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民间故事生态翻译探索

2017-02-24郭旭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译语民间故事译者

郭旭明



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民间故事生态翻译探索

郭旭明

(湖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为提升中国软实力,我们必须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重要媒介。生态翻译学视翻译为一个生态系统,强调“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中国民间故事生态翻译是指在中西民间故事翻译生态系统内,译者结合源语翻译目的和译语翻译生态环境,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语言、文化、交际等多维转换,并将其移植到英语世界。中国民间故事生态翻译有助于增进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维护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身份认同,以及中西民间故事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民间故事;生态翻译

文化全球化不是世界某种强势文化的一统天下,应是全球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共融。全球化语境下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翻译既要重视异域文化的内引,更要注重本土文化的外输。中国要增强软实力,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品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理解。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其英译既不能一味迎合英语读者而完全以西方价值和话语体系为标准,又不能置英语读者需求于不顾而死守死抱某些汉语表达。中国民间故事英译要从传输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目的出发,在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导下,通过多维转换进行文本移植,从而实现中西民间故事翻译生态系统动态平衡。

一 中国民间故事及其英译现状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广义是指所有民间叙事性作品的通称。其狭义是指自远古以来主要以口头形式流传的、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源于生活,但又不局限于实际情况或所谓真实与合理范围,它们往往包含着异想天开的成分,具有贴近生活、类型化、泛指化等特点。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人民大众所创作和传播的叙事类民间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富有丰富想象和浪漫色彩的民间童话,如《牛郎织女》与《梁山泊与祝英台》;或者寄寓明显教育意义的动物故事,如《乌鸦喝水》与《小马过河》;或者具有较强现实感的惩恶扬善类故事,如《包公铡美》与《何伯娶妻》;或者含有明显教育意义的民间寓言,如《拔苗助长》与《掩耳盗铃》等。

中国民间故事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负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对外传输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若恰当将其英译有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民间文化,增进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全方位了解和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因科技知识和交通工具等的限制,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较少,西方国家对中国了解不多,中国民间故事在英语世界的流传更是有限。自19世纪中叶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民间故事也跟随海外华人一起走进了英语世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随着“奥运会”、“世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世界盛会在中国的举办,以及中国“天宫二号”“蛟龙号”等高科技产品的上天入海,世界开始瞩目中国,全球掀起了“中国热”和“汉语热”。这对中国民间故事的对外传输提供了良好契机。

但总的说来,由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许多国人崇拜欧美洋文化,对自己老祖宗文化自信不够,西方作品译进来多,中国作品译出去少,中国民间故事更是很少受到英语译者青睐,所译也是归化多,异化少。许多中国民间故事英译本在西方语境中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过滤或误读现象。如此下去,在世界民间故事话语体系中,中国民间故事将会逐渐变形甚至失语,中西方乃至全球民间故事翻译生态系统将会日益失衡。

二 生态翻译学基本概念及其对中国民间故事英译的启示

生态翻译的概念最早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2010年,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创办《生态翻译学学刊》,并召开第一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迄今已连续召开五届年会,下一届研讨会将作为“第 22 届世界翻译大会”的卫星会议在新西兰或澳大利亚召开,生态翻译学受到越来越多译界学者关注和认可,呈蓬勃发展态势。

生态翻译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东方生态智慧为依归,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础,以隐喻类比、概念移植和系统综观为研究方法,以翻译生态、文本生态、“翻译群落”生态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以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为核心理念,以生态翻译学的叙事方式,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与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胡庚申,2013:130)。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13:245)。“翻译生态环境”是指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包括翻译所涉文本、文化语境与翻译群落等除译者之外的各种因素,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适应”与“选择”是指译者根据翻译文本所处翻译生态环境(包括源语生态环境和译语生态环境),以生态环境的“身份”,根据“优胜劣汰”法则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以使译文既能充分传输源语信息,又能在目的语中求存生效。为达此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源语与译语进行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的转换,即三维转换。语言维转换就是源语与译语之间语言形式的适应选择转换,文化维转换就是源语与译语之间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交际维转换就是源语与译语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译者在三维转换过程中,既要注重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还要关注原文交际意图能否通过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得以体现。

全球化语境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美国为首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全球语言文化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不少弱势语言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已经消亡或面临消亡危险,人类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为阻止全球文化一体化局面的最终形成,各国应采取措施传输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可促进中西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文化和思想宝库,负载着中国老百姓朴素的价值观和生态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创世神话既表现人类祖先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本质力量,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平等的生态寓意。《牡丹姑娘》《水仙格格》等“善恶有报”故事既表达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又体现中国老百姓善待自然万物的友好态度。《老虎和松鼠》《有本领的水牛》等动物寓言既寄喻中下层老百姓的聪明才智以及“以弱胜强”等人生智慧,也折射古人对“人类中心主义”观点的生态思考。

中国民间故事蕴含着朴素的人际道德观和生态道德观,而且在伦理上实现了人道和天道的彻底贯通,把对人类的人道关怀和对动植物,以及自然万物的人道关怀统一起来(张冠华,2006:160-161)。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直接载体和映像,中国民间故事具有生存化、情感化、体验化、具象化、原生化、趣味化等特点。中国民间故事因其语言的平实与故事的生动,在传输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方面较之用抽象文化概念介绍具有更大的便利性和可接受性。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间故事的生态翻译不仅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还有利于维护汉语和中华文化在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身份和地位,促进中西民间故事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繁荣。

三 中国民间故事的生态翻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代中国因其经济的落后在文化上也极不自信。多年以来,中国学者多以西方文论为标杆,中国译界则非常重视西方作品的内引而严重忽视中国作品的外译,作为草根文学的民间故事更是鲜有关注,而且为数不多的中国民间故事译本也多为迎合西方读者而以西方范式和话语体系解读甚至阉割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极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输,以及中西民间故事之间的双向交流。中国民间故事必须放在全球民间故事生态系统内,译者从维护中西民间故事生态系统平衡目的出发,根据所处翻译生态环境,选取最适宜的生态翻译方法,对中国民间故事进行语言、文化、交际等多维转换,以最大程度传输其所负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中国民间故事生态翻译要从优化其翻译生态环境和提升译者素质着手。

(一)文化自信、多方合作——优化中国民间故事翻译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向西方学到了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国人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基础教育方面,无论是教材、教辅的选定,还是英雄人物、美好事例的列举,许多教育工作者“言必称希腊”,中国民间故事备受冷落;在儿童读物出版方面,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占据了儿童图书柜台的主要位置,西方童话大行其道,而中国童话反而无人问津。在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家学者热衷于西方童话故事的翻译、整理,而对中国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在当代的阐释却大多不太关注。如果一个国家自己都不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何以期待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对外传输呢?即使译介到国外,又何以期待被他国接受和喜爱呢?因此,中国民间故事生态翻译的首要前提是其翻译生态环境的优化,即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并积极进行对外译介。

中国民间故事生态环境的优化首先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唯有文化自信,方有文化走出去和文化他信。“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和熟悉中国文化;第二层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往,使世界各国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第一层次“走出去”是第二层次“走出去”的基础,因为任何人只有先认识和熟悉一种文化,才可能理解和接纳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但是,第一层次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并不必然会带来第二层次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因为人们认识和熟悉一种文化,并不一定会理解和接纳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并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着力塑造中国文化良好形象,这样,我们的文化就不仅能为人所了解和熟悉,还能为人所尊重和接受,才能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颁布,说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传承、推广等工作,正采取措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这为中国民间故事在本土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要牢固树立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定信心,更要有学界、译界等多方协作,方能不断优化中国民间故事翻译生态环境。首先,中国民间故事科研院所以及相关研究工作者要重视民间故事的收集记录,以及加强民间故事传承人、听众、讲述现场与叙事传统构成等方面研究,探索民间故事家的养成过程及其所在社区、村落讲述的传统特点,从而对以传承人为代表的讲述环境、讲述传统加以保护,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中国民间故事传承方式和手段,培育中国民间故事最佳生态环境。与此同时,中国译界应重新确立中国文化自信,翻译研究应由过多重视西化研究范式转向从中国语言实践和翻译传统出发,加强中国自身翻译理论研究。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土壤的具有中国特色和全球视野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中国民间故事,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译介,并在对外传播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好自己的故事。随着中国文化更多、更好地走出去,更准确、更全面地被西方世界所了解,中国民间故事英译的生态环境将不断改善,中国民间故事所负载的特色信息和文化内涵将更充分地译介到英语世界。

(二)多维转换、译有所为—优化中国民间故事生态翻译方法与效果

中国民间故事英译,就其形式而言,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就其本质而言,是将中国民间故事的内容传达到英语世界;但就其根本而言,中国民间故事英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民间故事英译,要走以我为主的中西融汇之路,尽量保持中国文化特质,同时兼顾译语读者需求。这就要求译者既要考虑“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民间故事的英译目的,又要考虑其译语生态翻译环境特点,根据目标语文化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语言变异,选择既充分忠实于传输源语信息,又符合目标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和读者期待的表达,将中国民间故事文本移植到英语语境中,从而使中国民间故事真正融入英语国家,并丰富英语国家的文学宝库。在生态翻译学观照下,译者是中国民间故事英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译者素养和水平高低决定译文质量和传播效果。因此,中国民间故事的生态翻译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译者要有多维转换意识。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多维转换,是指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语言、文化内涵、交际意图、心理暗示、美学追求等多维视角进行文本移植(胡庚申,2013:264)。译者在将中国民间故事源语文本移植到英语语境中时,既要考虑语言转换,还要考虑文化传输,更要考虑中西文化交流目的,译者应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对源语生态和译语生态损伤较少的翻译方法,以尽量保持源语生态与译语生态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例如,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财神”不能单从语言维度考虑将其转换成“Mammon”(财富之神)。中国民间故事中的“财神”是指主管财源的神明,是人们心目中财富的守护神。中国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爷,不管是王亥(华商始祖),文财神比干(东)、范蠡(南),武财神关公(西),还是赵公明(北),都是有德有财的正面形象。而在西方文化中,“Mammon”虽然意为“财富之神”,但这一形象负有“邪恶”或“不道德”的文化内涵。综合考虑语言转换、文化传输和交际交流三维视角,不妨将其译为“God of Wealth”。又如,中国有许多与“龙”有关的民间故事,如“叶公好龙”。这些故事中的“龙”,来无影,去无踪,神秘莫测,令人敬畏,是威严、威武、高贵、神圣的象征。英语文化里有一个长得象“龙”的动物“dragon”,但它是一个凶残肆虐的怪物,是一个可怕的象征。因此,如果单从语言维度考虑将中国民间故事里的“龙”简单粗暴地译成“dragon”,就不能传输中国民间故事“龙”这个形象所负载的文化内涵,更无法实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考虑到中西文化中有关“龙”与“dragon”意象的不同,译者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不妨采用音译法与自然化仿生相结合的方式,将其译成“loong”,即,该词在读音上象中国的“龙”,而在拼写上又象自然界中的一条飞龙,合义为“中国龙”。

其次,译者要有精品意识和文化担当。译者译介中国民间故事,不能只关注译作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作品推介要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出发,从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角度着眼,以作品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艺术性为选择标准,兼顾译语读者的层次、品味。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中国民间故事的生态翻译应选择译介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民间故事,即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基本内涵。同时,译者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译者的个性、气质、心理禀赋,知识面,双语应用能力,乃至立场、道德因素,人生修养等严重影响其对原作的理解和对译作的处理。中国民间故事生态翻译,既可能由英语母语译者,也可能由汉语母语译者来完成。较之英语母语者,汉语母语者可以英语能力处于劣势,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优势,能更好地把握中国语言、文化与思维等方面的特点,有利于中国民间故事所负载的文化内涵的对外传输。如前所述,民间故事的整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杂糅体,在不同的历史、社会、时代语境中会产生不同是非对象的接受判断。不管是英语母语译者,还是汉语母语译者,他们在选取翻译材料时都要拓宽视野,合理取舍,剔除糟粕,比如不要选取那些歪曲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提倡好逸恶劳,宣传封建迷信等的民间故事去翻译推介。同时,译者要知晓翻译生态环境中的文化禁忌。世界各民族因环境、生计、心理、宗教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禁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中,这些禁忌文化已深深植根于民族民众的观念意识和言谈举止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存在物。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故事时,一定要知晓译入语民族的文化禁忌而避译此类故事,或者在译语后加一注释,对可能造成的文化禁忌的文化现象加以简单说明。如在将含有“山羊”或“孔雀”等动物的中国民间故事译介到英国时,应在译文后对汉语中的“山羊”或“孔雀”进行简单交代,以免英人将“山羊”与“坏人”或“不正经的男子”,“孔雀”与“灾祸”或“自我炫耀”等负面意象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故事的生态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其翻译策略的选择要从维护中西民间故事翻译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目的出发,其译者既要有源语文化自信和传输源语文化自觉,也要有译语翻译生态环境意识,选择既适于源语文化传输又利于译语读者接受的方法,最终实现中西民间故事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发展。

四 结 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部分的中国民间故事,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其翻译方法,有助于其源语文本所负载的中国文化特质的充分传输及其译语文本在英语世界的有效接受,增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促进中西民间故事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及维护世界语言文化整体生态圈的多元共融。

[1]Cronin,Michael.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M].Routledge, 2003.

[2]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曹凑贵.生态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曹顺庆.比较文学与文论话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韩子满.中国文学的“走出去”与“送出去”[J].外国语文, 2016,(3):101-108.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7]刘爱华,思创·哈格斯.生态翻译学:西方学者之声[C].台北:书林出版社,2015.

[8]马会娟.汉英文化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4.

[9]潘文国.大变局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J].外语界,2016,(1): 6-11.

[10]齐海英,邱思文.汉语国际推广语境中的中国民间故事[J].沈阳大学学报,2016,(5):605-610.

[11][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3.

[12]索朗旺姆,高爽,谭益兰.异化翻译与文化尊重:藏族民间故事《尸语故事》英译本特点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64-168.

[13]王治国.双重书写:非母语再创与译入语创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2):59-135.

[14]许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

[1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张柏然,许钧.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7]张冠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生态寓意[J]郑州大学学报, 2006:160-161.

(责任编校:何俊华)

2017-09-26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生态翻译研究”的部分成果。

郭旭明(1973-),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英语教育。

G40-03

A

1673-2219(2017)11-0120-04

猜你喜欢

译语民间故事译者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