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研究综述

2017-02-25赵玉芬

关键词:家训家风价值观

赵玉芬

(河南农业大学 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近20年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研究综述

赵玉芬

(河南农业大学 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家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中国家训文化研究,既有对家训文献的整理出版,又有研究专著及论文的发表,成果颇丰。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类综述了传统家训文化研究的主题,阐述了传统家训中的道德教育、仁爱思想、孝道、治家、治学、交友及诚信思想,探讨了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传统家训与领导干部廉政家风建设的关系,最后对研究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传统家训;文化研究;廉政家风建设

家训,是中国人独有的治家规范,是一个家族立身处世的行动指南,是维系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法宝。20世纪90年代是家训文化研究的起步期,对家训材料的收集梳理是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2000—2014年,是家训文化研究的发展期。这一阶段,研究成果丰富,研究类型多样,其中学位论文为一大亮点。它或是梳理传统家训的内容,或是对某一时期、某一部(篇)家训进行专门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家训文化的德育思想、传统家庭伦理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以及传统家庭教育方法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自从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的号召以后,学界迅速掀起了“家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热潮,以至于“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现时期研究的主旋律。

一、家训史研究

20世纪90年代传统家训文化开始研究之后,即涌现出了一系列的优秀研究成果,如马镛的《中国家庭教育史》[2]、徐梓的《家范志》[3]、徐少锦和陈延斌的《中国家训史》[4]皆以专著的形式面世。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合理的阶段划分(大都以5个时期为限),但不同的学者对不同分期的界定稍有差别。如徐少锦等[4]认为,中国的家训发展史大致分为发轫期(先秦时期)、成型期(两汉三国时期)、成熟期(魏晋至隋唐时期)、繁荣期(宋元时期)、鼎盛-衰落期(明清时期)等5个时期。朱明勋[5]则认为,中国家训发展史应分为发轫期(先秦时期)、发展期(汉魏六朝时期)、成熟期(隋唐时期)、鼎盛期(宋元明清时期)、转型期(近现代时期)等5个时期,同时还说明了分期界定的依据。虽同为5个时期,朱明勋与徐少锦等人对分界的认知与界定还是有所不同的。

二、家训内容研究

对于家训的整理研究,最早形成文字并见之于报章杂志的当属徐少锦1992年发表的《中国古代家训的合理内容》[6]一文,但真正的学术研究则始于2004年。十几年来,对于家训的研究,学界一般认为大致采取了4种研究形式,即综合研究、断代家训研究、单一家训(文章)研究和单一主题研究。下面就这4种形式进行综述分析。

(一)综合性研究

在研究初期,受限于资料的不完整性,一般来说,对家训总体面貌研究与论述的较少,针对个案的研究则较多。尽管如此,在整体研究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成果,如陈延斌的《中国古代家训论要》[7]就系统地阐述了传统家训中关于修身、治家等16个方面的内容,分析了家训中的一些糟粕和局限性,归纳出了家训的5个鲜明特点并分析之。徐秀丽的《中国古代家训通论》[8]则分析了家训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国与家的组织、形成及生存等方面,梳理并归纳了家训的大体内容(如修身、治家、睦亲、处世、教学、婚姻、择业和仕宦)。徐少锦等的《中国家训史》[4]在家训发展史研究方面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并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认可。如罗国杰[4]认为,《中国家训史》从“家训教化实践的视角,遴选了从先秦到清末几千年中200多位典型人物,将他们训育子女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基本原则、具体方法等,进行分类归纳,理出其历史演进线索”;得出了“整个传统家训贯穿着以道德训诫为中心的主线,其根本宗旨是塑造高尚的人格,使子弟成为国之用材”的结论;同时,该书对于传统家训的缺陷也进行了分析批判。朱明勋的博士论文《中国传统家训研究》[5]对中国的传统家训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界定了家训发展的分期,论述了每一分期家训的发展情况,阐释了家训的表现形式、家训思想及其这些家训文献产生的原因及对社会的影响;最后,对每一时期的家训名著名篇进行了举要。

(二)断代家训研究

(1)先秦两汉家训研究。张静[9]认为:“先秦家训主要表现为训诫活动,多为后人追记;至汉,以文献形式的家训开始出现,表现出家训著述的自学性。先秦时期,训主主要位居社会上层,以王室及贵族为主;两汉家训主体整体趋向下移,主要集中于士大夫阶层,而母训成果不如先秦显著,对女子的训诫逐渐增多。从文体看,先秦家训多以‘铭’‘诰’和语录形式夹杂于其他著作中,两汉家训文体更加丰富,书、训诫、诗等均己出现。纵观家训发展史,先秦家训总结的内容及规范多为两汉及后世所阐发和宣扬。”安颖侠[10]则重点论述了汉代家训中的礼俗观、功名观、妇女教育观在不同时期所承载的不同内涵。

(2)魏晋南北朝家训研究。邓英英[11]认为,这一时期的家训主要是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内容,并体现在训诫子孙和家睦族、修身养性、读书治学等方面;作者还认为,士大夫官僚阶层通过撰写家训,不但将儒家的伦理思想通俗化,还对一度衰落的儒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柏艳[12]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训的特点是形式上著作化、内容上多样化、思想上多元化、教育上情感化等。

(3)唐代家训研究。对于唐代家训,李光杰[13]认为,其内容大致分为帝王家训、士大夫家训、民间家训、女训、诗文语体家训等类别,同时他还考证了存世的家训著作和单篇文献(包括作者生平、家训内容、流传影响等方面)。苏亚囡[14]认为,唐代士族的家训主要有以下特征:从品德修养、读书治学、齐家治家、处事处世、为官道德准则方面来训诫子弟;出现了对女性行为规范进行专门指导的《女论语》;“家训诗”得到了迅速发展;女子教育观有所进步。另外,她还指出了唐代家训的积极因素是儒学的社会化,其局限性则是其重农轻商和急功近利之思想的流露。舒连会[15]则以家训诗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唐代家训诗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分析了家训诗的思想内涵;通过与魏晋南北朝和宋元时期的家训诗比较,总结出了唐代家训诗的历史地位、社会功能及局限性。

(4)宋代家训研究。宋代家训是中国家训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大量的文学家、政治家留下了丰富的家训作品,对其研究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如刘江山[16]就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宋代家训,并通过梳理和分析宋代家训作品,得出了宋代家训内容发展变化的规律,即从只指向于家庭内部到向大众家训发展,从注重礼、信、孝、仁、义以及为官等向治生、制用等方面发展,从理论导向向实操可依的方向发展。另外,他还对代表性的家训作品如《温公家范》《袁氏世范》、陆游的教子诗等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认为宋代家训的总体内容包括诚信、读书学习、为官、节俭等,其特征表现为入世与冲淡、内圣和世俗等。最后,他还分析了“至要无如教子”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5)明清家训研究。明清家训的形式较前代更加丰富多样,尤其是女训、社会教化、家风建设、择业指导等方面比前代有了不小的进步,体现了孝悌忠信、励志勉学、尚勤尚俭的价值取向[17]。学者张洁[18]则重点梳理了明清家训中的治家观、修身观以及治学观,得出了养正于蒙、以德为本、勤俭自强、优秀学习方法的传承等结论。王卫平等[19]通过研究明清苏州家训,得出了多数家训依谱而生、家谱与家训共同昌盛,以及主要内容是探讨个人的修身观、家庭管理的治家观、教育子孙的训子观、与家庭紧系而又超乎其上的社会观的结论,体现了由个人到家族再到社会、国家层面的逐步递进的内在发展逻辑。他还指出,明清苏州家训既承袭了历代传统家训文化的精神,又表现出了鲜明的苏州地域特色(重视科举和工商业是其重要特点)。

(三)单一家训(文章)研究

在中国家训的发展史上,家训名作比较多,因为篇幅所限,下面只对几部(篇)主要家训的研究情况进行简单概述。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20]是中国传统家训中第一部成书的家训,体系庞大,内容宏富,除教育学外,还包括社会学、文学、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可以说,学者对它的研究是既全面又丰富。据对中国知网的统计,仅发表的学术论文就达300多篇。

南宋时期袁采的《袁氏世范》[21]是继《颜氏家训》之后,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又一里程碑式的家训作品,并被称为“家训之亚”。《袁氏世范》分睦亲、处己、治家等,内容包含孩子幼时知礼,少年求学修身,青年成家立业,成年治家睦邻、诉讼守法和公益行善等方面。目前,学界对《袁氏世范》的重视程度与其在家训发展史上的较高的地位不甚符合,与《颜氏家训》相比,其研究明显不足。截至论文成稿,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的研究论文仅有9篇。

司马光的《温公家范》[22]节录了许多儒家经典中所谓“圣人正家以正天下”的治家、修身格言,集录了大量的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同时,间以分析、议论。该家训不同于其他家训,是一代伟人的“修己型”家训,但关注度却不高。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仅有9篇专门研究论文。

《朱子治家格言》[23]为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所撰,他把一生的修身、齐家、教人、处事思想总结成了524字的《治家格言》,以训诫家人、子弟。由于“格言式家训”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一经问世,便被广泛传颂。作为家训的经典之一,在传统家训研究中,它常常被学人提及。但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中国知网仅有7篇研究文章,可见研究之薄弱。

《郑氏规范》[24]是340余年合族同居共爨、以孝义治家闻名于世、被朱元章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氏家族的168条家规的总汇。它将儒家的“孝义”理念转换成了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涉及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生活学习、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完整家族管理体系,并成为郑氏族人历世承袭的行事“密码”。2015年5月22日,中央纪委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首先推出了“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首期即向广大党员推荐了“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以期发扬传统、汲取精华、涵养新时代的良好家风。因此,《郑氏规范》受到了广泛关注。经检索中国知网,有研究文章16篇。

曾国藩的家训则是以“家书”的形式而非专著专篇的形式出现,思想相当零散,所以对《曾国藩家书》[25]研究的多,对“曾国藩家训”的研究近于空白,需要学者们开掘研究。现代社会,钱氏家族人才辈出,与钱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与《钱氏家训》[26]的训诫约束不无关系,但学者对《钱氏家训》却几乎没有研究。2016年4月23日,由光明日报编辑部和浙江省临安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钱氏家训》与临安家风传承”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专家们围绕《钱氏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钱氏家训》与临安好家风传承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经此会议后,《钱氏家训》才逐渐被社会大众所了解。据对中国知网检索,到论文成稿为止,发表的研究论文仅有4篇。

总之,对单部(篇)家训的研究,学界主要是关注传统家训中影响较大的,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温公家范》《袁氏世范》《郑氏规范》,对《钱氏家训》、“曾国藩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27]、班昭《女诫》[28]等只是偶有涉猎,对其他家训则是少人问津。总体来说,对家训研究的面还较窄,还有很多家训需要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四)单一主题研究

中国传统家训文献,有的成书,有的成篇,有的寥寥数语,有的长篇累牍。由于家训内容繁杂、思想丰富,不是一篇研究论文或一部著作就能阐述清楚的。所以,论文或著作大多也只能是就中国传统家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来进行研究。

(1)传统家训道德教育研究。虽然传统家训内容十分广泛,但道德教育却始终是其主题。所以,对传统家训道德思想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也比较丰富。

第一,传统家训道德教育内容研究。付林[29]、王双梅[30]、朱小理[31]等,主要从以德为本、修身养性,勤勉好学、立志成才,齐家以德、振兴家族,为官勤政、施德于民等方面概括了传统家训中的德育内容,挖掘出了其具有的现代意义。郭长华[32]研究指出,家训文化的“育人”思想内容主要有立德修身教育、立志向学教育、端正人格教育、勤俭持家教育、好生爱物教育、乐群贵和教育等。孙倩等[33]认为,家训文化的德育思想内容主要涉及家庭道德观教育、立志向学教育、节俭品行教育、勤勉成材教育、护生仁爱教育等。

第二,传统家训德育方法研究。王双梅等[30]对传统家庭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了重视早教,养正于蒙;顺其天性,循序渐进;树立家风,环境熏陶;榜样示范,言传身教;日省月检,奖惩结合的结论。郭长华[34]、魏雪玲[35]认为,传统家训的教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养正于蒙、爱教结合、严慈相济、事理交融、潜移默化、因材施教等方面。

第三,传统家训德育思想现实价值研究。郭长华[34]认为,认真思考和总结传统家训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魏雪玲[35]认为,传统家训文化中,德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个体优良品性培育、家庭美德伦理构建、学校道德教育补充、社会伦理风尚提升”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2)传统家训中仁爱思想研究。陈延斌[36]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家训文化,在强调教子立身、睦亲齐家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子孙进行处世之道的教育灌输;认为“仁爱”教化内容大致包含“仁民”“爱物”两个部分。其中,“仁民”精神表现在:要求子孙涵养爱心,做好人;和睦宗人乡邻,宽待下人仆隶;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爱物”精神表现为:悯物爱物、乐善好生等。本着“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在内容上,着重吸取传统家训乐善好施、讲究人道、人际和谐、悯物好生等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在途径上,借鉴传统家训“蒙以养正”、家风陶冶的做法。

(3)传统家训中的孝道研究。陈延斌[37]指出,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主要内容为:孝为立身之本、敬为孝先、扬名显亲、慈孝相应、俭以祭亲等。他还认为,传统家训孝道教化的途径是日常训诫与奖惩结合,良好家风陶冶,政府典型倡导,官僚士大夫积极传布,从小处做起,在践行上着力,以及编写易记易循的歌诀箴语进行潜移默化的孝道熏陶等。孙明泽[38]则对中国古代家训中“孝的意义和作用、尽孝应注意的具体事项、对不孝行为的批判”进行了研究。

(4)传统家训的诚信思想研究。宣璐、宇玉花[39]认为,在中国传统家训中,诚信包括“诚信立身、诚信交友、诚信为官、诚信经商”等内容,为此作者综述了卓有成效的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和严慈相济的诚信教育方法。另外,作者还认为,传统家训中关于创新诚信文化、注重教化功能、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实践教育等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符合道德文化教育规律,具有文化的共识性特点。最后,作者认为,对传统家训中诚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推动我国现代社会诚信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王玲莉[40]认为,家训中诚信思想的最终确立是外在教化与个体修养的同步进行。她还认为,在本质上,家训中的诚信是一种心性诚信,而非契约诚信。

(5)传统家训中治家、治学、交友思想研究。郭长华[41]认为,传统家训中关于治家之道的思想主要包括以圣贤为范的立家之道、以教子为先的兴家之道、以勤俭为务的持家之道、以睦亲为上的齐家之道等内容。认为发掘传统家训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对于推动当代家庭道德建设、强化家庭教化功能、促进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关于治学,郭长华[42]认为,传统家训中的治学思想十分丰富,从学习的意义(“修身”“济世”等)和目的(读书志在圣贤),到学习的内容(《论语》《孟子》《诗经》《书经》等)和治学方法,都有许多精辟之见,值得我们很好地去研究、去总结。另外,我们还应当努力做好其现代转化工作,赋予其鲜活的时代内容。孙明泽[43]则认为,中国古代家训中的交友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特别是关于交友的意义、交友之道、如何对待朋友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关于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5年春节,习近平发出了关于家风建设的号召以后,挖掘传统家训的有益成分来培育良好的家风,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成了社会共识和价值目标,学者们为此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论文。

(一)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1)两者关系契合、相融。金莉黎[44]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家训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在不同社会阶段结出的果实,是同质同构、一脉相承的社会价值追求,两者有着历史继承性和内在契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传统家训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转化。”王言胜[45]认为,传统家训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即传统家训中的“修身”蕴含着“公正”“文明”的民族基因,“齐家”蕴含着“和谐”“平等”“公正”“法治”的民族基因,“治生”蕴含着“敬业”“富强”的民族基因,“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民族基因。刘颖[46]则认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融性,因此应从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找寻出他们在意识形态、伦理道德、涵养高尚人格与培养爱国主义公民方面的共同价值观来,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2)传统家训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刘先春等[47]认为,“家训家风是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与有效载体”,是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人格基础。通过培育家训家风,既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价值认同,又融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血脉。通过树立价值导向、丰厚文化积淀、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创造有效实践载体等途径,把家训家风建设作为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二)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周斌[48]认为,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要以基本价值为导向,以现代社会伦理关系为依托,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准确把握传统家训中一些价值观念的古今之别,避免重蹈古人的失误;同时,还要重视家训的方法论意义,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传统家训中的规矩意识,养成人们的自觉意识。

(三)传统家训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用传统家训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时学者的共同认知。如田旭明[49]认为,用传统家训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以下基本路径:深度挖掘和传播传统家训文化的道德准则来促使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以弘扬家训文化来促进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以建构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训文化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共鸣,以汲取传统家训文化的合理内容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凝练。张琳[50]认为,应立足时代语境塑造优秀家风,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注重父母长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传承优秀家风;家庭、学校、社会、媒体共同助推,形成以优秀家风涵育核心价值观的合力。

(四)传统家训转化研究

传统家训如何实现转化,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之道。如王秋艳等[51]认为,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文化传承和升华机制、社会共识机制、文化宣传动员机制、价值延伸机制和“四位一体”的动力机制,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水平。李丽娟[52]认为,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在实践层面上可以从资源转化、重点群体、典型示范、媒体宣传等找准着力点,以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五)传统家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张晨晨[53]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及其家庭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家庭没有家训,大学生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存在知行不一、态度不端、行为不当等问题。为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者认为,应从家庭和学校教育两方面入手,开展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林桂兰[54]认为,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倡导弘扬家训文化可以更多地发挥其文化传承、价值引领、行为激励等功能。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加强家训文化的理论研究、推进家训文化的实体建设、加大家训文化的宣传力度等措施,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传统家训与领导干部廉政家风建设研究

陈景春[55]认为,传统家训彰显了仁民爱物的思想,弘扬了仁爱教化的道德观,体现了正身率下的治家理念。他还认为,良好的家训不仅是促进家庭成员健康成长、预防和抵制腐败的第一要素,而且也是守护家庭幸福的固化剂。所以,应该构建家庭预防腐败体系,即对于自我,牢记家训,使家庭反腐防线内化于心,形成“长警钟”自廉;对于配偶,践行家训,使家庭反腐防线强化于制,形成“防火墙”督廉;对于子女,传承家训,使家庭反腐防线固化于脑,形成“正三观”养廉;对于亲朋,弘扬家训,使家庭反腐防线外化于形,形成“隔离带”保廉,实现从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细胞开始反腐,扎实推进整个社会的反腐建设。杨家庆[56]认为,新时期领导干部要提高家风对党风、政风、社会风气、预防腐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的思想认识,从继承“传统家训”、树立自身模范、爱家有方有度、完善内外监督等方面,来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培养清廉的家风文化,构建完善的家风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从严治党提供有效的保障。

五、结 语

通过综述家训文化研究成果,笔者以为,传统家训综合研究、断代家训研究、单一家训研究、单一主题家训研究各占一定比例,认为20年来学者们对家训文化的发掘、整理、出版、研究以及对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综观20年来的传统家训研究,总体上是研究成果不出学术界,距离社会大众较远。所以说,“传承创新家训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群众基础。要想使传统家训真正地发挥作用,今后的研究可以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开拓。

第一,进一步普及与推广家训文化,多做一些实证研究,让社会大众了解家训文化。只有对家训文化有了一定的认同,社会大众才会积极参与并践行之。

第二,理论研究方面,要开拓思路,除继续完善已经非常成熟的著名家训研究外,对还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的家训进行发掘性研究。

第三,对帝王、官宦士族、商贾平民、女训等不同家庭的家训文化进行分类整理,进一步将家训的德育内容、方法与当前家庭德育现状相结合,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第四,学术界应重视“帝王家训”研究,对其中涉及到的有关人才选拔任用、廉洁从政等方面的内容应做重点研究。

总之,通过多途径宣传、推广、研究、应用,使家训文化从家庭教育走向整个社会的国民教育体系中。

[1] 习近平.在2015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OL].人民网(2015-02-18)[2016-09-12].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218/c172467-26581264

[2] 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徐梓.家范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5] 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4.

[6] 徐少锦.中国古代家训的合理内容[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2(A1):17-21.

[7] 陈延斌.中国古代家训论要[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125-128

[8] 徐秀丽.中国古代家训通论[J].学术月刊,1995(7):27-31,

[9] 张静.先秦两汉家训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10] 安颖侠.汉代家训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11] 邓英英.魏晋南北朝家训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2.

[12] 柏艳.魏晋南北朝家训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13] 李光杰.唐代家训文献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14] 苏亚囡.唐代士族家训探析[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15] 舒连会.唐代家训诗考述[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16] 刘江山.宋代家训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5.

[17] 谢金颖.明清家训及其价值取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8] 张洁.明清家训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9] 王卫平,王莉.明清时期苏州家训研究[J].江汉论坛,2015(8):97-110.

[20] 颜之推.颜氏家训[M].庄楚,点评.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21] 袁采.袁氏世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2] 司马光.温公家范[M].王宗志,注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23] 朱柏庐.朱子家训[M].李牧华,注解.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24] 郑太和.郑氏规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

[26] 张仲超.钱氏家训[M].北京:线装书局,2010.

[27] 诸葛亮.诸葛亮集[M].段熙仲,闻旭初,编校.北京:中华书局,1960.

[28] 张福清.女诫——女性的枷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9] 付林.传统家训的德教思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76-78.

[30] 王双梅.中国古代家训中德育资源探析[J].船山学刊,2005(3):63-65..

[31] 朱小理.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德育精华[J].江西教育科研,2005(10):30-31,

[32] 郭长华.略论传统家训的育人之道及其现实价值[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122-124

[33] 孙倩,施敏锋,徐惠红.传统家训中的德育观及现实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95-196

[34] 郭长华.传统家训的教化特色初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36-38.

[35] 魏雪玲.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德育思想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36] 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的“仁爱”教化与21世纪的道德文明[J].道德与文明,1998(2):24-27.

[37] 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的孝道教化及其现代意蕴[J].孝感学院学报,2011(1):11-16.

[38] 孙明泽.中国古代家训中论孝三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16-18.

[39] 宣璐,余玉花.传统家训文化中的诚信教育及当代启示[J].中州学刊,2015(6):83-88.

[40] 王玲莉.中国传统家训诚信思想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58-62.

[41] 郭长华.传统家训的治家之道及其现实价值[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77-80.

[42] 郭长华.传统家训的治学之道及其现实意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7):103-106.

[43] 孙明泽.中国古代家训中的交友思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78-180.

[44] 金莉黎.传统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幽[J].传承,2015(7):50-52.

[45] 王言胜.论传统家训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基因[J].现代交际,2016(8):5-6.

[46] 刘颖.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融性[J].理论月刊,2016(7):65-69.

[47] 刘先春,柳宝军.家训家风: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与有效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6(1):30-34.

[48] 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基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J].探索,2016(1):160-165.

[49] 田旭明.承继家训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J].探索,2016(3):162-168.

[50] 张琳,陈延斌.传承优秀家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探索,2016(1):166-171.

[51] 王秋艳,汪斌锋.家训家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形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16.

[52] 李丽娟.基于传统家训文化视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4-17.

[53] 张晨晨.传统家训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

[54] 林桂兰.基于家训文化视角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1-104.

[55] 陈景春,洪涛,杨祖违,等.家训对家庭预防腐败的功能分析及其防范体系建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6):16-19.

[56] 杨家庆.“传统家训”影响下领导干部建设优良家风之路径探析[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6(4):12-17.

[责任编辑 杨玉东]

A review of cultural studi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in recent 20 years

ZHAO Yufeng

(VocationalCollege,HenanAgricultureUniversity,Zhengzhou451450,Henan,China)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ar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Since the middle of 1990s, cultural studi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have achieved a lot including ed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works of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relevant research books and papers.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following types of research topic on Chinese family instructions, moral education, benevolence thought, filial piety, regulating a family, study, making friends, 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thought. Then,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onstruction of incorrupt leader’s family instructions. Finally, the author makes some proposals on further research orientation.

traditional family instructions; cultural studies; incorrupt family instructions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2.016

2016-11-21

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7-ZZJH-243)。

赵玉芬(1965—),女,河南桐柏人,副教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研究。

E-mail:15038312852@163.com

K203;B823.1

A

1673-9779(2017)02-0097-08

赵玉芬.近20年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研究综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097-104.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