谋略是高效行使领导者职责的先决条件,在中国古代史上,攀上政治顶峰的开国帝王普遍使用了政治谋略;缺乏政治远见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李自成没有表现出这些特质,由于缺乏政治谋略与远见,他最终尝到了自酿的苦果并成为悲剧的主体。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李自成似乎不懂得这些道理。据史料记载,李自成自起义以来,对所到之处都烧﹑杀﹑抢﹑劫,对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了的损害,直至李岩提出:“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从之,屠戮为减(吴伟业,1992)。可见李自成缺乏取天下的计划与远见。他对待已故崇祯和明朝降官的事例中也能体现出他缺乏政治谋略与远见:“已,乃知帝后崩,自成命以宫扉载出,盛柳棺,置东华门外,百姓过者皆掩泣。成国公硃纯臣﹑大学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贺,皆素服坐殿前。自成不出,群贼争戏侮,为椎背,脱帽,或举足加颈,相笑乐,百官慑伏不敢动。太监王德化叱诸臣日:‘国亡君丧,若曹不思殡先帝,乃在此耶!因哭,内侍数十人皆哭,藻德亦哭。顾君恩以告自成,改殱帝后,大学士陈演进劝进,不许。封太子为宋王。放刑部﹑锦衣卫系囚。自四品以下少詹事梁绍阳,杨观光等无不污伪命,三品以上独用故侍郎候恂”(张廷玉,1974)。虽然崇祯在百姓眼中不是好皇帝,但崇祯死了,人都同情弱者,百姓皆掩泣,在东华门停放的三天反而让他得到了原本得不到的哀悼。其实,对于这件事情,李自成最明智的解决办法就是用帝王的礼仪风风光光地安葬崇祯,这样既显得他光明正大和仁慈,又可以得到人民及百官的信任和感激,但是,李自成由于缺乏领导者应具备的政治谋略而做了不利于自身政治道路长远发展的决策。多尔衮的做法与李自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尔衮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作为领导者需要具备的谋略与远见。满洲军队入驻北京后,重新安葬了崇祯和周皇后,结果大大减轻了汉人的敌意。李自成在对待降官问题上,更显得极不明智,使得百官没有尊严,任人欺辱。李自成要想成就帝业,要想坐天下,本应依靠这群明朝官员,但李自成瞧不起读书人,不但不重用反而拷打索财。刘邦也瞧不起读书人,接见郦食其时竟坐在床上让两位女子给他洗脚,郦食其说:“你要想诛灭暴秦,就不应该这样接见一位长者。”刘邦马上站起整理衣服并请其上坐(梅朝荣,2007)。在刘邦的身边有各色各样不同阶级和地位的人才:贵族张良﹑游士陈平﹑县吏萧何﹑强盗彭越等人物,而李自成身边围绕的大都是与之出生一样,借着起义之机谋生存之人。李自成极力排斥明朝高官,重武轻文,与同为领导者的刘邦相比,他的政治技巧显然逊色很多。群臣不但没有得到官爵,反而备受欺辱及酷刑,自然人人心怀各异,期盼大顺政权灭亡。李自成极力打击官僚地主阶级的极端行为,为他的失败埋下了伏笔。马基雅维利(2012)认为:“成功的君王应具有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诈。”而在李自成身上只具备了前者,后者的缺乏使他没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最终失去了天下。

3.5 流寇气息

史料中多次出现描述李自成军队掠﹑焚﹑屠等字样。在对待明朝降官时,更体现出李自成山大王的气质:“其余勋戚﹑文武诸臣奎﹑纯臣﹑演﹑藻德等共八百余人,送宗敏等营中,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张廷玉,1974)。史书记载,在北京的四十二天中,大顺军共掠银七千万两。史家评述其事曰:“幽囚士大夫,用夹棍逼取金钱,此古今未经见之事,亦古今所未有之惨;古来亡国之俘,诛窜者有之,至于形拷迫资,予未之闻也”(彭孙贻,1984)。李自成农民军初入北京时,将士们安于享乐、沉迷女色,士兵们目无法纪、肆意妄为 。而此时的李自成也沉迷堕落:“自成于刘﹑李诸贼分宫嫔各三十人”(彭孙贻,1984)。此时,明朝的残余势力并没有清除,满洲军队也对中原虎视眈眈,而李自成等却急于享受。在山海关战役中,清兵的出现是李自成始料未及的,当清兵突然出现之时,李自成军队难以抵抗,再加上农民军习惯于流动作战,打不赢就跑是他们的正常反应,于是他率军逃走,迅速回京。山海关战役关乎大顺政权的存亡,而李自成的决策竟是打不过就逃跑,与流寇十分相似。李自成回京后,“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成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智成夫,1975)。李自成此时的做法就像山大王的做法一样,带着胜利物品回陕西,他的梦是陕西皇帝梦,不是中国皇帝梦。

4 小结

心理学归因理论认为,个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行动者自身的因素,诸如能力﹑人格﹑努力等,外因是指行动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诸如压力﹑任务﹑情境等。决定个体成功或失败的因素中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但内因起主导作用。所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李自成的失败不仅仅是他自身的特征与因素促成的,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他自身的品质特征在他的失败历程中起了主导作用。从李自成本身出发,以上几点是他走向失败的主要个人特质,这几种特征相互交织,影响了李自成的人生道路。事实上,作为明王朝的掘墓人,李自成也不乏诸多积极的人格品质,如:勇敢﹑简朴﹑坚持等。在积极人格特征的两个维度中,李自成在自我方面处理得非常出色,他能积极接受自我,有自己的生活及人生目标,能够把握环境和面对各种环境中的挑战。然而,李自成在积极人格特征中的另一个维度上表现得很不好,他没有处理好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由于性格上的缺陷太突出,负面人格特征致使他在需要时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尤其是在处理与民众﹑官僚地主﹑知识分子及自身周边人物的关系时,结果很糟糕。负面人格特质是他身上最典型﹑最重要的特质,贯穿于他的一生,影响了他的行为和生活。相反,积极特质却处在次要地位,这些特质在他走向辉煌的过程中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在决定他的行为表现和人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他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在负面人格特质的指引下,他所作出的行为是不受百姓爱戴与拥护的,给民众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性格决定命运,李自成的性格决定了他短暂的辉煌和最终失败的命运。所以,从心理传记学视角看李自成,他短暂的辉煌与迅速的失败是其负面人格特质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贝姆·P﹒艾伦.(2011). 人格理论(陈英敏,纪林芹,王美萍,等 译).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顾城.(2012). 李自成农民战争史.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贺国建.(1993). 米脂县志.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胡允恭.(1986). 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计六奇.(1958). 明季北略. 北京:商务印书管.

李登弟.(1986). 李自成年谱. 西安:三秦出版社.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2012). 君主论(王伟 译).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梅朝荣.(2007). 五个布衣男人的战斗.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彭孙贻.(1984).平寇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舒尔茨.(2011). 心理传记学手册.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吴伟业.(1992). 绥寇纪略.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廷玉.(1974). 明史. 北京:中华书局.

智夫成.(1975). 李自成农民起义. 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人格特征李自成
简论与李自成有关的钱币
李自成的逆袭之路
从心理传记学角度研究李自成人格的初步构想
“能吏”的“魄力”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调查
李自成起义失败的教训再思考
李自成余部败亡川鄂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